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思考
2015-02-20李影
李 影
(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吉林长春,130507)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指把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并能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形成制度,从而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160所以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不仅如此,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常态化机制更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展示出更强大的震撼力。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新起点
“四个全面”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将以更多的中国特色推进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任务,这意味着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在力度、深度和广度上,以更全新的状态踏上一个新的征程。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身处新一轮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变革中
近年来美欧日等西方国家集体陷入困境,新兴大国的群体强劲崛起,新老力量展开激烈斗争,而中国快速发展更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复杂变化引发国际秩序与规制之争,给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国际格局演变带来了深刻长远的影响。中国如何在新阶段、新环境下把握战略机遇,除了在大局上谋划外,还需要共产党员干部思想上排除混乱,保持坚定。特别是一些隐含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及政治理念,披着不易察觉的外衣,进入我们的视野,更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何在这种乱潮中坚守理想信念的定力,是党员干部队伍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坚守我们主流阵地的基石,有了这种理想信念,才能面对干扰与渗透依然保持有序和清醒,坚持自我,抵御国际风雨变幻,而不致迷失方向。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置身于国内宏大的“四个全面”布局的背景下
“四个全面”的布局是中国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在被清晰的战略蓝图引导下行稳致远,这是今天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部新起点。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会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于党员干部个人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会激活每个人身上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也就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个人最大的力量。对基层党组织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干部在普通群众中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在工作中对于普通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还是基层组织建设中对于政治方向的把握都担当着中坚力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典范,才能坚持党的政策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者。而从党的建设方面说,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凝聚力,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地位,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会凭借他们自身的理性与智慧以及锲而不舍的求真务实精神,以先进的形象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好、执行好,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发挥共产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四个全面”总方略的实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名党员干部更应焕发出激情,投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改革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能造就人才,党员干部要作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文明的传承者,在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先进分子的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基于此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抓不懈。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特点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必然有其特征,昭示着其常态化不同于一般化,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保持了一种持久的有效性。
(一)持久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它需要从时间上给予保障。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武装党员,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是活动出现了,检查来了,理想信念教育就开展了,而是从始至终把这种理想信念教育内化到日常工作中,内化到党员干部行为中,内化到党的组织生活中,使这种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其实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了常态化就是实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持久性。理想信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建立在内心认同的基础上的,它的树立意味着一种认识被接受并内化的漫长阶段,从被灌输,到认识、认同、内化为内心信仰,甚至贯穿于党员干部的整个政治生命之中。所以常态化本身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放置于党员干部的人生坐标中,常态化中渗透着持久性的特色。
(二)规范性
常态化既然在时间上要持久,那就要在制度上做到规范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形成完善的规范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常态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查,让党员干部在规范、制度中强化理想信念,使教育工作成为一项硬性工作,日常必做工作。硬性的考核、管理和评价制度起到了保障作用,使其形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保障常态化的有效推进。
(三)多样性
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条件。新途径、新方法的不断尝试,拓宽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不仅如此,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再到教育载体的改革创新使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常态化如果是固守一种教育形式,那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就已经被自身的枯燥乏味所终止了。新颖的形式、精心设计的载体,会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保证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固定于一种场景。多样的形式突破了地点的限制,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在时间上有更多的保障。
三、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组织都能认识明确,大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况也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基于常态化教育的标准更高、更严格,目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内源动力还不够
内源动力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层次驱动力,往往是克服一切阻碍的力量来源。但在现实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这种源动力由于没有在党员干部内心解决,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思想的防线容易出现失守的情况,这在一些腐败的党员干部身上都可窥见一斑。究其原因,就是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流于形式的、口头的表达多于内心真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理论情感、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并没有培养起来,理想信念的坚定力还不够,一旦外界的干扰冲击力强一些,就容易放弃原则立场与理想信念,从而走向了迷失自我的道路。
(二)程序制度还不完善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到位,党组织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常常被经济工作等弱化,使其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更多一些。由于有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监督,管理上的盲区极易导致教育的效果不显著,对党员自身的约束力不足。这种无论是管理上还是监督上的机制不健全,不但使党员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还使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及震慑力受到影响,从而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三)内容针对性还不强
网络不良言论以及社会上一些有害信息的传播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受到了严重挑战,单纯的理论说教又针对性不强,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还缺乏力度,使理想信念教育显得乏味无力。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的融合度不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无法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中困惑的实际问题,致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偏移。
四、实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策略
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实现其常态化,用积极有力的策略来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时间上,保证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始终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2]是党员潜在的驱动力,但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贯穿于党员干部人生实践之中。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持久长期的原则。首先在理论学习上要坚持持久。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不断充实自身的重要途径,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源泉,是党员干部认识社会、明辨是非的一把尺子。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认清担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荣使命,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理论在党员干部心中鲜活起来,变成真实的人生理想信念。通过理论教育直接作用于受教育体,时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从而达到灌输和确立党员干部人生理想信念目的。其次在道德追求上,要不断警醒自身,不断持久深化。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3]党员干部的道德标尺应该高于普通人,应以示范者和引领者的标准培养自身的道德人格,不断提升个人修养,这种道德上的不断追求应该持之以恒。再次在作风和组织观念上应严于律己,时刻把理想信念放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能忽冷忽热,不能忽紧忽松,否则前功尽弃,这种作风及组织观念上的严于律己体现在方方面面驱动着党员干部为理想而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生活,渗透于工作,渗透于每个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这种包容渗透从始至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让理想信念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强化党员干部的内心世界。
(二)在制度上,保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可行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正在加快推进,201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发布,2014年8月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将强化和制约党的监督体系,可见一个党必须用制度去规范才能很好保障组织的良性运行。同样的道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形成制度、制订规范,使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有依有据的常规教育。通过制定专门的规定、条例等来明确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制度的规定上要科学合理、联系实际,要切实维护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状况,创设可实施的制度,规定教育目标,规划教育布局及措施,使教育活动常规管理,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并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个体系保持一定稳定性。二是在制度上也应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了解党员干部的最新动态,运用荣誉、物质奖励等方法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良好表现予以表彰和奖励,通过交流、评估及通报等形式对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予以批评,进行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管理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建立监督制度。利用党组织对个人或是党员之间的交流,来达到监督改进的目的。通过党员大会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总党员的建议与意见等,更好地了解情况,激发党员干部的热情,从而增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信心。
(三)在形式上,保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灵活多样
在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多种渠道,以丰富的形式推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并能保证常态化。这首先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党员干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的基础。先进人物是身边最直接、最可信的榜样,对这些人的宣传,其实是对先进良好氛围的营造。党员干部受高尚品行和人格的影响,自身的行为受到感染,不自觉间参照了先进人物的言行,从而达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在各种活动和组织工作中渗透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和组织工作中力求把理想信念承载的力量渗入其中,让理想信念的光芒闪耀在每一处。再次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也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舆论的推动下,使科学的理论作为理想信念的指南,并“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决不能似是而非、模凌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1]99当舆论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号召力,传播主流价值观时,也证明党员干部坚定了正确政治方向。通过舆论力量,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会得到弘扬和培育,发挥巨大的潜能。
孔子曾说“民无信而不利”,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是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了,这个国家将是一盘散沙,不复存在。而今天对于一个领导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否坚定,不仅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4]共产党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6]讲话精神体现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理想信念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事关着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革命英雄人物,在今天中国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在迸发,传承理想信念,民族精神,让它像火种一样去激发社会的闪亮星空,这是党员干部的使命,相信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下,同样也能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楷模。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6.
[3]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
[4] 曹诗友.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20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