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微文化初探*

2015-02-21唐登蕓

关键词:信息文化

唐登蕓,李 瑶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人类文明进入到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3G、4G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范围推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个人互联设备的迅猛普及,这一切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网络微文化时代。网络微时代的到来给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着颠覆性的影响。然而,目前学界关于微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不少关于“微时代微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已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微文化进行了学术分析,但是,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网络微文化的内涵并为科学性的决策提出有效的建议,笔者尝试对微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现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关于引导网络微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网络微文化的基本内涵

对网络微文化基本内涵的分析,是对其产生之初的现象、形成文化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的探析,同时明确微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定位,解读出网络微文化的概念,并理解微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网络微文化概念的本质分析

时下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类似于“微时代”、“微互动”、“微关注”、“微公益”等带有“微”属性的概念在网络中日益丰富和常见,这就是“网络微文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4.44亿,较2013年底增加772万,增长率为1.8%,同时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一叶知秋,从微博发展和个人移动互联网设备使用率增加的迅猛程度我们就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究竟给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多么大的原动力。微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就在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人类带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社会交流的方式和速度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人们的日常空闲时间十分破碎。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中,拥有一段相对充分完整的时间去深入全面地了解某些文化内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不仅网络微文化实时性、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和互动方式正好与现代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完美契合,而且网络微文化依赖人际互动而产生,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文化,所以“微”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形式,更是一种与个体吻合的艺术表达和审美理想,人们对于个性化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也充分地蕴含在微文化中。在网络微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体会到“微”是一种相对于“大”而言更加灵动、更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文化风格,微文化让人们的心灵回归随和并关注自身,且涉面之广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微文化是人类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网络微文化是从属于网络文化的。所以,网络微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网络文化的特定属性,诸如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网络文化的技术性特征,开放性、多元化、自由性的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以及个性化、大众化、集群化等网络文化的主题特征,在网络微文化中也体现得十分充分。网络微文化虽然称之为“微”,其文化个性却十分突出,可以说,“微”是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和方式,是一种更随和、更具灵性的审美和文化理想,更标志着一种带有“微”理念的政治、经济、文化运转方式的形成。网络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两重性特征也尤为独特。所以,网络微文化既是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网络文化中孕育出的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样态。

透过网络微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表现形式,结合微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而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微文化的概念。目前看来,对网络微文化概念的分析呈现出两种切入方法,一个是从网络的角度来看微文化,另一个则是从微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前者强调由网络信息技术变革引起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对目前网络文化的革命,并推导出网络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传播的便捷性和扩散性以及媒介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而后者则是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更强调“微”的内容显现出的文化属性,并指出微文化现实与虚拟交互存在的特性,以及微文化表现出的主体去中性化、信息碎片化、关系平等自由化的特点[1]。应该说,这两种视角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将二者综合起来看待更为全面。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网络微文化指的是借助科学互联网络技术和个人互联网信息产品来进行信息传递、互动等活动而产生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社会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而狭义的网络微文化是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形成并发展的注重个体性和平等性,蕴含了尚简、崇微观念的,并以碎片化、多中心化、以微显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二)网络微文化的特征

1.碎片化特征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微广告、微小说、微管理、微信用、微经济……这些网络微文化组成内容之所以称之为“微”,主要就因为其内容的简洁性,即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地铁里、公交上的随身读物早已不是杂志或报纸,每晚睡前也不再有枕边读物,几乎所有阅读的体验都被浓缩进了各式各样移动终端的小小屏幕里。每天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了我们融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网络微文化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是对社会分化的直接反应。今天的社会是充斥着变革和转型的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差距拉大,也在促使着个体的审美趣味、消费方式、价值观念之间差异的扩大[2]。即便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的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也日趋多样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人们只是单纯地获取“丰富信息”,而现在则是要获取“更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微文化之微就是在解构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微电影30~300秒的时间限制等等都使微信息的内容便于当今快节奏下的受众接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来接受信息。微文化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适应着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和思维习惯。

