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

2015-02-21周山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周山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2;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400)



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

周山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2;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400)

摘要:为了摆脱道教的边缘化困境,南朝道士陆修静以重整斋醮科仪为突破点,大量吸收主流价值观中的孝道伦理。一方面,使斋醮科仪转化为超度九祖的宗教仪式,成为忏悔不孝之罪和践行孝道伦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借助孝道践行的心性修炼功能和感恩回报心理,增强斋醮科仪的恬静去欲功效和内在精神动力。陆修静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认同,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对于现代社会重新认识道德的身心调养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陆修静;斋醮科仪;孝道伦理;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汉魏之际,“太平道在惨遭镇压后,销声匿迹,五斗米道也在后来的被迫迁徒肢解过程中,苟延残喘;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早期道教已显得十分萧条,并被严重地‘边缘化’了。”[1](P16)面对这种困境,道教要取得发展空间,必须重新获取统治阶级的信任。为此,南朝道士陆修静提出“学道之为人也,先孝于所亲”[2](P115)的命题,并以重整斋醮科仪为突破点,将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孝”与斋醮科仪改革相结合,不仅成为后世斋仪之范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认同。本文试对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进行研究,阐释其历史价值,并揭示其现代启示意义。

一“与斋醮科仪相结合”的孝道实践

斋醮是道教举行祭祷的一种重要宗教仪式,其中斋以洁净为主,醮以祭神为义。科仪是指建斋设醮的各种行为规则。斋醮科仪,是道教借以实现人神交通、表达宗教信仰、倾诉宗教感情、祈求神灵眷顾的重要途径。陆修静在斋醮科仪改革中,使之转化成为拔度九祖上升福堂的仪式,并在斋戒中忏悔不孝之罪,在科仪中践行孝道伦理,既切合了统治阶级包括民众的死后超生心理,又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意义。

(一)修斋以拔九祖上升福堂。把修斋与尽孝道伦理义务相结合起来,早在五斗米道时期即有之。五斗米道在行“涂炭斋”和“指教斋”时,把超度七祖父母的要求融入其中,使孝道实践获得一种新的形式。寇谦之也以斋醮超度父母作为尽孝的主要形式。陆修静继承了这一做法,并首创了黄籙斋,专门用于超度九祖亡灵。在唐代道书《无上秘要》卷54中有对黄籙斋品科仪的详细描述,其程式大致是:高功法师在立坛、题榜、香火、镇龙、命缯、方练、署职、祝香等科仪之后,祈请官兵马监临斋堂,为斋主拔度九祖父母,使死魂得出长夜。再三上香,每上香一次,高功法师有祝文,其中第一上香即为:

第一上香为同法某甲拔度九祖父母,九幽玉匮长夜之府,死魂恶对、宿身罪根,功德开度,建斋烧香,请谢十方,愿为九祖父母拔出幽苦,上升天堂,今故烧香,归身归神归命大道。臣等首体投地,归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归流九祖父母,乞得免离十苦八难长夜之身,得见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长居无为。今故烧香,自归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元形,与道合真[3](P204)。

然后再“谢十方”,法师要代斋主祈请,请求解除祖上的罪结。这时法师要长跪叩首忏悔:

同法某甲九祖父母生世之日所行元恶,罪结九幽长夜之府:魂充考挞,诸痛备婴;形体毁悴,苦毒难任;长沦万劫,终天元解。今依盟真王匮女青太阴宫水官科品,赍黄纹之缯九十尺,或九尺,金龙一枚,归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九气天君、东乡诸灵官,拔赎某家九祖父母恶对罪根,三界同算女青上宫削除罪录,开度穷魂,身入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早得更生福庆之门,甲得道真,与神合同[3](P205)。

