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多民族文学现代性启蒙的双重影响及主要特征

2015-02-20刘雅,胡康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性新疆文学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840( 2015) 03-0066-08

收稿日期:2015-01-07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现代文化视阈下‘新疆精神’的大众传播研究”(项目编号: cdyjk2014044)

作者简介:刘雅( 1991—),女,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民族文化传播;胡康华( 1956—),男,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一、引言

我们在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现代性演进历程进行梳理时,把前现代时期的文学启蒙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时期。

关于晚清社会的变法维新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社会变革,对于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之前的研究《前现代时期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启蒙序曲》中已有过详细阐述,因而本文主要对第二个启蒙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作为新文化阵地的北京与上海遥相呼应,在经历着新文化运动暴风骤雨般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学已经打开了现代性的大门。与此同时,在深处内陆的新疆,工业化、商业化发展进程缓慢,有些少数民族在还处于游牧半游牧状态,文化的现代性启蒙和传播也充满曲折和反复。正如鲁迅先生在大量作品中,对辛亥革命因缺少全民性的反封建思想启蒙而导致失败的深刻剖析一样,新疆的现代性启蒙,也只是在像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喀什、阿克苏等大中城市中,以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和民众中形成接受和影响,还谈不上对广大各民族民众的广泛普及。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构成了对新疆各民族人民思想文化的极大影响,这是因为新疆在经历了晚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停滞阶段。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北洋政府在长期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失去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基本都是依靠控制地方武装而成为新疆的统治者。此外,西方列强一直试图趁虚而入瓜分这片浩瀚的沃野,导致新疆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出现了游离于中央控制之外的危险境地;再加上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阻碍。

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部现代性的经典著作中,论述了现代性的社会产生于现代都市,但由于各种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会有现代性的先发城市与后发城市的区别。伯曼书中以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为例,说明现代性经验诞生于现代都市。书中分析了这几个城市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其中莫斯科具有后发城市的代表性特征。城市的现代性进程可分为先发和后发两类,也就是先进入现代的和后进入现代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是先发国家;中国、日本等则是后发国家,19世纪的俄罗斯也是后发国家。书中以莫斯科为例,对这种后发国家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新疆的现代性演进过程与俄罗斯有许多相近之处,也属于“欠发达的现代主义”地区,而且在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新疆与中原地区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晚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虽然新疆远远地走在了西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前面,但由于缺少现代城市的各项条件,加上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现代性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前现代时期的思想启蒙,势必经历许多艰难曲折。

对于新疆多民族文学来说,前现代时期的第二个启蒙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盛世才执政新疆期间,苏联共产国际在新疆传播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民主革命时期来新疆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抗战期间一批左翼文艺界人士对新疆文化事业的开拓,在这些因素的传播影响下,新疆文学才进入了一个新的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新疆的传播与启蒙

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时期,一些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人士和知识分子来到新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与以鲁迅为代表的文艺理念传播到新疆,为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现代性演进带来了一股反对旧封建、宣传新思想的风气。

抗日战争时期是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在整个新疆大地蓬勃兴起,新疆各族人民都以国家主人公的姿态共担国难。1937年—1939年间,盛世才政府在亲苏政策下,多次提出邀请希望延安派人来新疆帮助工作。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新新疆,造福新疆各族人民,决定从“新兵营”、苏联回国路过新疆的干部和延安三个方面各抽调一部分干部,先后百余人来到新疆工作。其中60余名在省政府、军队、文教、新闻等部门或群众团体中任职。同时还有一大批国统区文艺界知识分子来到新疆,如民主人士杜重远、著名报人萨空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工作,新疆一时间成为了革命志士与文化人才的荟萃之地。大批共产党人和文化界爱国志士的到来,给新疆的文化事业带来了一股革命的潮流风暴。

在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下,新疆迎来了它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战期间文学界知识分子为新疆文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与教育。在杜重远的邀请下,著名作家茅盾于1939年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茅盾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新思想传播到新疆,对新疆文学事业的发展投以特别的关注。在新疆一年多的时间里,茅盾一直在向新疆文学青年进行新文学、新思想的启蒙教育。茅盾对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对新疆的文学爱好者灌输一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知识”。 ①

