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主义的形成根源及其治理对策
2015-02-22贾艳霞邓红梅
贾艳霞,邓红梅
(1.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2.长安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 710064)
拜物主义的形成根源及其治理对策
贾艳霞1,邓红梅2
(1.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2.长安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奢靡风气、拜物主义现象,通过分析拜物主义基本特征、探索其历史根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分析认为,当前社会中形成拜物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曾经存在的物质匮乏的历史、当今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时代的到来。为此,需要人们树立居安思危的社会意识和建立合理而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古人尚俭的品质、进行心理疏导,优化消费环境,从而走出拜物主义的误区。
关键词:拜物主义;消费时代;传统文化;人生观;价值观;理性消费
当今社会,拜物主义已随处可见,比如“拜房子”、“拜包包”、“拜服饰”、“拜手机”等等。人们崇拜各种各样的实物,以不断拥有这些商品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人和人的关系也逐渐被物或者利益所取代,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物化的最大特征,这些占有物可以为他们的主人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和幸福只是须臾和短暂的,甚至虚无缥缈的。而当这种满足感消失的时候,他们需要用另一种商品来取代,这使得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难以满足。正所谓欲壑难填,人的自由已经被物质所奴役和束缚,生活的本真已经无影无踪,其已经成为商品的奴隶。拜物主义如果得不到合理疏导,极易引起社会攀比之风,导致社会奢靡风气盛行,社会危害十分恶劣。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拜物主义的形成根源和治理对策进行研究。
一、中国当前拜物主义基本特征
拜物成为一种主义,是市场经济极大繁荣后所出现的一种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它来源于拜物教,拜物教一词在词源上是由拉丁语FaCtitiuS演化而来的,其原意为“人造的被施了魔法的东西”。拜物教是指自然宗教中对神圣的物的一种信仰,即“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1]。拜物教在人类童年期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感性地认为物体具有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对物有着极度崇拜和敬仰。而拜物主义的名称得益于拜物教,拜物主义承袭了拜物教对物的崇拜。
(一)拜物主义的内涵
从字面意思来看,拜物主义是指人们对物质的高度崇拜和极度向往而形成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拜物主义出现的首要条件是物质的极大丰富,种类繁多的物质提供了获得的可能性且具有可选择的可能性;其次是人的身体自由和精神的自由,拥有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地获取并占有这种物质;再次是拜物主义者主观认为对物的占有成为他生活的核心和幸福的源泉。因此拜物主义是商品社会的极大繁荣后冲撞人的灵魂所造成的精神极度空虚所出现的产物。一些人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纯粹的、低层次的物质消费和物质享受上,从而形成了拜物主义。
拜物者所拜的“物”有两种层次的解释:第一层次是指有形的商品,比如金银珠宝、别墅、豪车、各种奢侈品;第二层次是指无形的东西,比如权力、身份和地位。第一层次是现实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第二层次是抽象的符号。具体的商品获得容易,而符号的意义比较艰难。具体的物质主要影响的是个人和家庭,而符号的物质不仅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两层次均表征了拜物者对物的痴迷和不舍。拜物者所崇拜和追崇的“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无形的物的符号价值。为了获得物自身的附加值,即所谓“身份、地位以及权力”,拜物主义主导了一种物的异化现象,而拜物者也是被扭曲的人。这些拜物者为了获得这些物,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希望能吸取他人羡慕、追随的目光,或者招致众多的仰慕者。
因此,拜物主义就是指极度崇拜物质从而获得物质的符号意义,最终自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幸福、更强大、更有权力、更有地位的一种扭曲的生活方式。
(二)拜物主义的性质
拜物主义是人类异化的表现。人是万物之灵,也有思想的独立存在。有思想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改变社会环境,但是拜物主义使得人们唯物是瞻,唯名是瞻,这是典型的人类异化现象。“物”实质上仅仅是人创造出来供人使用的物品,有其使用价值和价值。拜物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而核心是隐藏在价值后的附加值。拜物者跟随在物之后,被物诱惑的六神无主。物在奴役人,人心甘情愿地臣服在物的脚下。人对物的贪欲永无止境,把对物的占有、奢侈、炫富、浪费当成了天经地义,使拜物者人格扭曲,行事乖张,不考虑他人感受和社会影响。
(三)拜物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出三大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三大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拜物形态的有力概括。当今拜物主义现象与马克思所总结的这三大拜物教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的不同,当今的拜物主义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第一,拜物主义行为具有浓烈的炫富色彩。拜物者借助物品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财富,理直气壮地显示自己具有比他人强大的优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更有能力、更有用、更强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更应该被他人所尊崇。然而在他人眼中,拜物者的行为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是对人的不尊重。二者形成的敌对给社会带来了无声的压力,可能形成社会动荡。
第二,拜物主义者追求物的符号意义。在拜物者眼中,物的工具性已经被大大削弱,已然成为传递社会地位、身份以及权势的符号。这种物化的现实使人丧失了批判意识和能力。在当今社会,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已经演变成为消费文化,一切文化产品都以商品的形式被生产、交换和消费,就像商品一样,它为了获取利润被大规模地生产出来,然后在一个异化的社会体系中消费[2]。拜物主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人和人的关系本应该以情感为纽带,以“爱”为基础;拜物主义出现后,人和人的关系由物来支配,物的“有用和无用”论成为事实上人和人交流的目的和条件,人和人的关系被物所奴役和驱使。物隔离了人,人和人的关系变得遥远和不可捉摸,最终变得势利、冷漠和遥远。
(四)拜物主义的表现形式
因拜物者的不同,拜物主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主要分为直白型和隐蔽型两种:直白型即赤裸裸型,拜物者毫不掩饰对物的痴迷和占有,内心中总是被现实的物所牵制;隐蔽型是指拜物者不拜现实具体的物,却极度崇拜物的符号特征。因此,拜物主义是商品社会极大繁荣之后一种被异化的,以疯狂占有社会性物质符号为特征的行为。
二、中国当前拜物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源
(一)曾经物质匮乏的历史和当今快速增长的物质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对中国人的肉体和精神都给予了重创。物质的匮乏使一部分中国人真实感受到了贫穷和饥饿的滋味,对食物的极度渴求一点点蚕食着人的灵魂。“在传统社会中,消费严格限制在等级制上,仅仅停留在最基本需要的满足上。”[3]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消费更多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这段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们所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大众。中国婚嫁“彩礼”的历史非常具有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彩礼是“三金一木”: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木兰摩托车;20世纪80年代末的彩礼是“新四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最初几年的彩礼是“四个一”:一房一车一游一电脑。从婚嫁“彩礼”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物质从匮乏到繁荣的演变足迹,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暗示物质匮乏的历史存在。
