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州“大班会”舞蹈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5-02-21孟凡翠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秦桧亳州班会

孟凡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安徽亳州,236800



亳州“大班会”舞蹈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孟凡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安徽亳州,236800

以田野调查为路径,以舞蹈学、艺术民俗学为基点,摄取社会学、历史学等有关知识与理论、方法,运用多方统筹的分析方法,对“大班会”舞蹈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剖析,认为:“大班会”表演形式上具有与武术相结合、巧妙运用面具及脸谱、舞剧性等特点。具有“阴间”“冥界”等民间信仰的迷信性,具有儒、道、释(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性,具有民间游艺性。在当代具有健身娱乐、道德标准、增强文化认同感等价值。

大班会;民俗文化;当代价值

盛行于皖北亳州一带的民俗舞蹈“大班会”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因果报应色彩,却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它有剧情发展,类似于折子戏,也被称为“哑舞剧”,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民俗舞蹈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创造出来的,分为大登殿、阴差搬兵、拿秦桧、二登殿、过奈何桥等五场。

“民间舞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是可以提炼的‘活体’物质,是经得起分析、综合、变化、发展的……可以跨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鸿沟,打破雅、俗界限,直接观照人心,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吻合思维状况、体现生命意蕴的民间舞蹈文化。”[1]对以“大班会”为代表的亳州民间舞蹈进行相关的研究,是对该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皖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当地众多学者都加入到民俗文化的挖掘、保存和传播工作当中,“大班会”当然也不例外。亳州大班会舞蹈既具有民俗文化的特质,在当代还具有健身娱乐、道德教育等现实意义。

1 大班会舞蹈的起源

“大班会”在亳州一带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舞蹈集成·安徽卷》载,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大班会”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在清朝时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舞蹈。据说,亳州有位知州叫余汉,爱读《岳飞传》,崇敬岳飞,痛恨秦桧,每读到岳飞被秦桧陷害时,便怒发冲冠,要衙役捉拿秦桧,众衙役便分角色去捉拿“秦桧”。久而久之,这种舞剧不断完善,便成为一种民俗活动。由于是从班房里流传出来的,所以被称为“大班会”。

这种民俗舞蹈在皖北亳州一带之所以能够传播和流传,与亳州的地理、人文、经济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亳州地理环境优越,属于商汤南亳故地。“亳”是“高”和“乇”二字的结合,上面的“高”字是部首,象征着地高势峻,“乇”是农作物的象征字。可见,亳州历史积淀深厚,土地肥沃,民风醇厚,为民间舞蹈的发生、发展、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大班会”在民间又称“鬼会”“拉秦桧”,每逢正月十五或是重大节日,“大班会”演员便会身着戏服、脸上涂上油彩,扮演成牛头、马面、判官、黑白无常等出场,好不热闹。数百年来,“大班会”舞蹈在民间“盛行一时,遍及乡里”。

2 “大班会”舞蹈的特点

2.1 表演内容

“大班会”表演分为五场(五折)。第一场是“大登殿”:判官坐在堂上,发给阴差“二百钱”一张拘票,命他们去捉拿秦桧的生魂。第二场是“阴差搬兵”:阴差“二百钱”邀上“琉璃鬼”“黑白无常”“土地”“花鬼”“大妈妈”等到秦相府。第三场是“拉秦桧”:面对着众阴兵的捉拿,秦桧百般逃脱,试图逃过审判。第四场是“二登殿”:秦桧被众鬼押上殿堂,披枷带锁接受审判,被判有罪,押往地府。第五场为“过奈何桥”。

2.2 主要人物及舞蹈动作

“大班会”中最具特色的三个典型形象是判官、秦桧、牵板。判官的主要舞蹈动作有鹰爪指、举剑单指、探海式、旁双抱剑等。秦桧的基本舞蹈动作有抱镣、扶枷式、双跪式、蹲裆式等。牵板的主要舞蹈动作有单背式、亮牌式、右跨腿跳转等。

图1 拿秦桧场景

2.3 舞蹈特点

(1)舞蹈动作与武术动作类似,以武术动作展现角色性格特征。舞蹈是以肢体动作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个性。“大班会”中各个角色都有其鲜明个性。以判官动作为例,判官举剑单指、怀中扣剑等动作给人一种威武高大、正气凛然之感。秦桧抱镣、扶枷式、双跪式、蹲裆式等动作,给人以奸佞小人的形象。牵板的动作则给人以机智灵活的捕快的形象。

