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付群刚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考察报告

2015-02-22欧阳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43006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曲艺湖北

欧阳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430060)

付群刚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考察报告

欧阳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43006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鼓”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之一。2013年初,武汉湖北大鼓艺术家付群刚面向公众开办“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开创湖北大鼓当代传承新形式。作者通过1年半的跟踪调查,对传习班的办学背景、教学内容与手段、社会影响等做了考察梳理,并综合评估了其优势与局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湖北大鼓;付群刚;传习班;国家在场;活态传承

一、基本情况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山东鼓书艺人丁海洲经河南到湖北演出授艺,后来弟子们将其改为湖北唱腔。民国时期,武汉三镇的诸多茶馆会所,均有鼓书艺人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王鸣乐、陈谦闻等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时常在汉口中山大道的民众乐园演出。

80年代中期以后,湖北地方曲艺节目逐步从剧场舞台上退下来,唯张明智表演的湖北大鼓仍久演不衰。然而,新时代娱乐资讯业的迅猛发展,仍使湖北大鼓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武汉现仅存一家专业曲艺团体——武汉市说唱团,且基本不表演湖北大鼓等传统曲艺。

21世纪,随着人类对多元文化及“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湖北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大鼓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0年,湖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张明智“告别舞台师徒100场巡回演唱会”拉开帷幕。2013年1月,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内正式开班,由在全国屡获曲艺表演创作大奖的省级传承人付群刚亲自授课。

二、办学背景

1.时间地点

传习班自2013年1月10日开班,每周六13:00-15:00于武昌区丁字桥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二楼排演教室授课,已开课3学期。

2.主讲教师

付群刚,现年58岁,国家一级演员,湖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师从武汉鼓书著名老艺人陈谦闻。近年创作表演的湖北说唱《四菜一汤》、湖北大鼓《新编三婿拜寿》《一盘冬瓜》《人民调解员》等屡获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全国曲艺作品征文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作品奖等权威奖项。

3.学生来源

开班一年多来,到访传习班的学员人数已逾百,有艺术表演团体工作者,社区老年曲艺爱好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中小教师和学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从考勤记载可知: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出勤率达50%以上的固定学员约20余人,分三类:第一类是社区中老年曲艺爱好者,约占固定学员总数一半,其中少数有曲艺戏剧表演基础,主要来自附近的凃家岭社区、南湖社区、珞珈山社区;第二类是高校青年学生和教师;第三类是正式拜师的徒弟。

目前,传习班已有6名优秀学员正式向付群刚磕头拜师(表1)。从性别年龄看,6人均为学习潜力较大的青少年,年龄在10-34岁之间,有一半是女性;从专业基础看,有1人为地方专业剧团演员,湖北大鼓基础较好,另有2人有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学习背景;从学艺现况看,半数学徒自2013年7月中断了传习班的学习,另外3人至今仍坚持学习且频繁参加省地市各类比赛与演出。

表1:

三、教学内容与手段

1.曲目

迄今,付群刚共传习湖北大鼓唱段8个,主要为短篇或长篇书目的精选片段(表2)。其中,传统书目(如《学文化》)占1/4;近年根据经典歌曲、诗词自己“装腔”创编的新曲目(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占1/4;湖北大鼓辉煌期50-80年代的代表作品(如《丰收场上》)占1/2,尤以张明智的作品为多。

表2:

另外,付群刚也会在传习班上对徒弟们的演出作品进行辅导。以徒弟程晓兵为例:程晓兵来自洪山区消防支队,参与的演出活动几乎全是师傅为他“量身打造”的新作品(表3)。演出之前,付群刚都会在传习班课堂上对他进行单独指导,既可锻炼其临场胆量,也是给其他学员观摩学习的机会。

表3:

2.技艺

湖北大鼓是融合了音乐、文学、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教学中,付群刚对打鼓击板、演唱、表演等技艺均倾囊相授。

(1)打鼓、击板

湖北大鼓,旧称“鼓书”,表演者需自击板鼓。沿袭“打鼓说书”传统,付群刚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打鼓击板”基本功,将其做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求学员能掌握常用的鼓板点子和规律,可以较自如的控制板、鼓,然后才开始教唱书目。

