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卢氏八修族谱》看卢性正家世源流

2015-02-21饶怀民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

饶怀民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从《卢氏八修族谱》看卢性正家世源流

饶怀民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卢性正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黄兴,积极投身武装反清革命活动。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史学界对于这位被遗忘的辛亥革命功臣几乎无人问津。本研究以《卢氏八修族谱》为核心资料,并参照其他相关资料,对卢氏肇始先祖徯父公及其后裔搬迁轨迹以及卢性正高祖以下各代发展脉络进行一番考查,以理清卢性正的家世源流,探讨卢氏先祖箴言遗训对卢性正人生走向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他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最初动因。

关键词:卢性正;辛亥革命;卢氏八修族谱;家世源流

卢性正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他于1873年生于益阳株木潭张家坊(今属益阳市桃江县栗山河乡碑矶村)。他自幼聪慧异常,才思敏捷,十二岁中秀才,时人称为“神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年轻的卢性正叹国事日非,思想渐由改良转向革命。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黄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随黄兴、李燮和、夏思痛等革命党人奔走于湘、鄂、桂、粤、皖、赣、苏、浙等省,加紧筹备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后,他又与焦达峰等人在湖南谋响应,并返回益阳故里,首举义旗,光复益阳,实施新政;旋赴上海,协助李燮和义军攻取吴淞,有力地推动了沪、宁光复,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准备了重要条件。民国初年,他又与李燮和等人一道筹划北伐事宜,曾担任过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副官长,协助李燮和整顿长江水师,继续为巩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而斗争。他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2年病逝家中,年仅40岁。

长期以来,由于资料匮乏,史学界对于卢性正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特别是对其家世源流人们一无所知。有鉴于此,本文以《卢氏八修族谱》为核心资料,并参照其他相关资料,对卢氏肇姓始祖徯父公及其后裔搬迁轨迹以及卢性正高祖以下各代发展脉络进行一番考查,以理清卢性正的家世源流,探讨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最初动因。

《卢氏八修族谱》共十四卷,修纂于1995年(以下简称《八修谱》),由卢岸担任总编辑。该谱刊有八次纂修卢氏族谱的《历届族谱序言》、《历修族谱职员表》、《八修族谱凡例》、《卢氏源流概述》、《族箴》、《派语》、《卢氏历代名贤录》、《人物传记》等等,特别重要的是,该谱对于卢氏肇姓始祖、迁湘鼻祖、迁安支祖、迁益起祖均有记述,并且对迁安支祖第一代至第二十八代各代谱主的生年(包括已故者的卒年和墓葬地)、配偶以及毕生功业等均有记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西周成王封姜太公裔孙徯父公为卢国诸侯,以国为姓,卢徯父公为卢氏肇姓始祖

卢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姓氏。“不大”是因为卢性只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大多分布在广东、河北、广西等省(区),三省(区)卢姓约占全国汉族卢姓人口的48%。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在百家姓中人口比例之准确排名卢姓居第42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氏之一,因此“不小”。

那么,卢姓是怎样产生的呢?卢姓最早发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度。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周武王姬发通过牧野之战讨伐商纣王,取得胜利,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两年后,周武王去世,嗣子周成王姬诵于公元前1024年即位。王叔周公姬旦以开国功臣摄理政事,辅佐幼主。为巩固西周政权,周公率部挥师东征,摧毁了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并在全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地方,“以藩屏周”,“大概共封了五六十个新国”[1]。毫无疑问,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以同姓姬姓为最多,他们大多是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的后裔。周初分封的诸侯除同姓之外,也有异姓者,其中有些是周王朝王室的亲戚,还有些是归服周朝的一些小国首领。在西周的封国中,较大的有晋、楚、宋、卫、齐、鲁、燕等诸侯国,吕望因伐纣有功,封于齐,因而齐国是太公吕望的封国,都城在营邱(今山东临淄)。据史料可知,周初的齐国是在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蒲姑氏的废墟(今博兴、临淄一带)上封立的。“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吕氏,姜姓,大禹时封于吕(河南南阳),亦称“有吕氏”。姜太公,姓姜名尚,亦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亦称吕尚、吕望。因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嗣又被周成王封为“师尚父”,为齐国始祖,亦被称为“太公望”。据《八修谱》记载,太公望“传至徯父公始姓卢”。

