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五大焦点评析*

2015-02-21杜慧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杜慧贞

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五大焦点评析*

■杜慧贞

全球媒体环境的变化导致新闻界的普遍焦虑与不安,也促使学界思考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出路。本文在梳理近15年国际期刊近百篇新闻教育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从改革的视角选取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新闻教育的使命、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新闻教育中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意识共五大焦点予以分析评述,以期为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创新思路。

全球;媒体环境;新闻教育改革;焦点

全球媒体环境的变化导致新闻界的普遍焦虑与不安,也促使学界思考新闻教育的变革与出路。虽然新闻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可谓生机勃勃,但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忧患。即使在新闻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学者质疑是否招收了太多不合格的学生。“尽管各国的传媒制度和新闻文化千差万别,但新闻教育面临的变化和挑战却大致相同。所以有必要从全球的角度探讨新闻教育”①。全球新闻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主要来自媒体环境的深层次结构性变化:信息不再稀缺,突发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属领地,大众媒体的影响力下降,新闻更加个人化,媒体传统的商业模式遭摧毁,新闻机构压缩开支,记者队伍逐渐萎缩,以及后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媒介融合、信息娱乐化趋势等等。

为了应对诸多挑战,新闻教育应该如何变革并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 2000年以来国际期刊数据库Web of Knowledge、SAGE、Taylors&Francis、Proquest中近百篇新闻教育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从改革的视角选取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新闻教育的使命、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新闻教育中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意识共五大焦点予以分析评述,以期为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创新思路。

一、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坚守、修正、摈弃?

在探讨新闻教育的未来时,学界有三种不同的声音:要更加重视培养新闻专业主义,以重振新闻教育、解决新闻业的危机;重新定义新闻专业主义以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摈弃不合时宜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模式才有未来。

1.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教育

每当西方新闻界出现垄断加剧、品质下降或信任危机时,总有学界和业界人士出来重申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美国资深媒体人 Kovach和 Rosenstiel合著的 《新闻的基本原则》一书中,呼吁媒体人要坚守对真相负责、忠于公民、核实事实细节等原则以阻止危机的蔓延。②2005年卡耐基、奈特两大基金会联合出资数千万美元支持美国一批著名的新闻院校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新闻孵化器,为拯救新闻行业寻求新思路。③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教育虽然是最主流的声音,但相关的改革方案却因其避重就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而遭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学派的质疑。④

2.修正新闻专业化教育内涵

德国学者Donsbach认为新闻人不可能实现律师和医生那样的职业化程度,只能倡导建立新闻行业的教育和行为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为了应对新闻业在公共传播中不断被边缘化的危机,新闻业要重新定位为新知识行业,其社会功能应该是查证核实、共享现实。为了确保新闻业真正发挥这样的功能,新闻教育应注重培养五种核心能力:(1)善于运用广博知识融会古今、解读背景的分析能力;(2)精通某个报道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对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提升提问水平,更好地与专家沟通;(3)通晓传播过程的科学知识,把学习传播知识和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两类课程的藩篱;(4)有效应对技术、平台和视角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5)遵守职业伦理,处理好职业追求和公共职责之间的关系。⑤Donsbach主张把新闻业提升到新知识行业,这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势必由通才转向专才。

3.摈弃新闻专业主义教育

在新闻教育改革呼声中,美国内华达大学新闻学教授Mensing最为激进。她批评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定位和理念(以职业教育为主,专门培养学生胜任媒体行业工作)不利于应对当前的危机和机遇,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譬如强调传授单向传播的技能和技术,强调社会化以适应新闻编辑室,但很多学生永远不会到那里工作。Mensing认为新闻专业化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上很少深入探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把改革的责任放在记者个体行为上,忽视了职业危机的组织、体制和经济根源。未来新闻教育模式应该是以社区为中心,让新闻人成为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而非疏离于外。新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社区搭建运作顺畅的沟通体系。同时,Mensing重新定义了新闻教育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向学生传授既定的新闻职业标准和业务,而是要更加全面了解社区动态,创造出一种能创新、激活公共生活的新闻和新闻学。⑥虽然 Mensing主张摒弃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但她认可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职业伦理的源泉是有用的导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新闻教育雏形已在美国出现。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所新闻传播学院都推出创新项目,要求学生融入当地社区解决具体问题。Mensing所倡导的以社区为中心的新闻教育模式与公共新闻运动有相通之处,但这种新型教育能否普及还是未知数,毕竟新闻教育的目标由培养独立的专业记者转为培养活跃的社区公民在美国还是非主流的想法。

二、新闻教育的使命:追随还是创新?

