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诊治分析
2015-02-22孟丽娟
孟丽娟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03060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诊治分析
孟丽娟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030600)
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贫血,溶血性;出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严重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发病率低,但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受损、发热、肾功能损害等五联征,或仅表现为前3项[1]。TTP临床表现多样性,疾病初期诊断困难,多基于递增出现上述五联征,临床对该病认识和警觉性不足,误诊率高,病死率高[2]。故需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TTP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63岁,因“乏力纳差2个月余,发热1 d”于2010年10月12日急诊入院。急诊行血细胞分析:白细胞2.63×109L-1,血红蛋白96 g/L,血小板34×109L-1,平均红细胞体积100.4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3 pg,中细粒细胞百分比82.54%。
1.2 入院情况体温38.4℃,贫血貌,精神差,皮肤黏膜及巩膜略黄染,未见出血点,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中上腹可疑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余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常规分析:白细胞2.20×109L-1,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35×109L-1,网织红细胞比例4.37%。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5.8 U/L,总胆红素37.8 μmol/L,直接胆红素17.34 μmol/L,间接胆红素20.46 μmol/L,乳酸脱氢酶4 222 U/L,总蛋白50.3 g/L,清蛋白27.2 g/L。肾功能:肌酐61.5 μmol/L,尿素2.88 mmol/L,尿酸428.5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5.4mmol/L,钾1.95mmol/L。尿液分析:蛋白(+),潜血(+)。血细胞沉降率:30 mm/h。肿瘤标志物:正常。贫血指标:叶酸3.07 ng/mL,维生素B12149 pg/mL,铁蛋白1 098.2 ng/mL。腹部B超:肝大,脾大。大便常规:血性黏液便,红细胞(2+)。胸部X线片:右上肺纤维硬接灶。凝血功能未查。骨穿结果: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比例减低,成熟受阻,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系比例增高,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见双核红,成熟红大小不一,可见嗜多染。全片巨核细胞62个,分类25个,幼稚巨11个,颗粒巨核14个,未见有核红细胞。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有贫血、黄疸、脾大等体征,纠正诊断为溶血性贫血。随后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及CD55、CD59检测。同时因患者有发热、腹泻、咳嗽、咳痰症状,予以抗感染,补液、利尿、加强营养、输注白蛋白、碱化尿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同时留取大便及痰液行细菌学检查。经治疗后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好转,发热、腹泻、咳嗽咳痰症状未改善,下肢水肿亦无明显改善。依据大便及痰液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将抗生素更换为伊曲康唑,为避免加重患者肝肾毒性,剂量减半使用。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1.3 病程进展2010年10月18日患者出现表情呆滞、淡漠,双下肢水肿较前加重,躯干及颜面亦水肿明显,同时伴有尿量减少,皮肤针刺部位可见淤斑。复查肾功能:肌酐89.7 μmol/L,尿素11.45 mmol/L,尿酸884.0 μmol/L,钾3.04 mmol/L,钠125 mmol/L。肝功能:天门冬氨基酸氨基转移酶220.8 U/L。总胆红素34.8 μmol/L,直接胆红素18.47 μmol/L,间接胆红素16.63 μmol/L,乳酸脱氢酶5 164 U/L,总蛋白45.6 g/L,清蛋白23.8 g/L。甲状腺功能: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48 ng/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42 ng/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255.34 U/mL。予以患者留置尿管,同时控制液体入量,继续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
2010年10月20日患者体温下降,腹泻及咳嗽咳痰症状减轻。但血压较前下降,波动在90~100/5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呈嗜睡状态,易唤醒,醒后能正常回答问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复查肾功能:肌酐137.0μmol/L,尿素19.4mmol/L,尿酸963.0μmol/L,钾2.9mmol/L,钠122.0mmol/L。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1 U/L,总胆红素39.8 μmol/L,直接胆红素19.75 μmol/L,间接胆红素20.05 μmol/L,乳酸脱氢酶5 272 U/L。
2010年10月21日监测生命体征:体温36℃,脉搏90次/分,血压90/60 mm Hg,血氧饱和度85%。贫血貌,皮肤黏膜黄染,较前无明显加重。仍有咳嗽,咳白色黏液痰,伴有腹泻,大便呈黄色稀糊状,少尿。全身水肿明显,呈嗜睡状。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阴性。CD55、CD59表达正常。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胸、腹部CT提示有腹腔积液及少量胸腔积液。
