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新茶业要夯实茶作基础

2015-02-20潘根生

茶叶 2015年4期
关键词:机采茶树茶园

潘根生

(浙江大学茶学系,杭州)

新常态新茶业要夯实茶作基础

潘根生

(浙江大学茶学系,杭州)

茶作是茶业的脉根和基石。夯实茶作基础,当前要重点抓好;茶树良种化要有数量高度,更要有质量深度;驱动茶作机械换人新引擎,实现效益茶业新跨越;推进茶园清洁化生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新常态;茶作;新茶业

茶作是茶产业的源头活水,是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道理很简单,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形成与积累,推其源都是栽培茶树的光合产物。因此夯实根基保障茶作基础地位不动摇,是茶产业永续发展的关键。

夯实茶作基础,是一项长期任务。范围广,内容多,涉及茶树自身条件、茶园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多方面。涵盖标准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以及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等。本文仅就夯实茶作基础,当前较为紧迫的议题作一探讨。

1 茶树良种化要有新深度

我国栽培茶树良种化有了长足发展,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已达到7O%。然而衡量茶树良种化水平高低,不能只单纯追求良种普及率的高百分率。重要的还要看所栽品种特性与生产茶品特色是否相匹配 (即适制性);以及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实际生产条件;良种间不同物候期的搭配是否科学合理等深层次技术。

也就是说良种化既要有数量高度,更要有质量深度。

研究表明,茶树品种固有特性及其生育状况,是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内在条件。品种不同,新陈代谢也异,对茶叶品质影响有很大差异。不同品种芽叶性状,如芽叶大小、长短、老嫩、匀净度、色泽和鲜度等,对茶叶外形、色泽影响大。芽叶的化学组成及其配比关系,对茶叶内质影响大。绿茶以含氮化合物为主要,尤以氨基酸中的茶氨酸、精氨酸为主导因子;红茶以儿茶素类等酚类物质为主要,尤以酯型儿茶素为主导因子;乌龙茶则以L-EGC和DL-GC两种儿茶素为主要,此外苯乙醇、橙花叔醇、辛三烯醇对乌龙茶香气密切相关。所以生产上要考虑栽种品种与生产茶类,茶品的品质个性特色相匹配。

目前茶树良种 生产上存在两种倾向,值得重视。

一是主栽品种单一化,搭配品种数量少,栽培面积也少。有的生产单位,搭配品种图有虚名,仅作点缀、摆设,生产中发挥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搭配取长补短作用。以致利用一个品种生产多种茶类,多个不同茶品。茶的名称各异,但茶叶品质普通存在同质化,单一化倾向,不能满足茶叶消费者嗜好多样性的要求,更无法满足80后、90后年轻消费新群体求新求异的需求。一些新创制的名优茶同质化现象也较普遍。采得早,采得嫩,外形细小,滋味爽口就成名茶。这与传统名茶具有鲜明个性特色,有着天壤之别。如西湖龙井茶,以龙井种为原料,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其产品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尤以清香鲜嫩高长,驰名中外。又如“祁红”以祁门种为原料,经精心焙制,香气极富个性,蕴藏兰花香的砂糖香,被誉为“祁门香”。再如铁观音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品种制成,色泽乌润而砂绿、香绝味浓,具有独特馥郁兰花香。由此可见,用单一品种生产多种茶类、茶品,内质趋同,少个性特色。过分强调、夸大某一品种可以制多种茶类、茶品,是对品质育种的否定,并不可取。目前有大批优良茶树品种供生产上选用。以生产绿茶为例,生产扁茶可选用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8、嘉茗1号(原乌牛早);生产针形茶可选用浙农 117、福鼎大毫茶、浙农 139、浙农121、浙农21;生产卷曲茶可选用迎霜、茂绿、福鼎大白茶、翠峰;生产白茶可选用白叶1号(安吉白茶)、景白2号等。只要选栽得当,对提质增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生产上为追求新茶抢新上市,往往忽略早生种的适生条件,片面扩张早生种、特早生种种植面积,种后冻害、霜害频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有的在容易发生冻害的高山区、或孤山独峰、或山坡顶部迎风地段及风口处,或在地势低洼、闭塞,容易沉积冷空气的谷地,栽种早生品种,一旦寒潮入侵,常常发生严重冻害和晚霜危害。如2008年、2012年早春数次强寒流都对我省早生茶园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可谓是灭顶之灾,几近颗粒无收,经济损失可想而知。为此这些地块的早生种茶园,在可能条件下,应设法换种,种植中生种,或者晚生品种,更为安全,效益更高。除此,早生种、特早生种栽种比重过高,往往造成鲜叶采收“洪峰”,加大采工紧缺的压力,茶厂及设备不得不扩容,而鲜叶“洪峰”过后,茶厂利用率又很低下,甚至被闲置,无形之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从前换种改植要挖老茶树,栽种新茶苗,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损失较多。如今可采用“嫁接换种法”,将老茶树齐地台刈,作为“砧木”,将新品种“接穗”嫁接在“砧木”上,接后一年即可打头采摘,两年成园投产,短期内收入虽有减少,但可收到“磨刀不误砍柴工”,提质增效的长期收益。

2 驱动茶作机器换人新引擎,实现效益茶业新跨越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茶产业也理应如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和劳力大批向城镇转移。茶区劳动力日趋紧缺,茶叶生产劳动力成本支出大幅提升。茶叶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支出高达40%,在劳动力支出中,有80%用于茶叶采摘,因此采用机采代替手工采摘,是缓解茶区劳动力紧缺,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最有效的途径。

