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真的出现了危机?——基于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调查资料的分析

2015-02-20戚杰强

地方治理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

戚杰强

(广西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真的出现了危机?——基于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调查资料的分析

戚杰强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以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2%,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其真实想法,那么,实际情况应该是5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0%左右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20%左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中间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同样不成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一、问题与背景

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何?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陷入危机状态。胡开宇认为,传统儒家道德衰落、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片面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均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1]。姜国峰认为,我国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对我国公民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而且动摇了其原有信仰,带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2]。蔡霞也认为,社会转型期必然导致信仰危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其类型、内涵不仅相当复杂,而且具有多重性,既包含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严重斗争,又孕育与生长着社会信仰发展前进的积极因素。从本质上说,当前的“信仰危机”是传统信仰观的艰难嬗变[3],主要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和社会理想信仰危机”[4](P365)。但是,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瞿永玲认为,判断信仰危机的标准很关键,不能以文革时期的信仰狂热来评价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而应理性看待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5]。张连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不同信仰层次,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危机,实践唯物主义信仰、彻底人道主义信仰就没遭遇危机,只有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才面临考验[6]。黄明理则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谈不上危机,而是社会进步、人本质属性提高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结果[7]。可见,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存在危机”的观点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某种程度的危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存在危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在2008年对16427名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大学生和普通群众的调查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约占56.9%、信仰宗教的人约占12.0%、相信封建迷信的人约占5.3%、无信仰的人约占25.9%[8]。杨华等人在其调查的331名大学生中发现,大约只有25%的大学生明确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9]。谭培文在其调查的690名高校师生中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约占41.5%,信仰宗教的人约占8.7%,信仰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等其他思想体系的人约占15.2%,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约占34.6%[10]。殷丹在其调查的1742名大学生中发现,约61%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3%的人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1%的人信仰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12%的人信仰“其他思想”[11]。李俊卿在其调查的2590 名大学生中发现,82.7%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8.3%的大学生信仰宗教,8.96%的大学生信仰“其他”[12]。以上这些实证研究结果仍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与“不出现危机”的争论。有研究认为,只有25%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又有研究认为,约83%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两者比例的差距为58%。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实证研究在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通常只采用“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抽象的问题进行测量。“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丰富的抽象体系,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都不清楚,更不清楚自己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通过“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来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会导致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实证研究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量表来测量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期望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的问题。

二、变量测量与资料收集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测量

信仰,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不管信仰客体是否为真,信仰主体都信以为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抽象含义和具体含义之分。在抽象含义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在具体含义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在于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3](P545-546)。因此,信仰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4](P50)。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指标体系,如下图:

由以上20个指标组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量表”如表1。该量表采用李凯尔特量表形式,量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分为“非常不确信”“不太确信”“不一定”“比较确信”“非常确信”等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把20个项目的得分累积起来就得到每个被访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评分。评分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说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越低;反之,评分越高,说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越高。

表1 “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表

(二)资料收集

根据表1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制作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制作共经过了“概念操作化——选择变量——设计问题——试调查——修改”等五个步骤。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的α系数为0.949,具有很高信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源于广西L市的城镇职工,抽样采用了按比例分层抽样方法。抽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从L市电话黄页本上的14种职业分类中,确定每一类职业应该抽取的人数。每一类职业应抽取的人数由样本容量、每类职业总人数、研究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其次,分别根据每一类职业应该抽取的人数,在每一类职业类型的全部单位名单中等距抽取4-10个单位。实际调查可能只会用到2-5个单位,考虑到有些单位可能不能顺利开展调查,因而,按实际调查单位个数的2倍进行抽取,以便多出一些单位做替补。实际调查每一类职业时,先调查前2个单位,如果前2个单位能够满足所需要的调查人数,就只调查前2个单位。反之,如果前2个单位的调查不能完成所需要的调查人数,则再到第3个单位调查;如果人数还不够,再到第4个单位调查;以此类推。最后,在调查单位中抽取个人。在调查单位中抽取个人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得到单位职工的名单;另一种是不能得到单位职工的名单。在能得到单位职工名单的情况下,如果人数较少,则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如果人数较多,则按等距抽样方法抽取。在不能得到单位职工名单的情况下,则由被调查单位按照性别的比例抽取。在最后这种情况下,虽没能做到严格的随机抽样,但还是可以近似地看作随机抽取[15]。调查共发出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54份,回收率为94.9%;剔除因填答不完整、有逻辑错误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39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815份,有效回收率为90.6%。样本的基本结构如表2:

表2 样本构成(N=815)