2010年10月22日复查肾功能:肌酐190.0 μmol/L,尿素25.7 mmol/L,尿酸1 246.2 μmol/L,钾3.18 mmol/L,钠140 mmol/L。随着患者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肾功能进行性化,结合患者有发热、血小板降低及溶血性贫血,考虑TTP可能性大。再次重新仔细观察外周血涂片,可见到有破碎红细胞,存在微血管病性溶血证据。进一步证实TTP诊断成立。因本院尚未开展血浆置换,患者家属不愿转至上一级医院治疗,故仅予以甲泼尼龙500 mg治疗,同时输注大量新鲜冰冻血浆,加强抗感染、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支持治疗。
2010年10月23日患者曾一度出现意识恢复,血压较前升高,但水肿明显。2010年10月26日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尚平稳。血细胞分析:白细胞5.52× 109L-1,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21×109L-1,网织红细胞比例9.93%。肾功能:肌酐194.5 μmol/L,尿素31.02 mmol/L,尿酸1 295.6μmol/L。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6 U/L,总胆红素55.5 μmol/L,直接胆红素20.88 μmol/L,间接胆红素34.62μmol/L,乳酸脱氢酶4 404 U/L。尿液分析:蛋白(+),潜血3(+)。
2010年10月27日患者嗜睡,全身水肿较前加重,尿量明显减少,不能进食,前胸、腹股沟可见散在出血点及淤斑,血压由80/65 mm Hg进行性降低,以多巴胺升压,疗效差,随后出现张口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使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无效,患者临床死亡。
2 讨论
TTP病情凶险,暴发型多见,可在数天内危及生命,早期临床表现迥异,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不易引发医务人员及患者足够重视[3]。多数获得性TTP病因不明,少数继发于严重感染、药物、妊娠、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等[4]。最近研究发现,TTP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正常降解大分子vWF(UL-vWF),聚集的UL-vWF促进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在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出血,微血管管腔狭窄,红细胞破坏,受累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5]。遗传性TTP患者多为基因突变所致的vWF-cp缺乏和活性减低;获得性TTP患者存在抗vWF-cp自身抗体;或存在抗CD36自身抗体,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过多UL-vWF。无论遗传性或获得性TTP均与vWF-cp缺陷明确相关[6]。
临床上TTP首发症状不一,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为溶血性贫血。因发现有贫血、黄疸、脾大,骨髓象提示红系增生活跃,呈增生性贫血表现,故误诊为溶血性贫血。但忽视了TTP特有的发热、肾损害及神经精神症状[7]。本例患者在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病情进行性恶化,典型的五联征相继出现,复查外周血涂片找到微血管病性溶血依据——红细胞碎片,最终诊断为TTP。但病情进展迅速,未能及时行血浆置换,最终死亡。
本例患者被延误诊治,可能原因分析如下:(1)国际的TTP诊断标准未统一,关于该病的诊断有多种说法,本院的医生普遍认同是典型五联征的临床表现,而对非典型TTP理解不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2)由于TTP发病率较低,每年约1∶100万,加之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时通常首先考虑的是常见病及多发病,所以对于诊断TTP的警觉性及敏感性不够。正是由于TTP临床少见,积累的临床经验不足,故在面对不典型TTP时,没有及早做出明确诊断。(3)由于起初从未考虑该病,对外周血涂片的观察不充分,没有发现确诊TTP的重要依据——血涂片中的破碎红细胞,此依据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有力佐证。(4)在做出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没有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部分T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及血浆输注等也有很好的效果,虽然最终不可能治愈,但可以为进行血浆置换赢得时间。早期血浆置换对TTP有确定效果,可使患者病死率降低至10%~20%[8]。虽然确诊时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新鲜冰冻血浆,但病情进展迅速,死亡不可避免。
作者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在重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实验室的检查,重视临床诊断过程中检验结果的动态变化及不失时机的反复化验查,充分结合外周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碎片检验项目,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5-289.
[2]任振波,侯毅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6):949-950.
[3]曲艺,高然,苏楠,李艳,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65-3167.
[4]Lich t C,Stapenhorst L,Simon T,et al.Two novel ADAM TS13 gene mutations in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TTP/HUS)[J].Kidney Int,2004,66(3):955-958.
[5]郑昌成,吴竞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血液杂志,2011,32(9):645-648.
[6]张敬宇,刘芳,马珍妮,等.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2):1118-1124.
[7]葛秀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2):110-113.
[8]中华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83-98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5.067
:C
:1009-5519(2015)05-0797-03
2014-09-25)
孟丽娟(198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血液病诊疗工作;E-mail:mengyang1102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