新闻教育应该符合新闻业的现实需求还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仍有争议。大部分新闻院校似乎满足于追随业界,而美国新媒体专家 John Pavlik认为在移动互联数字时代,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像乔布斯那样的变革型领袖;需要强调数字媒体创新和创业,因为这是当今世界财富创造的驱动器和未来就业的增长点。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的是能改变整个市场环境的 “颠覆性创新”,而非渐进式改良的 “维持性创新”模式。⑦

纽约大学的新闻教授Mitchell Stephens倡导新闻实践教学采用新模式。新闻课应该成为尝试不同新闻写作风格和方法的实验室,鼓励学生借鉴新闻史上早前流行的或当今国外盛行的新闻写作方式,鼓励推陈出新,新闻课程不应只是模仿新闻业:“难道当前新闻的质量如此高以至于我们的职责就是通过模仿而保留它吗?新闻课应该是诞生并检验新想法之地”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拓展报道领域,探索新旧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Stephens认为不必担心这种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采用新模式教学,新闻教育就有可能从坚守旧标准的新闻业“后卫”变为“前卫”⑨。

笔者在走访香港地区几所大学时也听到了不同观点。香港城市大学的何舟教授表示要培养业界领袖,至少要超前五年。他的底气来自于城市大学一流的传媒硬件设施和汇聚了全球华人传媒研究的精英。“业界有的设备,我们比他们好;业界没有的,我们都有。”城市大学媒体专业设备的投入已累计3800多万元。不同的是,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香港大学的新闻教育从创建时就追求小而精。负责人陈婉莹教授主张把有限的资源投在人上面:“我们在设备上不可能去追随业界。我们以前没有演播厅,但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到CNN工作。”

技术发展是新闻学院课程修订的催化剂。当无人机(UAVs)成为最新式新闻采集工具后,是否应该开设无人机拍摄课成为热门话题。一些新闻老师和学生对无人机的独特用途兴奋不已:它在拍摄人群密集场面、冲突或灾难现场以及交通状况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地面报道的限制,为讲好新闻故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且比传统航拍更安全省钱。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都已开设相关课程。但也有些人认为不必要学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⑩“如果新闻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这样的教学终究会失败,因为传媒技术总是在变化”(11)。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传播环境的复杂多变,新闻教育的使命不应只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变革者意识,在变化的媒体环境中胜任工作或自己创业将是最大的挑战。南非新闻学教授Herman Wasserman呼吁新闻教育要在社会干预中担当重任,成为推动变革的实践活动(12)。

三、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大部分新闻教育研究论文都涉及课程设置,很多教学改革措施都从课程开刀。近15年来,优化新闻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包括:如何从职业培训转向真正的大学教育、实现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高强度、重实践的一年制新闻理科硕士教育一直被视为典范,但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ee Bollinger突然叫停招聘新闻学院院长职位并发出改革新闻教育的呼声:“教新闻技艺是有价值的目标,但在新的世界、在一所好大学里这显然是不够的。”哥大校长的“令人震惊之举”当年引发对新闻教育的大讨论:新闻是否应该作为技艺来教?学生是否应该接受更综合全面的教育?(13)加拿大新闻教育家Adam赞同Bollinger的观点,也主张新闻实践性要融入大学的知识文化氛围。新闻课程设置应是培养能胜任记者、作家、评论家三种角色的新闻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人应该是善于发现新闻的行家、精通各种报道手法的高手、能判断事情的重要性并加以解读的专家。理想的大学新闻课程设置应该是:入门课强调基本的新闻采写方法;提高课强化学生的文字功底和调查能力训练;专业方向课通过让学生专攻一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法律等)训练他们的分析和评论能力。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习文理科的概论课和有利于培养“反思型实践者”的一组媒介研究课程如新闻史、新闻法规与职业伦理、传媒与社会等。(14)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的评估重点经历了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2000年以前一直关注新闻专业点的投入或资源配置情况(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如今更注重产出或学生的学习成效,推出一系列反映学生职业价值观和能力的评价指标。经过几次增减,形成了12项指标:拥有言论自由、传播职业角色、职业伦理、国内及国际社会多样性的意识;具备写作、思考、研究、评价能力以及图片与信息处理、数据统计、传播技术的应用能力等。(15)