那么“太公望”和徯父公又是什么关系呢?据《八修谱》记载:“太公望”又名吕尚,姓姜,周初东海人。“相传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立为师。成王即位,尊为“师尚父”,周朝既建,封于齐,为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2]而徯父公是姜太公裔孙,“号祖望,谥号敬仲,为齐上将,与管仲合众诸侯有功,世袭齐侯爵,食采于卢,因以为氏。”[2]卢国属齐国的范围,是从齐国分出去的一个诸侯国,是姜太公裔孙徯父公的势力范围,因徯父公“食采于卢”,以国为姓,卢徯父公应当为卢姓肇姓始祖,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卢氏后裔几经搬迁,至卢性正一代至少经历了七次搬迁,始在今属湖南益阳市桃江县栗山河乡碑矶村竹山湾落籍。

二卢氏肇姓始祖卢徯父公后裔先后曾经历过七次搬迁,历经鲁、冀、陕、豫、赣、湘六省,始在湖南益阳落籍

卢氏肇姓始祖卢徯父公后裔由于分封制度、战乱或地狭人稠等原因曾经先后七次搬迁,历经鲁、冀、陕、豫、赣、湘等六省,至迁安支祖第五代均海公才在湖南益阳落籍。现将其搬迁轨迹缕述如下:

卢氏肇姓始祖后裔第一次搬迁地为范阳,即今之河北省涿县,在北京市南郊。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徯父,我受姓之祖也。”原居山东,“传至秦代,有卢宣城,世居范阳,后因称郡”,“宣城公,我受郡之祖也。”[2]另据《原籍表》载:“秦受郡,宣城世居范阳。”[2]至于徯父公之后裔宣城公由于什么原因、具体在什么时候迁居范阳郡,由于资料匮乏,无可稽考。但据秦汉史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周成王即位在公元前1024年,相距803年,以30年为一代计算,宣城公离徯父公已有26代左右。可能由于地狭人稠,宣城公一代大约在公元前221年以后被迫搬迁。

卢氏第二次搬迁地为陕西之平凉府靖宁州隆德县庄浪乡绍唐里。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至汉,有卢绾(公元前256—前193)与高祖起事,后立为燕王。”三百余年后,传至卢绾后裔卢桓(?—192),他能通古今学,为海内孺宗,历官北中郎将、尚书等职,以反对董卓罢官。其后,“由范阳迁陕西之平凉府靖宁州庄浪乡绍唐里,今甘肃省六盘山附近”[2]。另据《原籍表》载:“汉迁陕西,卢桓自范阳迁陕西平凉府靖宁州隆德县之庄浪乡绍唐里。”[2]再据《卢氏历代名贤录》称:“卢桓,字子千,生年失考,殁于公元192年。汉末涿人,身长八尺二寸(古时尺寸与今不同—引者),声若洪钟。少与郑玄师事马融,能通古今学。”“累官尚书,后以反对董卓免官,避卓祸隐于上谷,卒后,曹操过涿,谓为海内儒宗,遣丞椽修其坟墓,存其子孙,以彰名德。”[2]由此可知,卢桓由范阳迁往陕西的原因应当是卢桓在担任尚书期间,“以反对董卓罢官”,因“避卓祸”而被迫搬迁,时间当在公元192年以前。

卢氏第三次搬迁地为河南洛河上游卢氏县。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汉献帝时,卢大抡官袁州(今江西宜春)治中别驾,任满谋归,适黄巾起义、时局动荡,遂择筠之新猷而家焉,即今河南省洛河上游卢氏县。”[2]另据《原籍表》载:“汉迁河南,卢大抡汉献帝时官袁州治中别驾,迁筠郡新猷,即今河南省洛河上游卢氏县。”[2]查史料可知,汉献帝是东汉14位皇帝中最后一位皇帝,在位31年(189-220)。因此,卢大抡在汉献帝时期,在江西宜春为官,“任满谋归”,“适黄巾起义、时局动荡”,他既没有在陕西原籍居住,也没有在为官之地江西宜春定居,而是搬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隐居下来,即河南省洛河上游卢氏县,时间当在公元220年之前。