在祈告天界神祇之后,再行谢五岳神的科仪,法师逐次祷告东岳泰山神、南岳霍山神、西岳华山神、中岳嵩山神,述说斋主九祖生前触犯五岳山神,以致亡魂在五岳地狱之中遭受罪考,祈请五岳山神赦免所行罪负,放赦囚徒上升天堂。然后再“谢水官”、“谢三宝”,“乞求原赦生死所犯,愿以此功德拔度九祖罪魂,得去三徒五苦之中,刀山剑树长河寒庭,身出幽夜,得入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甲身得道,与其合同。”[3](P208)由此可见,黄籙斋主要是通过祈请神仙的福佑,原赦斋主祖上所行罪负,首创道教以斋醮的形式尽孝的先河,后经唐代张万福德补正[4](P326),对中国后世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陆修静所创制的其他斋醮科仪中,也多见祈求超度九祖亡灵上升福堂的观念。如金箓斋,虽说是为帝王国主祈请,但也声称使普天七世父母免离十苦八难,上升天堂;明真斋,是用于斋者的修身,却有着拔度先祖九幽之魂的功效,使“死者长乐,生世蒙恩,天下太平,道德兴隆”[5](P193);三元斋,向天地水三官忏悔自己的罪过,其中就包括“不慈不孝、不爱不仁,上逆君父,下杀众生”[6](P190)等内容,是开度七祖最首要的科仪;三皇斋,是祭祀天皇、地黄、人皇的朝仪,可用于为一切生者死者,自然包括七祖父母,赦除积罪,消除在阴间所受的考讼。

(二)在斋戒中忏悔不孝之罪。陆修静认为世人从宿世以至今生,所犯过恶多端,不可胜数,致使君臣父子无以仁忠慈孝,兄弟妇男无以悌顺恭良,家不能吉,国不能太平,身不能长寿。因此人惟悔罪改过,令天知至诚,地神申信。具体的方式就是建斋,并请高功法师代诵首悔之文五篇,令斋主再拜,稽百仰三,自搏伏地叩頭。忏悔不孝之罪,是五篇首悔之文的重要内容。如在第一篇悔过之文中有:“今因斋次,披解上世宿罪重过,乞愿至真,愿降法泽,赐以大慈,原有众生及今斋主先世九玄七祖,下及五服六亲”;第二篇悔过之文称:“原恕施主先世以来,下及见身,自识事以来,实多恶少善,多逆少顺,违天负地,触迂星辰,为臣不能忠于君上,为子不能孝于父母,为妇不能恭于舅姑,为弟妹不能顺于兄姊。”第三篇悔过之文称:“削除臣等先世殃考,远及今身罪婴……骨肉不睦,六亲不和,九族不笃”;第四篇悔过之文称:“愿赦斋主先世,爰及今身,自有知以来 ……所为无可,所作不当。轻老易小,骄慢纵横。外不良谨,内不慈仁。别人九族;离人六亲;南人之父,北人之子”;第五篇悔过之文称:“原赦凡家九玄七世千曾亿祖、先亡后化、上世以来一切灵神,各由先身立行不仁,寿早永终,后生未长,不能其悉作何死亡。”陆修静宣称“善男子、善女人,能请经师到宅,建立斋宜,烧香行道,或一日一夕,或三日三夕,勤心苦诚,日夕六时,读诵此升玄悔过之文,功感诸天真神降房,玄司除刻,罪过蒙原。”[7](P16-123)

(三)在科仪中贯穿孝道伦理。魏晋以来旧天师道科仪废驰,“愚伪道士,既无科戒可据”,“虽奉道法,不遵科禁”,因此陆修静主导的南天师道改革非常重视道教科仪建设,并在其中贯注孝道伦理。如据说是刘宋道士编撰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中,就对道士生活及行道的律仪轨则有详细规定。经中共三十五品,其中《言语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在房在观,与长德师尊有所言对,咨决可否,和声下气,奉听长德师尊之言。若未如意,道理不明,待上辞尽,然后徐徐决定。”[8](P43)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以说《言语品》中所体现的正是孝道之顺从精神在修道生活中的体现。又如《山居品》,提到学道当常栖山中,以求静念,不交常俗,引命自安,避诸可欲,去诸秽乱,因此居山当与俗务相隔离,如不得领户化人、交游贵胜、医卜取钱等,但却唯独提出“当念己身,父母长育之恩勿忘。”[8](P46)即使是道教的禁酒之戒,亦处处以危及践行孝道伦理义务劝诫。《禁酒品》云:道学当知持戒发慧,安神炼心,无惑酒恶。犯者,有十种昏乱,其中“一者不孝师尊、外众父母”;常得三种近者,“一者种恶业之人,二者噉食牲血之人,三者屠戮生命之人”; 又五种交游者,“一者违远父母、不孝之人”;见有六种遗弃:“一者师尊遗弃,二者父母遗弃。”[8](P43-44)此外,在《父母品》中,还规定出家人虽然身心依道,俗化全隔,但鞠养父母之心应有,“若在远,随四时省问;若在近,随月朔省问;在寒在热,在凉在喧……若逢病患,孝友之心,自须辛苦,勤力医药,朝夕爱护,不得于所生父母有所吝惜。”若在家兄弟经济窘迫,无可资养父母,“出家之人,须知所欲,量减身上□□以供之,不得非法之中别有他用。”[8](P54)而一旦父母仙逝,出家人还当为父母尽丧葬之礼。《父母制服品》云:“道法无吊问,既在人门,理不容顿郁,此为灵宝世间科也”[8](P56),并对道士、履冠着丧服、接受吊唁、居丧守孝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陆修静把孝道与斋醮科仪结合起来,较好地切合了统治阶级、民众的死后超生心理,不仅对教内道众有着极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播和教化。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斋醮科仪使孝文化获得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社会民众参与道教斋醮科仪活动的过程,也是接受孝道教化的过程,从而突破了《孝经》那种以具体规范强行约束的做法,变得温情款款而通俗易懂,加之糅合了佛教的业罪报应思想,因而更能激发人们践行孝道伦理的动力。

