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研究
2015-02-20沈银平廖小琴
沈银平,廖小琴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02
“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研究
沈银平,廖小琴*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02
基于对南京主要高校的抽样调查后发现,“90后”青年学生能充分肯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但缺乏身体力行的毅力和信心,知行不一;具有理性的政治情感和态度,但个人信仰渐趋多元,共同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但人生理想选择趋于务实和功利,忽视社会理想追求。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当前社会环境变化、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以及“90后”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失衡,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价值选择困惑,现行高校教育体制的片面发展,“90后”青年学生自身因素等。要改变这些现象,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树立并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90后”;“90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个人信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沈银平,廖小琴.“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48–53.
Shen Yinping, Liao Xiaoqin.Researches on the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of“Post-90”Young Students[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7(1):48 – 53.
引言
共同理想信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坚信不疑并愿意为之追求和奋斗的共同价值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信念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信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导向和凝聚作用。作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90后”青年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崇高的共同理想信念。准确把握“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探索有效坚定其共同理想信念的合理对策,对我国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1 “90 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基本状况
为了更准确直观地把握“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2013年11月,我们对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南京主要高校的在校“90后”青年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51份,有效回收率为95.9%。其中“90后”青年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生50.74%,女生49.26%;政治面貌分布为中共党员21.3%,共青团员74.7%,群众4%;家庭所在地分布为省会城市17%,地级市31.3%,小城镇29.9%,农村21.8%。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通过对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主要呈现以下状况。
1.1 充分肯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但缺乏身体力行的毅力和信心,知行不一
问及“对理想信念的看法”时,73.9%的同学选择了“有理想就有动力”;而选择“偶尔想起,对生活影响不大”和“生活太实际,无暇谈理想”等消极观点的同学各占19.6%和6.5%。由此可见,“90后”青年学生较为普遍的能够充分肯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认为有理想就会有动力,对理想信念的整体认知是比较正面和科学的。
然而,对于理想的成功实现,“90后”青年学生则表现得信心不足、毅力不够。35.1%的同学认为“实现理想的最大阻力”是“未来太多的不确定”,10.7%的同学则认为是“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差距”,25.5%的同学选择了“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还有28.7%的同学明确表示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可见,“90后”青年学生普遍对理想的实现缺乏应有的信心和毅力,他们不能切实地将理想信念的追求作为人生进取的动力,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知行不一等问题突出。
1.2 具有理性的政治情感和态度,但个人信仰渐趋多元,共同理想信念淡化
当问到“对我国能否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时,“充满信心”(28.1%)和“较有信心”(48.5%)的同学远远多于“没有信心”(11.7%)和“说不清”(11.7%)的同学;“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同学占了总人数的62.5%;而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66.5%的同学认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总体来说,“90后”青年学生政治情感丰富,政治立场坚定,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正确方向,对我国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寄予很大的信心和希望。
但是,另一方面,“90后”青年学生理性的政治情感背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信仰支撑,个人信仰趋于多元化。当问及“个人信仰”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同学仅有21.9%,25%的同学选择了“百家争鸣派”,7.8%的同学选择了“宗教”,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什么也不信”的同学占45.3%,均超过了前三项。个人信仰多元化发展及政治信仰迷茫或缺失意味着,共同政治信仰的认同和确立及共同理想信念的坚定存在难度,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1.3 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但人生理想选择趋于务实和功利,忽视社会理想追求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以集体利益为重”或“尽量兼顾两者”的同学共占84.6%,而“以个人利益为重”和“不清楚”的同学仅各有5.6%和9.8%;问及“你对日本上演的‘购岛’闹剧的心情和感受”时,34.8%的同学选择“非常气愤”,认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同学有18.8%,41.1%的同学表示“作为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可以看出,多数“90后”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集体利益,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然而,在人生理想选择上他们却显得务实和功利,往往看重“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而忽视社会理想和长远价值追求。65.1%的同学将“人生最大的幸福”仅仅定义为“健康快乐、平淡而简单的生活”;关于“人生理想中最重要的理想”,与选择“生活理想”(41.7%)和“职业理想”(33.2%)的同学相比,选择更能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同学仅各占15.5%和9.6%。这反映出“90后”青年学生在人生理想的确立上趋于短期性和现实性,而对社会、国家、舆论正面倡导的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则涉及不多,甚至将个人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价值的全部意义。
2 “90 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缺失的成因分析
“90后”青年学生总体上思想先进、政治情感丰富、对共同理想信念有清楚认知,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但共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自觉性有待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共同理想缺失、理想选择务实和功利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必须加以综合全面考虑。
2.1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升,人们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然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道德发展滞后的问题愈加凸显。调查中问及“你认为目前道德对规范公民行为的作用有多大”时,认为“作用在减弱”的同学超过半数以上,占64.1%。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到“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诚信问题突出。市场经济本身追求利益最大化,致使人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安排个人的经济行为,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加之我国目前市场规则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经济活动中的欺诈、失信行为时有发生,社会诚信状况不佳。成长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90后”青年学生,不免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形成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共同利益,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个人理想功利化和共同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频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作风如同风向标,向国人提供行动指南和价值示范。整体来讲,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做到廉洁奉公,以群众利益为重,但也有极少数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丧失了党性,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执法犯法等丑恶现象频繁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乃至动摇了“90后”青年学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困惑和怀疑。