卢氏第四次搬迁地为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修德乡江湖头,即今属之江西省赣州市。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由大抡公传十余代至楚华公,楚华公学优品正,宋真宗时任吉安太守。卸任时,以故里地瘠人稠,难以施展宏图,乃择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修德乡江湖头居之,即今江西省赣州市。楚华公即迁豫章之祖也”[2]。《原籍表》亦有类似的记载:“宋迁江西,卢楚华宋真宗时任吉安太守,迁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修德乡江湖头。”[2]《源流纪略》记载更为详细。卢大抡“传十余代,至祖楚华,宋真宗朝,任吉安太守。年老觯组,厌故土之稠密,无以恢扩鸿图,乃卜居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之修德乡,地曰江湖头者居之。晚年作家训,以示子孙。有曰:‘羲皇赐姓,有卢用彰。肇封赐爵,郡曰范阳。陕西再徙,族冠名邦。平凉府属,县曰庄浪。苗裔有自,里号绍唐,远祖有宦,文明之常。后家筠郡,新猷启疆。及我新造,江湖之旁。佑启后裔,于祖有光’。爰作家训,世守无妄,相传忠厚,勉习书香。敦睦九族,和洽乡坊”[2]。查史料可知,北宋真宗于公元997年即位,公元1022年去世,在位25年。卢楚华公搬迁至江西赣州当在1022年以前,至于搬迁的原因乃是“厌故土之稠密,无以恢扩鸿图”,也就是因为“地瘠人稠”所致。

卢氏第五次搬迁地为湖南省湘乡十九都谷水,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楚华公数传而至国泰佑公(1202-1300),闻楚南俗美风清,乃卜居湘乡谷水,落业宅田二万余亩。公精地学,自择谷水窑村,预修生墓,夫妻卒葬合冢。佑公即我迁湘始祖也。”[2](《原籍表》)对国泰佑公的生卒年月及婚配均有详细记载:“宋迁湖南佑公名国泰,宋嘉泰三年癸亥五月初三日午时生,由江西修德乡迁湖南湘乡十九都谷水。元大德四年庚子九月初十日午时没,寿九十八,葬湘乡谷水窑村乙山辛向。配陈氏,宋嘉泰四年甲子正月十六日子时生,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十月十八日午时没,寿九十一,葬合夫右同向共碑有图,生太崇、太力、太崧、太岳、太峰、太廖、太灵、太岚、太族。”[2]考诸史籍,嘉泰三年实为南宋宋宁宗嘉泰三年,即公元1202年;元大德四年实为元成宗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国泰佑公为迁湘鼻祖,寿九十八岁,历南宋和元代两个朝代,他搬迁至湖南湘乡的原因是“闻楚南俗美风清”。从国泰佑公迁湘乡时已有“宅田二万余亩”看,可谓家业殷实。从他“预修生墓”看,肯定年事已高,因此搬迁时间大约在1270年左右。国泰佑公为迁湘鼻祖。

卢氏第六次搬迁地为湖南安化十二都太阳坪。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迁湘始祖国泰,字佑公,妣陈氏,生九子,长讳太崇,字元亮(1226-1305),尽以产业分给诸弟,闻安化初辟,携弟继玉,开十二都(后为二都)太阳坪之基而居之,此地原属益邑,里风仁厚。太崇公丕振鸿图,以孝友闻于当道,身后享祀于安化乡贤祠。”[2]另据《卢氏历代名贤录》记载:“卢太崇,字元亮,安化二都太阳坪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生,自幼聪颖,学识渊博,善为文辞,品行纯净端正。兄弟九人亮居长,他尽以家财分给诸弟,自己丝毫无取,家风和顺,久传不息,祀邑乡贤祠,清同治安化县志介绍,为安化羊角金鸡及桃江栗山河一带卢氏一派祖。”[2]这里太崇公“携弟继玉”是指三弟太崧,字继玉,他们兄弟二人迁徙安化的原因是“里风仁厚”,迁徙的时间应在其父去世之后约在1300年之后。因为当时的安化与桃江栗山河一带均属益阳管辖范围,所以后世在修谱时将迁安支祖太崇公作为卢氏一派祖。