2.多中心化特征

网络微文化的原始推动力在于便捷社交,便捷性互动的推进促使人们形成了有较强信息共享性和认同感的兴趣联盟,人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太多的生活交际,只因关注同一个事件,玩同一款游戏,看同一部电影或热爱同一项运动而成为这个联盟的成员,这样的直接结果加快了社交中心的分化,加深了社会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伴随多元化而生的自然就是文化的草根化趋势,一个人不管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如何、地位高低,在网络微文化这样一个网络中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与别人平等的发言权。在这种环境之下,网络微文化削平了文化的专业门槛,脱离了文化的精英性,每一个人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微文化是真正属于大众的文化,它不再追求一种标准、一个声音,它是个体的表达,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禁区发起的冲击。所以说微文化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以官方或某一些人为中心的特点,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多中心特点,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融合,给予大众更广阔的话语表达空间。

3.两重性特征

网络微文化带给我们最首要、最直接的冲击在于这个“微”字,传统意义上微文化之微应该是指隐秘地行走,其精神内涵有一种诸如细小、衰败、精妙的意思。网络微文化以其短小而精妙的灵动形式在现代人之间传播,从来不是社会信息或是舆论的主导,但当我们从微文化的社会普及面及其影响力来看,它仿佛又展现出了一种见微知著、以微搏巨的气势,并且还大有成为文化主导的趋势。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网络微文化产生及发展的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以辅助性文化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可在之后发展的不经意间,网络微文化又显示出来了某些主导性的特点。网络微文化因为其参与主体为个人,且内容简短干练,给人以渺小之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力量虽微小,一旦通过网络的群体关注,马上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群体力量[3]。一条微博,一条微信,经过转发之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引来广泛的关注,引发社会舆论的狂潮。可以说,微文化一方面表现出个人的“微小”,另一方面又凸显群体力量的“巨大”,在这一点上实现了个人与群体的辩证统一。所以,网络微文化既以辅助性文化的方式存在,又能释放出主导文化的冲击力,其中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常常交融的主导性和辅助性兼具的二重性特点。

二、网络微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网络微文化的发展蔚为壮观,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能量,但并非所有的微文化都是有价值的,它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

(一)网络微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网络微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个性需求,符合了新生代年轻人对于思想解放的要求,促进着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活跃。然而,由于网络微文化的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呈多元化,形式上又呈碎片化,在微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年龄趋微的背景下,一部分人对“微内容”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因此出现歪曲事实甚至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而盲目地转发或跟帖又会将恶劣的影响扩散开去。

1.网络微文化对个人的积极影响

网络微文化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它无时无刻不解构着传统主流文化,让个人思想日益活跃。对于处在微时代下的我们而言,信息轰炸充斥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世界都被收进了个人移动终端的小小屏幕里,寻找信息变得十分简单和随意,不同国度、阶层、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而人们在微文化中追求的就是个性的张扬。网络微文化是对传统文化正常秩序的冲击,是对传统伦理和信仰的冲击,人们不再以大的或是主流的意识标榜自己,转而追求有魅力的细微素材,追求一种对现实、对当下、对创造力的充分表达。大众对于文化的创作力也就以这样全新的方式被释放了出来,个人的价值能够在微文化中被关注和放大[4],给个人思想带来蓬勃朝气和清新的活力,并且弥补了东方文化中对个人关怀的不足。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关系文化,人们参与在其中的过程不再像看电视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的输出,大家有了直接回应的途径,以致获得与权威对话的权利,这使得人际交往更加趋于合理,人际关系也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中得以和谐发展。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工作环境下,人们需要从高密度的时间链条中寻找到可以释放紧张和焦虑情绪的缝隙,网络微文化的及时性、碎片化、互动性的特质正是与这种需要的完美契合。可以说,微文化中蕴含的“微即温暖”的哲学思想是对个人微小行为的极大人文关怀,这对建构一种全新的追求个性和人性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力量。

