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教育:一代土木人的坚守——记重庆交通大学首任教务处长吴华甫
2015-02-20
建设与教育:一代土木人的坚守——记重庆交通大学首任教务处长吴华甫
杨金凤1,尚婷1,陈国容2
(1.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74 ,2.重庆交通大学 档案馆,重庆 400074)
摘要:近代中国时局动荡,百业俱废,但这时期诞生的一代工程师却成为中国工程建设发展的奠基人,他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应用于国家建设;密切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具历史使命感。吴华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投身工程实践还是转战教书育人,他都责无旁贷、倾其所学,为中国的工程建设和工程人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华甫;陪都;建设;教育
吴华甫,抗战胜利后中国首部城市计划书《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编写委员会技术组组长,1905年出生于上海,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完成专著《Analysis of Rigid Frame Structures by the Fluid Point Method》(《钢架结构的流点法分析》),由校方印刷发行。抗战时期临危受命,担任陪都重庆工务局局长,用才华和热血在崎岖狭窄又炮火纷飞的山城中创造出了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战时首都。建国后1951年,为修建川藏公路提供工程技术人才支持、报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建西南交通专科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川藏公路筑路指挥部政委穰明德任首任校长,吴华甫担任教导主任,协助工作。
纵观吴华甫一生,就像无数诞生于中国最波澜壮阔岁月里的工程人,政局的动荡起伏、文化的磨合融会迫使他努力学习,应用西方先进工业技术。最终,吴华甫除了专业领域上的成就外,深具历史使命感,密切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一生都充满脚踏实地的建设实践和激荡人心的社会探索。
一、乱世:一代工程人的信仰形成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段岁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又解体,清王朝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上台又谢幕,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磨合融会,这一切都给中国社会以及工业技术带来巨大冲击。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学习、应用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工程师,他们作为近代中国规划建设的先行者,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思想和技术基础,吴华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吴华甫,1905年出生于上海。同时期,中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工程师,如桥梁学家茅以升、公路工程专家赵祖康、建筑学家梁思成等。这一批典型的中国近代工程师的人生简历大致为:出国留学,学有所成,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研究条件,辗转回国,与苦难的祖国和英勇的人民并肩作战,利用所学支持国家急需的建设事业。他们展现出来的除了技术和思想外,还有深深烙下的爱国印记。
1925年,吴华甫先生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科毕业并获得优等生第一名,当年6月到次年10月在上海丹麦贝德生建筑公司担任副工程师,1926年10月—1927年12月在北平燕京大学建筑部担任副工程师。1927年,伟大的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先生在北平被张作霖杀害,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同时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发动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第一枪。
这样动荡的岁月,又身处风口浪尖的上海、北平,吴华甫的思想和情怀受到深远的影响。吴华甫辗转上海和北平,经历了铁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反帝运动,也经历了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见识到列强的残暴和贪婪,也领略到西方先进的机械和技术。从此他倾尽毕生精力,投身于土木工程的学习、研究和教育——不仅要学,还要造诣深厚;不仅研究,还要在破碎的祖国大地上不断建设;不仅要教,还要为中国不断培养出新的工程人。
二、辗转:工程师的求知与实践
即使是中国最高学府燕京大学的建筑部,也不能让一个对土木建筑充满热情和追求的工程师停下脚步。1928年6月,吴华甫前往美国,于本薛凡尼省罗来钢铁厂(Lorain Steel Co.Johnstown.p)担任绘图设计员至9月,同时在世界顶尖学府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土木硕士。1929年夏,吴华甫获土木硕士学位,同年2月到次年6月在威斯康辛省道路局(Wisconsin Highway Commission)担任高等桥梁设计工程师。1929—1931年,吴华甫在威斯康辛大学享有研究基金两年,专门研究结构学,完成专著《Analysis of Rigid Frame Structures by the Fluid Point Method》(《钢架结构的流点法分析》),经学校认定为对结构学有所贡献,由校方印行书本并授予土木博士学位。