二“行孝乃可修斋”的道德修炼思想

在陆修静看来,吸收世俗孝道伦理对于斋醮科仪不仅具有外在的教化意义,更具有内在的心性修炼价值和动力激发作用。陆修静极力强调孝道伦理践行之“谨身慎行”的行为规范功能,“恬静去欲”的功效,并以感念父母之恩作为修斋的内在动力,推进了孝道与斋醮的深度融合。

(一)行孝为修斋静思之途。陆修静认为斋戒是求道、立德的根本,称:“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3](P561)又说:“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衍,赦见世过,救厄拔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2](P411)认为斋戒是求道、立德的根本,以“劝善戒恶”为宗旨,是求得神仙的必由之路。

南天师道所倡导的斋戒当属于心斋的类别,突出斋戒的修心功能。根据《云岌七签·斋戒叙》的分类,道教有三种斋法:“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衍。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渝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取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盖上士所行也。”[9] (P261)陆修静认为:“圣人以百姓奔竞,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2] (P409)又说“夫斋者,正以清虚为体,恬静为业,廉卑为本,恭敬为事。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肃肃栗栗,如对严君”[2](P414),还说“治身正心,莫先于斋直。斋者,齐也,齐人参差之行。直者,正也,正人入道之心。念净神静,斋之义也。”[2](P416)突出的正是斋戒之清心寡欲,令人谦卑恭敬的功能。

正是从此出发,陆修静沟通了斋戒与孝道伦理的内在联系。陆修静云:“斋者,可谓整百行,建万善者也。要当能忍辱,能柔弱,能慈爱,能仁施,能阴德,能忠孝,能至诚,能谨信,能戒慎,能肃敬。备此十能,然后乃可修斋静思,反听内视,还念形中,口不妄言,身不妄动。”[2](P416)“孝”等伦理道德正是斋戒之“整百行、建万善”的精神基础。《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6](P38),这就是说,孝子事亲,居家之时当恭恭敬敬;奉养之际当和颜悦色,使父母快乐;若亲之有疾病,则尽忧谨之心;若亲丧亡,则攀号毁瘠,尽哀戚之情;及春秋祭祀,又当尽其严肃。能做到这些,自然就“能忍辱,能柔弱,能慈爱,能仁施”了。孝道伦理还要求“以不毁为先”,“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4](P39),做到“口不妄言,身不妄动”, 谨身慎行,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此,只要能恪守忠孝,自然就能修斋静思,“清虚为体,恬静为业,廉卑为本,恭敬为事。”[2](P414)

(二)忠孝为斋醮之动力。修斋毕竟是件十分艰苦而又漫长的事情,身困体疲,极易懈怠,而世人往往不能忍受,“世物浮伪,鲜能体行,竞高流淫,信用妖妄”,以致“上危神器,下倾百姓,灭身破国,犹不以戒。”宋太始七年,明帝不豫,陆修静亲率道士建三元露斋(即涂炭斋),为之祈请。据陆修静自述,涂炭斋“以苦节为功,在露地立坛,安置栏格,斋者悉以黄泥涂额,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衍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一次斋事要连作三十六日,“科禁既重,积旬累月,负救霜露,足冰首泥。时值阴雨,衣裳沾濡,劲风振厉,严寒切饥。”[10](P560)如此痛苦的斋律,一般人皆难以忍受坚持。为此,陆修静特说“五感文”,以作为修斋者的精神支柱。

