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五大”体系创新“五大”机制
——黔江区全力打造蚕桑“举旗”产业显成效*

2015-02-22张玉蓉

蚕学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黔江黔江区蚕农

曾 平 张玉蓉

(重庆市黔江区林业局,重庆 黔江 409000)

建立“五大”体系创新“五大”机制
——黔江区全力打造蚕桑“举旗”产业显成效*

曾 平 张玉蓉

(重庆市黔江区林业局,重庆 黔江 409000)

黔江区自2001年以来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和“东桑西移”政策,开始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始终坚持将蚕桑产业打造成全市“举旗”产业目标不动摇,产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1 主要成效

1.1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目前,全区建有桑园基地6 660hm2,其中优质桑园2 667hm2,分布在21个乡镇,123个村(居委),2.3万余户。建有小蚕专用共育室300个,小蚕共育率达到100%;室外养蚕大棚2万多个,基本实现了大蚕全面省力化蚕台养蚕;推广纸板方格蔟600多万片,良蔟率达到了100%。全区2014年冬和2015年春有21个乡镇调购强桑1号品种良桑苗535.875万株,完成新栽桑面积476hm2。2014年全年养蚕10万张,蚕茧产量达到3 580t,较上年增长5.6%;蚕农养蚕收入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1.3%;户均收入6 935元,较上年增长12.8%;蚕茧张平单产35.8kg,较上年提高3.28kg。

1.2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通过几年的建设,在双河丝绸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相继建成投产,使我区的茧丝绸工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共有5家企业投产,全年生产白厂丝863t、织绸150万m、蚕丝被6.4万床、丝绸地毯1.4万m2,实现工业总产值7.75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7 000万元,出口创汇1 000万美元,常年解决近1 000人务工就业。一个集种养加、桑蚕丝绸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1.3 基地建设示范作用初步显现

黔江蚕桑产业的发展得到市级管理部门的肯定,特别是黔江发展蚕桑产业的做法被重庆市茧丝办总结为“黔江经验”在全市推广。先后迎接了中央领导、国家商务部、市级领导的视察,接待了广西自治区、云南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等和市内区县的考察学习。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五大”体系

2.1.1 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结合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邀请专家、学者到黔江实地考察、论证蚕桑产业发展可行性,挖掘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做出“6 660hm2、5 000t”的蚕桑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二是探索“多批次养蚕”,在原有4季养蚕的基础上,推行7批次养蚕,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和养蚕设施不足的矛盾,养蚕量和养蚕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在石会镇建立30hm2蚕桑教育实训基地,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国家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等项目,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定期为全区养蚕农户进行栽桑养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养蚕能手户户有。四是以西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利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全力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并成功总结出适宜山区蚕桑发展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既解决了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又解决了劳动力大量外出和农民投入难的问题,养蚕成功率达100%,平均单产提高3.5kg,去年全区蚕茧平均单产达到35.8kg/张。

2.1.2 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东桑西移”等机遇,让蚕农得到政策补助和售茧双重收入,全面激发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二是出台蚕桑产业发展“9条扶持政策”,对新栽桑、养蚕设施、肥料、统防统治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奖补。三是加大对蚕桑产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落实资金扶持丝绸工业发展。

2.1.3 龙头支撑体系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从浙江省桐乡市引进企业重组了黔江区蚕业公司,以蚕业公司为龙头作为茧丝绸产业发展载体。二是建立完善“公司+共育户+农户”运行机制,由蚕业公司与农户签订栽桑养蚕技术服务及蚕茧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三是以双河丝绸厂为龙头,进行茧丝绸深加工,生产白厂丝、蚕丝被、织绸等,并已开工建设“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目前已有5家企业投产,延长产业链条。

2.1.4 基地支撑体系

一是在21个蚕桑基地乡镇,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规划建设5个250t乡镇、10个125t乡镇、100个25t村,建成室外养蚕大棚2万个、小蚕专用共育室300个,推广纸板方格蔟800万片。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区上建立67hm2区级示范片,各乡镇建立20hm2乡级示范片,各村建立10hm2村级示范片,全区共建成1 000hm2示范片。

2.1.5 品牌支撑体系

黔江区在抓规模和质量的同时,着力培养自己的品牌,以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量。注册“武陵山”牌茧丝品牌,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并逐步进入欧美市场,2014年创汇1 000万美元。

2.2 创新“五大”机制

2.2.1 长效运作机制

2008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优质蚕茧基地的决定》,从决策上保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防止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坚持计划与市场“两手抓”,建立完善“党委政府宏观调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村组干部共同参与、广大蚕农具体操作”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区茧丝绸产业发展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区的蚕桑生产、蚕茧收购和加工销售全过程;各基地乡镇分别抽调3~5人成立蚕桑产业指导队伍,专职负责蚕桑产业建设,真正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骨干产业来抓。

2.2.2 养蚕保险机制

蚕农按每季实际养蚕数量进行参保,参保资金由财政、企业、蚕农三方按比例分担并专款专用,当年赔付,结余部分滚存下年继续使用。保险公司对因蚕病爆发造成损失的蚕农进行分类赔付,为蚕农恢复性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资金帮助,对促进蚕桑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2.2.3 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蚕茧收购方式上,建立公司与农户互信机制,将原来“眼看、手摸、心定级”改为“阳光收购法”,即预约交售、密码收购、仪评验级、公斤茧粒数定价,干部、蚕农监督。二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公司设立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稳定蚕茧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按10%的比例逐年上调收购价格,让蚕农感到栽桑养蚕效益不比外出务工差,增强栽桑养蚕信心。

2.2.4 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和弱劳户在享受国家有关桑园补助政策前提下,对桑园进行转包、租赁,防止桑园撂荒。全区承包桑园面积6.6hm2以上的有152户,4~6.6hm2的有753户。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近667hm2撂荒地整体用于栽桑养蚕。

2.2.5 综合利用机制

以科瑞南海制药、绿满地绿菜、渝黔农产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100hm2“桑+药”、“桑+菜”、“桑+姜”和“桑+菌”试验基地,667m2桑综合效益达到4 000元以上,以点带面鼓励农户对桑园进行立体开发。

*资助项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SYZ22)。

曾 平(1971-),男,重庆黔江,本科,农艺师。E-mail:zengp888@163.com

猜你喜欢

黔江黔江区蚕农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重庆·黔江小南海夕照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