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形成原因与防控措施
2015-02-20金平涛
金平涛
近年来,翠香猕猴桃果实易感黑斑病成为非常突出的生产问题。从2013年开始该病连年持续发生,调查显示陕西周至产区翠香猕猴桃平均病园率85.8%,平均病果率15.6%,严重园病果率达到48.5%以上。针对此病,笔者进行了3年的调查监测,初步认为该病的起因以生理性病害为主、侵染性病菌危害为辅,防控该病应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
1 危害症状
病菌主要危害果实,其次危害叶片和枝梢。果实发病最初表现为果面色泽暗淡,部分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至直径2~3mm的病斑,严重时病斑聚合连片呈疮痂状,最后如皮革般坚韧。典型症状是果实喙尖出现大小不同的黑斑,病斑凸起呈疱疹状;多在下半部,逐渐发展最后连为一体,成一革质化大黑斑,表面粗糙,疮痂状。
不同区域果园发病轻重不同,果园部分植株发病重,单株部分果实感病发病重,主要在内膛和中下部;病斑仅危害至表皮,未及果肉;后期病斑往往开裂,但裂口浅而小,一般不会引起果实腐烂。严重受害的果实易变软腐烂;采收后感病的果实不耐贮藏,从发病部位开始变软,慢慢腐烂。果实风味变差,品质下降。
2 形成原因
2.1 果园架面阴蔽,通风透光不良 从调查情况看,果实发病多在植株内膛和中下部,架面通风透光良好的园果实发病轻。海拔高、地势高的园发病轻,如周至西南塬区的竹峪、翠峰、广济一代,但地势较低的马召、楼观、辛家寨等区域发病较重。
2.2 偏施氮肥,不重视平衡配方施肥 从调查情况看,发病园多是氮肥施用过量,钾肥、磷肥施用不足,特别是不注重有机肥的施入;还有只注重大量元素肥的施用,不注重中微量元素肥的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科学配方施肥,大、中、微量元素肥合理搭配的园发病轻,甚至没有。
果农施用化肥多为氮磷钾复合肥,很少甚至没有施用中微量元素肥。另外,施用质量差、含氯(特别是中氯、高氯)肥料连续两年以上的翠香猕猴桃园,果实黑斑病发病相对较重。
2.3 与品种特性有关 从近3年的调查看,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发展趋于严重,而同属美味系列的秦美、海沃德、哑特和徐香等发病很轻甚至没有,中华系列的红阳、华优等也发病很轻甚至没有。
在果园施肥灌水、病虫防治没有太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什么唯独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发生偏重?翠香猕猴桃果实皮层较薄,尤其在幼果生长阶段对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早晚温差及药物等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引发黑斑病。
2.4 果实生长阶段持续高温 2014年从7月下旬至9月初,持续40多天高温干旱,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发生较重。2015年从7月中旬至8月初,持续15天高温干旱,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和叶片干枯相对2014年发生早而重。笔者认为,这和果实生长阶段的高温关系密切。
2.5 用药防治效果不理想 从生产实践看,6月上旬就开始发病,幼果表现症状。按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设置不同药剂、不同时间防治对比试验,防治效果都不太理想,还需进一步进行药剂筛选和防效试验工作。我们推断该病是生理性原因造成的,但不排除有侵染性病菌危害的因素。
该病的感病部位主要在果实喙尖和下半部,笔者分析有可能是5月中下旬幼果期蘸药浓度过大、蘸用不合格药剂或浸药时添加其他药剂和营养液造成的。也可能是幼果期喷药不合理造成的,如使用乳油和复配制剂,其渗透性过强,幼果皮层敏感,易产生药害形成黑斑;使用三唑类农药尤其是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等幼果期须慎用的药剂,在高温等不良气候条件下安全性有所下降,影响幼果生长和膨大,对幼果细胞分裂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果实皮孔易形成黑点黑斑;含硫制剂,及因细度不够、溶解不充分、悬浮度差而产生沉淀的药剂,会粘着果面,发生药害,形成果锈,感官上认为是黑斑。还有可能是6月份幼果套袋前,喷施农药防治病虫时加入了腐殖酸等浓度过大的叶面肥,肥料未完全吸收就套袋,在特定的果袋内环境条件下造成黑斑发生。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以上情况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2.6 与栽培管理标准化程度有关 连续3年跟踪调查周至县农科试验站翠香猕猴桃示范园,黑斑病发生很轻甚至没有。该园中的翠香是1998年秦岭野生资源普查中发现,2002年建园选育并驯化栽培,2008年品种正式审定,按标准示范园推广,已有13年树龄。现在发展的翠香猕猴桃园,基本都是从此园引进接穗,但嫁接砧木、栽植方式和管理措施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认为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的发生与砧穗亲合力、栽培管理标准化程度关系密切。
3 病原分析
2014年有专家提出,从翠香黑斑病果中分离出的致病病原为枝孢霉菌类腐生真菌;2015年8月,陕西周至植保站将病果采样送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检测,从病果中分离出的感病病菌主要为细菌性病菌,还有镰刀、链格等真菌,但都未接种试验,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查阅 《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邱强主编)和《猕猴桃病虫害防治》(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汝贤、仵均祥、张管曲编著,1997年11月)等资料,该病类似猕猴桃疮痂病(又称果实斑点病、果实壳针孢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壳针孢菌,资料仅介绍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经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高温多雨或高湿利于病害发生;多在猕猴桃果实生长中后期发生。但对此病菌第2年何时侵染、侵染途径、有无再侵染等尚不清楚。
综合生产实践、调查监测结果和防治试验情况,笔者推断该病主要是生理性原因造成的,侵染性病菌危害是辅助因素。
