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基于编校错误分级的纠错策略

2015-02-20

关键词:差错率编校科技期刊

韦 轶

(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重庆400074)

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无知。”[1]在编辑校对工作中,笔者将“不好”扩展为“错误多、错误严重”,即当出版的期刊所刊载的内容有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同时又是严重错误时,这本期刊就不仅仅是一本不合格的期刊,而且是一本不好的期刊。因为其中的错误会影响文章乃至整本期刊的质量,不但不能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反而还传播了错误的概念、信息,给读者带来负面影响,“使无知变得更无知”。为了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业界许多同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7]。但是,由于科技论文专业性强,且涉及学科众多,很难找到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灭”错误。基于此,本文提出“编校错误分级”的观点,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编校质量的重要性,编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期刊的质量,我国用差错率来衡量:“期刊编校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的,其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的,其质量为不合格。”[6]对于期刊的质量评价也有相应的量化标准。对于期刊编校工作者,工作的实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消灭”编校错误,使作者的文章以“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读者。

编较工作又被业内称为“不完美”的工作,主要是由于编较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第一,该工作主要是针对文字进行处理,对于语言文字的使用,由于语言功底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常常难以统一意见。第二,对于期刊中文章的内容把握不足,即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发现文中存在的逻辑错误。第三,错误类别多种多样,除了先前提到的文字、逻辑差错外,还有版面、格式、字体、公式、图表等诸多问题,需要注意的较多。第四,与作者交流不畅,虽然目前已经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十分便利,但是对于文章中一些逻辑性、细节性的问题在交流环节上仍显得不足。第五,多个作者产生的交流问题,此点为第四点的特例,在编校工作中尤为突出。由于期刊中的文章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图书中多个作者往往是每人负责一章或一节,而期刊中的多个作者往往都参与了文章完成的全过程),特别是当存在争议、需做关键性修改时,与每个作者交流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还存在诸如软件匹配、印刷失误等其他原因。

科技期刊还有“专业性强、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由此,看似简单的编校工作往往难以做到“完美”。

二、错误也有等级,编校错误分级

既然编校工作难以使文章“完美”,就应该在保证文章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重点“地段”。

传统的观点是将精力放在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科技期刊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该系列文章出现错误的地方有一定的集中性和规律性,能比较有效地降低文章的差错率。但是该观点的问题是仅在初校时有较好的效果,当进入后面的校次时再使用此方法,对文章的整体提升略显不足。

笔者在从事科技期刊编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特点:科技期刊的专业性、逻辑性很强。一旦错误出现在与专业性、逻辑性相关的位置时,会对文章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整篇文章的错误。由此,笔者提出一个新观点,即将更多精力放在会产生严重影响的地方。如此,在避免因关键性错误对文章产生严重影响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相比于传统的观点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可见,有必要先对文章中的各种编校错误进行分级。对于分级的标准,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并结合错误的出现几率(当错误出现过多时也会对文章产生较大影响),将之分为五个等级:

第1级,错误对文章整体影响重大,且出现的几率高。这一类错误主要有:文章题目、关键词、专有名词、公式、图表。文章题目、关键词、专有名词的差错会使整篇文章的中心变得混乱,此类错误极易出现。如将“分级”误作为“分极”,使得原先针对“高低级”的文章给人以“正负极”的错误理解。

第2级,错误对文章整体影响重大,且有“一定的”出现几率;错误对文章整体有一定的影响,且出现的几率高。这一类错误主要有:政治思想类错误、文章逻辑思路类错误、国籍、作者姓名、单位名称、基金项目名称(编号)、页码、版面格式。如在文章结论部分出现前文中并未涉及或完全相反的描述。又如“作者姓名”的错误,一般是有多位作者的情况下,由于联系人将后几个作者姓名输错,导致被输错姓名作者的工作及成果不被认同,影响很大。

第3级,错误对文章整体有一定的影响,且有“一定的”出现几率;错误对文章局部有一定的影响,且出现的几率高。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单位、规范、函数字体、一般名词。如速度单位“m/s”在软件中常常表述为“m·s-1”,若误作为“ms-1”,其含义就由“米每秒”变为了“毫秒分之一”。

第4级,错误对文章局部有一定的影响,且出现的几率较高。这一类错误主要有:用语规范、标点符号。如“的”“地”“得”的使用混乱。

第5级,错误对文章局部有一定的影响,且出现的几率较低。这类错误由于影响程度不高,往往是一些特殊情况造成的,且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期刊有一定的区别,故未具体举例。

笔者在此对编校错误的分级时并未“过细”,主要目的是给出一个概念,以便在进行编辑校对时有着重点,并非是要严格用数据来进行分级。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专业性以及读者群的差异,在对各种错误严重程度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如果硬性规定,反而会过犹不及,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对策