1.围绕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课程设置

两位美国学者Handerson、Christ在 ACEJMC公布的12项职业价值观和能力的基础上,向新闻院系的负责人调查当前和2020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结果,“写作”“思考”“技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16)。美国另一项由134位新闻学院院长参与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不考虑各种限制因素,核心课程应涵盖三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如特稿写作,讲故事艺术,多媒体报道)、传媒职业道德与法规、视觉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理论。此外,批判性思维也应该列入核心课程,尽管目前鲜有学院单独开设该课。令人意外的是,仅有少数院长选择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类课程为核心课程(17)。虽然大家都认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应该坚守的核心课程,但具体教学计划却有两种不同思路。有的院校认为只要学生掌握报道的基本要领就可适应其它媒介的工作,所以就只注重一种媒介(通常是报纸)的新闻写作方法;有的院校则认为学生要尽早思考如何成为多媒体记者(这是当今业界的生存之道),于是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入门课上就要求学生用多种形态和平台来呈现、发布信息。

2.就业导向型的课程设置

如今新闻专业毕业生五年内调换的工作岗位多过前辈在20年内换的工作总数。荷兰学者Deuze认为能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生存的学生首先必须学有专攻,精通某个领域或媒介,甚至某种新闻文体,因为样样都懂一点但没有专长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还要擅长与人合作,知识面广并喜欢思考。因此,在媒体融合形势下的新闻教育应该回归到核心内容,把各种分门别类的课程作为辅助。(18)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近推出的新闻文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必须专攻一个方向 (政治、商业、科学或文化与艺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获得重要职位而非初级工作,他们因精通某个领域而更具就业竞争力。(19)

通过对2009年美国新闻机构735个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发现相关工作经验、优秀写作能力、网络/多媒体技能这三项的需求度最高。(20)同样,针对香港网络媒体人和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传统的新闻技能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研究者因此建议课程设置不能因强调电脑技能而放弃传统的新闻技能培训。(21)这些研究的启示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闻业对传统新闻技能的需求还在,只不过被赋予了新要求,比如优秀的写作能力已演化为快捷写作并能为多媒体平台写作。在教学计划中如何取舍、平衡各类关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课程是新闻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

四、反思性学习能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理论课与实践课哪一门更重要曾是新闻教育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新闻教育的学院派模式在全球盛行,争论转向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如何加强学术型老师和业务型老师的沟通。近15年来,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实践者”成为一些新闻教育者的新共识。基于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解决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佳途径。“反思有助于激励一个人提升解读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论水平和应对环境的实践能力”(22)。现在教育者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反思性学习。理论和实践都是反思的基础,因此理论课和实践课都可实行反思性教学。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Pamela Newkirk主张把理论和实践放在同一门课上,比如让学生研究美国报纸对纽约黑人居住区哈莱姆的报道特点并点评报道不足之处,然后自己去采写更好的报道。(23)

针对英国新闻教育协会成员的调查发现,撰写反思性论文成为英国新闻专业的主要考核方式。笔者在英国兰开夏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办的国际新闻班长期讲授“国际新闻理论”。该课程的负责人Andrew Hobbs在2014年对考核方式进行全新改版,期中考核要求用新闻理论解释新闻实践活动:简要描述一个国外新闻事件的报道案例;阐述选择该案例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同类研究的文献;结合合适的理论解释案例。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对个人的新闻实践进行自我反思:描述个人的一次新闻实践活动;记录当时的思考与感受;评价自己的新闻实践;采用合适的理论帮助自己理解所经历的;总结从中学到了什么;制定行动计划,明确自身新闻工作需改进的内容和方法。

