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生产大户的经营实践与启示

2015-02-22章韶光

蚕学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省力化小蚕蚕农

章韶光

(黄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黄山 245011)

蚕桑是黄山市农业生产上一项传统产业,全市有养蚕农户1.92万户,户均桑园面积1 146m2,饲养蚕种3.27盒,产茧131.2 kg,茧款收入4 123元;生产现状是户均桑园面积少,生产规模小,设施化程度低,蚕桑只成为家庭的一项副业或兼业,难以作为一项主业来经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向二、三产业转移,对蚕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冲击较大;另一方面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比重在逐年下降,蚕茧收入已不再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出现养蚕农户减少,桑园抛荒增多,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下降等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市也涌现出规模种桑养蚕效益良好蚕桑大户,成为蚕桑规模经营的典型,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对这些大户经营模式及效益的总结和分析,能够为我市蚕桑生产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1 蚕桑生产大户的做法

1.1 家庭主业型

这种类型以栽桑养蚕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兼顾其他农业生产,每户栽桑0.33~0.66hm2,养蚕10~30盒,收入1~3万元。歙县北岸镇七贤村养蚕大户凌龙生,2014年养蚕26.5盒,产干茧510kg,产值44 572元,因为茧价的原因,比上年收入少9 308元。他的主要做法是:春、秋两季采取分批饲养(时间错开7~10d)的方式养蚕,即春秋各养2批蚕,以解决劳力、场所紧张的矛盾;为解决采叶用工多的问题,逐年用新品种桑更新老桑园,建设新桑园,方便管理和采叶;实行标准化饲养小蚕,严格蔟中管理,待化蛹后分批采茧自己烘干茧出售,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黟县碧阳镇碧山村农民尤顺全,户有桑园0.66hm2,2014年春、秋、晚三季养蚕25盒,产出蚕茧1 187.5kg,盒种单产47.5kg,比大面积平均单产高出8kg,盒种产值高100多元,他家就农村劳力2人,主要靠省力化养蚕措施到位,蚕室条件好,实行蚕台条桑育,同时晚秋还经营91.5盒的小蚕共育,全年实现蚕桑收入4.8万元。

1.2 专业村类型

在黄山区谭家桥镇新洪村,近几年通过蚕农积极探索省力化养蚕模式,配套推行桑园隔年轮伐,实行重剪梢,大蚕条桑育在该蚕区得到普及推广,全部实行方格蔟自动上蔟营茧,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养蚕劳动强度大,蚕农收入低的问题。他们每年养春、秋两季蚕,该村21户养蚕户有10位农户年饲养量在10盒以上,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经验分享的良好生产氛围。养蚕大户庞秀英夫妻两人一季春蚕养11盒蚕种,养蚕收入就达两万元,他自家有0.67hm2桑园,另外还管理其他农户的0.33hm2撂荒桑园,就这样全年养20盒种,蚕桑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在用工上主要就是夫妻两人劳作,每季蚕只是在大忙时才雇请1人帮忙4~5d。因为该村使用方格蔟营茧已有十几年,茧质好,每到售茧季节,许多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蚕茧价格每公斤比其他乡镇要高4元左右,他认为蚕桑收入超过他家的茶叶收入,比茶叶还划算些,所以这些年来该村的发种量一直很稳定。

2 规模经营取得的成效

2.1 家庭经济效益普遍提高

规模养蚕首先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它能够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农收入;其次是提升农户的生产协调能力,大户具有一定的实用技术应用水平,栽桑养蚕单位面积收入较一般农户高,而且这部分农户在当地有较高威信,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蚕桑业的基础是桑树,与一般粮棉种植不同,桑树是多年生作物,要有土地资源及相当长时间的保证,以往土地调整是一个难点,现在政府部门为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推进土地的转让、转包、租赁,土地流转机制为蚕桑经营大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的[1],从而实现“新品种+新技术+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规模蚕业发展之路。

2.2 科技创新促蚕桑技术提升

传统农业要想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必须有先进技术的支撑,要让传统的养蚕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产出效益,降低养蚕风险,科技创新成为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规模经营使得一批蚕桑生产标准化和新技术集成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小蚕共育轻简化、省力化蚕台育、多批次、自动上蔟等简易化养蚕技术得以推广,机械化程度有一定提高,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示范,大户蚕桑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蚕桑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拓展了产业内涵,通过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和养蚕实用技术,对提高桑园产出率和蚕茧质量,优化种养结构,提升蚕农的经营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大户经营给我们的启示

