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失译语料的利用原则与鉴别方法——以《鸯崛髻经》为中心的探讨

2015-02-21卢巧琴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鉴别方法

卢巧琴,方 梅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汉魏六朝失译语料的利用原则与鉴别方法
——以《鸯崛髻经》为中心的探讨

卢巧琴,方梅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汉语史研究中,汉魏六朝时期的失译语料常被征引,年代、译人尚未确切的失译、误题之经与疑伪经也有混用情况,因此任何种类的未确切语料都必须先考证后利用。通过对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与《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等三部确切译经作语言比较,结合文献记录,可阐述出《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的不同。

关键词:失译语料;鸯崛髻经;利用原则;鉴别方法

汉魏六朝时期语言材料种类已不单一,翻译文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年代与译人尚难确切的失译语料所占比例不低。汉译佛经语料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有对其中语词例释性的研究,也有如介词、连词、副词等分类的考释及其用法来源的探讨,失译、误题之经难免被混在其间。我们以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与《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等三部确切译经作比较,在前修时贤诸多精解胜识基础上,尝试浅谈汉魏六朝失译语料的利用原则与鉴别方法,以窥一斑。不妥未安之处,方家博雅正之。

一汉魏六朝失译语料利用的宗旨与原则

失译语料虽是不宜直接引用的语料,却因其口语性强而被较为广泛地征引。对失译语料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征引时应注意的问题,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相对合理的办法是考证鉴别后引用。

(一)未确切语料有失译语料与疑伪语料之分

从有无原典这一情况来看,疑伪经与失译、误题之经有着本质的不同。失译经是翻译作品,往往有原典;伪经则一般被认为是中土撰述。有无原典,同经异译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例如《鸯崛髻经》,与法护《鸯掘摩经》及《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中的一部分为同经异译。《增一阿含经》是有原典的,若《鸯崛髻经》无原典,就很容易让人相信《鸯崛髻经》是节选于《增一阿含经·力品》,而节选则是疑伪语料形成的一种方式。但很多经有无原典也不容易考证。如《现报当受经》、《撰集百缘经》等,与元魏慧觉等所译《贤愚经》存在某些相同的故事。《现报当受经》单卷,有学者判定为7世纪写本[2]。《撰集百缘经》可能是有梵文原典的,姜南称其为“梵文化程度不高的早期译经原典”[3],日本学者干潟龙祥认为原典的成立年代是在三到四世纪[4]。

(二)先鉴别后利用

佛学汉末东渐中土后,初始期的经典翻译,名家名派的文本相对还是有章可循、有史可依。但也存在欠准确、欠规范的情况。从朱庆之的“佛教混合汉语”[5]、Edgerton的“佛教混合梵语”[6]等试图描述佛学翻译文献语料性质时所使用的术语看,已不难感知这些语料曾出现过的混乱状态。后来出现了经典翻译也无译者与翻译年代确切记载的现象,失译语料容量日趋庞大。但随着佛教中国化步履渐趋坚实,失译语料数量反呈下降趋势。至唐代佛教中国化达到巅峰,名家流派辈出,经典的翻译倒也记载确凿了。唐宋时期失译、误题之经的数量就不如魏晋多。大部分失译语料当唐以前的语言用例来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疑伪语料的情况并非如此。

失译语料数量宏丰,文字、语词、语法、语音统计语言用例时,很难不涉及失译、误题之经。有些被用作决定性例证,有些被用作辅助例证。如误题支娄迦谶译的《杂譬喻经》数被用作东汉语料,不少学者对此有过质疑。一般地,一卷本《杂譬喻经》不作东汉语料使用,也不作支娄迦谶确切译经使用,对其直接引用,或弃之不用,都无益于汉语史研究结论。

二汉魏六朝失译语料鉴别方法举隅:以《鸯崛髻经》、《鸯掘摩经》为中心

对失译语料的鉴别,较早有吕澂、许理和等从文献、佛教思想等视角切入进行考察;后有遇笑容、曹广顺、汪维辉、颜洽茂等对单篇译经年代、译人以及卢巧琴对翻译地点的考察。在众多的具体个案考证中逐渐提炼出了文献学、语言学(词汇、语法)、文化学等各种鉴别方法,方一新归纳了鉴别词的提取及其原则。从已有关于失译语料考证的成果来看,失译语料在文字、词汇、语言结构、语音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鸯崛髻经》在汉语史研究中数被引用,其语言容量与体裁风格跟大多数的失译经颇为相似。以下我们以《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等三部法炬确切的译经为参照,进一步梳理《鸯崛髻经》的情况。

(一)文献学梳理是根本

土壤微生物活性:采用荧光素双醋酸脂(fluorescein diacetate,FDA)法水解测定.称取1 g土样(干重),放入30 mL灭菌后pH=7.6的磷酸缓冲液中,于30°C,200 r/min摇床中分散15 min,加入2 g/L的FDA溶液1 mL,于摇床中显色2 h,于49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换算成单位质量土样水解产生的荧光素质量,并计算各处理组土样与对照土样的FDA水解比值.