4 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和近年来防治经验,对翠香猕猴桃果实黑斑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控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但笔者认为,所有病害的防控均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该病,建议按照标准化栽培管理准则开展生产管理,推广运用猕猴桃病虫害绿色防控“五大”集成技术——“病虫基数控制、部分害虫诱杀、植物免疫诱导、安全药剂防治、高效药械应用”。
4.1 加强果园管理为基础,增强树势 改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的保水保肥、疏松透气、生态循环能力;结合清园杀虫灭菌,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利用冬夏季修剪形成阳光架面,保持果园通风透光,给植株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植株自身抗逆性,这是防控病害的基础,也是前提。
4.2 科学平衡配方施肥,合理灌溉 周至产区猕猴桃果园土壤总体表现“氮过剩、磷够用、钾不足,有机质含量偏低,中微量元素缺乏”。生产中还需要大力开展科学平衡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氮、磷、钾合理配比,重视生物菌肥,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根据翠香不同生育阶段,及时足量施肥。
目前,猕猴桃园施肥深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采果后的秋季施肥,本应施入30cm以下土壤中,但由于使用机械旋耕机和人工手拉犁,施肥深度往往只有10~20cm。生长季节追肥多数采用地表撒施、随水冲施法施入,肥料利用率低,造成根系上浮,土壤保水保肥、耐旱耐涝能力差。长时间施肥过浅、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施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土壤生态自我调节功能退化,修复能力降低,植株生长的根系环境恶化,吸收输送能力减弱,遇 高温天气,叶片干枯脱落现象普遍。另外,含 氯肥料的连年使用造成土壤氯离子聚集,根系“中毒”。
猕猴桃园土壤湿度的保持,一定要树立“蓄墒保墒第一、灌水第二”的理念,提倡喷灌、滴灌、隔行灌溉,忌大水漫灌,生长后期控水控肥。
4.3 及时绑枝修剪,保持阳光架面 按照“单枝上架,一主两蔓,羽状分布”整理枝干,修剪采取“少枝多芽”手法,“轻剪长放多留芽,以果压树促转化”,“外围结果,内膛长枝”,保证架面下有30%以上的透光率。冬剪与夏剪结合,多次绑枝,使枝蔓在架面上合理分布。
多枝上架和过密栽植均会造成果园郁蔽,果实品质差,且易诱发病虫害,包括果实黑斑病。
4.4 定量挂果,合理负载 中等管理水平的园,亩产应控制在1500~2000kg为宜。科学理性看待猕猴桃果实膨大剂。只要能够保持强健树势,合理施肥灌水,做好人工授粉,及时疏果定果,根据树势定量挂果,做好病虫防治,照样能生产大果、优质果,同时有效防控黑斑病的发生。
4.5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猕猴桃喜富含有机质土壤,实施地面生草可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墒情,减少灌溉次数,改善果园小气候,降低高温干旱对树体的危害,有利于病虫害综合治理,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据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0.5%~0.7%的园,连续5年种植毛苕子或三叶草,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到1.6%~2%。
4.6 制定绿色防控方案
1)防治方案。越冬—萌芽前(12月至次年2月)、幼果期(6—7月)和采果后(10—11月)各用药1次,全年3次。①越冬—萌芽前,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46.1%氢氧化铜(杜邦可杀得叁仟)1000~1500倍液或 0.7∶1∶100波尔多液。②幼果期,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3%中生菌素8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等。③采果后,喷20%噻菌铜400~600倍液、30%壬菌铜800~1000倍液或20%叶枯唑800~1000倍液。
2)应急预案。根据不同年份气候条件和病虫发生程度,按照防治指标确定是否增加施药次数。一般施药时期为现蕾—开花前(3月至5月上旬)、花后幼果期—套袋前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和壮果期(8—9月)。①现蕾—开花前,可用72%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百泰)1000~2000倍液。②花后幼果期—套袋前,病虫害发生前或初期,可用22.5%啶氧菌酯(杜邦阿砣)1500~2000倍液、3%中生菌素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等。③壮果期,可用12.5%戊唑醇3000~4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6000~7000倍液。
3)几点补充。①生长期如有小薪甲、金龟甲等咀嚼式害虫危害,可用7.5%氯氟·吡1000~1500倍液或40%毒死蜱1500~2000倍液防治。如有椿象、斑衣蜡蝉、叶蝉、叶螨等危害,可用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或15%哒螨灵1000~1500倍液防治。②为提高植株抗性,可配合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 0.136%赤·吲乙·芸薹(碧护)3~6g/亩或 0.5%氨基寡糖素(海岛素)1000~1500倍液等。③生长季节,特别是高温时段,慎用铜制剂。④推广雾化性能良好的先进植保施药器械,亩用药液量控制在50~100kg,喷药应均匀周到,不重喷、不漏喷。⑤使用高效安全低残留的优质环保型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操作技术规程,用药“少而精”,特别是开花前后和幼果期,慎用乳油制剂和渗透性强的复配制剂;不能随意加大或降低使用浓度;多种药剂复配时,掌握好施药量和浓度,避免发生药害以及人畜中毒事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