3.1 观念的更新决定出路

通过对我市蚕桑业经营大户的调查和初步分析,目前我市桑园面积0.66hm2以上的大户有112户,虽然总量不大,但却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蚕桑在很多传统地区都已逐渐淘汰,但是通过注入新的科技理念和生产培育模式,转变传统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制约蚕业发展的因素,探索形成栽桑养蚕的成功模式。规模经营特点主要表现在省力化技术实用配套,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如小蚕共育、条桑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配套技术在蚕桑经营大户中普遍得到推广应用,使蚕农真正能从蚕桑产业上见到利益,实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2]。小而全的经营经不住市场风险的冲击,突出区域经济特点,上规模、上档次发展,这样抵遇市场风险的能力才会增强,也才能稳定蚕桑生产。

3.2 相信科学并依赖科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确保养蚕高产,必须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生产水平,可以结合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根据各地发种量和养蚕规模,配备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技干,对养蚕基地和养殖大户分片包干,制定生产计划和措施,使蚕农能得到方便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开展以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重点的推广普及,着力抓好桑园栽培、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和大蚕饲育管理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循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蚕茧质量,降低养蚕成本。结合蚕桑大户相关培育内容,积极主动了解养蚕户的实际情况,通过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对养蚕户进行帮扶,从桑园建设、设施配套入手,以实为本,做到缺啥补啥;在帮扶的过程中,要把大户增收增效作为第一要务,把无病高产作为增收的切入点,把大户做强,让广大蚕农切实感受到实惠。

3.3 惠农政策扶持效果初现

为促进蚕桑产业规模经营发展,改变目前桑园面积分散、饲养量小、效益低的局面,黄山市利用市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农户以各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让桑园向养蚕大户、养殖能手集中,2014年市、县蚕桑生产支持资金总额共计480万元。具体做法:一是推广普及小蚕共育、轻简化养蚕和多批次养蚕等技术,把共育主体由村级扩展到有条件的养蚕大户,共育点由上年的4个增加到12个,共育量扩大到4 000盒,政策支持和技术的改进,不仅使我市小蚕共育数量大增,而且共育质量普遍有较大提高,取得了组织共育单位与参加共育农户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二是推行蚕沙无害化处理,建成无害化蚕沙发酵池24个。三是推广大蚕条桑育,新增大蚕省力化多层蚕台300个。四是推广省力化养蚕设备,市蚕桑站采购一批切桑机、电动桑剪、小蚕温湿控制器等设备,免费发放给全市21户养蚕大户,带动蚕桑省力化设备推广,通过对大户的服务和支持,为他们在生产上提供了便利,降低生产成本。

3.4 适度规模开展多种经营

做细规划,对现有的农户进行摸底排队,根据其自身情况分别规划栽桑养蚕数量,实行定向培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和桑园代管托管,促进桑园向养蚕能手相对集中,创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做到能以产业富民,能以产业留人,为每个大户培训1~2个技术“明白人”,提高其管理能力,通过科技扶持和项目带动,改善大户的生产条件。从产业发展来看,蚕桑生产仅局限于蚕茧产品还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新品的开发,包括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引导养蚕大户从单一的生产蚕茧,向以蚕茧生产为主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发展。蚕桑业是一个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生产环节多,季节性强,提倡桑园的合理套种、套养,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房屋、劳力,争取单位面积桑园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培育蚕桑生产大户,有利于克服分散栽桑养蚕的落后性和局限性[3],实践证明,推进蚕桑的适度规模经营,能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传统蚕业的改造,降低成本,稳定和增加蚕桑生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力开展新技术应用,引导蚕农开展土地流转,生产机械化操作等方面入手,为蚕桑经营大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使蚕桑业大户经营步入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1]鲁兴萌.蚕桑产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蚕业,2015,36(1):1-5.

[2]佘柳涛,钱小兰,朱秀凤,等.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蚕桑产业优势[J].中国蚕业,2003,24(2):34-39.

[3]刘万顺,王雪梅.丰县农户养蚕规模变化对稳定蚕桑 产 业的 启 示 [J].中 国 蚕 业,2013,34(2):63-67.

猜你喜欢

省力化小蚕蚕农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大蚕省力化蚕台饲养与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探讨
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
梨树早期丰产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
躲雨
可爱的小蚕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