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江健三郎《广岛札记》中的和平意识
2015-02-21陈宝剑
张 楠,陈宝剑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1994年,大江健三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和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江从1963年夏天开始,多次往返广岛走访调查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种种惨状,亲眼目睹受害者们不为外人所知的悲惨生活:他们多年来仍遭受着病痛的折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大江把看到的、听到的种种现状真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了《广岛札记》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大江真挚地表达了对和平的美好希冀,阐述了自己内心的和平意识。
一 大江健三郎与《广岛札记》
大江健三郎是世界文坛践行和平理念的著名人道主义作家,是一位具有人文批判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一直坚持在文学创作的第一线,通过随笔札记和小说创作等传达自己对时代、社会、生命的思考和认知。1957年,大江健三郎在《文学界》发表了短篇小说《死者的奢华》。在川端康成及井上靖等文坛前辈的极力举荐下,他获得第38届芥川奖提名,由此受到日本文坛的广泛关注。1958年,短篇小说集《死者的奢华》出版发行。同年,他凭借小说《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他的作品多从性意识的角度描述战后日本青年孤独的闭塞感。对核问题及世界和平等问题的关注,以及自己的儿子出生便有残疾等这些因素,造就了大江健三郎独特的文学世界。1994年10月,大江健三郎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三好行雄对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特点做过如下概括:“要通晓大江的作品就必须提到以下几点:过人的才智,超强的记忆,强烈的求知欲,通过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渊博的知识。其知识容量、分量和复杂程度在其作品中处处都能被人感受到,而且大江的感性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相互呼应。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和理论家自不用说,像但丁、布莱克、叶芝、福克纳等人的古典作品、四大宗教、亚洲及日本文学的很多作品的主题、映像、表现、状况等,都在他极其复杂而精致的文体中重新融合在一起。而且,对于个人的知觉、历史的作为、空间的印记等组合,大江的荒诞派现实主义也给予了决定性的解释。这种解释是他的批评、是视觉、也是政治。大江是合乎伦理道德的,通过他个人的经验、家族、共同体和国家,其炽烈的伦理道德感在相互作用。”[1]实际上,大江健三郎不仅仅重视个人的经历,对政治和社会问题也非常关心。
《广岛札记》是大江健三郎1963年在广岛参加第九届禁止原子弹和氢弹世界大会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大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创作很好地书写了人们最关心的核问题、残疾儿问题。大江多次去广岛调查原子弹爆炸的惨状,目睹了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多年来一直面临死亡威胁的凄景。他决定通过“广岛”这面透镜,关注那些不久就要被宣告死亡的、悲惨且有尊严的幸存者。他向广大的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该怎样超越文化而生存下去?由此,大江开始探求“生”的定义,并将残疾儿、原子弹爆炸等问题作为文化问题进行思考。
在广岛走访期间,大江健三郎遇到了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们。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大江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这些在广岛最恐怖的灾难中劫后余生的人,这些怀着最诚实的生活态度的广岛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在心灵最深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的确,这些在世界上第一次遭受原子弹爆炸的广岛人,给大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引起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感动。《广岛札记》围绕着广岛日赤医院院长重藤文夫和其他幸存者的证言和手记展开。重藤文夫院长是在原子弹爆炸的一个星期前去广岛赴任的,爆炸发生时,他正排在候车队伍的末尾,受了轻伤。但是院长并不把自己当病人,他在原子弹爆炸后迅速开展医疗救助,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广岛札记》是一首礼赞从悲痛中坚强站起来的幸存者的生命之歌,也是一部与核爆炸后遗症——白血病顽强搏斗的抗争史。从濒临绝望到重获新生,广岛人走过的是一条难以想象的荆棘之路。
原子弹爆炸带给广岛以及广岛人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华丽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的舞台背后,那些忍耐和沉默的人们一直默默地付出自己的努力。与其说这带给读者的是感动,倒不如说是让读者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广岛以及广岛人给大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和重藤文夫院长那样的人们站在一起,这些人真正流露出广岛人的意志。他们从不绝望,也不抱有奢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屈服,坚持工作,我把这些人看作是原子弹爆炸后真正的日本人。我愿意和这些人站在一起。”[3]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岛札记》是大江健三郎在文学道路上出发的真正原点[4]。
二 《广岛札记》的和平意识
大江健三郎多次前往广岛走访,通过“广岛”这面透镜,记录下了面临死亡的“悲惨且有尊严”的广岛人群像,他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和平救助的人道主义道路。这种人道主义,就是大江想通过《广岛札记》传递给每个读者的和平意识。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书中所传递的和平意识,并带着美好的祝福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和谐而努力前行。
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之后开始大量创作与原子弹爆炸及核武器相关的原爆文学作品。大江健三郎是对原子弹爆炸、核武器等问题认识最为深刻的人道主义作家,是日本原爆文学的灵魂人物。这些原爆作品的发表,对于增强人类在“核时代”的和平意识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
