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移情和心理理论与知识共享动机的关系

2015-02-21段好宁葛明贵童欢欢汪昱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移情总分动机

段好宁,葛明贵,童欢欢,汪昱娟

1.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陕西西安,710089;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安徽芜湖,241000



大学生移情和心理理论与知识共享动机的关系

段好宁1,葛明贵2*,童欢欢1,汪昱娟2

1.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陕西西安,710089;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安徽芜湖,241000

对大学生知识共享动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知识共享动机与移情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心理理论测量问卷、大学生移情问卷和知识共享动机问卷对安徽省三所高校本专科学生共547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移情能力、心理理论和知识共享的总分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移情和心理理论对其知识共享动机水平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移情通过心理理论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知识共享动机产生影响。

大学生;移情;心理理论;知识共享动机;关系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整理了知识共享研究的进展和趋势,并提出关于知识共享研究的新思路:知识共享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遵循人类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知识共享也具有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 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1]。把作为主体的人参与这一过程的行为称为知识共享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如谦让(modestly declination)、合作(co-operation)、共享(sharing)、助人(helping)等。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有关,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2]。

将亲社会行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概念作比较后不难理解,作为主体的人的知识共享过程也包含与亲社会行为相同的心理过程,那就是理解他人(知识获取)并试图分享(知识分享)某种客体并产生效应,其中既包括以利他性为主的知识分享,也包括以知识交易为目的的知识获取。因此,知识共享具有亲社会行为性特征,它可被视为一种亲社会行为。略有不同的是,亲社会行为更强调行为的利他性,而知识共享行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的交换,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3]。此外,亲社会行为也不等同于利他行为,其行为范畴比利他行为更加广泛。

本文选取与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的两个变量——心理理论和移情能力,探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理论和移情能力与知识共享动机之间的关系。

2 文献回顾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某种行为作出预测和解释,主要是其与之对应的心理状态间的因果联系[4-5]。

从上世纪80年代心理理论概念出现以来,不少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商冲晨、莫书亮针对家庭背景的不同成分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将家庭环境分成基本环境、亲子互动和同辈互动三个子系统[6]。Shatz、Diesendruck和Martinez-Beck对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家庭3~4岁儿童心理理论进行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的成绩显著高于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中的儿童[7]。Lugo-Gil和Tamis Le-monda所作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基本环境以父母养育质量为中介变量对幼儿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李燕燕、桑标等人考察了儿童心理理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9]。此外,在关于冲突、合作和假装游戏与心理理论水平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在同辈互动中与兄弟姐妹产生的冲突、合作以及假装游戏等情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并且在互动中使用语言对内部状态进行描述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中介变量。

移情是个体能在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准确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绪状态和内部体验,并进行相应的行为反应的心理过程[10]。

关于知识共享的个体动机的研究,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个体的动机是影响知识共享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者们大多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以经济交换理论(Economic Exchange Theory)和知识市场理论(Knowledge Market Theory)为基础,将知识共享动机划分成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两部分进行研究。

国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题相对比较分散,汪丽丽、卢小君对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证实了大学创新团队成员的心理契约中的团队责任和成员责任的履行,均能促进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意愿的产生,而知识共享意愿又通过促进知识共享行为进而产生知识共享效果,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因果链条。李志宏等人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气氛能够促进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使其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隐性知识共享并转化为团队的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再创造,促进团队建设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8份,回收率为94.7%,其中有效问卷547份,有效率为91.2%。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白新荣使用的大学生心理理论测量问卷[11]。该问卷将测量心理理论常用的双重情感任务、双重欺骗任务、故事理解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同时用于对大学生心理理论水平的测量,每项任务包括两个故事,除此之外,还设置控制任务,全部问卷由9个故事构成。

本研究采用的大学生移情问卷由赵会青编制[12],问卷共22题项,包含认知移情(6题)、情感移情(8题)和行为移情(8题)3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

本研究采用赵书松编制的个体知识共享动机量表。该量表共18个题项,包括成就感(4项目)、集体情感与责任(3项目)、关系建构(5项目)、个人兴趣(3项目)和规则服从(3项目)五个维度。

本研究最终问卷由基础问卷及以上三部分问卷构成,问卷的施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完成全部问卷大约用时25~30分。

本研究使用AMOS软件对相关量表进行效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移情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由表1可知,移情能力和心理理论水平在总分上呈现正相关,大学生移情总分得分高者心理理论得分也高;移情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各个因子中,认知移情与双重情感任务、双重欺骗任务、故事理解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四种心理理论任务相关性不显著;大学生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与其认知移情能力、情感移情能力、行为移情能力及移情总分均无显著相关。

大学生在故事理解任务上的表现与其情感移情、行为移情和移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在双重欺骗任务中表现好者在情感移情和移情总分上得分也高;双重情感任务得分高者其情感移情、行为移情和移情总分得分也高。

4.2 移情能力与知识共享动机的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移情总分及其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行为移情与知识共享动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4.3 心理理论与知识共享动机的关系