2.2 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价值选择困惑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从而引起全球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先进科技的引入,其思想文化也开始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90后”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塑时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甚至仅以科技与经济发达程度来评判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优劣,片面推崇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盲目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加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一些“90后”学生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降低。此外,网络文化的盛行与“90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密不可分。调查显示,58.4%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化”是“当前流行文化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文化”。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信息获取和思想交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然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匿性及网络信息传播的无约束性,使得网络行为缺乏应有的道德规范,网络影响可控性较低。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处于价值观形塑时期的“90后”青年学生,在信息筛选与甄别方面存在困难——习惯于借助他人的结论来判断事物,自身辨别能力不足,“媒体素养欠缺”[1]。在多元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渗透下,“90后”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共同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随即出现。
2.3 现行高校教育体制的片面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确立理想信念、规划人生未来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在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现行高校教育体制的片面发展,“90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学校多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与投资,对学生的培育主要着眼于职业选择和生活追求上,较少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学知识做贡献的崇高理想信念。这一功利化倾向的教育环境使得“90后”学生过多关心个人价值实现而忽视社会共同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90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由于缺少明确的教学规划和有效的考核机制,仅有的课堂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此外,落后单一的、教条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地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致使德智分离、知行不一等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90后”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与认知,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定存在困难。
2.4 “90后”青年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的形成除了受社会环境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外,学生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首先,部分“90后”青年学生囿于工科思维模式,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学习,忽略人文素质培养,政治理论基础薄弱。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就足以实现个人理想,无视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导向作用。其次,“90后”青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自小生活于家庭宠爱之中,自我优越感强烈,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使得他们缺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锻炼,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习惯于求助他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不足。最后,缺乏实践也是理想信念难以建立的重要原因,部分青年学生即使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现实中却没有付诸实践,缺乏为理想信念奋斗的恒心和毅力。
3 坚定“90 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坚定,是未来国家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前提条件。因此,结合“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状况及成因分析,积极探索坚定其共同理想信念的合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把握理想信念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指导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0后”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理应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确立人生目标。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融碰撞,有必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90后”青年学生确立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国家应通过多种社会媒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和制度创新中,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为“90后”青年学生坚定共同理想信念营造良好氛围。其次,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90后”青年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效融合。最后,“90后”青年学生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理想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3.2 繁荣发展多元文化,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即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亨廷顿说:“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4]国家的独立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核心定力,需要借助文化的内聚力来维护自身身份,即需要一国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的高度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多元文化并存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了我国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特别是在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消极影响下,部分“90后”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产生怀疑,显示出明显的文化不自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90后”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在增进文化认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坚持主流文化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增强“90后”学生对这一主流文化体系的认同感,充分肯定和坚持其正确导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践行贯彻于树立文化自信的始终。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加强“90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逐步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最后,繁荣发展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并存能够促进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引导作用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地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让“90后”青年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活力,自觉生发文化自信,最终树立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3.3 优化社会环境,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理性,一直是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是人抵御封建愚昧和神灵崇拜,独立思考、明智判断和自主抉择自我发展方向的一种能力[6]。完整的现代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工具理性指向“实然”状态的目的手段,为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支撑;价值理性指向“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失去价值理性的内在支撑和人文引导,社会和人的发展都将是片面的、畸形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以追求实效为目标,以标准化、数量化为特征的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各领域急速膨胀,而以人文关切、批判反思、终极关怀为己任的价值理性则日渐衰微。正如韦伯所感叹的:“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具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7]工具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式微,很容易使现代人陷入精神困境,难以寻得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一背景下,“90后”青年学生考虑问题趋于片面性和短期性,难以树立着眼于社会普遍利益的理想信念。因此,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对于坚定其共同理想信念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给予科技进步适当的社会评价。对现实中的科技活动,应坚持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相统一的社会评价原则,既要充分肯定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有效限制工具理性的盲目扩张,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应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切实解决贪污腐败等动摇“90后”青年学生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深层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正向关注[8]。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工具理性扩张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忽视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要求从人的生存意义和自身价值出发,提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最终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奠定内在基础。