《广岛札记》是大江健三郎关于原爆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遭受原子弹爆炸的广岛人直到去世都承受着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折磨。在广岛的原子病医院,大江了解了许多由核辐射引发的疾病,他非常震惊。之后他再访广岛,进一步认识到了原子弹爆炸带来的严重后果。大江不仅对核武器带来的危害感到惊恐,也被广岛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他曾说过:“真正的广岛人,就像广岛日赤医院的重藤文夫院长那样,虽然自己也是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但却从不失人类的尊严,一直同原子弹爆炸做斗争。”[5]大江被这些广岛人所感动,为他们感到骄傲,他希望同他们并肩战斗,为消除核武器而奋斗。
原子弹毁灭一切的强大威力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核爆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广岛人却没有倒下。衷心企盼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人们,一定要关注广岛人与核战争的斗争以及和平祈愿运动。在世界各国不断进行核试验之际,大江说了如下的一番话:“核弹被视为充满新的自豪感的民族主义的象征,我赞成这种分析和理论,但同时,我认为应该以让广岛继续存在下去的日本人的名义,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在与将来拥有核武器的一切国家提出作为否定象征的、对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态度。换言之,就是亟需确立一种在原子弹爆炸二十年后的新的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态度。而那些真正的广岛人,正是我心目中日本新的民族主义积极象征的具体形象。”[6]
大江一方面批判原子弹爆炸给广岛带来的灾难,认为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和平及人道主义的一种践踏和侮辱;另一方面,他由衷地赞美像重藤文夫院长那样的真正的广岛人,把广岛人顽强抗争的行动评价为“人性的力量”。对于曾多次访问过的广岛,他在《广岛札记》一书中这样写到:“对于已经住进我的语言世界里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我准备重新用最基本的锉刀锉一下。而且,我也是基于同样的志趣围绕这个广岛连续写了一系列的随笔。恐怕广岛才是我最根本的、最坚硬的锉刀。把广岛看作是我这种基本思想的表现,我想用这件事情来确认我是一个日本的小说家。访问广岛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7]的确如此,对于大江而言,广岛已经成了最具分量的、最具影响力的存在。
今天,核武器的现状变得更为严峻。生活在世界各国的人们对此也必定深有同感。美国投下原子弹,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核战争。这是非人道的,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有违世界和平的。将原子弹的危害强加给人类是绝不容许的,这一危害绝不应该再次出现。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核战争危机,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们从心底发出呐喊:“放弃核战争,消除核武器!尽快制定原子弹爆炸受害者援护法。这一愿望真正实现的时候,受害者们才真正可以作为‘和平的象征’而生存下去,逝者才得以真正地安息。人类不应该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是历史赋予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们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是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宝贵遗产。”[8]幸存的生命与逝去的生命紧紧相连,他们将这一使命留给了下一代,这真切地表现了在核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生的迫切希望。这种希望,坎坷而真挚,是许许多多暮年幸存者内心的渴望,是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和祈盼[9]。
1984年5月,大江健三郎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并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大江多次提出如下问题:“核是最可怕的,我们应该废除核武器。今天,核武器已经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安全,在这样的状况下,人类该如何超越文化的界限,共同生存下去呢?”大江总是提出问题,然后在作品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核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全人类都是受害者。核武器或许会给人类致命的打击,但是人类从不恐惧,从不屈服,一直在顽强斗争。大江批判战争对人性的毁灭,多次提及战争中人性的力量,这是对人性的赞美。
总之,核问题是关乎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命运的问题。大江把对核问题的关注融入到创作中,充分显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真实地体现了和平意识。这种和平意识反映了大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0]。
对核问题的关注和广岛之行,促使大江健三郎形成了强烈的和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普遍人性的关怀成为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鲜明旗帜。主张和平,热爱人类,同情弱者,是大江健三郎多年来执着追求的作品中心和创作原点,也是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最大价值所在。正是通过对和平意识的书写,大江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生涯的最高峰,他的作品从日本走向世界,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可以说,大江既是日本的,又是世界的。
[1]三好行雄,高橋英夫,大岡信.群像日本の作家23大江健三郎[M].東京:小学館,1994.
[2][3][6][7]大江健三郎.ヒロシマ·ノート[M].東京:岩波新書,1965.
[4]胡志明.残疾儿主题:大江健三郎文学出发的原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5]黒古一夫.作家はこのようにして生まれ、大きくなった――大江健三郎伝説[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3.
[8]大江健三郎.广岛札记[M].刘光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9]王新新.发自心底的无声呐喊[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2).
[10]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