有了对编校错误分级的概念后,需要根据等级情况制定相应的编校策略,有的放矢,以便提高文章整体质量。

由于篇幅限制,仅对第1、2、3级错误及相应的处理对策进行介绍。对于错误的处理将其分为两步:找出错误、修正错误。

(一)找出错误

第1、2级中的错误是会影响到文章整体质量的错误,一旦出现,会影响到整个文章的成果和发表,故将它们放在一起制定处理方案。不能因为第2级错误不常出现就疏忽大意,应按照第1级错误进行处理,坚决“消灭”。

对于这类错误,仅通过普通的校对原文以及“对红”并不能有效地“消灭”,还需要理解作者工作的内容以及文章的意义所在,真正做到对文章有一个大的把握。

笔者尝试了在通常的编校流程外再采用“细读+略读+细读”的方法来进行编校工作。关系到文章整体的错误在孤立地校对时往往难以发现,常常还关系到逻辑上合理与否,因此先细读摘要、引言及结论部分,掌握文章的研究中心和目的,然后略读全文,通过确定其文章思路是否逻辑合理、前后统一,对存在问题或疑问的地方再联系上下文细读,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问题。如此,虽然比一般方法多了一个流程,但能有效查出文章是否存在关键性错误,这样的付出完全值得,也很有必要。笔者通过多次实践证实,对于前文提到的第1、2级错误,通过该流程基本可以有效地找出。

对于第3级错误,其中对整体性有影响的错误在经过上述“细读+略读+细读”流程后能有效查出,只要在常规的“三校一读”过程中增加一定的注意力,就能够基本消灭这些错误。其他对局部而言的影响,这类错误在同一作者或者同一类文章中的出现存在极大的规律性,多由作者习惯、软件匹配以及专业类习惯等原因造成,通过总结归纳以及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修正错误

在找出文章的错误后,通常是即刻进行修改,而对于本文所涉及的第1、2、3级错误,特别是其中关于文章整体的一些问题,不要操之过急,可以经过以下3个阶段后再确定修改。

一是改必有据。这是编校中对改正错误的基本要求。笔者提出所查依据需至少涵盖3点:原始性、权威性、对照性。前两点好理解,对照性即要求所查到的材料能明显地对照出稿件部分确为错误。

二是交叉校对。虽然一直强调编校时认真负责,但是人都有专长、习惯以及喜好,因此不同的编校人员之间进行交叉校对,是对原有工作的极大补充。同时采用“细读+略读+细读”的流程后能更进一步消灭整体性错误。

三是作者核实。这是3个步骤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虽然科技期刊在正式出版前会将处理完成后的稿件再发予作者进行最后的确认,但是作者很难判断稿件编校时哪里发生了改动,如作者审阅不认真,确认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为此,笔者提出3种方法,其各有优劣,供大家选择。

在发送时特别说明。该方法较简便,即在发送确认稿件时特别提醒作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模式化操作,几乎不会增加工作量。但缺点是容易让作者忽视,不能完全达到目的。

发送“标红”稿件。该方法是将编校处理后即将最后整理的“标红”稿件发给作者确认,让作者有一个明确的审阅对象。但该方法的致命缺陷是容易先入为主,让作者以为必须要这样改,特别是当错误较多、版面不清晰时会让作者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只将重大改动标于稿件上再发予作者。

修改前确认。即在对错误进行修改前,先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作者,确认修改。这样虽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对这类关键性的修改是有必要的。特殊情况时可以结合“特别说明”。

从这3种方法中可以看出第3种方法相对更具有优势。但由于各期刊以及文章的具体情况不同,方法一和方法二依然适用。

前面提到编校工作的特殊性使其难以做到“完美”,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在期刊中出现一些错误很正常。这种想法是万万不能有的,不能因为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而产生疏忽。编校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相关人员保持极高的集中度和注意力,才能敏锐地找出错误,些许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失误和遗漏。

四、结语

本文基于笔者工作经验及个人总结而成,旨在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编校工作有的放矢,更合理地分配精力,切实提高编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相信通过拙作,能使广大编辑界同仁产生共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1]周麒.出版物的差错与编校防范[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4):49-56.

[2]郝铭鉴.错别字危害说[J].编辑之友,1992(4):57-61.

[3]孙广增,董程英.清样中参考文献的高差错率及对策[J].学报编辑论丛,1996(6):223-226.

[4]伍传平.编辑质量的科学检查[J].中国出版,2000(7):46-47.

[5]梁丽.科技期刊在编校中减少差错率的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162.

[6]王丰年.论学术期刊差错率的类别和改善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1(4):44-45.

[7]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111.

猜你喜欢

差错率编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ABSTRACTS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观察
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编校手册
我刊在2013年度编校质量检查中被评定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