卢氏第七次搬迁地为湖南益阳。据《卢氏源流概述》记载:迁安支祖太崇公传至第五代均海公,“字百朝(1359-1406),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5),由安迁益,落业五里株木潭张家坊,即今桃江县栗山河乡卢家村”。刚迁此地时,“空旷荒凉,除一柳姓土民外,渺无人烟,杂树、蒿莱盈野,均海公父子插标为界,伐木垦田,开渠引水,披霜冒暑,日夜辛劳,开此基业,均海公即迁益起祖也。”[2]据《八修谱》记载:均海公“元至正十九年辛亥二月生,明洪武十七年甲子由安化迁益阳,落业五里株木潭张家坊,即今竹山湾是也。永乐三年乙酉没,寿四十七,葬车门棱李回湾象形壬山丙向,子四女一”。配勾氏,生思聪、思民;侧室李氏,生思芳、思圆,女适刘从中[2]。大概是因为地狭人稠的原因,均海公于1385年由安化迁徙至益阳,均海公为迁益起祖,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三卢氏以迁安支祖卢太崇公为第一代,传至卢性正一代已属迁安支祖卢氏第二十二代,亦即迁益起祖卢氏第十八代

如前所述,卢佑公为迁湘鼻祖,卢太崇公为迁安支祖,卢均海公为迁益起祖。由于古代安化属益阳管辖范围,因此,卢氏族人在修谱时将迁安支祖卢太崇公作为卢氏第一代先祖,将迁益起祖卢均海公作为卢氏第五代先祖,传至卢姓正一代已属卢氏第二十二代,亦即迁益起祖卢氏第十八代。现将卢性正高祖父以下各代的发展脉络疏理如下:

据《八修谱》记载:迁安支祖派语共六十字,分别为:“太、以、南、仲、均、思、金、允、伯、王、明、泰、绍、承、祖、万、先、贤、有、训、惟、性、本、至、善、顺、豫、自、成、康、积、厚、开、荣、发、升、恒、锡、庆、祥、敦、伦、昭、典、则、起、绪、广、纯、良、新、邵、武、安、益、湘、原、誉、颂、扬”[2]。该谱从迁安支祖第一代太崇公开始算起,至今已修到第二十八代,即从“太”字派已修到“自”字派。迁益起祖均海公属第五代,其顺序如下:太崇→以秀(太崇长子)→图南(以秀三子)→贤仲(图南次子)→均海(贤仲次子)。卢均海公为迁益起祖。如果从迁安支祖太崇公算起,卢性正的高祖父属第十八代;如果从迁益起祖算起,卢性正的高祖父属第十四代。至于卢性正本人则属迁安支祖卢氏第二十二代,亦即迁益起祖卢氏第十八代。现将卢性正的高祖父以下各代先祖分述如下:

第十八代(迁益起祖第十四代),贤衡公,为先乾公之次子,字又珍,号松轩,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正月二十四日寅时生,乾隆五十年乙已正月十五日丑时没,寿六十七,葬谭家坪木星二排十二派世泰公左乙山辛向,子六女三。

配曾氏,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九月二十二日酉时生,嘉靖四年乙未二月十七日卯时没,寿八十,葬古塘咀一排附十三派继祖妣刘氏左甲山庚向,生有造、有珩、有就、有绵、有成、有黄;女长、次殇,三适一里占有安。

贤衡公是卢性正的高祖父。

第十九代(迁益起祖第十五代),有成公,为贤衡公五子,字达章,号勖哉,清监生,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四月十八日亥时生,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十四日酉时没,寿五十二,葬牛栏村金牛转车形附十四排祖承忠公右子山午向,子五女一。

