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历史特征*

2015-02-20李海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 李海春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历史特征*

■ 李海春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目标在于教育党员、发动群众参与社会革命,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形成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从学院传播进入大众化传播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建党,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建立充分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作为党吸收并教育党员、发动群众、统一观念、斗争敌人的重要手段,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机制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基本是一致的。

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书记为陈独秀,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①利用《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9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并首先设立了中央局宣传部。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通过《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基本框架:(1)宣传要在中央领导之下;(2)对宣传部的性质和职责权限作出规定;(3)建立了宣传机制的职责架构,设立编译机构,确立了各报刊的分工;(4)强调了宣传工作的教育功能,由宣传部直接管理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工作。负责对党员、军队进行教育,同时也承担着教育(争取)群众的职能。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加强了专业分工,把在革命战争时期由宣传部门统管的相关工作独立出来。在1949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在中央政府未成立以前,党的中央宣传部不得不实际上暂时代替中央政府的文教机关,管理国家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了便利工作的进行,在中央宣传部领导下,近一年来,还组织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中央出版委员会、中央电影管理局等机构。”③随着国家建设工作的推进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中宣部统管的各个部门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管理结构

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管理结构来看,早期的传播机制以轮状结构为主,管理核心与各个部门单独联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过渡到树状结构,也就是用统一、互相可见的指令管理各个部门的运行。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还是一个秘密组织,组织、联络很难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也是如此。由于活动的秘密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是由中共中央向党的各级组织单独传播,各级组织之间没有稳定公开的联系,在传播渠道不通畅时,各个部分自己独立决定,在各级地方党组织和基层的组织之间的传播也有同样的特征。

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在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党可以公开宣扬自己的主张,虽然在根据地之外的主要活动还是秘密的。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从“轮状”向“树状”结构转变。

在树状结构中,传播管理机构直接控制整个传播活动,如194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规定》中,强调了各地党报由各地党的负责人审大样,同时对各地方提出“在由县委、市委起直至中央局分局止的各级党委之间,亦应执行上述同样的原则,即凡新的和特别重要的宣传,均应向上级党委请示。各级党委各负责人在上级政策指示范围内的言论,虽不必次次向上级请示,亦应可能取得同级其他负责人的同意,以求统一宣传,集体负责。”④“各中央分局宣传部,除每两个月应向中央宣传部作一次政策性的报告外,并应从本年七月份起,每半年作一次系统的情况报告。”⑤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教育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的首要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念来唤醒民众,教育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同时承担着党内教育和党外教育的任务。党内教育是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党外教育是用自己掌握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教育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民众。

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这样的学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过程。历史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学习和结合中国实际的持续探索,中国共产党就很难走出一条胜利的道路。

党员干部在自我学习的同时,又需要承担起教育普通民众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社会基础,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被广大人民普遍拥护并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对于民众的教育,首先是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其后又有对农民的教育并发展为普遍的社会教育。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斗争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在三个领域开展斗争,并取得胜利,最终才建立了新中国。这三个领域分别是: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这三个领域中的前两个直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相关。在思想领域中,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在思想的“战场”上,共产党人必须通过理论的讨论获得胜利。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通过理论的合理性和策略的有效性取得胜利。只有在这两个领域取得胜利,军事领域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提到:“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里所说的“文化的军队”其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建设和大众化传播。由于军事领域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领域的斗争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斗争性。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统一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涉及所有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其他各项工作的成败。所以,这项工作都是在党的最高领导的直接管辖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组织管理上的统一。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根据苏联的经验,党的宣传工作就排在“组织工作”之后,由党委三人组中的李达负责。其后,与宣传相关的机构多由中央的高层领导担任。具体工作中,这些方针政策基本都是来自于党的领导层集中全党智慧做出的决议,所以在宣传工作经常直接置于党的最高领导层管理之下。

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承担着统一思想的任务,要保证全党、全军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基本一致,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思想上的统一性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了思想上的统一,除了通过政令传达、学习、宣讲、开办夜校、印发小册子、宣传单等方式之外,在某些历史时期,还采取了思想批判和斗争的方式来统一观念,在某些时期,批判和斗争的方式非常激烈。

注释:

① 参见宋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

② 中国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377—378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④⑤ 中国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204—205页。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均】

*本文系教育部专项项目“科学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3JD7100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