教授内容包括:左手云板的正确握法与基本打法;右手握鼓签的正确姿势与单击、双击、弹击等基本打法;正七星点、反七星点、长捶点等常用鼓板点子等。

打鼓、击板的基本要求有:击板的位置准确,能发出清脆的板音;击鼓手腕松弛,鼓签击鼓富于弹性,能控制轻重缓急;鼓板点子板点均匀。

(2)念白、演唱

付群刚在湖北大鼓念白、演唱上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三点:一“咬字清晰”,即说话咬字有一定的力度,让观众听得清楚;二“断句清楚”,即唱腔节奏符合语言逻辑重音;三“依字行腔”,即唱腔音调与黄陂语音相吻合。

(3)表演

湖北大鼓教学中还包括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训练。在基本表演姿态上,付群刚要求学员:“站如青松滴翠,坐如玉树临风,心似春花开放,目如故友重逢”。表演上讲究“跳进跳出”,即可以从一个人物突然跳到另一个人物,准确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

(4)伴奏

1958年以后,二胡成为湖北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付群刚要求学员在伴奏时秉持“托腔保调”的基本原则,以“垫”作为主要技术手法。即在伴奏时注意衬垫、填补唱腔中的空隙和演唱中的气口停顿之处,起到承上启下,连贯唱腔和唱词意境的作用。在上下句唱腔间隙,最重要的衬“垫”手段是“还”音,即伴奏从唱腔落音起头,加花后又回到唱腔落音。

3.手段

付群刚湖北大鼓传习班的教学形式沿袭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不依谱本,“以曲带人”。第一阶段(2013年),主要是集体授课,通过手把手传授鼓板,唱腔,表演,让学员对湖北大鼓鼓板、唱腔、表演有一定的体验积累。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教学以个别辅导,集体观摩为主,即学员课下自行准备曲目,课堂上针对性个别指导。若有学员参加相关竞赛演出,还会联系专业伴奏乐队(含二胡、扬琴、笙、琵琶、阮、筝等)前来排练。

四、社会影响

开班以来,传习班在文学艺术界、教育学术界、社区群众、传播媒体各层面都引发了较大反响。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亲自为传习班学员拜师做见证,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学员拜师仪式题写匾额“鼓乐荆楚”,全省曲艺界名人均到场祝贺并召开专题研讨会,江汉大学人文社科基地指导学生对传习班及湖北大鼓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周边艺术院团演员、武汉高校和中小学的师生、社区老年曲艺爱好者、在汉的外国留学生都慕名而来学习。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本地媒体及央视国际频道也都给予了跟踪报道。

同时,传习班学员们频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影响。如大徒弟程晓兵,半年间已参加消防系统内部及面向群众的各类演出多项,《最美抱火哥》还参加了公安部优秀文艺节目评选(表3),起到了宣传、弘扬湖北大鼓和文明新风尚的作用。最小的徒弟郑博杰不仅频频在武汉各类文艺汇演、少儿选秀、综艺节目中出镜,还在全国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中斩获表演三等奖和新苗奖,使湖北大鼓走入青少年和主流媒体的视野。

五、引发的思考

付群刚湖北大鼓传习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新形式,发挥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优势

(1)国家在场

我国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明确指出:“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相较于过去以民间自发为主导的文化遗产传承行为,近年来,“国家在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付群刚湖北大鼓传习班”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级主管部门的一项政府行为,是对我省传统曲艺传承的一次探索尝试。它使湖北大鼓及其传承人在文化艺术界及社会群众中的影响与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观上起到了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

(2)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一种是活态传承。其中,后者——在现有文化生态中保持生命活力,实现自我传承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传习班”的开办虽是在“外力”作用下的政府主导行为,但在传习班的引导下,学员们自发的参与各类表演、演出却又真真切切是其自主行为。从这一层面来看,“付群刚湖北大鼓传习班”唤醒了传习者的文化自觉,实现了湖北大鼓艺术的活态传承。

(3)服务社会

由于说唱艺术自身的艺术特点,付群刚在传习班特别强调要利用湖北大鼓说新唱新,讴歌我们的时代,弘扬主旋律。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不论是湖北大鼓的经典传统书目,还是付群刚创编的新作品,都与思想道德教育、弘扬文明风尚密切相关,真正体现了“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社会功能。