配占氏,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二月十一日辰时生,道光十四年甲午十月十八日亥时没,寿七十八,葬金牛转车形附十四排祖承忠公左子山午向,生训楷、训贵、训猷、训捷、训鹏,楷、鹏早殇,女适五里太学生张里垣。

有成公是卢性正的曾祖父。

第二十代(迁益起祖第十六代),训猷公,为有成公三子,字允升,号襄廷,清监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二月初六日戌时生,咸丰七年丁已九月初三日申时没,寿六十九,葬其兄右同向,子六女三。

元配占氏,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九日寅时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十一月二十四日已时没,寿三十二,葬徐家村口天螺晒厌形酉山卯向,生惟筠、惟范、筠殇,女适五里蒋真藩。

继配张氏,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六月十九日亥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九月二十一日午时没,寿五十一,葬王家村内二斗村金狮打坐形一排子山午向。生惟第、惟箭、惟藩、惟箴,女长适五里蒋义善,次适一里夏瀛基。

继配占氏,乾隆六十年乙卯十二月二十日酉时生,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十二月二十六日未时没,寿四十八,葬谭家村黄犬窝有珩配胡氏右二穴壬向。

继配吕氏,嘉庆七年壬戌十二月初七日申时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九月三十日亥时没,寿四十八,葬二斗村凤珙二排壬山丙向。

训猷公是卢性正的祖父。

第二十一代(迁益起祖第十七代),惟箴公,为训猷公六子,字敏仁,号乐山,清监生,册名箴,道光九年己丑二月二十四日亥时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九月十八日未时没,寿六十七,葬谭家坪木星二排附叔训捷左乙山辛向,子四。

配薛氏,道光十四年甲午八月十三日酉时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九月二十一日申时没,寿六十七,葬王家村内二斗村金狮打坐三排惟范龙氏右同向,生性壮、性敦、性熙、性正。

惟箴公是卢性正的生父。

第二十二代(迁益起祖第十八代),惟箴四子,字淑雍,清庠生,别名性正。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三十日丑时生,民国元年壬子七月初七日亥时没,年四十,原葬二斗村金狮打坐形,十四年乙丑改葬牛栏村金牛转车形十四派承忠公右二穴子山午向。子一:本承,兼继长兄性壮为嗣,女一。关于卢性正的毕生功业,族人有一段赞词曰:“追维我公,天姿超迈,学问深厚,心恨专制,暴虐人民,提倡革命,会组同盟。奔驰西粤,出使东瀛,联合孙黄,誓灭满清。广州之役,奋不顾身,武昌起义,响应湘城,资阳光复,宁省参军,战胜功取,多建奇功。南北统一,大志已伸,丰功伟绩,溥海同钦,光照宗族,荣膺子孙。”

配熊氏,江西兆兴女,光绪八年壬午二月二十日亥时生,民国三十三年癸未八月十六日申时没。寿六十一,葬株木潭暇公形山,五四年改葬骑山仑,已失考。生本承,女适马迹塘皮梅生。

查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三十日丑时,公历当为1873年4月27日,民国元年壬子七月初七日,公历当为1912年8月19日。因此,卢性正的准确生日应当为1873年4月27日,于1912年8月19日在家中病逝(关于卢性正的生卒时日,有关卢的传记众说纷纭,《桃江县志》、《益阳地区志》等志书以及由民革湖南省委编辑出版的《湖南与辛亥革命》一书关于卢的传记均认为卢生于1872年,实际上应为1873年4月27日;另外,夏思痛作《卢公淑雍先生传》认为卢性正病逝家中日期为1912年7月20日,实际上应为1912年8月19日。因此,卢的准确的生卒时日应以《卢氏八修族谱》为准。其他有关卢的生卒时日均属误记,特此说明)。