1932年的美国,有满大街跑的通用汽车,有电灯、卫生间,有自由女神像;而中国,有“九一八”事变留下的东北之伤,东三省全部沦陷,有正在上海爆发的“一二八”抗战,国民政府仓皇迁都洛阳。如果就此定居美国,毫无疑问美国历史上会多出一位杰出的桥梁学家,多出几座经典的桥梁作品;就个人而言,吴华甫能拥有安稳的研究环境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满目疮痍、前途未卜的祖国如此强烈地牵动着吴华甫的心,以至于没做片刻停留,他于1932年结束威斯康辛省道路局的工作,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北平燕京大学建筑部担任总工程师,直到1934年被调到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担任督察工程师。
抗战爆发前夕的1935年6月—1936年6月,吴华甫在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土木系担任教授兼总务长。北洋工学院原为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矿冶、土木、电机、机械4个系,分7个工作组。吴华甫结束北洋工学院工作后,又在福建省公路总工程处担任总工程师,改处长制后升任工程处处长。
三、陪都:近代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应用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坐“民生轮”抵渝;12月8日,主持完南岳军事会议后,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成员飞抵重庆[1]。至此,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都迁移正式完成,重庆从战前的省辖城市一跃为国家战时首都,从西南边陲农产品港上升为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并驾齐驱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山城发展为现代的工商业城市。
变化剧烈而飞速,发展紧迫又艰难。这个狭小的山城一夜之间要承担人口急速增加、区域成倍扩大的压力,要遭受日军“以炸迫降”“无差别轰炸”策略的摧毁。尚不论发展,保全已十分艰难。但炮火和灰烬中迫切需要诞生崭新的城市!1938年8月行政院384次会议决议,重庆市政府机构按特别市规模设置,市工务科扩大为工务局,吴华甫任局长[2]。临危受命,他要马上着手在这座既没有发展基础更没有发展条件、崎岖狭窄又炮火纷飞的山城中创造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战时首都。
政府当局规定工务局业务范围包括:(1)公共房屋、公共体育场、公共公墓之设计、监修,及公园之建筑管理事项;(2)市民建筑之指导取缔事项;(3)道路、桥梁、沟渠、堤岸及其土木工程设计建筑事项;(4)河道、港务、航政及飞机场之管理事项;(5)水电及其它民营公用事业监督事项;(6)车辆之登记检验事项[3]。可以看出,工务局代表政府履行城市所有建设和管理职能,局长之职无疑任务繁杂,责任重大。
笃实干练的吴华甫迅速在工务局局长的职位上展现出卓略的才干,在局下设立城区工务管理处、新市区公务管理处、江北公园事务所、中央公园事务所、路灯管理处和浮九路工程处[4],分管当时陪都最重要的六大建设项目;1940年市区扩大,又设立了南岸、江北、沙磁和复兴四个区级工务管理处;9月24日公布《市工务局办事细则》,确定工务局下设4科1室[5],各科室关系和分工明确。
这样完善而系统的组织设计对于战时工务局高效地开展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吴华甫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分工布局在1943年夏舜参、1945年刘如松接任局长后没有较大改变。1946年5月1日,随着陪都公用事业的发展,行政院又设立管理城市公用事务的市公用局,半年后并入工务局,吴华甫于1947年1月再次担任工务局长。
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人口急剧膨胀,由战前的47万迅速激增到百万,全部集中在9.3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建筑用地比例高达71.16%[6],东部地区更达99.99%;道路狭窄且多是坡道,人均道路宽度不过2平方米,棚户捆绑房密布其间,上下半城除了打铜街和十八梯再无连接通道;公路尚未形成系统,交通设施严重不足;除了下半城有一处中央公园外,几乎没有较大的休闲场所,空袭时人口疏散困难;市容卫生环境恶劣,全市无系统的下水道,污水横流,垃圾遍布。针对这种境况,吴华甫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市政规划建设,包括规划城区系统道路网、开凿防空洞、建设自来水厂、开辟过江轮渡线、安装城市道路路灯、制定自行车牌照发放办法、开行各大内迁高校校车等。其中,以火巷建设带动的道路建设工程最为艰巨,意义最为重大。
混乱而拥挤的陪都,日军的毁灭式大轰炸不仅造成大量市民死伤、建筑损毁,还常常引发严重的火灾。重庆民宅大多就地取材,用竹、木、纸草草构筑而成,火势极易蔓延,而全市无井,水源皆依靠两江河水,火灾给陪都带来的损毁极其严重。为了减小火灾的伤亡,吴华甫决定疏散房屋,开辟火巷。火巷始于南宋,既可防火,也方便用兵。吴华甫亲自兼任火巷疏散工程组组长,管理疏散工程和疏散地区的一切建设事项。1939年4月29日,旧市区神仙口至三牌坊和长安寺至县庙街两线6公尺宽的火巷顺利完工。随后爆发的“五三”“五四”空袭惨案,火巷工程紧急加速,规划达到80余条,总长23公里。
伴随火巷的开辟,重庆的城市街道得到了疏通和拓宽,在上下半城间还修筑了便利宽敞的火巷马路。大轰炸后修筑的15公尺火巷成为旧市区的主要交通马路,至今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担任重庆市工务局局长,吴华甫还兼任汽油分配委员会委员、中国市政工程学会理事和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等。