这一时期的新疆多民族文学,从创作上看,主要受到三种主题的影响: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和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文学创作;二是以巴金、曹禺和老舍为代表的,以揭示和批判封建旧家族文化的创作;三是呼吁妇女解放,提倡女性自由的女性文学。

(一)鲁迅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影响

随着五四新文学在新疆的传播,鲁迅的著作开始在新疆流传,新疆少数民族青年也逐渐开始接触鲁迅的作品;除此之外,来到新疆的知识分子也把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介绍到新疆。茅盾是最早向新疆人民宣传鲁迅及其精神的传播者之一。茅盾、白大方、李云扬等人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主办的“鲁迅讲座”反响热烈,听众中不乏懂汉语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青年。

1939年10月19日,茅盾在新疆学院师生举行的“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上,做了《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的演讲,在全体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茅盾提出要“痛忆这位伟大的先驱者,希望现在的青年人也要记得鲁迅先生一生辛苦,只为了给我们打开窗户,放新鲜空气进来”。 ①

1940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活动”,并出版了鲁迅纪念专刊,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著作,赞颂鲁迅的战斗精神,在新疆各族青年和文学爱好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还请人将纪念刊中的一些文章译成维吾尔文,刊登在《新疆日报》副刊介绍给维吾尔族的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

从1934年开始,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的青年学生陆续被选派去苏联留学,留学青年在苏联读到了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并把它们带回了新疆。鲁迅作品的俄文译本迅速在新疆少数民族青年中传阅。同时,在共产党员林基路等人的不断努力下,一批鲁迅作品也从延安运抵迪化(今乌鲁木齐)书市和新疆学院,成为当时各少数民族文学青年所喜爱的读物。维吾尔族学者阿不都热依木·乌铁库尔回忆起当年说:“伟大的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从学生时代就深深印在我的心灵中,至今还督促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人。”

(二)反封建作品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与左翼人士带来的五四反封建的斗争思想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新文学对新疆的少数民族作家不仅是从写作风格、创作题材上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巴金、鲁迅等作家对人性的关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精神对于新疆正在走出原始、走进现代文明具有思想启蒙性和现实意义。

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新疆解放,这一时期是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文学不但进入了民主文学阶段而且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阶段,从而也影响了整个哈萨克族地区”。 ②新疆裕民县作家努尔塔扎·夏勒根拜的主要作品《我的见闻》陆续刊登在1936年—1938年出版的《新新疆》杂志上,这是我国哈萨克族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塔尔巴哈台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封建赋税对人民的剥削。努尔塔扎于1940年被盛世才政府逮捕并迫害致死。哈萨克知识分子通过接受新思想,揭开了民族文学发展的新的一页,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唤醒民族同胞的觉醒意识。

维吾尔族极负盛名的诗人尼米希依提从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写诗,其诗作在维吾尔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尼米希依提出生于新疆拜城县沙依提木村一户穷人家庭,原名艾尔米亚大毛拉,1933年参加了反对反动统治的斗争,遭枪击未死,后改名尼米希依提(意为半条命)。诗人的心为人民的苦难所燃烧,创作了不少揭露旧社会黑暗、歌颂光明、向往自由的抒情诗,同时他还搜集整理了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反对封建专制、歌颂爱情自由的长诗。尼米希依提1947年创作于伊犁的诗歌《控诉》就是为反对当时的封建头子、反动分子麦斯伍德的统治而写:

我控诉:你迫害乡亲!

我控诉:你夺走羊群!

我控诉:你吞食人肉!

