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梭人的民俗音乐文化看母系家庭女性崇拜
2015-02-21靳瑛靳刚
靳瑛,靳刚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原始母系氏族部落是居住于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走婚制以及由女性当家和传承的古老习俗。传说摩梭人属纳西族的分支,早在1500年前来到泸沽湖一带定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封闭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使这个民族依然保留着自己传统的原始民俗:母系氏族大家庭,“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姻”形式。
一、自然概况
泸沽湖位于我国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处,距丽江市198km。泸沽湖湖面平均海拔2690m,在群山环抱中,犹如一颗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上,湖水清澈见底,平均水深为45m,能见度为14m。面湖而居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以古老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大家庭习俗,他们通行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结合自由、离散自愿的“阿夏走婚”的婚姻制度,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母系氏族文化奇观,是人类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
“泸沽湖”的摩梭语为“谢纳米”,意思是大海、母亲湖。它总面积为58km2,部分在云南,部分在四川。湖中有5个全岛,3个半岛,其中媳娃娥岛、里务比岛和里格半岛是湖中最美的3个岛屿,人称为“蓬莱仙岛”。湖水清澈透明,水质为稳定的一类水,湖畔的村民可以直接用湖水做饭洗衣。
二、摩梭民俗特点
(一)血缘关系维系的大家庭
摩梭人的家庭与汉族家庭完全不同。家庭成员是由一个始祖母传承而下的女系后裔组成的血缘集团,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以妇女为传嗣根骨,家庭中只有女性的后裔,无男性的后裔。成员均由老祖母(外婆)的后裔组成,姓氏随老祖母,没有外姓人,即没有儿媳、嫂子、姑嫂、女婿、婆媳等复杂关系。老祖母是这个家庭的最大主人,也是这个家庭的 “达布”(女性当家人)。在摩梭人的家庭中,“达布”是这个家的财政大臣与主管。
摩梭人的家庭“女主内,男主外”,女性负责农田的生产劳动,男性负责对外贸易、走马帮、教育外甥等,也有男性去西藏做喇嘛,常年不在家,所以形成了“女留男走”、以母亲为核心的母系家庭结构。
(二)“阿夏走婚”制
“阿夏走婚”是摩梭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摩梭语的“走婚”为“舍舍”,也就是“走走”的意思,形象地表达了婚姻状态:男女双方相恋后,男方晚上到女方家睡觉,早上离开女方家,回到自己的母亲家,开始一天的劳作。男女双方白天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属于两个家庭。两人等有了孩子,孩子归女方家里抚养,姓氏随女方,男方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只在母亲家照看自己姐妹的孩子(外甥),所以,在摩梭家庭里孩子们跟舅舅的关系要比爸爸亲,有句歌词这样写:“舅舅抚养我们长大,他老了我们照顾他”。摩梭家庭中保留着母、舅为大,母系血缘比父系血缘更亲的传统意识。
摩梭人对自己恋人有极大的包融性,也保留着人间原始真爱的特点,他们虽实行走婚制,但绝对是一夫一妻,男子在找到自己的真爱“阿夏”后,会一直坚守着这份爱,其间决不会再去找第二个女子,直到两人最后不再相爱,会平静地分手,再寻找新的“阿夏”,没有打架、财产纠纷之类的事。虽然摩梭族同母异父的孩子较多,但每个孩子都在阿妈和舅舅的精心照料、呵护下长大,从小在家人那里学习爱和被爱以及母性的完全给予的奉献精神。摩梭人的孩子心目中永远只有一个家,那就是母屋,母屋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摩梭家庭和谐幸福和睦的原因。
摩梭人中除了“阿夏走婚”,还有另外两种婚姻形式并存,即“阿夏同居婚”和男女双方结婚。三种婚姻在摩梭族都是合法的,没有人强迫,纯属自愿。
(三)民族信仰