在祐录中,《鸯掘髻经》一卷被置于《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四,T55no2145p23c7-8。语料采自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其中T表册数,no为编号,p为页码,a、b、c表上、中、下行,下文同。未出注的均指高丽本,其他版本具体标出,如宋、元、明本等),其下是《菩萨十住经》、《摩调王经》。《鸯掘摩经》一卷置于《新集经论录第一》中的竺法护名下。如果仅是这样的记录,《鸯掘髻经》与《鸯掘摩经》可能就不会被混淆,《鸯掘髻经》也有可能不会被误题。问题可能与版本异文相关。祐录又曰:“《鸯掘摩经》一卷,或云《指鬘经》,或云《指髻经》”(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二,T55no2145p8b22-25)其中的《指鬘经》,“鬘”在宋、元、明本中作“髻”;《指髻经》中,“髻”在宋、元、明本中则作“鬘”。而“掘”、“崛”混用,译经中也不鲜见。至隋长房录,已有这样的记载:“《指鬘经》一卷,或作《指髻经》。”并曰:“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门祇多蜜,晋言诃友译。”(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卷七,T49no2034p71c20-21)而在法经的《众经目录》中,《鸯崛髻经》被冠于“晋世竺法护别译”(T55no2146p129b8-9)。道宣指出它与法护《指髻经》是大同小异(《大唐内典录》卷二,T55no2149p238c20-21),并将《鸯崛髻经》归于法炬名下,“惠帝世,沙门释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后,炬又自出。多出大部,与立所出每相参合,广略异耳。僧祐录全不载,既见旧别诸录,依取继之。庶知有据,以考正伪焉。”(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二,T55no2149p239b18-22)法炬之生平,僧祐在“竺法护传”里曾记“惠怀之际,有沙门法炬者,不知何许人”,其他资料甚少。据祐录,法炬的可靠译经有三部,“译出《楼炭经》,炬与沙门法立共出《法句喻》及《福田》二经。法立又访得胡本,别译出百余首。未及缮写,会病卒,寻值永嘉扰乱,散灭不存。”(《出三藏记集》卷十三,T55no2145p98a27-b2)僧祐提到是“法立别译出百余首”,而非法炬。但冠于法炬名下的译经却达18部之多,如《法海经》、《罗云忍辱经》、《慢法经》等。

僧祐载四部译经为法炬所出,《楼炭经》六卷、《诸德福田经》一卷、《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法句本末经》四卷。“右四部,凡十二卷。晋惠怀时,沙门法炬译出。其《法句喻》、《福田》二经,炬与沙门法立共译出”(《出三藏记集》卷二,T55no2145p9c19-p10a3)诚如僧祐记载,法炬往往是与法立共译,《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都是题为“法立共法炬译”。他们当时是分工各自翻译后合成,还是至始至终都是一起翻译的,我们现在尚不得而知。《楼炭经》安录阙,当为僧祐据别录所载。《大方等如来藏经》是否为法炬所译,亦需进一步梳理。总而言之,在较为可靠的祐录中,并未明确标出《鸯崛髻经》为法炬所译。

(二)语言层面的分析不可少

与法炬其它确切译经《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比较,《鸯崛髻经》语言线性序列的可接受性没有《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高,在人称代词、疑问词及具体语词的选用上,也表现出与法炬共法立译的经典不同。《鸯崛髻经》第一人称单数只用“我”、复数只用“我等”,《楼炭经》第一人称单数用“我”、“吾”,复数用“我等”、“我曹”;《诸德福田经》第一人称单数用“我”、“吾”,未出现复数形式;《法句譬喻经》第一人称单数用“我”、“吾”,相应地,复数用“我等”、“吾等”。这些语词出现在相似句型中的相似位置,承担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语法功能,很能说明语言差异。《鸯崛髻经》疑问词比较单一,只出现“耶”,《楼炭经》有“耳、矣、乎、耶”,《诸德福田经》有“矣、乎、哉”,《法句譬喻经》有“耶、耳、矣、哉、乎”五词。

