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蚕业现状及思考*

2015-02-22陈友学王艳

蚕学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蚕业

陈友学 王艳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

重庆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全国主产蚕区之一,从80年代中期到2005年仅次于浙江、四川、江苏,居全国第四位,是蚕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蚕桑产业是重庆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外贸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之后,随着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蚕桑行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给蚕桑行业带来了严峻考验和极大挑战。重庆蚕业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引导其稳定健康发展。

1 重庆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蚕业的现状是:养蚕人员老龄化(在家养蚕的蚕农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养蚕量少而分散,小蚕共育未全面推开;养蚕技术落后、设施设备简陋,最终结果是单产低、效益差。

①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蚕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涌进城市,中青年人不愿在家养蚕。笔者调查结果是,70%以上的养蚕人员在60~75岁,稍年轻一点的也有50~60岁,并且也占养蚕人员的20%~30%,50岁以下的养蚕人员寥寥无几。

②重庆大部份蚕区的户均养蚕量较少并且分散。季养蚕在0.5~1张的蚕农占全市养蚕量的65%以上,季养蚕1~3张的只有20%左右,季养蚕5~10张的约5%,季养蚕20张以上的还不足3%。所以很多蚕区的养蚕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因经济效益较低,不及打工收入,所以养蚕人员逐步萎缩,养蚕量逐年下滑。

③全市实施小蚕共育的蚕种数量不到50%,即使实行了小蚕共育的区县,其个别共育室所共育的小蚕质量也不太高。主要表现为:80%共育户未进行小蚕共育技术的系统培训,对蚕种补催青技术欠缺,致使蚕种孵化不齐,一日孵化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收蚁方法五花八门,有使用桑引法的、有用网收法的,也有用纸包法的,更有甚者是孵化一点收一点,最终导致收蚁时遗失蚁蚕10%~15%;由于劳动力紧张,给桑量不足是农村大面积生产的普遍现象。多数蚕农一天给桑一到二次,少数蚕农每天给桑三次,每天给桑四次的蚕农很难找到。防干育几乎不做,所以不能完全保证蚕儿随时吃到新鲜桑叶;小蚕饲养密度普遍过大,食桑不均,眠起技术处理不当,饿眠和早饷食是一个普遍处理现象,导致蚕儿食桑严重不足,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④技术指导不到位。全市镇、村专职蚕桑技术指导人员非常欠缺,85%以上蚕农未经过技术培训,新的养蚕技术难以得到贯彻,消毒防病措施不到位,蚕沙乱堆乱放现象较为普遍、蚕儿发病率高。

⑤养蚕设施设备落后,养蚕用蚕箔严重不足,养1张蚕的蚕箔面积不足20m2的蚕户在60%以上,使用方格蔟具的只占60%,使用草笼等原始蔟具的在40%以上,使用省力化蚕台养蚕的不到50%,没有蚕网的蚕户占50%左右、没有专用贮桑室和消毒池的占80%以上,有蚕沙处理池的不足2%。

⑥单产低、效益差。我市蚕茧单产普遍在28~32kg,平均单产在35kg以上的区县较少。按单张蚕卵良卵粒数与蚕茧粒数进行测算,其结茧率只有70%左右,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收蚁时和养小蚕阶段遗失蚕较严重,其遗失率在20%以上;其次是消毒不严或不彻底,导致发生蚕病造成的损失。市场行情不稳定,蚕茧价格比较混乱,影响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2 蚕业发展的思考

重庆蚕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规划和思路,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农业政策,建立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以流转土地2.0~3.3hm2,季养蚕30~50张为宜。规模过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规模过大,养蚕以请人为主,会造成农村劳力紧张,工价增高,成本上升。

2.1 可行性分析

以国家和政府家庭农场建设政策为依靠,蚕业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有意愿的农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2.0~3.3hm2,建立蚕业家庭农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而农户只要有2~3名主要劳力,5~10万元资金,就可以启动此项目,整改土地,建设培植桑园,建设养蚕设施,发展蚕桑事业。

2.2 配套设施建设

在桑园中心地带,建设一个3m3消毒池,一个10m3的蚕沙处理池,一间25~30m2的小蚕共育室,一间8m2左右的调桑室,一间100m2贮桑室,一个300~400m2的简易养蚕大棚,蚕台1 200~1 500m2。

2.3 建立综合开发利用机制

667m2(1亩)地可以放养100只鸡,一年可以放养两批;非蚕期可以利用养蚕大棚蚕台生产桑枝食用菌;冬季桑园可以间作蔬菜,以增加总的经济收入。

2.4 经济效益分析

以流转土地3.3hm2计算,四眠起蚕后开始请人采桑养蚕,最多每天请6人,平均每667m2季养0.8张,全年可养蚕160张,平均单产40kg,单张产值1 300.00元以上,全年养蚕收入在20万元以上,利润不低于8万元;全年放养两批鸡10 000只,每只鸡最低获利5.00元,全年利润不少于5万元:冬季桑园间作蔬菜可获利3万以上,桑枝综合利用可以获利3万以上;全年收入不低于120万元,利润超过20万元。

2.5 社会效益

首先解决了家庭与经济收入的问题,既照顾了家庭,又有不低于外出打工的经济收入,避免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和留守儿童的盼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是解决了农村土地的大面荒废和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菜篮子;再有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蚕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还可以利用桑枝做压缩实木板材,形成新的经济体,缓解森林的消失,促使生态平衡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蚕业只要形成了规模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蚕业从业人员不要仅限于蚕、茧、丝,还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从发展的源头抓起,抓规模生产,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产量质量,拓展综合开发利用,增加经济效益,蚕业会进入新的辉煌时期。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蚕业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