在经济起飞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与日俱增,最突出的表现是日渐拉大的贫富差异。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显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是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因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而有较大的改善,相反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在西方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大多是40~70岁的中老年人,因为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中。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富人越来越多,而且奢侈品消费主体为25~45岁的年轻人群。在西方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只用个人财富的4%去购买奢侈品,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中,部分年轻人竟用自己收入的40%,甚至用更多的金钱去追求。
(二)膨胀的消费时代
当代经济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无论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还是玲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人目不暇接、心生汹涌。网上购物和电话消费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挑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商家所炒作的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所有商场、超市以及网购电商都在这一天前后推出各种抢购活动来促销。2012年11月11日零点到12日零点,淘宝网“双十一”以全网总销售额191亿元结束。2013年淘宝网“双十一”总销售额为350.18亿元。“2013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参与商家规模增至2万家,是2012年的两倍,涵盖电器、服装、家装家饰、箱包、汽车、洗护美妆、母婴、食品、图书等多个行业,3万多个品牌。”[5]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社会消费商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特色。互联网消费已经不仅仅进入了年轻人的生活,而且更多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这个消费群体,从350.18亿元的消费额我们不难看出,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三、拜物主义的治理对策
喜欢物质本无可非议,但是任何拜物主义都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社会安定,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团结。这种过度炫富、炫贵、炫物的行为是扭曲的、异化的。它既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又有碍于中国梦的实现。这种极端扭曲的行为致使奢侈之风畅行、资源浪费严重、社会心理波荡,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拜物主义的误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铭记历史,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被西方列强的钢枪铁炮以及东瀛日本的强取豪夺改写的。特别是中日甲午海战和日本侵华战争,成为中国人灵魂上不可弥补的创伤。今天日本对钓鱼岛强争,颠倒黑白、歪曲历史。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多次敬拜靖国神社,大力鼓动日本军国主义情绪。而中国一部分年轻人被物质诱惑,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更不用说想到自己的祖国。
这种对历史创伤有意无意的遗忘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非常可怕,因为遗忘了历史就会迷失自我,就会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中,就会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在中国历史中,不乏有因奢侈糜烂而亡国的惨痛教训,这些都在不断地说明奢侈浪费行为是对个人和国家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贵州省钩藤产业以剑河县发展规模最大,近年来,剑河县在全县范围内种植10万余亩钩藤,已发展5万亩以上人工种植基地,加上剑河野生钩藤,每年有3 500吨以上钩藤产出能力。剑河县委县政府为了保证钩藤产业顺利发展,组建了剑河县钩藤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成立钩藤产业发展研究所,负责剑河钩藤产业相关技术攻关和培育,确保钩藤的道地特征与优良品质。贵州省剑河县于2011年获得“剑河钩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是我们走出拜物主义的时代要求。在国际化和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很多人仅仅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小圈子,关心自己挣了多少钱,仅仅关心个人的情感,没有心情去关心国家和民族,甚至认为国家和个人没有任何关系,进而有很多人松懈了政治觉悟。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都与我们每一个国民的政治觉悟息息相关。没有祖国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强大;没有祖国的平安,就没有个人的平安。因此只有树立“为中华之崛起”的思想,我们的奢侈和浪费才能减少一些,才能走出拜物主义的泥淖。
(二)树立合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和动物在获取物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两者同样都要获取食物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然而人和动物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人类有思想和灵魂。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在于活着的意义,而非行尸走肉。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幸福、甜蜜、喜悦不是物质所能给予的。面对玲琅满目的物质世界,我们总会迷失自己的根本,然而迷茫的人生、奢靡的消费不是我们人类应该存在的根本,我们应该树立合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走出拜物主义的重要保证。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其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合理”意为合自身的实际、合乎人性、合乎法律、合乎道德与文化。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仅要合乎自身的实际,也要合乎国情。任何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拜物主义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悖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我们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国情,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建立在这个大环境的基础上才合理。任何奢侈浪费、过度消费行为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形的表现。因此,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个人合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直接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价值观也影响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会让我们的人生理想更容易实现。