相比往年在痛苦挣扎中完成一篇研究计划或两篇文献综述作业,现在学生很享受完成反思性作业的过程。当考核更强调自我反思过程时,“国际新闻理论”不再只是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当然,教会学生反思并非易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协调人或咨询顾问。可喜的是,国际上出现了一些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新闻学教材。它们在介绍理论框架和练习设计上都会融入思考题引导学生反思新闻实践。(24)反思性教学之所以成为新闻教育者的新共识,是因为很多具有新闻从业经历又获得博士学位的新一代教师开始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认同帮助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

五、新闻教育的多样性和国际化是否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在全球化时代,为了减少媒体报道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和国际化意识成为新闻教育的重要议题。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多样化”;国际化如何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和过度商业化;跨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就业前景。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 (ACEJMC)于2009年进一步明确了“多样性”这个评价指标的涵义:“要求学生了解本国社会与大众传播相关的,因性别、种族、族群、性取向等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同时还要了解全球社会中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象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25)。在ACEJMC的推动下,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新闻院校都为本科生开设了专门探讨“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或在现有课程里融入“多样性”话题,后者因为受益面广而被认为是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学者主张“多样性”应如同技术一样渗透到未来所有的教学中。(26)除了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性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度。(27)更有学者倡导通过青年参与行动研究项目,让学生致力于弱势群体或移民社区服务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观。(28)

新闻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潮流以多种形式出现:自上而下(国际组织、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推动)、自下而上(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发行为)或由多个行为主体形成合力。新闻教育领域全球合作意识增强的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在新加坡召开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并成立理事会(WJEC),理事会由包括中国新闻教育协会在内的全球 32个协会构成。理事会通过的《新闻教育准则申明》提到“新闻是全球的事业”,新闻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亲身体验外国的新闻实践。(29)在本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教学计划模板,用以指导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的新闻教育。但学者 Freedman和 Shafer批评这个模板明显强调西式新闻,很少提及其它模式如发展新闻学;推荐阅读书目和教辅材料都来自北美和欧洲;西方意识形态融入了整个教学计划。因此,通过新闻教学计划模板来改善第三世界国家新闻教育的美好愿望,可能会因重重障碍而难以实现。(30)

新闻教育国际化中的商业化现象引起了Knight和Hawtin两位英国新闻教育者的关注。他们研究了 5个发达国家在5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开办的 1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发现海外办学动机通常都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希望增加创收。海外办学的模式有三种:建立独资的卫星校区、授权式合作办学、教学模式转让或打包出售。它们的新闻传播课程全是英语授课,由母国高校教师设计,然后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以外籍教师为主的员工在教当地学生时仅被允许稍作变通;源于西方的英语教材多数并不适用。教师对学生的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对他们进入当地媒体或国际媒体工作不抱希望。有的教师则寄希望于当地媒体环境的逐步开放。这种商业化国际办学点所具有的价值、影响以及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等还需更深入的历时性研究。(31)

由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的进程步伐不一,各国新闻教育中对跨国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相比之下,欧洲的新闻教育者较早开始探索。欧洲新闻培训协会(EJTA)常常资助新闻师生参加成员国之间的交流项目,还通过共同制定的新闻能力水平标准指导欧洲大陆的新闻教学。有的学校改革课程,加入国际问题和欧盟运作的内容,或招生时面向其它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试图冲破各国新闻文化的藩篱、倡导跨国新闻教育的试点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学院和丹麦、荷兰的新闻学校一起联合培养欧洲新闻学硕士。法德两国也有联合培养的二年制法德新闻专业硕士创新项目。学生从法德两国选拔,外语能力是重要录取条件。学生先在德国修读一年以理论为主、技能为辅的新闻课程,以及德法两国的传媒法律和监管体系、行政制度与外交政策等课程,第二年在法国接受高强度的新闻业务培训。但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访谈发现,由于各国的媒体机构深受本国新闻文化传统的影响,新闻业内“泛欧”思维的形成还有待时日,跨国新闻的毕业生鲜有跨国报道机会。(32)

