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产业集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5-02-20张德化

关键词:分工协作集群

雷 宇,张德化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100)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机构及社团等组成的群体。虽然在迈克尔·波特之前,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相关概念,如“产业区”(马歇尔,1890)、“新产业区”(巴卡蒂尼,1978)、“企业集群”(罗森菲德,1987)“产业集聚”和“产业集中”等,[1]但第一次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迈克尔·波特(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著作。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并出现了以某一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浙江、广东及福建等地都能看见,例如浙江温州是中国鞋都,聚集了奥康、百丽等众多知名品牌,广东中山古镇是中国灯饰第一镇,是世界最大的灯饰销售基地,福建晋江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聚集了安踏、李宁等知名品牌,产品产量与品质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的示范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意识到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产业集群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及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百多年前,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产业集群问题,但在研读马恩的经典著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产业集群思想,因为这些内容分布零散、不够系统完整、未能集中论述,而容易被读者忽视。因此如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集群的经典论述,对指导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产业集群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的协作理论

马克思首先对协作的定义做了科学的解释,“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3]396然后从多个方面对协作的好处进行了论述:协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扩大结合劳动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可以节约非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总体劳动的效能等。

(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

马克思从分工的起源谈起,认为最初出现的分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3]82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真正的社会分工才出现。然后明确了工场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两者既存在差异,同时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最后论述了分工有促进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交易费用等作用。

(三)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马克思首先指出资本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因为资本是价值增值的运动,“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增大”。[4]之后指出资本集中的三种形式:小资本与小资本联合、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大资本与大资本联合,马克思将这些概称为“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3]722最后明确了资本集中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关系:资本集中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积累。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集群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从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原因作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生产如果建立在协作的基础上,能比分散生产产生更大的效率,正是对分工与协作产生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1.提高生产效率

马克思区分了分工的三种类型: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产业集群首先具有一般分工的特征,根据社会生产的不同,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及服务业产业集群等,其次产业集群具有特殊分工、个别分工的特征,集群内企业大都致力于同一产业,致力于生产同类产品,是一种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见,分工促进了各类新企业的诞生,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分工还能提高集群企业的劳动效率。通过分工,人们只需要专注于生产的某个局部领域,不需要完成整个流程,这样节约了劳动时间。马克思说分工使工人成为“局部工人”,他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利于他总结劳动经验、改进劳动工具、学习劳动知识,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一原理对企业同样适用,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因为企业在资源禀赋、自身条件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才有利于企业形成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协作同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指出,当大量的人共同劳动时,由于不同的操作由不同的人负责,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因此协作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这样就提高了生产效率。

2.降低交易费用

马克思早就看到了分工的深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分工并不是完美的,社会分工会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增加,这些成本包括搜集商品与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与交易对象讨价还价的议价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的信息成本、进行决策签订契约的决策成本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协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使分工的好处与交易费用增加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3.弥补单个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

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寻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但是根据经济学理论,企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一定的界限便会来到规模不经济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效率就降低了。此时,如果企业通过集中利用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技术、资金及资源等进行优势互补,就能够突破单个企业资本运行中的界限限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

产业集群这种发展模式一经出现,就因为其较强的持续竞争力而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产业集群本质上说是一种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竞争力可以从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中找到来源。

1.专业化生产带来效率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引起进一步分工,“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了无比广阔的空间”。[3]512

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和一定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人在各个局部过程中因为变更位置和调换工具等造成的空隙,这样就提高了劳动效率。现代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地为社会提供所有的物资,只能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选择自己最具有技术优势的、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因此产业集群集地理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于一体,是一种体现了专业化生产的先进组织形式。

2.企业协作产生的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和集体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消费,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交换价值未曾增加,另一方面,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规模会增大。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资料规模增大的原因,他认为“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这种节约,只是由于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它们”。[3]393生产资料的节约,一方面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5]这里所说的显然就是一个规模经济问题。

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联合效果超过两个事物的简单总和,即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6]马克思以军队的骑兵连做类比,认为一个连整体的进攻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有本质差别,马克思不仅承认了分工的作用,而且重点强调了共同劳动和协作。在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协作中组织的重要性,“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3]384可见,在协作中,需要有组织来充当“乐队指挥”的角色,协作必须依附一定的生产组织才能得到良好的运行。

3.企业集聚激发的竞争和创新精神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必须要努力调整经营策略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因为“创新通常来自压力、实效性或对手的挑衅。怕输的恐惧通常比希望成功的期许更具有催动人心的力量”。[7]对集群成员来说,竞争对手非常明确,如果某个企业在技术、经营策略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会直接给其他企业带来压力,必将引发群内其他成员的调整与创新,正是这样一种你争我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方式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现实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产业集群思想,深刻分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机理,虽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发展规模等发生了变化,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产业集群思想仍然具有科学性,其基本观点没有过时,对指导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的优势

通过马克思的分析,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分工的高效率,又能降低交易产生的成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良好模式,国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美国的“硅谷”,到韩国的“大德科技园”,从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到伦敦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都无法离开产业集群的作用。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意识到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地逐渐发展和培育了众多的产业集群,仅以安徽省为例,截止2013年底,根据安徽经信委的统计,就有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176个,具有代表性的如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当涂博望镇刃具机床出口产业集群、无为高沟镇电线电缆出口产业集群和天长秦栏镇电子出口产业集群等,[8]这些产业集群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二)集群企业间的协作是产业集群稳定和发展的保证

集群不是企业的简单集聚,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产业集群更加注重协作化的运用,这是马克思一直强调的。企业间协作一般有以下几种:资源共享、协作生产、联合进行技术研发、互相学习管理经验、共同营销和共建基础设施等,企业通过协作,所形成的集体生产力,大于单个企业个别生产力的机械总和,这正是协同效应产生的结果,按照马克思所说,“是不费资本分文的”。[9]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家和政府没有意识到,协作是产业集群稳定和发展的保证,他们觉得好像很多企业聚集在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就形成了集群了,殊不知由于进入或退出的壁垒较低,集群的稳定性比市场和企业都要差,如果集聚的企业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信任和长期协作的网络化制度的话,集聚的企业可能会解散,集聚区域的企业会出现外迁的现象。所以,如何建立集群企业间有效的协作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自我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源动力

发展中国家如果单纯的去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缺乏自我创新能力,是无法获得长足发展的。产业集群不仅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更重要的是技术、知识创新等要素的聚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要改变充当跨国公司加工点的角色,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只能靠创新。创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创新,要集中集群的整体力量开发核心技术,掌握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在发展中培育自主品牌,依靠品牌的力量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创新,集群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激励企业行为的制度来激发群内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经济发展的目的。现在国内发展产业集群有两种误区,一是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二是重视技术引进,忽视配套管理,最终会导致集群的效率和竞争力低下。只有进行技术上和制度上的自我创新,才能获得产业集群发展的源动力。

(四)重新认识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阶段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决策权。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像早期的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方式应该摒弃,虽然马克思指出了协作中组织的重要性,但是他所定义的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乐队指挥”,[10]而不是具体的演奏者。政府要行使的职能应该是促进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合作,区域软硬环境的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等等。政府要采取“服务市场”的方式,努力创建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防止出现“政府失灵”,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进程中,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是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1] 柴新淋.产业集群及其升级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4(3).

[2] 陈文华,等.产业集群概念辨析[J].经济问题,2006(4).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魏剑锋.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9).

[7]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 雷宇.低碳经济下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分工协作集群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团结协作成功易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协作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