(2)面具及脸谱的巧妙运用,具有傩舞的特点。面具及脸谱的勾画是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角色的需要,面具及脸谱要涂上不同的颜色,勾勒出不同的图案,图案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有趣;注重符号性,注重表皮与灵魂的统一。判官的脸“用黑、白、红、金绘脸谱,两嘴角各含一只獠牙”,而秦桧则是“白粉涂脸,以黑色画眉、眼、皱纹”。这对于人们理解这一舞蹈艺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舞蹈的表演平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反映了亳州一带人民的审美趣味。在看似可笑的脸谱下面,隐藏的是对善恶的态度。

(3)用舞蹈演故事。“大班会”既有舞蹈的动作又有一定的剧情。“大班会”舞蹈(舞剧)分为五场,每场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发生、发展和高潮。舞蹈表达剧情的主题,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民俗信仰和文化特点。故事的发生是阎王爷命令众差去捉拿秦桧的鬼魂,发展是秦桧企图逃过抓捕,高潮是各种角色与秦桧的矛盾与冲突。既然是舞剧,就要用舞蹈来演故事。“大班会”不同于普通的舞蹈,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戏剧冲突。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剧目,它用舞蹈来塑造人物和反映人物性格。

3 “大班会”舞蹈中的民俗文化

3.1 民间信仰

“大班会”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信“冥界”,强调因果报应,这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假恶丑”的鞭笞。

对“城隍神”的敬重。每次演出前,全体演员穿戴整齐后,先到城隍庙参拜城隍,参拜之后,才能演出。民俗学家高丙中考证认为“城隍神原为自然神,即水墉,后来附会为由人鬼担任,职能也从城池保护神发展为冥神”[2]。这种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其一,对“城隍神”的敬重即是对自然的敬重,一方面是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道家尊重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在“大班会”流行的亳州,正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在舞蹈这一艺术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孝经》云:“故封土因为社,祀之”,反映了先民对于土地的敬重。其二,对“城隍神”的敬重,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道德规范的追求。因为“城隍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道德监督神”,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

丧葬礼俗中的“阴间”,反映了当地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相信人死后会有“阴间”,在世间的善恶行为与“阴间”的遭遇存在着因果报应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诫人们要“多行善事”,不要“为非作歹”。秦桧在阳间迫害岳飞,在阴间要受到各种刑罚。这也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

3.2 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

舞蹈中的儒教思想。其一,以“礼”的过程体现“仁”的基本信仰。敬土地庙、敬判官表现了人对神的崇拜与尊敬。舞蹈体现了地狱与人间相同的思想:惩恶扬善,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仁”,而秦桧和他的妻子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是“奸”的代表,与“仁”是相背而驰的,所以死后在阴间受到了惩罚,“鬼魂”也在地府得到了审判。通过舞蹈表演,表达了人们对秦桧的“痛恨”。其二,儒家及相关的思想家认为,“心—气—形”是三个层次。儒家主张以“心”来统帅形体,即道德要渗透到外在的形体中,“气”则是贯穿于“心与形”中,“气”是可以流动的,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判官从心、气、形上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而秦桧的动作则给人一种胆小、龌蹉之感。其三,歌颂了岳飞的“义”,即“忠”。对秦桧的批判,就是对“忠君爱国”的岳飞的赞扬和称颂。

舞蹈中的道教思想。舞蹈对现实已经存在的秦桧迫害岳飞的事实无力改变,只有寄希望于“阴间”的地府来对秦桧进行审判,这正体现了道教“无为”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改变不了现实,只能承认和接受已发生的事实,并相信阴曹地府的力量,以维护现实秩序的和谐。用善心、善意对待世间的事物,讴歌善的事物,使道德行为得到提升,从而使精神生活得到提升,体现了“升道合一”的思想。

舞蹈中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讲究因果报应,秦桧在阳间所做的造孽行为在来世必有报应,在阴曹地府中就要受尽万般折磨。舞蹈告诉人们要弃恶从善,在珍惜生命的同时要注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岳飞与秦桧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舞蹈中,虽然没有岳飞的形象,但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即对秦桧的审判,间接赞美了岳飞的“赤胆忠心”,体现了佛家的善与恶、阴与阳的对立,告诫人们要多行善。

儒、道、释(佛)三教合一的文化特点影响着“大班会”舞蹈,并体现在舞蹈中。“大班会”舞蹈是人鬼一体、人鬼共舞的一种艺术活动。通过这种舞蹈形式将鬼神附着于人体,进行灵魂的沟通,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重。在阴间依然存在“礼”教形式,是儒教“仁”的思想;对城隍神的敬重以及通过阴间的审判来实现人们对恶人惩戒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躲避和对世间事实的认可,体现了“道教”的“无为”与“与世无争”的道教理念。人们对阴曹地府的想象和对鬼神力量的相信,对判官、牛头、马面等言行举止的想象与再现,以及对秦桧在阴间的审判等舞蹈语言,表现了人们对弃恶从善的佛教思想的追求。