3.4 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有效结合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实践是“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源泉和归宿,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才能产生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切情感,才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因此,“90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践育人。课堂上,应改变以往抽象理论说教、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方法,切实将理想信念教育与“90后”学生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多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课堂之外,组织开展与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平台,力求在生动多样的实践体验中增强政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批判性及辩证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价值观型塑时期的“90后”青年学生至关重要,是提升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关键。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基于事实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质疑和辨析的思维过程,其特征是求真思考、公正思考和独立思考,其价值在于破除迷信引导创新[10];辩证性思维则是指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追求观点和认识的全面性,防止片面和单一。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入和渗透,需积极培养其批判性和辩证性思维能力,多开展交流式、辩论式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打破习惯思维,注重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在信息选择和价值判断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特殊的历史和国情联系起来,客观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从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3.5 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汇聚与结合,承载着中华民族洗去屈辱、实现复兴的热切企盼,蕴含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展示了中国风格与世界情怀相融合的敞亮胸怀。”[11]“90后”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在全社会中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自觉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使命,努力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梦”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弘扬“中国梦”的同时,也应关注“90后”青年学生的学习、就业等现实问题,并以政策调节的方式着手解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是思想和行动的有效统一。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确立了远大理想却不付诸实践,就只能停滞不前。今日中国的辉煌成就是数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拼搏。“中国梦”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思想和行动的结合。“90后”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梦”的强烈感召下,将自身奋斗与梦想追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共同理想努力付出。
4 结语
“90后”青年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定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关键,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落实,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以崇高的共同理想信念构筑“90后”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才能使其肩负起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正能量。
[1]万美容,胡咚,曾兰.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20–24.
[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12(23):3–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53.
[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6]许文贤.论理性精神的提升对当代人发展的双重性效应[J].求实,2008(11):24–26.
[7][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31.
[8]夏雅敏.基于系统思维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77–8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0]刘锐.理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0(12):86–87.
[11]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38–44.
编辑:钟 青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Researches on the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of“Post-90”Young Students
Shen Yinping,Liao Xiaoqin*
School of Marx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Jiangsu,211102,China
The survey made in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found that“post-90”young students are fully positive to the importance of dream and belief,but are insufficient in perseverance and confidence to achieve the dream.Having rational political emotion and attitude,they tend to hold plural personal faiths instead of sharing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With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y make life choices based on pragmatic and utilitarian criteria.This is the result of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characteristics of“post-90”young students and other factors.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the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and moral development,the confusion about value choice under multicultural conflicts,the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and“post-90”young students’self-factors etc.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setting up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young students,pursuing harmony between tool value and the humanistic value,perfecting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China Dream”should be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post-90”you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d strengthen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among young students.
“post-90”;“post-90”young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personal faith;China Dream;core socialist values
10.11885/j.issn.1674-5094.2014.09.14.02
1674-5094(2015)01-0048-06
G641
A
2014–09–14
沈银平(198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廖小琴(197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当前我国青年精神生活质量调查研究”(13BKS0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前我国青年精神生活质量调查研究”(2242014S1002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