随着战争的进行,各种物资短缺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汽油,作为前方战场飞机坦克的能源,需求十分巨大,极为紧缺。“1941年2月23日,为调整后方物资,经济部规定粮食、棉花、铁材、机械、汽油、水泥、化工原料等14种物品不论来自何国何地,一律准予进口。”[7]吴华甫兼任汽油分配委员会委员期间,为解决重庆和前线汽油短缺问题,先后在徽县县城、泥阳、伏家镇等地兴办了4家酒精生产厂,用白酒提纯酒精来替代汽油,以缓解汽油短缺。“在汽油紧缺的情况下,95°的高浓度酒精作为汽车动力燃料的替代品,被誉为抗战时期的一大发明。”[8]
中国市政工程学会1944年在重庆成立,上海市工务局局长沈怡担任理事长,茅以升担任常务监事,吴华甫是理事之一。多年担任陪都工务局局长的经验使吴华甫对陪都的建设问题和设计规划都有深刻的思考,发表于《中国市政工程年刊》的《陪都市政建设》一文,对陪都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具体问题都做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随后,他和周宗莲以及一些建设专家一起编写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第一部城市计划书《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陪都政府奉蒋介石之令要制定一个“以交通卫生及平民福利为目标”的十年建设计划。市长张笃伦延揽国内外专家及社会贤达吴华甫、何北衡、茅以升、卢作孚等组成“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用时3个多月草拟完成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对涉及重庆未来发展的有关交通、卫生、市政、建筑、公用、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健、百姓福利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交通方面明确指出要完成交通系统、发展交通工具、建立港埠设备、建设四座两江大桥等。除此之外,草案还提出许多城市建设规划的新理念、新名词,如工厂、学校、住宅、商业区划分,绿地系统建设,卫星市镇设置,穿城隧道的开辟等。在当时条件下虽未能付诸实施,却给重庆后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留下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宝贵经验。
四、“重交”:打造国之栋梁的新建设
吴华甫先生不仅在艰难的环境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把个人所学付诸实践,还时刻心系中国建设事业的未来发展,勤勉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中国的工程技术培训到近代才起步,炮火和动乱又屡屡让刚在萌芽的教育遭受灭顶之灾。尽管如此,抗战时期,许许多多像茅以升、吴华甫、赵祖康等具有使命感的优秀工程师还是把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带到中国,并传承发展。建国后,吴华甫延续了对教育的专注和热情,就任西南交通专科学校(现重庆交通大学)教导处主任。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四年半的研究生涯和辗转各地的工作实践让吴华甫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让他明白百废待兴的祖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优秀的工程人才。这是当下建设的紧迫任务,也是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持续动力保障。
1950年,川藏公路开始修建。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从西康省雅安到西藏拉萨,全长2 255公里,始建于1950年1月,建成于1954年12月。这条建筑于“世界屋脊”之上的道路在中国乃至世界公路建设史上都是一个传奇。这项工程派驻了11万人民解放军、数量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民族的劳工,他们用镐头、铁球、铁锤、钢钎在悬崖峭壁、险川大河上开辟出一条道路。3 000多名解放军官兵、1 000多名藏汉工人英勇捐躯,长眠于此,永垂不朽。
西南交通专科学校紧急成立,临危受命,要为这项艰巨的工程提供急需的技术人才支持,可以想见,多么任重道远。具有丰富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经验、屡次执教于工科大学的工程师吴华甫被选中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可以想见,此行仿佛立有无形的军令状,培养国家栋梁的建设事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为了给国家当下和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吴华甫倾尽毕生所学,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以下为吴华甫初任教导主任时的一份答报,新建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给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的严谨、认真和细致可见一斑。
答报
关于交通专科学校运输科应编订的课程,经与本科各教师共同研讨,拟定课程标准两种,第一种比较适合专科学校,课程内容可培养汽车运输专才之用,惟目前师资教材,均感困难。第二种教授一般课程,比较普通,训练的学生适合分配汽车、内河联运、各运输部门工作,惟本科本期教育目的,究系培养专才,作汽车运输之用,亦系分配本部归属各运输单位工作,适应先行确定,并检同此拟课程项目册总,即请举核决定采用何种课程,以便聘定各科教师,并准备教材。
谨报
部长副部长吴华甫洪瑞涛
附课程项目册种
1952.1.4