第二,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哪一个都不提倡奢华,拜物主义行为一方面的确表现了个人的自由,在某些方面的确促进了消费,甚至带动了GDP,但是这种行为浪费了公共资源、引发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个人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典范,在其范围内展开和实践。
第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提出,“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6]。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自由全面的发展理论是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人类理想的实现首先要求个人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自由。马克思把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复归,当做人类追求的目标。而那些物质享受、功名利禄都是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束缚和羁绊。人类只有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最终把自己解放出来,恢复人的本体意识。
(三)倡导古人尚俭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悠远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吸收其不尽的精华。从中国现实境遇呈现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层次来看,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人的尚俭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俭戒奢伦理十分丰富。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也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对自己的儿子说“成由俭,败由奢”、“俭,德之共也”等;明朝朱柏庐认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对节俭的崇拜已经深入其文化骨髓里,节俭是一种品德高尚的行为。老子指出贪欲对人们的影响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当代人也应该学习古人尚俭的品质,俭可以持家、兴国,它关系到国与家的兴衰。
提倡俭的含义不是提倡贫穷,也不是提倡穷酸。而是要有俭的意识和品质。节俭和浪费是天生的敌人,但是与消费并不相同,节俭是为了更好地消费,消费时应该有节俭的意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也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一个过程。但是在拜物主义观念下所产生的浪费只能说明消费主体的素质低下,他们浪费了公共资源,也影响自己的家庭情感,也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因此我们应该以俭修身,以俭正身,这是走出拜物主义的人格保证。
(四)优化消费环境
市场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的丰富可以用玲琅满目、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来形容。而从众心和攀比心更加速了感性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这3种消费形式,无论哪一种都来自于对物的极度崇拜,都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消费。
第一,政府应该倡导理性消费。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分总则、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附则,共12章65条,对于倡导理性消费有一定积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刹住了国家有关机关铺张浪费之风,但是由于监督不到位,有些地方做得还是不够理想。
第二,媒体要加强宣传和监督。对于当今社会所形成的拜物主义局面,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媒体人应该加强舆论导向,倡导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大力宣扬节约光荣的观念。当代媒体人要认真对待自己肩负的重任,不仅要宣扬理性消费精神,而且要有勇于批判的精神,尤其要减少奢侈品宣传信息,减少奢侈消费观念,减少过高消费理念。
四、结语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异比较大、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民生问题众多,我们应该秉持着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的精神,积极创造财富,辅助偏远山区的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达到共同富裕,早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郑红娥.消费社会理论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6(7):95-101.
[4]杨文彦.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EB/OL].(2013-01-18)[2014-09-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8/c1001-20253603.html.
[5]佚名.淘宝销售额350.18亿 引领各大电商角逐双11[EB/OL].(2013-11-13)[2014-09-09].http://nanjing.city8.com/house/922606.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Formationoffetishismanditscountermeasures
JIAYan-xia1, DENG Hong-mei2
(1.SchoolofMarxism,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Shaanxi,China;
2.SchoolofGraduate,Chang’anLlniversity,Xi’an710064,Shaanxi,China)
Abstract:In facing of phenomena like extravagance and fetishism in the present societ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y analyz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fetishism and exploring its historical origi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fetishism in the present society is the insufficiency of materials in history,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nowadays and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consumption. Therefore, people need to build a consciousness of being vigilant in peace time an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healthy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y learning the ancients’ quality of upholding frugality and make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eople can get rid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fetishism by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consumption.
Key words:fetishism; consumption era; traditional cultur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rational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1-0119-05
作者简介:贾艳霞(1979-),女,陕西西安人,法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