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015-02-22王团真吴金辉刘顺滨王巧燕
王团真,陈 钦,吴金辉,范 凌,刘顺滨,王巧燕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王团真,陈钦,吴金辉,范凌,刘顺滨,王巧燕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以福州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了福州市农民工的个体状况、就业情况、社会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中未成年数、月收入水平和城市适应性等9个因素对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文化水平和城市适应性2个因素对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显著,因此根据这两个因素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福州市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in Fuzhou
WANG Tuan-zhen, CHEN qin, WU Jin-hui, FAN Ling, LIU Shun-bin, WANG Qiao-yan
(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peasant-workers in Fuzhou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dividual status, employment status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peasant-workers in Fuzhou. The influences to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from the 9 factors such as age, gender, marital status, standard of culture, family monthly income, minor number and city adaptabil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Logistic return model.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ducational level and city compatibility were the two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of migrant worker. Therefore, based on these two fact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willingnes; Fuzhou
农民工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建设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广泛参与城市的各种建设活动,但却不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是城市生活的边缘者;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没有享受市民待遇,这样的社会现象极有可能引发负面的社会影响。近几年来,农民工问题备受关注,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农民工角色的转型,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在城市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居住在城镇已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对暂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着力解决好在住房租赁、社会保障、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1]。因此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符合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精神。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福州市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市外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230743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30%,这些迁入人口主要是务工人员,数量之大构成了福州市农民工的庞大群体。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农民工市民化是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实现的背景下提出的研究课题,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至为关键[2]。因此,创建一个城市容纳并接受农民工的宏观政策制度,促进农民工角色的整体转型势在必行。
1福州市被调查农民工基本状况分析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和农民工就业、生活状况及市民化问题调查问卷。运用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实际发放问卷625份,有效问卷537份,合格率为85.92%。问卷以福州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对福州市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就业状况和社会关系等具体状况进行调查。
1.2 农民工个体状况分析
被调查农民工中,男性占多数,占总人数的77.65%,已婚人数也占人数的大部分,而文化水平分布较为均衡,最多为的初中文化水平,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15%(表1)。
表1 被调查农民工基本特征
1.3 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被调查农民工中,累积打工年限分布较为均匀,其中10~20年分布较多,但差距不大,可见近年来闽农民工人数均匀。
根据图2可以看出,福州市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集中于1000~1999元和2000~2999元的分组中,可见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偏低。
1.4 农民工社会关系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福州市农民工极少参与城市民工政治生活,参与城市农民工政治生活的仅占8.19%,由此可见,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缺乏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而且被调查农民工中,福州农民工也较少与城里人交往,调查中,与城里人很少接触的占最多,而仅8.57%的人与城里人经常交往,可见,农民工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很少与城里人接触,依然生活在农民工的群体中,成为边缘群体。
图1 被调查农民工累积打工年限
图2 被调查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水平
表2 被调查农民工社会关系
1.5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愿意定居本市的264人,占总人数的49.16%;不愿意定居本市的273人,占总人数的50.84%。不愿意定居本市的人数超过一半,根据问卷数据对不愿意定居本市的原因进行分析。被调查农民工中认为生活成本高而收入低,导致不愿意市民化的占30.40%;认为买不起房子的占47.20%;认为就业不稳定的占11.52%;认为不适应福州市生活的占7.52%;认为离家乡太远的占15.68%;认为受当地人歧视的占15.68%。
2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研究假设和变量赋值
陈前虎等[3]指出文化程度、户籍状况、举家迁移、留城时间、参加社保情况、住房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等7个变量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夏显力等[4]认为: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婚姻状况及配偶所在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重大影响。张丽艳等[5]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产生了影响,是否在城市购买住房、城市融入感和自我身份认同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决策,购买城市社会保险显著提高市民化意愿。而务农经历、婚姻状况和是否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则未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