3.3 尚武、愉悦的民俗

舞蹈、武术、游戏愉悦,表现了当地民众的娱乐民俗。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亳州当地老百姓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创造出了适合当地人民审美思想的游戏,这是与他们的生产与娱乐方式相适合的。其二,“大班会”舞蹈中的动作,反映了“尚武”精神,在舞蹈中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技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身体。亳州,地处中原地带,自古就有习武的风俗。“五禽戏”“晰扬掌”起源于亳州,“六合八法拳”也由亳州人所创,据资料记载,全国主要的拳术套路在亳州均能找到踪迹。可见,武术是亳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班会”舞蹈,强调动作的“武术性”,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其三,彼此间交流合作,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不同角色相互配合,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加了友谊并使技能得到提高。正如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那样“一个超越一切社会差异的游戏世界,一种‘我们’意识或共同体意识;不管游戏能够带来什么或者不能够带来什么,它都能带来愉悦。”[3]

舞蹈以独特的雄健和智巧的风格展现了特有的亳州游艺民俗。在舞蹈表演中,展示出力量、比赛出智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沟通,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 “大班会”舞蹈的现实意义

4.1 健身娱乐的现实意义

“一些今天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事象,也正是因为它们至今仍具有突出的社会生活功能。”[4]亳州“大班会”至今仍在民间传播,说明人民群众需要它。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人们通过身体参与以及身心一体的合作,使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洗涤,具有健身娱乐之功能。

“大班会”中各个角色的动作都有鲜明的个性。以判官动作为例,判官举剑单指、怀中扣剑等动作给人一种威武高大、正气凛然之感。“大班会”舞蹈具有自娱性、欣赏性、表演性等特点,伴奏简单明快,动作或豪迈或诙谐,在舞蹈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愉悦。

4.2 “崇尚美德、鞭笞丑恶”的道德标准

“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5]中国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家,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尤其要发扬传统美德。深厚的文化积淀,陶冶出博大精深的道德伦理思想。“大班会”舞蹈中所宣传的是真善美,鞭笞的是假恶丑。具体而言,是“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和“忠君爱国”的伦理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要在吸收新思想、新观念的前提下,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俗舞蹈中表达出人们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标准,展现民族的美德,鞭笞假恶丑。

邓肯曾这样说过:“神圣的舞蹈,他所表现的则是精神要求超越世间万物的崇高向往。”[6]“大班会”这种民间舞蹈,不仅是亳州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凝聚和生态环境的反映,更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意识。舞蹈反映出了人们的道德追求和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美德的寄托。这种对美德的崇尚以及对丑恶的鞭笞,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薪火相传。

4.3 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化或文化心理最深层的核心部分或根本性的东西,它决定着文化的存在。”[7]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民俗舞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是活在人民群众中的精神文化遗产,联系着一个区域的过去和现在,是该地域文化得以延续的血脉和根基。既是该地域人民信仰习俗的反映,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人民的心理,它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一切艺术的发端归功于它的社会和文化背景。”[8]“大班会”舞蹈反映了亳州一带血脉相承的区域文化。然而,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民俗舞蹈的生存状况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化的挑战下,若只是盲目地推崇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区域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失去区域的认同感和根基。因此,要明确文化的独特性,并自觉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进而促进区域舞蹈文化的发展。

5 结束语

亳州“大班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皖北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皖北一带民众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果不加以重视,会有失传的危险。庆幸的是,以亳州双沟集为代表的这种舞蹈仍在传承和发展,人们已意识到这种舞蹈的重要性,吸引着众多的参与者和欣赏者。

“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他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9]应当珍视、尊重传统民俗舞蹈文化,并继承、光大和创新这一民俗,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使传统民俗舞蹈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更具特色化和民族化。在当代与传统的融合中,让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

[2]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6

[3]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30

[4]王群.非物质文化的功能特征及其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2(2):101-108

[5]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5

[6]邓肯.邓肯论舞蹈[M].张本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7

[7]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16

[8]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84

[9]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6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4.009

2014-11-12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民俗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2013SQRW133ZD);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皖北民俗文化的深挖掘与应用研究”(AHSK11—12D202)。

孟凡翠(1980—),女,安徽泗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与舞蹈教育。

J722.2

A

1673-2006(2015)04-0033-04

猜你喜欢

秦桧亳州班会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居· 文化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站起来”的秦桧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秦桧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