三、结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的得分范围在20分至100分之间,其中,20分对应于“非常不确信”,40分对应于“比较不确信”,60分对应于“不一定”,80分对应于“比较确信”,100分对应于“非常确信”。从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想知道有多少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只需要计算80分至100分的人数即可。表3的结果表明,在815名被访者中,对马克思主义“比较确信”的人有310人,占样本人数的38%,对马克思主义“非常确信”的人有18人,占样本人数的2.2%,两者比例共是40.2%。说明有4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明确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较少,只占样本人数的10.2%。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持“不一定”态度的人占据多数,占样本人数的49.6%。如果加上持“不一定”态度的人,“确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占89.8%,“不确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占20.2%。相对于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而言,仍然有大部分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表4:

表3 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分布 %

表4 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分布 %

“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统计结果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认同有一定的差距。表5是关于“你信仰什么”问题的回答结果。表5反映出,在807名被访者中,明确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有248人,占样本人数的30.7%,比40.2%少9.5%。这两者的差距说明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太了解,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容之间的认同不太一致。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表示不信仰,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又表示信仰,这证实了李向平所说的“中国人信仰存在‘信仰但不认同’的社会现象”[16](P519)。也就是说,人们本身有信仰,但没有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样,一些人本身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但没有得到自己的认同。原因在于人们缺乏表达自己信仰的方式或者说人们对自己的信仰本身就比较模糊。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是一门显学,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知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哪怕有人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判断标准,他们也是以“是否是中共党员”作为判断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这又未免简单化了。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信仰体系,不能仅仅以“是否是中共党员”作为判断标准,因为一些人虽然是中共党员,但并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些人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又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以一个包含多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像以某个“量表”来测量人们的性格特征一样。

表5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情况。在807名被访者中,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人共有106人,占样本人数的13.1%。这个比例低于李向平等人对长江三角洲居民“宗教信仰”的调查比例。李向平等人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期间通过入户的形式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30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人占样本人数的31.1%[17](P19),这比本研究的13.1%高出18%。这差异可能与调查区域有关。长江三角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而本研究的L市处于中国西部,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区域,其经济远远不能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两种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宗教信仰上有差异也在所难免。

表5 人们对自己的信仰认同情况

根据“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大约为13.4亿,那么,全国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大约为5.39亿,这个人数远远超过8000多万中共党员的人数。因而,说中国人民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不太确切的。

四、结论与讨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描述结果表明:在815个被访者中,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之间的中间状态。问题的关键是,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被访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可以认为40%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约5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说明,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问题又转向了另外一面。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被访者可能故意回避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隐藏性有多大呢?风笑天对问卷调查“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问卷中是否设置“中间答案”,调查结果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从5%至33%左右;其中,“中间答案”容易“吸引”没有“中间答案”的两部分“比较级”的回答者,而对“两个极端”回答者的影响不大[18]。这说明在问卷调查中,问卷是否设置“中间答案”,调查结果会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在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采用了李凯尔特量表形式,每个项目设置了“非常不确信”“不太确信”“不一定”“比较确信”“非常确信”等五个答案,即包含了“中间答案”。这个“中间答案”隐藏了多少真实想法?风笑天认为,在态度测量问题中,“中间答案”大概会吸收20%的“不赞成”回答者,而吸收10%的“赞成”回答者[18]。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属于“态度测量问题”,问卷的“中间答案”可能吸引了20%的非信仰马克思主义者,吸引了10%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约50%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约30%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约2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个结果与既有的一些调查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广西、河南、新疆等8个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469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政干部、大学生、中学生中,有62.3%的人认为自己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19](P2)。殷丹在其调查的1742名大学生中,也发现有61%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1]。从“中间答案”隐藏的真实结果来看,我们仍然认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陷入危机,至少有一半的人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比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高出20%左右。可见,无论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否为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都不成立。

参考文献:

[1]胡开宇.论我国的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信仰的重建[J].求实,2002,(12).

[2]姜国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信仰缺失与重构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蔡霞.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2).

[4]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瞿永玲.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4).

[6]张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辨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再思考[J].长白学刊,2010,(3).

[7]黄明理.辩证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9]杨华,郑卫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J].浙江社会科学,2011,(9).

[10]谭培文.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1]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2]李俊卿.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信仰的调查[J].学术论坛,2012,(7).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 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

[16]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李向平,李峰,等.中国信仰研究(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8]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9]聂立清.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业根

[作者简介]戚杰强(1980-),男,广西陆川人,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SBD14YB10);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反腐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校地共建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2014ZJ068);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筹)为例”(SK13LX244)。

[收稿日期]2014-12-05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15)02-0066-09

猜你喜欢

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危机”中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