第二十三代(迁益起祖第十九代),卢本承,性正子(性壮继子),字嗣伯,号元宗,一号爱兹,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修业,青年时曾参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二十七集团军党校上校秘书及贵州清镇县县长,解放后归隐山林,有《碧海青天》、《逝波》诗集行世,遗墨犹存。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月二十日生(公历1906年12月5日),一九八八年戊辰十月十八日巳时没,寿八十二,葬王家村二斗村金狮打坐二排癸山丁向。子一。

元配熊氏,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正月十八日申时生,该氏在家侍亲至孝,辛勤劳作、勤俭持家数十年如一日。

侧室郑氏,号妙辉,平江人,生没失考,生至勇。卢至勇现住云南省昆明市。

四卢氏先祖箴言遗训对卢性正的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激励卢性正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最初动因

毫无疑问,卢性正之所以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固然是晚清面临亡国灭种的险恶形势使然,同时,也是与卢性正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考察卢性正的家世源流,我们不难发现卢氏先祖箴言遗训对卢性正人生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激励他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最初动因。

第一,卢氏先辈具有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卢氏肇姓始祖卢徯父公后裔上下三千年,纵横五万里,先后七次搬迁,历经鲁、冀、陕、豫、赣、湘等省,走遍大半个中国,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每到一地,披荆斩棘,惨淡经营,开辟一块又一块新天地,建设一个又一个新家园,这种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给卢性正以深刻的影响。卢性正十二岁中秀才,如果走科举取仕的道路,过上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是唾手可得的,而且他在考举人受挫后,“其表兄薛炳善进士出身,为襄阳县令,屡函邀其入署读书,仍理旧业,淑雍嗤之以鼻曰:‘彼乃以进士傲我耶?’置不答。”[2]毅然决然投身反清革命洪流,为创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中国而斗争。

第二,卢氏先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卢氏先辈各代人才辈出,几乎代有其人,产生了无数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慈善家,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促进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诚如《八修谱》序言所云:他们“或身居重臣,为国栋梁;或戍边为将,功勋卓著;或博学通经,一代儒家;或操行贞固,四方敬仰;或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王朝殚精竭虑;或孝悌力田,乐善好施。”[2]他们每一个人的历史都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每一部传记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英雄史迹对卢性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八修谱》记载:卢性正赴日留学数月后,“奉黄克强之命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国了,他回答说:‘如果待我学成,就无国可归了’。”[2]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第三,卢氏先辈具有刚正质直、朴实勤勉、勇于任事、刻苦耐劳的苦干实干精神。卢氏《族箴》规定十条:“爱祖国、遵法纪、敬父母、睦兄弟、亲邻里、敦本业、重教育、反腐败、戒嫖赌、禁斗殴”。特别强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追名逐利,甘当无名英雄。《族箴》第六条《敦本业》规定很具体:“各行各业,各人据其所长而从之,凡我族人,在本业中必须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该《族箴》是在总结卢氏历代《族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告诫族人要树立良好的族风、家风,苦干实干,“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一点对卢性正一生影响甚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多次参与反清武装斗争,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但他从来不图名利。卢性正的曾祖父有成公、祖父训猷公、生父惟箴公三代人都是清代监生,这使卢性正不仅受到良好的族箴遗训的影响,而且也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一生如先辈那样,刚正质直,朴实勤勉,埋头苦干。从而使他最终成长为辛亥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制度、为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年轻的生命。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卢岸.卢氏八修族谱[Z].1995年刻本.

(责任编校:简子)

LU Xingzheng’s Family Origin Based onLU’sEighthGenealogy

RAO Huaim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U Xingzheng was a famou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nd militarist. The paper studies the moving trajectory and developing venation of LU Xingzheng’s ancestors by using the data of LU’s Eighth Genealogy so as to clear LU’s family origin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testaments from his ancestors on his life choice.

Key Words:LU Xingzhe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U’s Eighth Genealogy; family origin

作者简介:饶怀民(1942— ),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辛亥革命史。

收稿日期:2015-09-07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042-05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大征联揭晓
秋天的落叶——这是一个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夜的故事
莫理循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政治表现刍议
辛亥革命初期的海军宿将萨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