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蚕茧质量因素分析

2015-02-21郑蜀云

蚕桑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种蚕业

蚕茧作为蚕业生产过程的中期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蚕业终端产品丝绸的质量,蚕种、家蚕饲养、蔟中管理、收购市场、烘茧、贮存等诸多因素均对蚕茧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部分地区长期出现蚕茧质量较差因素进行了分析,供大家探讨。

1 地区气候差异

气候因素虽然有着一定影响,但饲养家蚕的室内小气候影响更大,如果蚕农没有科学地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调整室内小气候,则对蚕茧的质量下降,不免是雪上加霜。如6月中旬正值高温和雨季,特别是5龄最后几天和上蔟营茧期,空气中相对湿度一般在75%以上。而这个时期正是春蚕的大蚕期和上蔟营茧期,绝大多数养蚕农户的蚕室和上蔟室都没有通风排湿设施,高温多湿环境造成了蚕茧质量的降低,尤其是对解舒极为不利。就养蚕气候条件而言,春季应该是养蚕最好的季节,但是春茧的质量反而差。

2 家蚕品种老化

部分地区家蚕品种的繁育、推广新品种较其它省滞后,而且蚕种生产环境及技术落后。蚕种已出现卵色不齐,大小不匀、克卵粒数增多,抗性衰退等情况。甚至蚕种生产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仍然较为频繁,带毒蚕种多,无毒种少,对农村大面积养蚕环境造成污染,局部损失严重。蚕种杂交不彻底,质量差,在一个时期很突出。同时,每个地方应该有相应适宜本区域的家蚕品种,应经过大量实际生产决定品种的适应性。

3 滥用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本来是用于5龄末期缺叶的补救措施或提高家蚕上蔟的整体性。但部分蚕农把添食蜕皮激素当成了家蚕上蔟的必备环节,认为添食蜕皮激素可以节省桑叶,上蔟整齐,而将蜕皮激素视作“老蚕药”,无论是否缺叶都要使用。家蚕食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蚕农蜕皮激素进行非技术性操作,造成蚕体内丝量不足,导致蚕茧质量下降,最终结成薄皮茧或死于蔟中。

滥用蜕皮激素必然导致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使用蜕皮激素让蚕提前1 d上蔟,产丝量一般降低5%。但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及物资销售人员,甚至技术人员为了经济利益,只宣传蜕皮激素的好处,而不考虑使用蜕皮激素的规范性,从而混淆矛盾。

4 提前采茧售茧

收购市场混乱,蚕农管理放松,使蚕茧质量越来越差。一是上蔟后关门关窗,湿度排不出去,蚕茧发黄。二是部分蚕农贪图省力,形成大量的黄斑茧、平板茧、畸形茧,柴印茧增多,上车茧率下降。三是蚕农售茧用塑料编织袋,透气性差,蚕茧受到蒸热,造成解舒率下降再是出售毛脚茧、嫩蛹茧,增加了内印茧、死笼率。四是蚕农认为售茧不靠质量,而是靠重量体现效益,因此上蔟后3 d就开始采茧,尚未化蛹就开始卖毛脚茧,造成蚕茧质量的人为破坏。在收购茧抢购的时期,蚕农为了造成蚕茧水分少的假象,在卖茧的前1 d(甚至更短时间)把蚕茧放在太阳下暴晒,鲜茧太阳暴晒严重造成解舒下降,正在吐丝的蚕也死亡,发育不完全的蚕成为死笼。五是蚕农使用不良的蔟具,如蜈蚣蔟、菜籽杆、稻草等,不仅影响蚕茧的上茧率、而且容易形成黄斑茧、柴印茧、畸形茧,不利于蚕茧质量的提高。目前,推广的蔟具有塑料折蔟、纸板方格蔟。但方格蔟的使用成本大及蚕农管理要求高,导致在部分地区推广有一定难度。故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可优先推广塑料折蔟,要推广纸板方格蔟,则需要政府及其他部门共同积极形成有效措施鼓励推广纸板方格蔟。

5 市场秩序混乱

茧丝市场理性发展,应该说对茧丝绸行业优化调整、稳定蚕业发展是有利的。但部分地方茧价落差与蚕农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不少蚕农惜工、惜本。茧贩仍然存有较大的侥幸心理,存有“再赌一把”的投机心理。

个别地方收购秩序混乱,没有资质的茧贩扰乱合法公司收购工作,蚕茧价格没有保障性,茧贩收购价格忽高忽低,有时故意扰乱收购秩序,把某一户蚕农质量差的蚕茧突然蚕茧抬高价格,打游击战,相互抬级抬价抢收,混淆视听,影响了收购价格政策和质量标准的执行,干扰了蚕茧的正常收购。蚕农感到生产好茧反而吃亏,误导蚕农蚕茧不愁卖,使其质量意识淡忘,甚至还认为售潮茧能多卖钱。在这些意识支配下,导致大批黄斑茧、吐丝茧、毛脚茧出现,大大降低了蚕茧质量。

6 蚕茧烘茧不规范

鲜茧烘干的技术要求非常规范,其烘炕条件是确保茧质的重要环节。部分茧站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烘炕,低温长烘、高温急烘或者排气不规范,蚕茧烘炕过嫩或过老。有的茧站,设备陈旧落后,干茧贮藏条件较差或没按要求翻茧、翻包,开窗换气,导致蚕茧质量下降。

猜你喜欢

蚕农蚕种蚕业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