紧急成立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没有可以参照学习的对象,但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信念让众多优秀的土木专家汇集到这个小小的山城,学校很快制定出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这些设计即使与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划相比也毫不逊色,专业与基础兼有,理论与实践并进。
吴华甫带领西南交通专科学校为川藏公路建设提供了教育和人才保障,这个强大的后盾让原本无比艰难的任务奇迹般势如破竹,艰巨的3大工程——木头架设的8大桥工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二郎山、翻浆的橡皮路[9]一一攻克;雅安到甘孜段只用了4个月时间就修建完成,1950年8月25日通车,比贺龙总指挥规定的时间提前6天;1954年12月25日,毛主席61岁寿辰前一天,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全线通车。
吴华甫为之倾尽心血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从此成为西南乃至全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1958年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公路工程学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庆交通学院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重庆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和发扬了穰明德校长和吴华甫教务长的精神,秉承“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校训,在发展交通科技和培养交通人才的建设中继续努力。校友遍布西南,献身交通,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祖国的大江南北铺路架桥、治河筑港,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社会坦途。
参考文献:
[1]苏智良,毛剑锋,等.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涛.抗战时期重庆与长春城市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重庆市政府组织规则[J].重庆市政府公报,1939(1):21-23.
[4]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七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774.
[5]重庆市工务局全宗[A].重庆市档案馆,0067-1-8:13-16.
[6]陆大钺.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7]陪都大事记:1937-1946年[G/DB].重庆市图书馆.
[8]刘春.论抗战时期四川酒精业在公路运输中的作用[J].江汉论坛,2010(1):77-80.
[9]高平.修筑川藏公路亲历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晓梅)
A Civil Engineer’s Firm Stick to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alking abou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 First Dean of Teaching Affairs WU Huafu
YANG Jinfeng1, SHANG Ting1, CHEN Guorong2
(1.College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2.Archiv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In modern China, the situation is volatile, all business languishes, but the generation of engineers born this time became the founder of the Chines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y learn western advanced industrial technology to apply in nation-building. Meanwhile, they have historical sense of mission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stiny of the nation and people. WU Huafu w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m, either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or teaching, he had responsibility, and emptied himself of all he had learned,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s.
Key words:WU Huafu; capit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K82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4-0105-04
作者简介:杨金凤(1989-),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景观、交通文化。
收稿日期:*2014-06-03;
修订日期: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