前人的研究结果中,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政治参与心理认同、是否接受培训、城里是否有亲朋好友、户籍因素、城市社会融合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家庭因素主要有婚姻状况、家庭抚养的小孩数、家庭生活水平、配偶所在地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就业状态、收入与福利状况、家庭负担与维系成本、在城市居留时间、找工作的困难度、住房情况、是否正规就业、打工时间、劳动保障状况、农村土地情况、户籍制度、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方面[3]。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假设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受9个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表3)。
表3 变量解释
综合前人的研究结论及实际调查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个人属性变量:假设H1-1:女性比男性市民化意愿较为强烈;假设H1-2:年龄小者比年龄大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假设H1-3:文化程度高者比文化程度低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2)家庭属性变量:假设H2-1:未婚者比已婚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假设H2-2:家中未成年人数少者比家中未成年人数多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假设H2-3:配偶陪同打工的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3)社会属性变量:假设H3-1:收入水平高者比收入水平低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假设H3-2:工作满意度高者比工作满意度低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假设H3-3:城市生活适应性高者比城市生活适应性低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2.2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采取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将“将来是否愿意定居本市”作为因变量,构建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
p=β0+β1-1χ1-1+β1-2χ1-2+β1- 3χ1-3+β2-1χ2-1+β2-2χ2-2+β2-3χ2-3+β3-1χ3-1+β3-2χ3-2+β3-3χ3-3+ε
其中,p表示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概率;β0为常数项;βi为χi对应的回归系数,是待估计的参数;χi是自变量;χ1-1代表性别;χ1-2代表年龄;χ1-3代表文化程度;χ2-1代表婚姻状况;χ2-2代表子女人数;χ2-3代表配偶陪打工;χ3-1代表婚配所在地;χ3-1代表收入水平;χ3-2代表工作满意度;χ3-3代表城市生活适应性;ε代表随机项。
表4 影响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的模型估计结果
运用SPSS软件对537个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根据表4影响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的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性别:性别因子的影响系数为-0.338,可见性别对福州市农民工是否愿意市民化具有反向影响,即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市民化,这符合假设。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倾向稳定,不愿意经常流动,而且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符合女性较高的生活要求,因此女性更倾向定居在城市。但模型中性别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性别并不是影响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主导因素。
(2)年龄:年龄因子的影响系数为-0.016,可见年龄对福州市农民工是否愿意市民化也具有反向影响,即如假设中所说的年龄小者比年龄大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这是由于年轻人更容易适应城市丰富的生活方式,并且容易受城市的吸引,而年龄大的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落叶归根,最终还是要回归农村,回归家庭。但年龄的影响不显著,也说明年龄不是影响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3)文化程度:文化程度的影响系数为0.17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者越愿意市民化,符合假设中文化程度高者比文化程度低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的假设。这是由于文化程度越高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能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就业能力,更好的就业待遇和福利等。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者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而城市的设施条件更为优越更能满足其需求,因此文化程度越高越愿意市民化。
(4)婚姻状况:婚姻状况的影响系数为-0.207,即未婚者比已婚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符合假设。相对未婚者,已婚者更愿意回归家庭,而未婚者则更具备流动性,因此在面对是否市民化的选择的时候,已婚者需要考虑更多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因此市民化意愿不如未婚者强烈。但婚姻状况因子在本模型中不显著。
(5)家中未成年人数:家中未成年人数的影响系数为-0.104,表明家中未成年人数少者比家中未成年人数多者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符合假设。这是由于,家中未成年人数更多的,需要支出更多的抚养费用,生活压力大,因此会致使其市民化意愿减弱。但家中未成年人数因子在本模型中也不显著。
(6)配偶是否陪同打工:配偶是否陪同打工因子的影响系数为-0.040,表明配偶陪同打工的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符合假设。但影响不强烈,因为影响系数较小,而且该因素在模型不显著。
(7)月平均收入:月平均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000,可见月平均收入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说是零影响,同时月收入平均水平在模型中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没有固定的月工资,因此被调查农民工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没有准确的依据,因此产生误差。
(8)目前工作满意度:目前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系数为0.052,可以看出目前工作满意度因素对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正向的影响,这符合假设,说明随着工作满意度的增加,农民工希望市民化意愿增强。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工作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当工作满意之后,农民工个人成就感增加,渴望成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后,能获得更好的城市工作。但目前工作满意度因素在模型中不显著。
(9)城市适应性: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系数为0.747,这说明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正向的影响,这符合假设,而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因此城市适应性是影响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由前文模型分析可知,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中未成年人数、配偶是否陪同打工、月平均收入、目前工作满意度等,但这些因素对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却不显著,而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主要受文化程度以及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福州市在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的政策时,应该侧重于加强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和形成农民工与市民、城市社区之间主动交往和相互认可的良性认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从思想、情感、文化上融入城市[5]。
