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2015-02-21吴晓静
吴晓静
(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吴晓静
(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起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机制、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创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应建立起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包括资源共享机制、科研协作机制、合力育人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地方工科院校
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其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既要面向基层和地方,又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创业人才。创新型创业人才要具有识别和开发创新型创业机会、对现有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新发明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的信息捕捉等能力。不过,有些大学生虽能识别创业机会,却不能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因而,培养其创新型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内涵和竞争力的需要
地方工科院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依托工科专业培养科技创新型创业人才上。
1.创新型创业人才是工科院校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体现。工科院校提倡走学科结构综合化发展之路,旨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工科专业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2.创新型创业人才是工科院校凸显专业优势的体现。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须与专业科技创新相结合,并依托专业优势加以实施。同时,工科专业也可通过创业教育找到新的增长点,以更快进入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的新企业基地或人才资源支持。
3.创新型创业人才是工科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体现。工科院校的管理、经济及金融等学科,与其优势专业存在密切联系,即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大多带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工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创新型创业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地方工科院校服务本地的助推器
地方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大众性和特色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其应敢于标新立异,深化教育创新;要突破模仿性和复制性创业模式,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模式。当前,地方工科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学生创新型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应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地方企业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出于降低产品成本考虑而缩减创新方面的投入,从而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低、更新换代慢、市场占有率低。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在于:依托高校培养的创新型创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和技术转让,及时将高新技术运用于企业[1]。
(三)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多照搬国内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就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对创新型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经费和师资匮乏。这既表现在窄化创业教育内涵,也表现在单纯化创业本质,从而导致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少,经费支持不力,师资力量不足,政策和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二是创新型创业教育统筹规划不足,课程缺乏开放性。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课程设置仅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缺乏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低。
二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地方发展,实现知识技能向生产力的转变。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以期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一)内部协同机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凸显实践指导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活动对实践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丰富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锻炼和创业团队训练等机会;又要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本校学生的创业特点和创业需求,完善创业实践体系,提高创新型创业能力培养成效。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独具创新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应以“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为主要内涵。其在打造这种隐性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营造多元渗透的创业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的渲染优势与熏陶功能。既重视通过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的启迪来树立创新型创业的良好风气,也重视让学生在创业实践训练中体验创新的乐趣与创业价值,从而乐于创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3.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相结合,构建凸显创新型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指创业教育的政策、规划及规章制度等,其目的是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组织框架和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确保理念先进而明确、组织方法科学而有效、具体措施落实到位而有保障,从而有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序开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路径和方向选择的偏差是造成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遭遇困境的主因,而做好顶层设计是规避困境的前提和保障。
4.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构建创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校园图书馆、实验中心、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活动中心为载体的基础设施;以各种创新创业类社团、广播台、报纸、网站及校园局域网等为基础的网络交流平台;以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大赛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文化活动平台。地方工科院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挖掘传统行业创业优势,搭建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打破当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发展的机会。
(二)外部协同机制
1.政府与高校协同。地方政府在创业人才培养中负责顶层设计,应加大对地方工科院校创业的投入,在资金注入、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凸显创新型创业的重要性。地方工科院校在借力地方政府的同时,应将政府的各项支持转化为现实的效益,提升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并通过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国家的创新创业战略提供保障。
2.企业与高校协同。地方工科院校按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制定并实施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当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行业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时,地方工科院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推动和促进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校企合作不仅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而且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在合作过程中的检验和评估。这种来自企业的资金支持、实训实践平台的建立和技术交流,为创新型创业人才成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3.社会与高校相结合。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除了政府和企业,还包括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各类创业基金和创业俱乐部等,这些组织机构在与地方工科院校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对接,进一步拓展获取创业教育资源的渠道,丰富创新型创业教育实践内涵。
三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需要以地方工科院校为核心,建立沟通内外双层,支撑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四点平衡的协同联动机制。
(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
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地方企业所反映的行业发展要求,将学科专业创新能力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创业人才的市场感知度,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创业课程设计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由跨学科知识组成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做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人格等交叉重复、立体综合。二是创业实践课程的活动化。即设法为学生精心设计各种实践课程,既让其借此掌握各种外部操作,又使其充分考虑内部操作,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发展。三是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多样化。创业教育课程既可采用独立设置必修、选修的创业学理论,也可采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业能力的课程,还可以采用微课和专题讲座等,最终达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建立科研协作机制,实现创业平台基地化
地方工科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密切结合本地实际,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着力打造各类创业平台。主要包括:
在校内建立创业素质训练基地。首先,把本校拥有的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为他们直观认识和切身感受本学科的前沿成果和时新设备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鼓励、扶持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推动以教师科研促学生创新创业。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市场魅力,为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为打下基础。
在校外打造创业实践基地。在创业教育中应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园、科研中心等多方参与的科研协作机制,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选送学生到创业基地实习,使其有机会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接受创业教育,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业能力。
(三)建立合力育人机制,实现创业指导全程化
在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中,地方工科院校是主体,地方政府是主导,企业是推进器,社会需求是导向,而校内外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应渗透在创业指导的全过程中。
1.营造联动育人的文化氛围。合力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并具有相应的执行力。从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到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再到企业的管理人员、员工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服务人员,均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充分意识到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推行合力育人文化,营造联动性的文化氛围。
2.构建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是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才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型创业能力的学生,要专门为其定制教学计划和配备指导教师。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指导其如何获取知识和进行独立创造性思考。同时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试验和实践提供保障,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作业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选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科研成果魅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2]。
3.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工科院校应设法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开阔的创新视野和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经营策划等活动,增强自身的管理经验。师资培训可采取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以不断提升创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可从政府或企业聘请官员、企业家、投资家担任创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讲授创业课程[3]。
(四)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实现创业管理规范化
1.规范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是创业教育的规程和准则,具有引导、激励和规范的作用。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制度和政策,到地方政府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再到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条例,均须凸显对创新型创业的扶持和重视。高校内部可酌情成立创业管理学院或创业园区等集中实施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型创业教育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与考核。
2.完善创业教育评价制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评价中最突出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性创业实践,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既要扎根基层,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既要依靠行业发展现状,又要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新“创业革命”的需要。学校创新型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复制型或模仿型等低层次的创业评价标准,而应淡化功利性,以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地方工科院校应从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建立创新型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
3.优化创业教育保障制度。大学生创新型创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劳动保障、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各部门的支持。创新型创业政策环境需要改善,市场准入不能过高,创业激情和创业成果要得到保护。同时,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地方高校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和创业政策,营造浓厚的创新型创业氛围,确保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有力的创业保障。
参考文献:
[1]乔江艳,赵丽曼.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
[2]郭礼智,彭光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4).
[3]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责任编校:简子)
Linkag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WU Xiao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need to rely on multi-force cooperating togeth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a linkag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hich includes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guarantee mechanism.
Key Word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linkage mechanism;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作者简介:吴晓静(1977— ),女,江苏睢宁人,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盐城市创业研究院重点课题“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N-YCY2014007。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