2.网络微文化对个人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网络微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垃圾,它在冲击信息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交往的小圈子化趋势,使得大规模、高层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到,社会群体力量的整合也变得更加困难。此外,每个人在微时代下都是广阔信息洪流中的一个节点,其中的信息几乎都是瞬间的、碎片的,然而我们一旦过于沉浸在文化内容支离破碎的表达方式中时,总体性的视野和全局观的思维就会缺乏,富有挑战性的怀疑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人们忙里偷闲地查看种类繁多的信息,只能习惯于快餐式的吸收,并且逐步习惯于单纯地接受而懒惰于思考,对于个体而言,微文化的世界成为了一个“他人引导”的世界。当下略显浮躁的时代氛围与网络微文化的便捷性交融时,人们并不会思考每一则微信息的深意,而只是简单地浏览或者有瞬时审美共鸣时点下一个“赞”。喜爱或尝试创作的人也容易陷入这个困境中,开始追求现场感极强的富有吸引力的小段子,并进行单纯的文字复制和图片拼接,这实际上对个人创作是无益的。以微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例,新闻内容“碎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完整性的割裂和内容的简单化,读者在翻阅这类新闻时,尽管是最新的信息,但也极有可能是最浅的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信息,他们对人们思考的指导和生活的服务价值是很低的[5]。所以说,网络微文化一方面扩大了信息交流、增强着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的思考趋向原始化和粗浅化,从而使现代人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理性、责任和视野。我们每天蜻蜓点水般地接受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其实也预示着我们正在丧失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二)网络微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网络微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微文化在技术层面由于其庞大的网络结构而不存在一个管理中心或者是权威机构,在网络中人们共享资源却各自独立,通常来说,在这里没有人拥有特权,阶级和阶层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范围内的中心。这对于社会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在政治体制方面,国家的政治制度受到了微文化简洁性和中心分散化的挑战,加之人们在网络中自我管理意识的空前加强,使得网络中权力机构分散化、权力模式多元化,网络管理者也更加平民化,这将推动政治体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改革,权力机构的层级建立方式和运作机制以及管理范式也将随之发生质的改变。其次,在政治决策方面,微文化让公众的意愿表达更加直接和广泛,大大缩短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政治决策在形式和内容上必然更加具体和透明。最后,对于政治主体而言,整个社会的政治运行效果必将随着网络微文化的发展而日益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政治事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例如钓鱼岛事件、台湾问题、马航客机失联等事件在微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民众从以前单纯的目击者转化成了监督者,可以对国家的重大决策进行评论和干预,对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能够起到更加充分的监督作用。

但是,我们还必须要认识到的问题是,目前网络微文化出现了权力分散性和自治性盲目扩大的趋势,言论自由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如果这种趋势被过分张扬则极有可能使谣言传播更加容易,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造成政治生活的动荡,从而给社会带来危害。

2.网络微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网络微文化中,个人的自由与创新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经济体制而言,网络微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理念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网络微文化的核心物质基础是信息技术,所以高新信息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新的经济增长理念也就理所当然地集中在了如何提高信息化程度、如何更高效便捷地使用信息化技术等经济环节上。在微时代下,市场信息的变化和传播速度加快,国家需要把握时机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于信息的占有和利用程度也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对于个人经济消费方式而言,转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个性化,二是精神消费增加。网络微文化的兴盛使得传统的面向多数人的生产、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个性化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正逐步向“量身制造”发展[6]。同时,网络微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出当下人们物质生活已逐渐得到满足,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关注其实用性,还要关注其舒适性、个性化、健康性甚至环保性,对于精神层面的消费也日益增多。这些因素都在加快传统消费方式向现代消费方式转变的速度。

但是,被这种新消费主义深刻影响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痴迷于电子购物的便捷性和多样化的选择,从而丧失理想消费的传统消费文化美德。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市场而言,微时代下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网络微文化对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当前的网络微文化中,人们形成了一个普遍的道德共识:进入网络场域是无限制的,所有的微媒体网络中的信息是自由的。网络微文化这种碎片化、多中心化、即时化的文化形态正对传统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7]。首先,微文化极大地繁荣了社会文化的内容。人们发现了“微”的魅力与“小”的美好,小的故事、微的创作、个人的评论等内容中的精华部分都可能成为微文化的内容组成部分,文化不再被主流内容所主宰。其次,相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的传播过程而言,在网络微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去说或做自己想说或想做的一切事情,而每一种观点或思想都能够在微文化中找到自己的部落,这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差距。这种相对单纯和非功利的交流能够加深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也能够使社会文化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最后,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延续性,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变迁的最大推动力,所以网络微文化的发展自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迁。微文化也在重新定义社会文化的变迁,各种文化形式的交融速度空前加快,价值观的冲突加剧,传统文化产生了跳跃性的发展。但是,网络微文化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的负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微文化在便捷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甚至夹带色情、暴力、反党反人民的内容,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三、积极主动引导网络微文化健康发展

