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园桑毛虫的危害与防治

2015-02-22李元洪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毛小蚕家蚕

李元洪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450008)

桑毛虫又名金毛虫、毒毛虫,属鳞翅目缰翅亚目,毒蛾科,是危害河南省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食害桑芽、叶为主,严重者可将整株桑芽吃尽,甚至可将整个桑园桑叶吃光。同时由其排泄的粪便污染桑叶,造成和蚕儿之间蚕病相互传染,从而导致蚕病的流行和暴发。现就桑毛虫生物学性状、生活史、生产上对桑园的危害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桑毛虫的生物学性状

成虫(蛾)体长12~18mm,前后翅白色。雌蛾尾部有黄毛,前翅后缘有一茶褐色斑;雄蛾腹面从第三腹节起有黄毛,前翅有二个茶褐色斑。后翅均无纹,缘毛很长。卵扁球形灰黄色,卵块排列不规则,上盖雌蛾尾部黄毛。成长幼虫体长26mm,黄色,有一条红色背线,头部黑褐色。各节体上有很多红、黑色毛疣,上生黑色及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在腹部6、7两节背面中央有一圆形突出黄色孔。蛹长9~11mm,圆筒形棕褐色,臀棘较长,末端生细刺一撮。茧土黄色,长椭圆形,茧层薄,有毒毛。

2 生活史

在河南省,桑毛虫一年发生3代,幼虫躲入枯枝、落叶和束草中结茧越冬。幼虫发生期为6月、8月和9月,成虫产卵在叶背,一只雌蛾可产卵400粒左右,卵期5~8天,幼虫经30天左右老熟。

3 桑园的为害状

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叶面呈现块状透明斑,脱皮三次后,幼虫分散取食,被害叶片成大缺块,仅留叶脉。幼虫为害桑芽和桑叶。

4 对蚕儿的为害状

桑毛虫体皮上有毒毛,触及蚕体,能使家蚕中毒患黑斑病,结薄茧,产量下降。1~5龄蚕均可受到伤害,被毒毛蛰上的小蚕,皮肤组织中毒坏死,显现不规则的黑色病斑(病斑多在蚕体前半部的侧面和腹面)。毒汁在蚕体腔中随着血液的循环侵害其它组织器官,致使家蚕生理机能紊乱而发病。蛰伤轻者,家蚕食桑和运动虽无明显异常,但发育迟缓,迟眠迟起,多在蔟中死亡。蛰伤重者,家蚕停止食桑,举动不活泼,头胸部抬起或向后弯曲,口吐黄绿色肠液,体躯缩小而死,尸体软化变黑。当小蚕大量食下有毒毛粘附的桑叶时,中肠上皮细胞受到毒害,影响中肠的消化吸收机能,造成小蚕死亡。诊断方法,可根据中毒症状和病斑中央有无毒毛来判断。

5 防治措施

5.1 束草诱杀

于桑树落叶后桑毛虫越冬前,用稻草、麦秸捆束在桑树主枝或分枝上,以诱惑幼虫躲入越冬,第二年3月份幼虫活动前及时解草处理。

5.2 加强桑园管理

桑园落叶后,清扫桑园落叶,剪除虫害枝条,以及剔去裂隙中的虫茧,消灭越冬幼虫,尽可能在桑园周围不种植榆、槐、杨等林木。

5.3 摘除卵叶、小幼虫叶

桑毛虫卵块产在叶背上,盖黄毛。幼虫孵化后至3龄前多群集一处,应及时摘除消灭。对桑园巡回摘除2~3次,有明显的降低为害效果。

5.4 生物防治

利用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桑毒蛾绒茧蜂、桑毛虫黑卵蜂都是有效天敌。

5.5 药物防治

早春桑树发芽前和夏伐后发芽前,用2000倍的50%辛硫磷乳剂或2000倍的80%敌敌畏乳剂喷洒2次,以防治桑毛虫。如桑园边上有桑毛虫取食的树种,亦应同时用药防治。

猜你喜欢

黄毛小蚕家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一定要走正道
可爱的小蚕
十三香味的吻
一定要走正道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