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2015-02-22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155600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猪丹毒是在猪和人群中都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致病菌就是猪丹毒杆菌,发病后会出现高热、败血症、疹块等表现,病程持续时间长。猪丹毒在过去发生率较低,而现在的发病率比较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应该要对该疾病加以重视,特别是养猪户和养猪场。
1 流行病学
具有地方流行的发病特点,一个猪场内往往呈暴发式的发病。全年均有发病率几率,夏初到秋末是高发期,根据研究表明,冬季和春季也有流行的情况。成年猪发病多,仔猪较少,病情严重,孕期母猪会流产或死亡。此次研究中患病的猪持续病程超过10天,期间容易出现反复。
2 临床症状
最短潜伏期1天,最长1周。
急性型:该类型是比较多见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病快速,病情发展快速,死亡率高。患病后,病猪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无食欲,有呕吐症状,结膜有充血,粪便干硬,仔猪后期有下痢症状,在耳、颈、背等部位有潮红。腋下、股内存在鲜红色斑。约发病3天左右会死亡,死亡几率超过了80%,没有死亡的病猪,会转变成慢性类型。哺乳期仔猪采食后会表现抽搐,倒地死亡的表现,发病后1天内就会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前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3 mm,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痴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该类是从急性以及亚急性的发病猪中没有死亡的转变来的,有些是原发性的,会出现慢性的各类疾病和症状,如慢性关节炎、慢性心膜炎等。慢性的猪丹毒会引起皮肤坏死症状,在颈背、耳肩、尾部等均会有坏死,坏死的皮肤肿胀,隆起,干硬。和新生的组织分离,形似甲壳。坏死的范围比较大,严重的会蔓延至整个背部,在耳部、尾巴等处会有较大的几率发生坏死。一般2~3个月,坏死部位脱落,形成疤痕,如果还有继发感染,病程会更长。
3 病理变化
急性型:胃底及幽门部勃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小点出血;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典型的败血脾;肾淤血、肿大,有“大紫肾”之称;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外翻,多汁,肺脏淤血、水肿。亚急性:充血斑中心可因水肿压迫呈苍白色。
慢性型:①心内膜炎:在心脏可见到疵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②关节炎: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蓄积。
4 诊断
该病可通过对患病猪的体表皮肤情况来进行分析,其丘疹具有特异性,因此对其丘疹形状进行观察可以有初步的判断。取丘疹处的血液,进行实验室分析发现,显微镜下存在弯曲杆菌,为长丝状。
5 防治
在养殖场中使用消毒液进行喷洒,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1:200配比使用,在患病猪的疹块部位也要喷洒。未发病的猪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2~6周需要进行一次强化,妊娠的母猪发生该疾病的几率比较高,所以妊娠前3周也要进行疫苗免疫,为母猪和仔猪提供保障。对于发病猪只:①用青霉素钠3万IU/kg·w肌肉注射一侧,每日3次。另一侧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2 mg/kg·w,每日2次。②大群用免疫肽加黄芪多糖和无味恩诺沙星及青霉素混合饮水,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全群的免疫力。
6 讨论
该疾病之前发病率不高,所以养殖场缺乏≦意识,导致了其大范围发病。以往猪丹毒病在架子猪发病较多,近几年主要是对母猪造成了危害,导致了孕期流产,生产能力降低,一些母猪发病后死亡。在发病后,用阿莫西林治疗的小误差,养殖户可能在以往的养殖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抗生素,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使用药敏试验显示,猪丹毒对青霉素类药物的敏感性非常高,因此可以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和无味恩诺沙星联合使用,可以提升青霉素的治疗效果。一些养殖户在病猪病情好转时就停止用药,因此病情反复发作。即便病猪体温恢复,也要持续用药24 h,太早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发展为慢性猪丹毒病。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郑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