我控诉:你豢养狼群! ③

20世纪30年代以来,虽然新疆当时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少数民族文字的翻译十分有限,但是新疆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五四新文学作品。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新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懂得汉语,能直接阅读汉语文学作品,因此也直接受到了新文学的影响。

(三)妇女意识的觉醒对新疆文学的启蒙

20世纪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美各国妇女运动蓬勃兴起。在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中,妇女问题也日益为进步的思想家所关注,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伴随着思想革命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在个性解放的时代主题轰鸣中,女性意识作为个性解放的一部分而觉醒。

在五四新文学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虽然依然是在封建礼教、家长制的社会下生存与受压迫,但不少女性文学形象有了觉醒与反抗的意识。十年之后,当新疆少数民族青年接触到了内地的新文学后,他们也关注到了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在新疆早期现代文学创作中,已经有了关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追逐自由恋爱的意识。维吾尔族诗人尼米希依提的《姑娘,你不要哭》就是一首描写生动、诗味隽永的优秀爱情诗篇,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宗教法权对姑娘青春的摧残:

在黑暗的社会里,那些人面兽心的人,

将纯洁的姑娘随心侮辱,像纸牌一样玩弄。

在黑暗的社会里,妇女们谁敢讲自由平等,

只能在不见阳光的黑屋里断送青春。

在黑暗的社会里,像你这样聪明勤劳的姑娘,

满腹的痛苦只能给慈母去倾诉。 ①

锡伯族诗人柏雪木创作的民族长诗《素花之歌》,以锡伯族西迁百年后发生的历史典故为素材,反映了锡伯族人民捍卫边陲、同甘共苦的民族自尊与荣誉,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为民族捐躯的锡伯族女性素花的民族英雄形象:

息姬不语香妃怨,

吴宫儿女怀志坚,

我家有女名素花,

燃眉之急敢拯民。

可以说,中国沿海内陆省份率先进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近十年之后终于传播到了新疆,开启了前现代时期新疆多民族文学的民智,使得反封建反帝制的思想在新疆文化界得到了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新疆文学的现代性开拓进行了思想启蒙。

三、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启蒙

20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领袖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世界的注意力转向了社会主义的苏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而五四运动使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动荡的时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生命力,无产阶级革命者注意到了苏联文学突出的政治和阶级斗争作用,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使民众觉醒,文学很快要转变为一种革命的文学。正是由于这一转变的形成,使得被认为具有浓烈革命气息的苏联文学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中国文坛。

(一)苏俄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俄罗斯文学在新疆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库南拜耶夫就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片段翻译成哈萨克文,之后阿拜又将莱蒙托夫、克雷洛夫等人的多首诗作介绍给哈萨克族青年。“阿拜的翻译诗,不仅宣传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而且使他的民族接触了进步的世界文学,这对哈萨克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②在新疆,哈萨克族学者开传播俄罗斯文学的风气之先。在民族学范畴里,哈萨克族属于跨境民族,新疆的哈萨克族作家比内地汉族作家更早接触到俄罗斯文学。早在俄苏文学作品尚未大量翻译成中文之时,新疆的哈萨克族群众就开始接触中亚地区出版的俄罗斯文学的哈萨克文译本以及阿拉伯文译本。“如中国近代哈萨克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阿合提·乌鲁木志,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阅读喀山出版社和伊斯坦布尔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并在东方古典文学和19世纪俄罗斯进步文学的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①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苏联派遣一批专家顾问来到新疆帮助盛世才平息战乱、稳定政局、制定新政策,新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改革。在文学领域,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注重苏俄文学在革命中的作用,开始尝试对中国旧文学的改良。俄国作家在其许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民主意识以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使中国新文学的倡导者体会到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所应当具有的因素。

随着苏俄文学的流行,中国作家们开始尝试在苏俄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学创作。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更紧密,军阀混战的现状让中国的左翼作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文学,如《毁灭》、《铁流》、《被开垦的处女地》、《母亲》等。“这些被翻译文学作品贴合苏联早期的国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也是以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进行经济建设为背景,反映的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②

在亲苏政策下,苏俄文学在新疆的传播刮起了一阵“苏联文学热”的风气,茅盾在《新疆日报》发表《二十年来的苏联文学》、《诚恳的希望》等介绍苏联文艺的文章。同时,在苏俄文学的现实主义感召下,新疆的多民族文学作家也从中获得了启发,哈萨克文学、维吾尔族诗歌以及锡伯族等民族的文学都开始探索新的创作方向。

