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5-02-21李勉媛
李勉媛
(广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4)
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的45%。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但由于这些学校本科办学历史不长,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策略、改革与建设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关于发展定位的思考
分类是高等学校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第三级教育的分法、中国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等等。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方法通常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把高等学校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或者综合性研究型、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能性技能型的三分法;第二种是把高等学校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职业型的四分法;第三种是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把高等学校分为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国内先进区域高水平大学、某些学科专业国内先进的高校、规模小行业顶尖的高校、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的五分法。
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定位。从整体上看,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公立的,有民办的;有单科性的,有多科性的;有办学历史长的,有办学历史短的;升格前,有的是师范专科学校,有的是工科、医科、财经等高职高专等等,但这些学校都有着若干共同的特点,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等等,其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最重要的定位。而这些特点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所在。所以,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定位为多科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多科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看,1997年、2005年、2009年获奖的应用性项目分别为1项、9项、25项,获奖数逐届增长。其原因就在于,新建地方本院校日益增多,其发展模式不能延续学术型人才或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
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不同,基础不同,我们认为,这些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其定位也应有所不同。在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别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也要去同质化,不能都往应用技术型一条路上走,而应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其设置的主要专业、服务的主要面向应有所区别,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为例,目前广西有新建本科院校11所,其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向应用型科技学院发展,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梧州学院、南宁学院,面向产业行业;一种是向应用型多学科学院发展,如河池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贺州学院和广西外国语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地方;一种向本科师范教育升级,如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地方。
二、关于发展策略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由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与建设,探索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途径和办学模式。其发展道路既不能是原来师专、高职和成高的简单拓展,也不照搬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必须另辟蹊径。
1.依靠地方,面向基层,适应需求
新建本科院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这些学校大多处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省市共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地方性大学,必须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道路选择上必须依托地方,面向基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其落脚点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1]。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由行业部门管理、行业创办、产业合作的高职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有着较长的专科办学历史和较好的行业背景,具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推进各方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新建本科院校要拓宽办学思路,坚持和扩大对社会开放,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广泛吸纳校内外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扬长补短,拾遗补缺,特色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明显,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实际,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扬长补短,拾遗补缺,形成优势和特色。一是特色发展。以社会优势资源和学校优势专业为依托,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二是错位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定位,规避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与其他学校进行较量,减少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和优势条件,也要考虑本地区其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在专业设置上去同质化,按照扬长补短、拾遗补缺、特色发展的原则调整现有专业,发展新专业,实现专业错位。以钦州学院为例。广西有长长的海岸线,钦州学院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创办海洋类专业,填补了广西海洋类专业空白(即拾遗补缺)。
三、关于改革和建设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升格为本科之后,学校层次的提高并不代表办学水平的自然提升。为了适应本科教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必须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是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的。专科教育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专业之间的教育教学相对独立,人才培养规格结构简单,培养模式单一。升格为本科之后,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道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2.课程改革与建设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2]。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其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应用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要重视两个转变: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技能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建本科院校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应用型本科的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强调教师职业的伦理性到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从职前教育到终身学习。
4.教学基础条件建设
教学环境设施、实验室设备条件、教学实习基地条件、图书信息系统设施等教学基础条件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支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础。为了满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多方筹措资金,加 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社会 和教学条件现代化。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由校内延伸到社会生产第一线。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办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教学条件现代化。
[1] 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2·理论研究(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P469.
[2] 潘懋元,等.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