2.局限

(1)教学资源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湖北大鼓传习班仅一位授课教师——付群刚。2013年因老师外地出差调研、参赛等原因,传习班授课仅20次,授课时间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曲艺教师资源。不仅付群刚的同门师兄张明智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湖北大鼓的传承与传播;曲艺名家何祚欢、陈世鑫、何忠华、周维等大批老一辈曲艺工作者一直关注湖北传统曲艺的传承发展。但长期以来,大家各自为战,缺乏合作沟通,效果不温不火,未能形成曲艺发展的大气候。若能联系这些曲艺精英定期为传习班学员授课,形成团队合力,定能使教学效果更为优化,迎来湖北曲艺的春天。

(2)学员队伍不稳定

观察发现,不同学员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艺术馆文工团演员想通过短训尽快提高专业水平或学习几个新书目;外国友人和中小学生大多仅希望通过一两次学习,体验一下湖北大鼓;只有附近社区的老年爱好者和高校的曲艺爱好者能够坚持长期培训。较长的学习周期,又缺乏一定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传习班学员流动性较大。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3)教学尚未形成成熟体系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每学期平均不足3段,略显单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湖北大鼓是综合性的艺术,包含演唱、说白、表演、击鼓打板、与伴奏乐队配合等诸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无曲谱教材和相关视听教学资料,传习过程中全凭师傅口传,学员们只能逐句跟唱,无法做到有效地预习和复习,以致拖慢了进度。再者,从教学评价环节来看,传习班并没有对学员每个阶段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由于缺乏考评环节,学员们的学习既无近景计划也无远景目标,导致学习过程松散,出勤率也得不到保证。

3.建议

(1)充分发挥“国家在场”的优势,挖掘潜在传承者

“国家在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政府可以依托传习班学员的不同身份背景,发挥学员潜力,加大财政支持,开展不同层面的配套传习活动。如通过在社区举办相关文化艺术节,给传承人与传习者展示与表演的舞台,培养湖北大鼓观众;与艺术团体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湖北大鼓数字化保护,抢救、整理濒临失传的曲目,培养湖北大鼓表演专业人才和研究团队;在高校积极推进合作办班,鼓励学员在高校组织相关社团,培养湖北大鼓演唱、表演、伴奏、创作的新生力量。

(2)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团队合力

武汉具有深厚的曲艺文化积淀。据《中国曲艺志 湖北卷》中记载,解放后武汉三镇固定表演评书、大鼓等曲艺的著名茶馆

至少在40余家以上。60、70年代,曲艺表演的专业队伍仍相当庞大。众多曲艺前辈汇集于此,传习班可联合他们为学员开展系列讲座,让学员全面了解南派、北派湖北大鼓及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唱腔、板鼓、表演、伴奏、创作特点。同时,可将传习内容扩大到与湖北大鼓有着艺术渊源的兄弟曲种(如湖北评书)和姊妹剧种(如楚剧),带动湖北地方曲艺戏曲的共同繁荣发展。

(3)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类培训、分类管理

相关部门可借鉴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班经验,形成更为严密的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与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如专业提高班、基础普及班、中小学生暑期培训班、高校社团讲座等。挖掘有较强传承能力的学徒重点培训,对拜师的优秀学徒,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对湖北大鼓经典唱段的曲谱、唱词、板鼓点、伴奏进行记谱,编订相关教材。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考勤监督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分类制定考勤制度。抓好教学评价(考核)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借力比赛展会、汇报演出等实践平台,为学员提供各类表演展示的舞台,展示传习班教学成果,在人民群众中起到更大的宣传推广作用。

[1]枫波等编.《中国曲艺志湖北卷》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2000.

[2]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新华出版社,1992.

[3]何远志.《湖北大鼓》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欧阳亮(1979.8-),女,汉族,湖南冷水江人,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民族音乐学硕士。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指导性项目“湖北传统曲艺传承与城市文化生态变迁问题研究”(14G435)阶段性成果;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曲艺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七十年的奋斗 七十年的辉煌——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曲艺事业成就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