在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时,《鸯崛髻经》选择了与法炬确切译经不同的语词,如在表“佛”之称号时,《鸯崛髻经》用了世尊、如來、佛等,还用了“婆伽婆”一词。但《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均未见此词[7],与《鸯崛髻经》互为同经异译的《鸯掘摩经》也未见,《增壹阿含经》有例。“婆伽婆”在西晋以前译经中不常见,我们尚未检索到确切用例。

在表“村庄”义时,《法句譬喻经》中用单音节词“村”,共约27例,其中10例用作定语修饰“人”。“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国五百里,村中有一贫家,……”(《法句譬喻经》卷二,T04no211p587c13-14)《鸯崛髻经》则用双音节词“村落”表示,共3例。“村落居止,不得宁息……”(《鸯崛髻经》,T02no119p510b22)。表“城镇”义时,《鸯崛髻经》用“城廓”,有3例,如下:

1.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于此舍卫城有贼名鸯崛髻,杀害人民无有慈心,城廓村落皆厌患之,……”(《鸯崛髻经》,T02no119p511a29-b2)

“城廓”在西晋以前译经中尚不习见,检索到的2例年代、译人尚未确切。

2.所有城廓,教授众生。(旧题西晋竺法护译《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一,T12no381p978b2)

3.若以城廓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城廓赎命。(旧题西晋法炬译《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T02no122p545b12-13)

《大楼炭经》则用“城郭”,近80例。

4.若得胜者,便逐入其城郭。(《大楼炭经》卷五,T01no23p301b27)

5.其城郭广长各三十六万里,皆以七宝彩画姝好,作七重壁,栏楯刀分,树木垣墙,高十万里,广六万里。(《大楼炭经》卷二,T01no23p287c16-19)此例版本存异文,“郭”宋、元、明本无。

“城郭”在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吴支谦及康僧会译经中已见用例,例不烦举。

三余论

汉魏六朝时期的失译、误题之经,很多为单卷,语言容量低。如《鸯崛髻经》总字数3000字不到,对与佛学相关的外来语词,译者大多采用了音译。再除去句对句、小段对小段的重复,留剩部分不足千字。失译语料在实际的口语语体及记录文本中的分布也存在特殊性,要分析归纳失译语料重复出现的、可以辨认的语言特征,尚需更多的语词、小等句层面的次类解释规则。

参考文献:

[1]熊娟.汉文佛典疑伪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英]翟理斯.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收藏目录[A].黄永武.敦煌丛刊初集(一)[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姜南.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J].中国语文,2010,(1).

[4][日]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A].汉语史学报(第六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A].中古汉语研究(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Franklin Edgerton.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7]徐秋儿,卢巧琴.汉魏六朝译经文体研究的语言学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2013,(3).

(责任编校:余中华)

Utilization Principle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Lost Translated Corpus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LU Qiaoqin, FANG Mei

(School of Culture and Art,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lost translated corpus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are often cited.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when lost translated Buddhist sutras of uncertain time and translator are utilized mixing with wrongly translated ones or suspicious ones. All kinds of uncertain corpus should be used after being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three translated Buddhist sutras Lou Tan Jing, Zhu De Fu Tian Jing, Fa Ju Bi Yu Jing with Yang Jue Ji Jing, differences between Yang Jue Ji Jing and Fa Ju could be concluded.

Key Words:lost translated corpus;Yang Jue Ji Jing;utilization principle;identification method

作者简介:卢巧琴(1970— ),女,浙江临海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语料鉴别。方梅(1976— ),女,河南信阳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体学、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语言研究”,项目编号:2012N08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古失译、误题之经文体研究——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考察”,项目编号:14NDJC176YB。

收稿日期:2015-09-13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099-03

猜你喜欢

鉴别方法
浅谈DZG型锅炉违规维修改造的鉴别方法
前胃疾病在牛羊养殖中的鉴别诊断方法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质量标准鉴别方法的改进探讨
掺杂、掺伪的中药饮片鉴别方法研究
资金盘传销惯用包装伎俩和鉴别方法
基于FDA-MIMO的距离欺骗干扰鉴别方法
病死猪产品鉴别、危害及其对策分析
蓝红胶囊质量标准控制及含杜仲制剂的TLC鉴别方法
检疫性杂草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的波谱鉴别方法
肉制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鉴别方法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