对网络微文化的探析,是对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课题作出的应对,对其行为和现象解读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是对于引导网络微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网络微文化是一种技术性的文化,是一种互动性的文化,也是一种蕴含系统性的文化,我们不能只从宏观的视角笼统地看待引导微文化发展的应对之法,转变看待网络微文化的理念并思考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方法同样重要。

(一)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

文化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网络微文化是最新现代生产力数字化技术的产物,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人们如何衷情于传统文化,不管人们是否接受网络微文化,其价值坐标是不可逆转的。目前,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网络微文化预示出的未来高新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相应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实现生产力新的飞跃。这不仅有利于巩固网络微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保障我国互联网的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微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微平台泛滥且良莠不齐、微信息垃圾增多等问题日益凸显,不断创新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良措施和优化媒体平台显得十分必要。

(二)发挥网络微文化的正能量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际互动基础上的关系文化,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草根意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发起者,也意味着微文化的内容鱼龙混杂,在传递善的力量时也可能传播恶的信息,因此要引导网络微文化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应当隐其善扬其恶。一方面,要促进优秀微文化的传播,鼓励高品质的作品创作。“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营造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善的力量由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社区,又反过来促进现实社会的进步。例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打拐行动,“免费午餐”微博计划行动等,促进了社会正义的实现,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因此,应当发动诸如“网络大V”等网络精英的号召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要鼓励支持高品质的微小说、微电影等创作,提升网络社区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网络监管,对消极的、负面的内容予以整治、清理、消除。加强网络监管并非打压网络创作,限制网络文化传播,而是要打击落后、淫秽、反动、甚至侵害他人权利等方面内容的形成与传播,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维护网络社区秩序。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 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这一解释的规定即是对整治网络微文化要求的积极回应。

(三)打造网络微文化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

网络微文化已显现出主导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引导网络微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将其与主流相结合,建立起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相联系的系统工程。首先,在政治上要积极利用网络微文化的力量,加强对网络微文化的监管,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以顺应民众需要。比如建立政务微博,据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 151个,共有77家中央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在新浪开通政务微博[8]。政务微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对网络微文化的影响力。但政务微博也存在管理混乱、缺乏运行机制等问题,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整合,以加强内部管理。其次,在经济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网络微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微文化为社会提供了新的营销方式和竞争手段,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热点;而商业力量的活跃也为微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挖掘网络文化的经济潜力,需要技术上的支撑,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诸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网络金融工具的出现,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问题及法律上的困境。因此,各经济主体应当增加对网络平台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提高个性化服务的质量,这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立法主体必须加快细化相关立法以规范网络虚拟市场的竞争环境。最后,在文化方面,滤除不良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与传统社会文化不同的是,网络微文化缺乏对负面文化的强制力,行为者可以不用顾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评价,随心所欲地表达任何观点,做不为现实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从而影响到网络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应当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奖励良好微文化的传播,必要时由官方或社会权威发布合理意见以形成正向引导;另一方面,要滤除不良文化,对于极端行为应采取适当手段予以惩戒,甚至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规制。

展望未来,相信网络微文化在经历过最初的新鲜和浮躁之后,会有一个健康和美好的前景,并肩负起繁荣中华文明的重任。

[1] 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63.

[2] 吴满意.试论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J].天府新论,2012(4):98-104.

[3] 微文化需大关注[N].光明日报,2013-12-24(14).

[4] 张鸿声,郭兴.无“微”不至:当代微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14(3):84-87.

[5] 方宏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45.

[6] 张东.互联网微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理论探索,2010(1):33-39.

[7] 陶鹏.论网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9-33.

[8] 新浪微博.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3-12-19)[2014-05-14].http://vdisk.weibo.com/s/A-q4TgwJBi_a?sudaref=yuqing.people.com.cn.

猜你喜欢

信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文化之间的摇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