摩梭人全民族信奉达巴教,是他们的原始宗教。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口诵经、传说故事、宗教礼仪等,族内的历史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艺术、自然万物、生产生活等全靠“达巴”(巫师)口诵传给下一代。达巴教崇尚自然崇拜、物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相信万物皆有神灵,信奉母湖(泸沽湖)、神山、祖先,每年有祭拜“格姆女神山”的习俗。达巴教是摩梭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帮助摩梭人驱赶鬼神、消除疾病,预知吉凶祸福,所以摩梭人在祭祀祖先、婚丧嫁娶、成人礼、修房盖屋、择吉日、召魂驱鬼皆请“达巴”来主持。达巴教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教,现代摩梭人中做“达巴”的人所剩甚少,且年事已高,摩梭的传统宗教面临失传的危机,令人担忧。另外,摩梭人中还有一种宗教即喇嘛教,它是在元代从西藏传入永宁泸沽湖畔的,从此当地摩梭人兴起了崇拜喇嘛的现象。
(四)古老的民族歌舞
摩梭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摩梭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由于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与外界交流少,它的音乐中仍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音调,优美抒情的小调旋律以及音符之间的大幅度跳跃,突显出摩梭族特有的风格。
摩梭人的民间歌舞与他们的民间习俗、文化生活是分不开的。他们生活中随时都有歌:打渔有打渔歌,赶马有赶马的歌,劳动时有《打谷歌》《纺麻歌》等,祭祀仪式时有《创史歌》《人类起源歌》《安魂歌》,唱得最多的是“走婚”时的情歌,多用“阿哈巴拉”调来唱,内容丰富、含蓄深情,以物拟人的较多,比喻生动。歌曲形式大多分为:“阿哈巴拉”、传统古歌(史歌、年节歌、丧歌)、情歌、劳动歌曲、儿歌、跳舞歌等等。
1.“阿哈巴拉”
这是摩梭族传统山歌的一种形式,族内几乎人人会唱。摩梭人都是天生的好歌手,有一副清纯得像泸沽湖水般的好嗓子,个个都会唱歌,特别是情歌,摩梭人自由恋爱,“不会唱情歌就永远找不到对象”,学唱情歌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摩梭族的歌大多曲调是固定模式,歌词根据不同的场景即兴创编,多采用诗歌体、五言句或七言句并用,且用摩梭语演唱,讲究词尾押韵,如情歌《千里送花香》:
“湖上海藻花,风吹阵阵香,
我的思念在远方,在远方;
难忘那一夜,歌舞篝火旁,
眼睛说了多少话,我们相亲情谊长;
阿哥、玛达米,阿哥,玛达米(我爱你);
我托清风捎个信,千里送花香;
山花烂漫泸沽湖,阿哥哟,真是好春光,
玛达米!真是好春光,阿哥哟!”
由于山歌主要是在山野田间劳作、放牧或湖上捕鱼时演唱,所以音乐一般较高亢、抒情,音域较宽,有时有跨越八度的音域,以显示山野放歌的气势,也展现了摩梭人豪放的性格。
2.甲搓舞
摩梭语“甲”是好的意思,“搓”是跳起来的意思,“甲搓”就是美好地跳起来,也称“锅庄舞”,又称“打跳”,是摩梭人在节庆时跳的集体舞。甲搓舞多在晚上举行,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成一个半圆,前面有一位吹竹笛的小伙子领跳,大家踏着同样的步伐,边歌边舞,有时奔跑,舞者不分主客,大家相互平等,这也突显出摩梭人好客、豪放、宽容的气质。舞会上男女青年手拉手,如果哪个男青年爱上对方,就在她的手心扣三下,以表达他的爱意,假如女方回扣三下,就表示女方同意建立“阿夏”关系,两人在舞会结束后就可以到姑娘的花楼约会。甲搓舞是青年男女们寻找情侣的好机会。
还有一些舞蹈是摩梭人在葬礼上跳的。摩梭人相信死亡是一种摆脱,是回到原来出生前的地方,到另一个遥远的极乐世界去,所以葬礼很隆重。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在“达巴”的带领下,跳“寒摆舞”,也就是驱赶鬼邪、为亡灵开道,以保护亡灵顺利到达天路的刀舞。民间有“跳起舞来送,唱起歌来送”之说,传说摩梭人会跳72种舞,可见摩梭舞蹈的丰富多彩。
三、母系氏族的妇女崇拜
(一)“崇母尊女”情节
“母系大家庭”是摩梭人最主要的家庭形态,也是摩梭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所在。母系血缘纽结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血统、世系依母系计算,妇女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是家庭维系的纽带。以下是摩梭儿女表达对母亲崇敬、热爱感激的歌谣,唱出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儿女对母亲的依恋,如《献给母亲的歌》:
“月亮最亮的时候也只有五天,母亲对儿女一辈子都明亮;
没有了亲爱的妈妈,就像失去了心爱的眼睛;
不是阿妈教养我,我不会找到做人的路;
见到泸沽湖,就像见到了我的阿妈;”。
在摩梭人看来一切生灵都出身母腹,“母”为大为尊,“家中无父不要紧,不可一日没有妈”,充分说明了母亲在摩梭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摩梭人重女不轻男,生女儿是家庭有了继承人,有谚语这样讲:“妇女是根种,缺了就断种”,“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
由此可见女人是传宗接代的“根”,每个家庭都必须有女人,如果没有女人,家里也会过继养女,或者男子娶妻延续后代来维系母系家庭的存在。摩梭族女孩在13岁办完成年礼,有自己的“花楼”用于走婚,男人反而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要走婚到姑娘家住,这一点与汉族文化完全不同。