(二)苏联文学影响下的新疆多民族文学创作

20世纪新疆多民族文学中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创作受到了俄苏文学的文学潮流的影响,将苏俄文学模式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新疆独特的地域、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跨境民族的身份,使得维吾尔族文学对俄苏文学的吸收和借鉴较之汉民族更为积极主动,所受影响的程度更深、历史也更为久远。不少维吾尔族作家在接触俄苏文学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所以他们对俄苏文学的接受较之内地的汉民族文学显得更为积极主动。” ③鲁迅曾评价苏俄文学“为人生”而文学的价值,“中国文学借鉴与接受俄国文学主要在于描写社会人生之黑暗(鲁迅语)这一价值层面”。 ④由于民族的渊源,生活习俗的较为接近,使得年青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主动透过苏俄文学来反观新疆的现实。

20世纪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诗人黎·穆塔里甫的文学道路就深受苏俄文学的影响。苏联文学中的争取自由、个人解放、揭露农奴悲惨命运与反抗等现实题材对黎·穆塔里甫的影响很深。黎·穆塔里甫的创作一改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对苏俄文学的大量接触,使得黎·穆塔里甫找到了文学上的启迪,他曾称赞普希金、高尔基等俄苏作家的典范作用,称赞鲁迅先生是“我们的高尔基”。此外,维吾尔族诗人尼米希依提、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艾里喀木·艾哈台木、赛福鼎·艾则孜等深受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俄苏作家的影响并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诗歌。

哈萨克诗人阿尔根别克·阿帕西拜在革命意识的激发下,作品多表现民族解放运动,讴歌同胞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诗歌《阿尔根别克拿起了笔》、《土地是人类的母亲》、《男子汉》等长篇抒情诗中表现了自己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战斗的文学倾向。

受诗人阿拜影响巨大的哈萨克族诗人唐加勒克·卓勒德于1923年游学苏联。在苏联,唐加勒克接触了大量的俄苏文学经典,1925年唐加勒克回到祖国,诗歌创作也转向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时代变幻的情形如何》、《我们处在危急关头》、《我们的哈萨克人在做什么》,其作品抨击黑暗,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新疆的锡伯族文学在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下,通过作品表达了朴素的爱国主义和决心通过革命推翻军阀统治的革命意识萌芽思想。在光绪年间,伊犁惠远城从满洲营选拔锡伯族青年去俄国维内尔(今阿拉木图)留学,到1940年新疆锡伯族就有近70人前往俄国各地留学深造。20世纪上半叶锡伯族文学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如锡伯族诗人柏雪木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锡伯族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郭基南是为数不多的能用锡伯文和汉语创作的作家,《野火》、《车夫怨》、《祖母泪》、《春望》等诗歌里对苦难生活、人民坚毅的精神、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知与思考。

由于地理因素与政治因素,这一时期的新疆多民族文学与苏联文学往来密切,苏联文学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正在进行革命的新疆,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被介绍、翻译到新疆,使得少数民族作家受到启发与感染,将揭露的对象瞄准了金树仁、盛世才的黑暗统治以及劳苦大众的灾难与不幸;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三区革命风暴都纳入创作视野。现实成为了大多作家写作的源泉,民族的苦难、战争的前途、祖国的命运构成了诗人作家呐喊的主要内容。

四、新疆多民族文学现代性启蒙的基本特征

(一)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主题

根据现代性的基本理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是实现现代性的根本任务。在我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过程中,首先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统一。因此,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一直是新疆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核和核心主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制或紧或松,虽然地方分裂主义势力或起或落,但对国家的认同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思想为输入,力求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君主专制,宣扬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有特殊和重要意义的,就是从帝制的臣民转变为国家公民。正如唐立久所指出的:“从辛亥革命始,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在外交上,新疆主要针对沙俄吞并新疆的野心,各民族同心合力,共同抗争;在内政上,各民族反抗封建回王制度,掀起了一次次农民起义。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之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沙俄强加于新疆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了,封建回王制度被废除了,各民族都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 ①共和体制的设立,不但使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而且在这种现代社会形态中,个体的生成、个性地位的变化,超出了原有所属关系的界限。这一切,正是现代性的核心标志。

回望历史,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各地独立或割据浪潮曾此起彼伏,个别省区曾短暂宣布独立或自治,然而新疆却一直不为所动,由此可见新疆各族人民对国家认同的根基是坚固的。

