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5-02-22张学凤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思想农村

张学凤

(长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22)

农民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农村思想国情的重要方面,是关系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农民主体意识尚未建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主要承担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对于自身命运的主宰作用,农村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调查发现我省农民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但并没有在心理上、经济上准备好担当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大部分农民不具备将自己的合理需求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主动能力,还有很多农民仅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锻炼和提升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没有切实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锻炼自己、增加收入。

第二,农村整体公共文化资源短缺。吉林省早在2011 年就实现了9365 个行政村全部拥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的行政村全覆盖。但是由于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家书屋工程还远远没有延伸到自然村屯,农民普遍反映看书看报难。由于农村各级政府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文化站负责人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有限、农民自身缺乏阅读习惯和经费投入后续乏力等问题导致农家书屋没有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也没有成为农民学科学、快致富的“加油站”,农村整体公共文化资源短缺。

第三,农民思想文化建设重“输入”轻“自觉”。我省现有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路只注重从外部“输入”先进文化,而忽视建立和现有农村文化的有效连接,农民被动地汲取思想文化营养而没有发展为文化自觉。因此造成不少地方存在无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无内驱力的乡村发展、无农民主体性的农村社区规划。只有启迪农民的思想文化自觉才能把农村发展的内驱力和外援力结合好,把新农村建设成和谐共荣的农民生活共同体。

1.2 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不同于经济建设的独特规律。农民的思想文化具有主观性、层次性、稳定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即农民愿意接受哪种思想文化观念须由自己主观认定,不可以强加;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可能所有人就选择一种思想文化,接受一种价值观念;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受中国农村传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而新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建立需要很长的过程。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民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和农村经济发展同向但决非简单同步。

第二,农村体制机制不完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制度决定了人能够怎样、不能够怎样,最具权威性。大转折、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农民的思想问题往往是农村体制机制的折射和反映。比如,屡屡发生的农民社会诚信缺失,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究其根源在于在农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同时,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和约束体系没有跟进。底层农民普遍存在的仇富、仇官现象,折射出来的是由于社会分配体制不完善而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缺乏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农民心理由此失衡。

第三,农民自身素质的原因。虽然吉林省对农民素质问题十分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省农民文化素质仍然相对落后,大多数属于传统农民,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民相对落后的素质既影响农民接受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教育信息的能力[2]。随着我省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追求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要求十分强烈,对传统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四,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灯塔、是航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通过卓有成效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正确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但是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基层组织、干部并没有全面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很多农村干部认为经济建设是个硬东西,发展才是硬道理,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费时、费力,成效又不明显,是“软”任务,导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其生命线地位弱化。甚至有部分农村干部贪污腐化,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说服力。还有一部分农村干部虽然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他们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理解为对农民灌输理论,甚至等同于向农民传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第五,复杂的外部环境导致我省农民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三个崭新的中国自古以来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构成对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的严峻挑战。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决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同时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甚至是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这些现象在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但是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其次,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仅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也表现为文化全球化。西方敌对势力极力把他们的政治理念、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强加给我们,必然对农民的意识形态产生严重影响。再次,互联网的兴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导致网络上的社会信息鱼龙混杂,使自身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的农民很难正确鉴别有,因此必然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元化。

2 创新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原则

2.1 “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几年来吉林省政府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开展了“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农家书屋”等多项活动,把文化送到农村。它对于满足农民的思想文化需要,培育农村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依靠外部力量从上而下向农村“输入”思想文化的行动难以真正在农村生根、发芽。一旦政府行政力量从中撤出,这种“无根”的思想文化就会凋谢。因此,在继续“送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培育乡土化、农民化的农村文化队伍,启迪农民的文化自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农村“种”下文化这是很紧迫的任务。

2.2 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先进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民之中,党性和政治性是先进文化的根本特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先进思想文化,因此,农民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要突出一元主导。但由于吉林省农民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泛、职业各不相同、文化素养有高有低、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因此,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农民思想文化建设中既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积极引导社会思潮,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2.3 娱乐性和增收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3],只有符合农民利益的思想文化建设方法农民才能真心拥护。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思想文化发展的空间,增强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农民思想文化建设既要主动适应农民“求乐”的娱乐性要求,又要打破文化活动就是唱唱跳跳的片面理解。在满足农民文化娱乐要求的同时,在文化活动中融进更多科技、法律、市场知识等和农民增收相关的内容,让农民从文化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

2.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思想问题,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农民思想文化建设要关注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农民的疑难和困惑,只有这样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另外,农民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赖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农民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转变思维方式,树立起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理念,寻求积极的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方法。

2.5 宣传教育和法制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法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具有指引作用、强制作用。在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等相关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坚决执行,使遵法、守法真正成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整治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对农村演出、网吧、娱乐场所和各类出版物的管理,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2.6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思想文化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与创新二者结合的过程。广大农村是东北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东北传统文化既有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精髓,如简单质朴、讲义气、重感情、吃苦耐劳等;也有落后于时代的粗陋文化,如安于现状、“求官取仕”、重农抑商等。东北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我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农民思想文化建设要获得我省广大农民的心理认同并内化为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自觉,需要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扬弃封建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塑造适合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需要的新文化。

3 吉林省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发挥农村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靠政府充分重视。各级农村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确实把该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层干部考核管理范畴。二靠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农民信仰的建立往往通过生活实践,农村各级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农村工作,严格自律,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只有这样农村各级党组织主导的农民思想文化建设才具备了基本的环境。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依法治国确实落到实处,依法管理农村娱乐场所,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救助困难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充分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2 探索符合省情的农村体制机制

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密切党群关系的强大动力,对于农民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由保守到开放的转变,克服其小农思想意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作用。例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使我省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科学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再如,发端于上世纪80 年代的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改革,使农民在村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提升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以及主体意识。而且在村民自治中培育起来的农民现代民主意识具有实践性、发展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因此,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的农村体制机制是推进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举措,实现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其根本原则。

3.3 大力推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氛围,既潜移默化又触手可及。文化分为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其有不同的承担主体,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虽然文化不能一时打造就能成就,但公共文化建设可以营造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作。政府在发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打破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壁垒,接纳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把优秀的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送到农村,保证农民的基本合法权益。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不仅涉及物质生产,还涉及社会和经济层面,除了提供GDP 之外,还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甚至利于社会和谐。吉林省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特色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土壤,有利于农民利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个好的文化产业园区等载体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文化单位正在走偏方向,错误理解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把文化单位纯粹当作经济单位,当作赚钱工具。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者应该明确文化单位、文化产品最高的效益是社会效益,是文化含量。

3.4 大力扶植农村文化精英,传承和革新东北传统文化

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村艺术家”,他们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他们最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真正扎根在农村。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发扬都需要真正能够扎根在农村的文化精英人才来担纲。东北传统文化植根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体现了东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积极汲取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实现农民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的传承和深度融合,重塑农民现代思想文化意识。

3.5 巩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农村治理和人格塑造的基本形式,是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制度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深入开展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在充分了解农民疾苦和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运动[4]。同样,在深化农村改革的今天,只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人到、心到、口到、手到,通过和农民交朋友才能了解农民,通过手挽手、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农民直接倾听党的声音,并有针对性地对其施以教育。

[1]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 张学凤.关于当前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5):621-6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毛泽东文集:第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猜你喜欢

农民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