摩梭文化处处显露出对母性的尊崇。如:转山转的是母亲山、湖是母湖,拜神拜的是女神,围屋是母屋,母系家庭的主人是女主人等。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重女人,否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母亲十月怀胎生了我们,也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女人。
(二)母系氏族存在价值
1.血缘亲关系保证家庭的和谐
在母系家庭中,不存在婆媳、妯娌、叔侄、翁婿、姑嫂矛盾,家庭关系单一,没有复杂的矛盾,所以家庭关系和谐,大家齐心合力为这个家的发展努力。
2.婚姻基础稳定
摩梭人男女恋爱纯粹以感情为基础,无需考虑对方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并且在择偶时,父母从来不参与、干扰,在确定恋爱关系后,无需办理结婚证。
由于家庭财产是完全属于母系家庭,所以,男女双方没有婚后买房、买车的压力,家庭财产共有,房子由家里统一建造,且大家都会来帮忙。由于各人住各自母亲家,两人生活不会因为家庭小事而吵架,这样促成两人关系相对和谐、稳定。摩梭人懂得尊重爱情,相信真爱,他们互相坚守着族内古老的伦理道德,从不越界,这也是摩梭人中很少有犯罪情况的原因。他们从母屋那里学会大爱,包括对其他的民族,以及对外界谣言的宽容,突显出他们山一样的胸怀。
摩梭男女双方在结束恋爱关系后,因没有夫妻财产之分,也没有吵架、打架之事,合、离显得那样平静,也显现出摩梭人对对方有极大地宽容与理解,这与母系家庭的特质社会体系有关。他们崇母、恋家以及保护大家庭的和睦,是现代婚姻家庭很难做到的。
四、母系家庭发展前景
(一)民族昌盛,教育先行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中接受文化教育的相当少,大多数人读书只到小学就不读了,然后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也只能做些体力劳动。教育的滞后,给经济的发展带来阻力,笔者这次走访的里格村没有一所小学,孩子们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到另一个村子去上学,这也是摩梭孩子失学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加大对摩梭族的教育资助,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像城市里孩子一样掌握知识,改变落后面貌。
语言是人们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摩梭人应在保留民族原始语言的基础上,加强对普通话的普及,摩梭人事业发展才会有更大空间。
(二)保留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原始古朴的地理环境以及古老母系氏族走婚制度,是泸沽湖摩梭族的独特之处,也是泸沽湖旅游文化的核心。政府可以在保留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民族习俗节日,推动旅游业发展,如转山节现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为泸沽湖每年的旅游产业带来大笔收入,但这个节日存在季节性且单一,如果能够开发更多的民俗工艺特色产业,不光可以为摩梭人增加收入,也可以解决摩梭人的就业问题。
(三)真爱家屋,真爱民族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畔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步从贫困中走向富裕,但是“走婚”和母系家庭结构依然保存着,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改变,更是因为摩梭人那颗坚守家屋的心没变,他们每个人都是家屋文化的守望者,稳固的民族文化以独特魅力已深深地扎根在摩梭人的心中,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母系文化在泸沽湖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和生存价值所在。
摩梭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使族内、家庭之间相互和谐,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纯真、诚信的感情,不管哪个时代保留这样的美德都是人类本性地延续,是人类社会安定团结、祥和共处的典范,是其他民族可借鉴的榜样。
[1]杨福泉.纳西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36-139.
[2]拉他咪·达石.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418-423.
[3]陈列,秦振新.最后的母系家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