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2-20张淑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媒介政治

■ 张淑华

2015年“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淑华

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不仅改变着中国的媒介生态,也形塑着当前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公共事务、公共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研究从强调平台和受众的大众传播范式转向媒介融合背景下强调媒介和内容公共性的公共传播成为一种趋势。正是基于这一认知,郑州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办了“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利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的师生,共两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一、新媒体政治传播:在博弈中重建政治传播格局

新媒体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强化了人们“政治媒介化”印象,并对公共决策等政治行为形成舆论倒逼和对官方舆论管理形成反制。陕西师范大学郭栋和西安培华学院吴兰兰的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对新媒体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内卷化”倾向,法规、政策和新媒介符号实践之间的冲突形成国家治理权弱化,并由此提出“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新媒介治理机制。河南大学李勇教授提出,新媒体时代的流行语正以狂欢的姿态软性地解构、质疑并逼迫主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退让并调整。这些研究揭示了新媒介环境下我国“两个舆论场”的区隔和对抗,需要通过对话来重建和谐官民关系和建构新型政治传播格局。一方面,官方舆论场要发挥主导作用,政治人物要利用资源优势树立良好形象,如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源贞建议,在全球化语境下政治人物的形象在形塑着国家、政府、政党的形象,必须以良好形象赢得民众信任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民间舆论场也要进行环境优化,郑州大学周宇豪副教授提出,运用正面心理学调动社会情绪,优化微博等反腐舆论场,有利于正向发挥新媒体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作用,构建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良好格局。

二、新媒体发展传播:重申媒介的建构功能

发展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关怀有两个重要落脚点,一是社会成员使用媒介的能力和素养,二是传播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动员和促进。在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问题突出体现在青少年和老年两个特殊群体上。郑州大学李瑛副教授注意到,在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人的媒介使用大多依赖于纸媒,在改善纸媒涉老报道的同时,需要新媒体加入和共同探讨推动“积极老龄化”传播的有效策略。在青少年媒介使用上,郑州大学王振宇讲师发现,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体验自我社会价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下经验中,青少年群体性地过分依赖常识来参与网络讨论的方式令人担忧,急需通过修辞策略和常识教育加以引导。传媒除了履行教育、动员职能之外,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建构手段。郑州大学邓元兵博士观察到,媒介的技术形态、虚拟世界的关系对现实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甚至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传播行为;西安交通大学李明德教授等人对社会化媒体中所呈现的医患关系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技术作用于关系建构具有两面性,辽宁工业大学讲师宋琳琳对天津爆炸案的传播研究发现,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缓和危机主体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不当处置也存在着恶化关系的风险。中国传媒大学张磊研究员提出“受众已死”疑问,试图通过这一视角强调在新媒介环境下对“受众”这一概念的适用性反思,呼唤摆脱媒介对人的奴役,重新回归人对于传播的需要。

三、新媒体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再生产辩思

文化是公共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网络也在塑造着新的媒介文化内容和形式。郑州大学张兵娟教授通过汉服趣缘共同体的建构,展示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路径和效果,由此提出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功能思考。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生黄珊则以YouTube排名前15的“冰桶挑战”视频为例,解析新媒体通过流行文化方式在唤起人们关注慈善事业方面所具有的全球性影响力。除了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微观思考,鲁东大学张成良副教授通过对“互联网+”的现实感知展开更大范围的思考,探讨非线性思维指导下“互联网+”新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延伸。在肯定新媒体正向文化功能的同时,郑州大学郑达威副教授围绕以人的价值、用户体验、使用免费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对互联网思维背后的商业文化行为及其可能导致的经济垄断和话语权垄断提出警示和辨思。

四、新媒体国际传播:在借鉴中创新

新媒体的另一个必然关联是“全球化”。在国家形象、公共事务传播无界弗远,地球成为一个村庄的同时,技术鸿沟和传播体制也使各国在竞争态势里均面临着本国主流文化如何“走出去”和获得世界范围认同的困惑。浙江大学蔡馥谣博士在对德国外传播实践的观察中提出,要利用新媒体、使用文化软实力来谋求国家利益,扩大自身政治、经济及社会影响力,通过“对话”来赢得世界的理解和信任。郑州大学徐键副教授则以台湾政治广告分析为例进一步总结了对外传播中注重形式多变和创新,突出强势垄断、快速反应、多维整合等对策的重要性。澳门大学博士生杨柳和陈怀林副教授以西藏事务为例,对比分析大陆、香港和美国媒体新闻框架的漂移,总结出在意识形态竞争格局下,利益各方如何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去说服公众。北京印刷学院田丝雨则以中俄两国联合传播赫哲文化为例,讨论对外传播中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倡导国际传播从竞争走向合作。这样的思考无疑具有建设性和创新价值。

(本文系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方向建设重点项目“新媒体公共传播”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媒介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