六、结语

虽然在很多国家大家对新闻教育的价值一直争论不休,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大学新闻教育不能仅限于职业培训,更须强调综合、广博的全人教育才能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提升新闻业水平、为公共利益服务、促进全社会的良好运作仍然是新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招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教育大国,但离新闻教育强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2000-2014年间的国际期刊上很少有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新闻教育论文,更鲜有贡献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中国丰富的新闻教育实践还需学者们深入研究后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讨论。当今中国新闻教育界与业界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地方宣传部与新闻院校共建项目在积极推进,另一方面在传媒剧变中踉踉跄跄的媒体机构纷纷放低身段与新闻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抱团取暖。在“媒体企业化、企业媒体化”的今天,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比以往更为急需。新闻教育的改革不能再满足于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或新增一个专业点,而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思路,联合业界共同探索品质高、效率效益高、公众参与度高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注释:

①(18) Deuze,Mark.2006.Global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9-34.

② Kovach,Bill&Rosenstiel,Tom.2001.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③(19) King,Susan.2010.The Carnegie-Knight Initiative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Improving How Journalists Are Educated&How Their Audiences Are Formed.Daedalus 139(2)

④ MacDonald,Isabel.2006.Teaching Journalists to Save the Profession.Journalism Studies.7(5):745-64.

⑤(11) Donsbach,Wolfgang.2014.Journalism As the New Knowledge Profession and Consequences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15(6):661-677.

⑥ Mensing,Donica.2010.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11(4):511-523.

⑦ Pavlik,John V.2013.A Vision for 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Rethinki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3):211-221.

⑧⑨ Stephens,Mitchell.2006.Rethinking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⑩ Marron,Maria B.2013.Drone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8(2):95-8.

(12) Wasserman,Herman.2005.Journalism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ve Praxis,Ecquid Novi: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26(2):159-174.

(13)Dates,Jannette,L.2006.Rethinking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14) Adam,G.Stuart 2006.Educating Reporters,Writers,and Critics.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15)(16) Henderson,Jennifer J.&Christ,William G.2014.Benchmarking ACEJMC Competencies:What It Means for Assessment.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9(229).

(17) Blom,Robin&Davenport,Lucinda D.2012.Searching for the Co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Program Directors Disagree on Curriculum Priorities.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7(1):70-86.

(20) Wenger,Deb Halpern&Owens,Lynn C.2012 Help Wanted 2010:An Examination of New Media Skills Required by Top U.S.News Companies.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7(1):9-25.

(21) Du,Ying Roselyn&Lo,S C Eric.2014.The Gap between Online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Practice:A Hong Kong Stud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9(4):415-434.

(22) Deuze,Mark.2000.Redirecting Education:Considering Theory and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Journalism.Ecquid Novi 21(1):137-152.

2

3 Stephens,Mitchell.2000.A J-School Manifesto.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May/June

(24) Greenberg,Susan.2007.Theory and Practice in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 8(3):289-303.

(25) Hirst,Martin.2010.Journalism Education“Down Under”.Journalism Studies,11(1):83-98

(26) Biswas,Masudul;Izard,Ralph 2010.2009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Diversity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Winter 2010;64,4;378-394.

(27) Deuze,Mark.2005.Multicultural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A Case Stud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0 (4):390-401.

(28) Clark,Lynn Scholfield.2013.Cultivating the Media Activist:How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Service Learning Can Reform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14(7):885-903.

(29) Foote,Joe.2008.World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gress.Journalism Studies.9(1):132-138.

(30) Freedman,Eric&Shafer,Richard.2010.Ambitious in Theory But Unlikely in Practice:A Critique of UNESCO'S Model Curricula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Democracies.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27(1).

(31) Knight,Megan&Hawtin,Caroline.2010.The New Global J-School:Issues Aris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netiza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5(3/4).

(32) Grieves,Kevin.2011.Transnational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12(2):239-254.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 立】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BXW02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