由表1可知,大学生心理理论水平与其知识共享动机呈现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较高者其知识共享动机越强;在双重情感任务中的得分与知识

共享动机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双重情感任务中得分高者,其知识共享动机强;在双重欺骗任务中的表现与其知识共享的成就感动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与知识共享的其余成分及总分之间显著正相关;在故事理解任务中的表现与其知识共享的规则服从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余动机成分及总分显著相关;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与其知识共享动机及其各因子之间均无显著相关。

4.4 大学生移情能力和心理理论对其知识共享动机的预测作用

大学生移情能力及心理理论水平对其知识共享动机的预测作用,以大学生移情能力的移情总均分、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行为移情以及心理理论的总均分、双重欺骗任务、双重情感任务、故事理解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等9个因素为预测变量,以知识共享动机的个人兴趣成分、规则服从、成就感成分、关系建构成分、集体情感和责任等5个因素及知识共享动机整体水平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移情能力与心理理论对整体知识共享动机的回归分析(N=547)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由表2可知,上述9个预测变量中只有移情总均分、双重情感任务、故事理解任务等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在模型1中,仅用移情总均分对知识共享动机水平进行预测,可以解释变化量的29.6%;在模型2中,使用移情总均分和双重情感任务得分共同预测知识共享动机水平可以解释变化量的32.1%;同时以移情总均分、双重情感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对知识共享动机水平进行预测,可以解释变化量的33.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对知识共享动机水平存在预测作用的3个预测变量中,移情总均分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而两种心理理论任务得分对知识共享动机水平的预测作用微弱。

4.5 中介作用

考虑到本研究变量之间关系复杂且测量中存在误差,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传统的中介作用采用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作对比,允许对所有的变量同时进行检验,再次评价整个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见表3、4。

表3 心理理论作为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

表4 心理理论对移情与知识共享动机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5 结论与讨论

5.1 大学生移情能力、心理理论和知识共享动机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学生移情能力与知识共享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亲社会行为视角下研究大学生知识共享动机,发现移情能力更强的大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知识共享动机。这与目前已有的关于移情和知识共享的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而移情与知识共享的高相关则表明,在知识共享活动中,大学生产生的移情反应较少地受到环境因素(如社会反馈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理论与知识共享动机的关系研究中,只有双重情感任务与心理理论总分与知识共享动机总分及其各因子间全部呈现正相关,故事理解任务除与规则服从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因子均呈现正相关。错误信念任务与知识共享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显示心理理论水平中对他人信念的认知和推理能力与知识共享动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动机强度较少受到其心理理论水平的影响。这与目前已有的很多研究结果不一致,这说明亲社会行为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活动具有其特殊性。

5.2 大学生移情能力、心理理论对知识共享动机预测作用的分析

心理理论对知识共享动机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四种心理理论任务相加的总分并不能够对知识共享动机进行预测,只有双重情感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对知识共享动机具有预测作用。不过,故事理解任务主要用于考察成人有关情绪认知的能力和故事推理的能力;双重情感任务主要用于考察被试者心理理论中情感认知成分和推理的能力。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本研究中被试者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并未表现良好的区分度有关。

5.3 心理理论中介作用分析

由表3可知,大学生移情能力通过心理理论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其知识共享动机产生影响。在知识共享活动中,无疑需要心理理论的参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决策具有影响,而心理理论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影响亲社会行为,本研究结论支持亲社会行为视角下的知识共享也符合上述结论。这说明从亲社会行为的视角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假设是有根据的,并且初步得到验证,尤其是据此对知识共享动机的研究,较好地验证了心理理论、移情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正如很多研究者已经提出的那样: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带来思维的线性化倾向,研究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通常从局部开始研究,对整体问题进行分割细化,虽然这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若沉浸于此,则会给研究带来阻碍。本研究试图将知识共享的研究与社会认知联系起来,支持系统框架下的心理学研究,也是考虑了这些因素。

[1]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1-13

[2]白立刚.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动态,1997,5(1):47-52

[3]郑也夫.利他行为的根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1-51

[4]丁芳,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3):660-662

[5]熊哲宏.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概念混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28-133

[6]商冲晨,莫书亮.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14-923

[7]ShatzM,DiesendruckG,Martinez-BeckI.Theinflue-nceoflanguageandsocioeconomicstatusonchildren'sunderstandingoffalsebelief[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3,39(4):717-729

[8]Lugo-GilJ,Tamis-LeMondaCS.Familyresourcesandparentingquality:Linkstochildren'scognitivedevelopmentacrossthefirst3years[J].ChildDevelopment,2008,79(4):1065-1085

[9]李燕燕,桑标.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5-9

[10]余洪波,余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3-116

[11]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10:84-88

[12]赵会青.大学生移情问卷编制及其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33-41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3.013

2014-09-04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的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1208085MG125)。

段好宁(1987-),甘肃景泰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G44

A

1673-2006(2015)03-0050-05

*通讯作者:葛明贵(1964-),安徽定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猜你喜欢

移情总分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动机不纯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