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5-02-20耿家飞吴晓莉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企物流人才

耿家飞,吴晓莉

(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物流产业革命,物流管理得到了空前发展.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产业也迅速融入全球物流产业大潮之中,国内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特别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受到企业青睐.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较晚,完善、科学的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重理论、轻实践还比较普遍,课程设置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没有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本文对高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1.1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操技能差

物流管理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软件、硬件条件和培养体系的影响,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足,学生理论功底扎实,说起理论滔滔不绝,但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则相形见拙,甚至有的学生大学几年没有真正到物流企业实践过,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案例分析中.

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人才,更需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宽口径、复合型”的中高级物流运营人才和基层物流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通过企业来增加高校的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

1.2 企业人才使用成本高

对企业来说,具备良好职业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人才是企业急需的,但由于高校的实践条件和培养模式的限制,没办法单独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企业不得不对招来的大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重新培训,甚至把他们送到国外培养,花费巨额投资不说,还延误了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时机,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1.3 培养与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政府和学校最关心的大事,就业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经过我们与企业的座谈和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没有,学校培养的人才又不是企业需要的.另一方面,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彼此了解的机会太少了,大多的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安排的时间比较短暂,有的只有2~3个小时,供求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相互了解,导致企业招来的人才留不住,留下来的又是不是企业急需的,高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跳槽率较高.很多企业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在招聘新员工时都增加了“工作经验”的选项,把应届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1.4 学生的专业知识广而不精

物流管理学科是一门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交通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等多学科多领域综合交叉的学科,许多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也比较多,涉猎的知识面很广,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人才培养的细分方向不明确,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细分.如物流管理可以细分为:供应链管理方向、仓储管理方向、国际货运方向、海运管理方向等,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

1.5 德育教育欠缺

物流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道德水平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员工,而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有的金钱观较重,比较现实,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钱,见利忘义.有的企业花大力气把毕业生送到高校、知名企业甚至送到国外学习,一旦学成以后就另谋高就了,忘记了当初自己的承诺和培养自己的企业、还有的毕业生欠缺终生学习的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了几门专业课,就认为掌握了物流技术,可以胜任一切物流管理工作,优越感较强,不能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夜郎自大,眼高手低.

2 原因分析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实践训练的环节偏少

(1)物流产业在我国大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高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更多地倾向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的编写工作落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或虽有相关的实践教材,但由于办学经费、实习资源等的限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实践教学大多以图片、视频或案例讨论等方式来替代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2)教材的选用没有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有的教材编写的内容已经过时,但还在使用,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过时[1].

2.2 实践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

2.2.1 校内实践资源稀少

由于高校的办学经费紧张,大多高校的校内实验(训)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完全成为摆设;少数可以使用的,多是以物流模拟软件在计算机房上上机、玩玩电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往往效果不理想,老师没兴趣,学生不满意.

2.2.2 校外实践资源有限,缺乏长期合作的意愿

校外实训(践)基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够,积极性不高,大多校企合作形式多于内容.

2.2.3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从事物流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既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求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物流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学科发展中,算是比较晚的,高校早期几乎没有物流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现有的物流管理教师大多是从非物流专业转型而来的,真正的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2].另一方面,从事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背景和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多,教师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在高校得到重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lang Technical College),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工作一段再学习一段时间,有半天工作半天学习,有的白天工作夜晚学习,这种形式和我国的夜大成人教育模式相似[3].学生的工作是一种拿报酬的职业工作,工作业绩学校纳入学习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较为成功的途径,对我国来说,这种培养模式还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高校和企业都还需要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例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减免接受学生实践企业的税费等,充分调动企业在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构建市场导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体系

高质量的物流教师队伍是提高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高校应结合自身物流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教师队伍建设规模,平衡教师结构比例,尽快改变当前教师力量薄弱的现状.为此,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优厚的待遇保障,激发教师到企业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学术交流.如:有的高校“留职带薪”让教师到企业去锻炼3~12月,在保证教师薪资不变的前提下,让教师到企业去锻炼,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从兄弟院校或企业引进物流管理的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同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构建仿真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仿真课堂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各种物流模拟软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工作角色,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力求真实体验物流活动的一种情景剧式的仿真教学模式[4].

在仿真实训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仿真实训的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和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训练动手能力和设计策划能力,提高仿真实训的效果.例如讲解仓储管理的相关案例时,,可以让学生以案例内容为蓝本,设计一幕仓库管理的情景剧,再现案例仓库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地体验案例氛围.仿真模拟教学类似于舞台剧,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在剧情中以案例内容为依据,自由发挥设计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体现在仿真实训中,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3.3 构建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体系

以工学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建立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谋求长远的校企合作之路.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市场导向型教学体系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而且更能准确把脉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服务于企业.由于企业是经营单位,从自身经营发展的角度出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要加强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政府层面政策等的支持,而且需要学校广开实习渠道,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一方面,物流企业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批的毕业生,可以据此建立与招聘单位的合作机制,提前向用人单位了解用人计划,按企业的用人计划,向用人单位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考察学生是否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强,且思想道德品质好,毕业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对企业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环境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增加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增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用人企业招聘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每年向合作企业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可以对企业的员工的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5].教师得到了锻炼,企业得到了实惠,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加强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0,(28):272-273.

[2]肖炜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64.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35.

[4]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114.

[5]邓慧娴,郝世绵.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1,(14):153.

猜你喜欢

校企物流人才
人才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