3.1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
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农民们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夜大培训或者实践培训等多方面的途径来提高农民工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开展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或者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举措,不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权益,也可以加强农民工的法治意识,便于政府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培训等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作为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应通过报纸、广播和讲座等农民工便于接触到的形式来宣传输入地的民俗民风、行为习惯等,促进农民工更快的适应输入地的生活;同时利用公开栏和专业网站等途径,定期发布输入地的用工需求,让农民工最及时的获取就业信息[6],增强农民工的就业。
作为农民工输出地政府,一方面应该重视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强制农村的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为农民工的素质和必要的知识提供积累;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对成人教育,出资为农民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如出资购买职高、中高的教育资源等等,鼓励农民工学习一技之长[7]。
3.2 引导农民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增强适应能力
政府应做好农民工的现代观念、文明规范和法治意识的教育,引导农民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农民工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摒弃自由散漫的意识;另外还需增强农民工的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3]。一方面,政府可以开展一些农民工和市民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促进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交流,消除两者对彼此身份的误解。另一方面,政府应向农民工宣传城市的文化,帮助农民工形成文明观念和习惯,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8]。
3.3 促进城市社会的融入,增强城市归属感
一方面,应发挥社会的接纳功能。在社会城市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个体展开活动的第一场所,因此要有效的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发挥其功能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接纳功能,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和市民待遇[9]。居委会应当把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一员,积极主动的关系农民工的生活及城市适应状况,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的活动,为困难的农民工给予帮助和支持,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首先,政府和企业工会等应肯定并且宣传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社会真正的在心理上接受农民工,使农民工具有城市归属感;加大农民工对城市的制度法规和市民准则的教育力度,使其行为和思想观念与城市的相一致,调动农民工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工社会责任的意识,认识到自身是城市中的一员。其次,企业不但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应当注重引入公平竞争和激励的机制,公平的对待农民工,使农民工的工作中获得更合适的岗位和职务的升迁中有更多的机会,使农民工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参与。工会、社区和街道等应该积极创造环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采取知识培训、心理交流等形式丰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而城市文化单位应该利用文化活动对农民工开展各类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消除农民工的边缘感和自卑感,有效减少他们的各种心理危机,提高文明程度,适应并积极融入城市社会,增强城市归属感[10]。
3.4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城市居民排斥感
许多市民对农民工存在误解,认为农民工的到来加剧城市病的发生,给城市的治安和环保等带来很多问题,而否认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虽然农民工进入城市,确实加重了城市公共物质的负担,但是在城市的建设中,农民工是最大的贡献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农民工的存在,城市的第二三产业才迅速的发展起来,农民工承担着城市生活中最脏最繁重的工作,因此农民工是可敬的!所以必须通过宣传等方式,使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正确的认识,使城市居民发自内心的接纳农民工、尊重农民工,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1]。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工正面形象的宣传,让居民对农民工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居民对农民工的误解。宣传农民工对城市的奉献,让城市居民了解到农民工并不是进入抢夺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资源,而是与城市人一样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所以理应与他们获得一样的待遇[7]。
参考文献:
[1] 朱思慧.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2):25-33.
[2] 袁薇.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5):33-46.
[3] 陈前虎,杨萍萍.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41.
[4] 夏显力,张华.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C]//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 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2011(7):23-34.
[5] 张丽艳,陈余婷.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三市的调查[J]. 西北人口,2012(4):63-66.
[6] 罗恩立.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2010(3):50-54.
[7] 李璐伊.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意愿分析[D]. 杭州:浙江大学,2011(3):21-32.
[8] 章芷莹. 江西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2(5):43-49.
[9] 马桂萍,王芳.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安排探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6.
[10] 汪利川.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2(4):4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5)01-0067-06
中图分类号:F323.6
doi:10.16006/j.cnki.twnt.2015.01.0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11zc3031)
通讯作者:陈钦(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林补偿. E-mail:956585977qq.com
作者简介:王团真(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E-mail:860583005qq.com
收稿日期: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