他在文章开头就强调:“此五感之文,乃是道士修六斋之法,皆出三洞大经,尊贵妙重,不可秽慢”,表明五感文可通用于各类斋法。“若涂炭斋者,五感之心,一则费香徒劳,二则成于虚诳,三则轻慢法禁,四则毁辱师教,五则更招罪罚。”[10](P560)陆修静的五感理论中涉及孝道的主要是前三感,具体内容如下:

“一感父母生我育我,鞠我养我,出怀入抱,啸含摩牧,劳心损体,辛苦忧勤。我或不夷,时有疾病,则愁我念我,心如炙焚,夙夜休怵惕,忘金失眠,增感憔悴,泣涕涟涟,愿成愿长,我得如今。念此重恩,不可称量,誓心上答,昊天罔极。”[10](P560)这是强调修斋之人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父母为我冠带婚娶,积蓄货财,造买基业,苟欲我多,不觉贪滥,与物求竞,动生怨怪,致有衍尤,或至无状,触忤天地,伤害人物,或外犯王法,内犯冥科,或刑罚所加,及于性命,缘起有我,以招斯患。今落三涂,婴罹众难,循于剑树,堕于刀山,履于炎火镬汤之热,没于幽夜冰冻之寒。或悬在笞神挝杖之下,千痛万楚,不可堪当。悲恼忧厄,时刻难忍。希望免脱,无由自济。念此崩梗,肝心溃乱,五体战怀,形魂失措,不觉投地,涂炭乞哀。”[10] (P560)这是强调修斋之人不忘父母为我吃了好多苦。

三感普天下贵贱男女有的能参透人生的意义,有的不能,而我却能参透人生,“故背当世,委离六亲,遗荣遗累,寻道求生。积学自济,能及有益,先报我亲平素之日鞠育之恩。”[10](P561)这是劝世人学道修斋以报父母恩。

四感大圣真人拯救天下百姓于危难之中,使“亿曾万祖,积劫殃对,一旦释然,幽魂苦爽,超升福堂,因缘种族,咸受庆惠。”

五感我师对我的培养之恩,“仰戴罔极、有过天地”[10](P561)。

由此可见,陆修静的修斋五感理论中,要么宣扬父母养育之恩,以此作为修斋的动力;要么诉说父母养育子女之苦,勉励道士潜心修道;要么劝人们出世修道,报父母平素鞠育之恩。在这里,信仰与忠孝融为一体,并因为有了忠孝的支撑更为坚定。

陆修静“忠孝乃可修斋”的道德修炼思想,开启了后世净明道“以德养心”的先河。净明道称,“净”就是不染物,“明”就是不触物,“净明只是正心诚意”[11](P635), 具体的修炼路径就是“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11](P647)净明道的修炼,实是通过借助“忠孝”行为来“去欲正心”,达致不受任何污染“净明”境界的过程,为主体进行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间和动力。这种思想实是陆修静道德修炼思想的发展。不仅如此,对于现代人重新认识道德的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现代伦理学往往把道德狭窄地界定为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和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忽略了道德的调养身心功能。体现在现代人的养生观念上,就是片面地追求食物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得养生剑走偏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人们能在陆修静那里看到道德的身心修养功能,进而把对养生之道的热情,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不仅有利于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且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进而促使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四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张继禹.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四十三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道藏(第二十八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继禹.中华道藏(第五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四十二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9]道藏(第二十二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八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1]道藏(第二十四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责任编校:简子)

On Filial Piety of Zhaijiao Keyi Reform Advanced by LU Xiujing

ZHOU Shando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oral and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Societ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 China;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Mass Media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4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marginalized dilemma of Taoism, LU Xiujing who was a famous Taoist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reformed Zhaijiao Keyi by absorbing filial piety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value. On one hand, he turned Zhaijiao Keyi into religious rites which could deliver ancestors’ souls, and ways to practice filial piety.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aid of cultivating mind and thanksgiving, Taoists could be more powerful to control themselves and enhance their inner spiritual power. The reform advanced by LU Xiujing not only promoted ruling class to accept Taoism, but also strengthened the effec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t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people to rediscover the body nursing function of moral.

Key Words:LU Xiujing; Zhaijiao Keyi; filial piety; historical value; practical meaning

作者简介:周山东(1977— ),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伦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B051。

收稿日期:2015-04-11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054-04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