(二)现代性启蒙中“人的解放”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学主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疆各族人民传播了反帝、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影响重点是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新疆,这对新疆各民族的文学启蒙,为新疆前现代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双重影响。

新疆的现代性启蒙是一个从自然到人两个方面的“祛魅”历程。从自然“祛魅”方面来看,由于现代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入,城市的社会形态开始逐渐产生。虽然新疆在国民统治时期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农业社会,但是在政治经济资源集中的乌鲁木齐,中俄边贸的往来、市民自然化形成的维吾尔巴扎、共产党人兴办的工商业等元素推动了工业商业化社会形态的逐渐形成。从人的“祛魅”方面来看,现代性都市的产生也使新疆各族人民逐步告别以往的生活模式。

新疆的多民族文学也从思想观念到文学审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个人解放与精神自由逐渐成为了新疆文学多元化的新的突破。共产党人最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果实带到新疆,充实了新疆的本地文学土壤,让文学具有了启迪人性、解放人性的革命武器的作用。当时新疆的地主巴依、官僚阶层正在对普通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着人身和土地财产的剥削压迫,人民大众的生活处在崩溃的边缘。新疆本土的文学青年受到茅盾等人的影响,将创作的目光关注到社会的黑暗现实,以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作为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共产党人带来的文学启蒙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精神与新疆正在走出原始、走进现代文明具有思想启蒙性和现实意义。

(三)文学观念和文体风格的转变

文学现代性开始的萌芽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的转变,新疆多民族古典文学有两个基本传统: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从自然环境的意象中表达主题,或是从古代中亚民间故事汲取创作灵感;另一个是从宗教传统中演变来的寓言式的文学作品。而自20世纪30年代起,新疆的现代社会氛围开始形成,并伴随着新疆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注现实社会和描写具体人生境遇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开始涌现于新疆文学,并逐步成为了新疆文学的主流。诗歌的传统地位被动摇,文体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与革新。“时代的内容催生了时代的形式”,同时现代文学翻译成为多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推动了宗教世俗化的改革

现代性对社会进程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开启了宗教的世俗化过程。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不是一般信仰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以基督教为核心而形成了一套社会控制系统,宗教通过神权来控制社会的运行。直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逐渐把个人从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中解放出来。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信仰多种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演进中,传统宗教同样存在着体制和精神上的变革。现代化带来的民族国家复兴,必然会极大地促进个人主义思想(主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逐步实现人们对某种陈旧的教规束缚的解放。在新疆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端于文学的现代性启蒙了人的理性精神,新疆各民族有识之士看到了宗教极端化对人的摧残,决心用理性来塑造民族的新性格,倡导科学主义,反对宗教蒙昧。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批判蒙昧信仰、呼唤理性精神、提倡思想解放、歌颂民族团结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我国这个历史时期思想进步、文化发展的真实记载,并成为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艺术瑰宝。

五、新疆多民族文学现代性启蒙的反思

双重影响下的新疆多民族文学开启了现代性的启蒙之门,新的文学经验使得我们需要对现代性的启蒙进行反思。反思启蒙不是否定启蒙,而是为了让新疆的文学现代性之路走得更远。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正确看待现代性的双重属性,防止工具理性的极端化。“福柯认为,现代性带有批判性的态度和气质,可以超越和校正现代性。” ①启蒙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成分,在突出人的价值时过分地夸张了人的作用,有把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傲慢,“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后来的多民族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另外,启蒙在消解了神学迷信后,自己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迷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启蒙的迷信,“启蒙成为了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永恒真理”, ②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历史决定论构成了启蒙迷信主要的思想内容,不但为后来新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左倾”思想的危害,也在处理现代性与民族传统的现实存在关系中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疆各族人民传播了反帝、反封建专制的思想观念,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影响重点是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新疆,这对新疆各民族的文学启蒙,为新疆前现代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双重影响。前现代时期的这两次启蒙运动,为新疆解放后多民族文学的现代性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疆各民族文学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序幕。

猜你喜欢

现代性新疆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新疆多怪
我与文学三十年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