采茶机和机采技术业己成熟。实践表明,单人采茶机机采比人工手采,提高效率达10 倍,双人采茶机比人工手采效率高达20倍。日本、阿根廷、我国台湾等地,早在上世纪后期就普遍采用机器采茶。可是我国茶区叫了几十年,机采还是没有全面推开,原因何在?分析可能原因有三:(1)前些年山区采茶劳动力相对宽裕、价廉;(2) 生产名优茶比重大,效益高,对原料要求高(细嫩、匀整),机采没有选择性,大小不一,老嫩不一,破碎率较高,有损品质和美感;(3) 茶树高大,树冠面不平整,不宜于机采。

长期以来名优茶多用作礼品茶,“国八条”出台后,名优茶的礼品功能大为弱化,政府采购礼品茶已被明令制止,企业采购量也大幅下降。值此,当前是推行机采有利时机。目前实行机采的主要难点:一是茶叶品评上过分看重外形,一些内质优、外形稍逊色的茶品,卖不到应有的茶价;二是生产上片面追求早采,过分依赖主枝、骨干枝、强壮枝顶端生长优势,顶芽早发的特性采茶,致使形成立体树冠,树冠面参差不齐,高低不一,难以机采;三是树冠过高,采茶机手要高抬采茶机采茶,劳动强度过大,很费力,机手难以承受。为此,为了推行机采,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1.健全机采茶园修剪制度,降低树冠高度,一般控制在70-90 cm,并使树冠面整齐划一,将采面剪成略带弧形或水平形,以利机采。同时,机采要求新梢生育强度大,才利切割采摘,所以茶园管理中,更要加强水肥供应。

2.茶园规模大,平地和缓坡地茶园宜采用双人采茶机;茶园规模小,坡度较大的茶园,宜用灵活性较高的单人采茶机,以提高工效。春茶前期新梢生育强度较大,质地柔软有效生化成分较高可用手采茶,加工名优茶。春茶中后期开始机采,如采制红茶、乌龙茶则可全程机采。

3.机采芽叶完整性较低,大小老嫩不一是客观存在的,宜采用鲜叶分级机分筛,分级加工。此外,机采叶有一定程度破碎损伤,温度较高时,而氧化红变,要及时加工,以利品质。

当今适于茶作机械作业的机器种类很多,如茶树修剪机,C12茶园耕作机、R.2 kW(3马力)茶园小型中耕施肥机,2.99 kW(4马力)茶园挖掘式中耕机以及植保机具,灌溉机具等。机械性能都颇良好,生产上也应积极推广应用,以降低劳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大力推进茶园清洁化生产,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民以食为天。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是直接关系茶叶消费安全的头等大事。推行茶园清洁化生产是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其主要目标是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

从我国出口茶叶被欧盟通报的情况来看,农药残留问题还比较突出。20l2年出口欧盟的茶叶中被通报的达35批,其中因农残超标的3l批。2013年出口茶被欧盟通报的有24批,其中农残超标被通报的19批。通报超标的农药包括啶虫眯、吡虫啉、噻嗪酮、灭多威、三唑磷等18种。这一通报结果充分说明茶园清洁化生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结各地经验,茶园清洁化生产的主要措施是:(1)改善茶树性能,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也即使茶树生长健壮,增强茶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一般成年生产茶园,由于栽培年限长,树冠郁蔽,茶丛内部阴湿,通风条件差,容易滋生病虫,所以栽培上应做好经常性的清洁田园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注意合理间作、轮作,合理 施肥,排除积水,分批多次及时采,剪除病虫枯枝等。改善茶树立地条件,消除病虫为害的根源;(2) 根据病虫为害实际,进行科学防除。正确使用农药,依农药性质,病虫特点,对症下药,注意生态平衡,保护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如青虫菌、苏芸金杆菌、杀螟杆菌、绒茧峰等;(3)茶叶是饮料,加工中又不经洗涤,所以化学防治,一要考虑高效,低毒、低残留;二要考虑控制用药量;三要考虑安全间隔期。生产季节尽量不使用农药,茶叶采摘应安排在农药安全间隔期以外进行。

绿色食品茶A 级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对病虫的控制,要优先使用动物源、微生物源、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正确选用农药品种,保证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尽量不在采茶季节喷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并实行农药轮用、混用,保证每种农药一个季节最多只使用一次,尽量使用超低剂量迷雾,或者静电喷雾作业,以提高效果。

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和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农药,允许使用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提倡通过释放捕食螨、蜘蛛及昆虫病原线虫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允许有限度使用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放线菌、拮抗菌剂、昆虫病原线虫、原虫等活体微生物农药。对于绿色食品AA级茶,其农药残留应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NY./T288),而对于有机茶产品,其农药残留均不得检出。

1 刘祖生,赵东.泛论浙江茶园无性系良种化.茶叶,2015,41(1):4-7.

2 梁月荣,郑新强,陆建良,叶俭慧.适应新常态,发展茶产业.茶叶,2015,41(3):123-125.

3 任捷,楼兵干,任明兴,沈若峰.中国出口欧盟茶叶质量及风险分析.茶叶,2014,40(2):65-68.

4 潘根生茶学文选.《潘根生茶学文选》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年9月.

Reinforcing the foundation of tea growing to adapting to the new normal in tea industry

PAN Gensheng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nagzhou 310029, China)

Tea growing is the cornerstone of tea industry, and so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tea plant cultivation. Extension of improved tea cultivars should meet the needs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a new engine for replacing human by machine to achieve a new leap i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ea industry. Cleaner tea produc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ea products.

New normal; tea growing; new tea industry

2015-10-31

潘根生(1935年-),男,浙江松阳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茶学教学与研究。

S571.1

A

0577-8921(2015)04-181-03

猜你喜欢

机采茶树茶园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茶园观色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