楂曲胃苓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2015-02-19甘霞,林兵,尚佩生
楂曲胃苓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甘霞1林兵2尚佩生3
【关键词】小儿腹泻;楂曲胃苓汤;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相当于中医的“小儿泄泻”。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1],发病率高,部分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本文采用楂曲胃苓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儿科门诊病人,均按照《儿科学》中的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及《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2]。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1~3岁,平均2.1岁;病程1~12 d,平均6.75 d。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2~3岁,平均2.4岁;病程1.5~13 d,平均7.25 d。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3岁者;②近期使用过抗生素患者;③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④不能服用中药的患儿;⑤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国药准字:H20000690)。服用方法:1~2岁,每日1~2袋;2~3岁,每日2~3袋,均分3次服用。
治疗组:口服楂曲胃苓汤[3]。药用:山楂9 g,神曲9 g,厚朴6 g,陈皮6 g,甘草6 g,苍术6 g,茯苓9 g,猪苓6 g,泽泻6 g,桂枝6 g,白术9 g。头煎加水200 mL,煎至100 mL,次煎加水100 mL,煎至50 mL,两煎相合,分早、中、晚各1次口服,部分服用中药困难患儿直接用喂药器给药。同时联合蒙脱石散口服(服用方法同对照组)。
两组患儿根据脱水的严重性,均接受常规治疗:静脉点滴葡萄糖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以及退热处理。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形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临床病,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物如水样或蛋花汤样为主症的病证。目前西医对腹泻的发病机制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归纳为[4]:高渗性引起的腹泻、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渗出性腹泻、传染性腹泻等。在治疗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0%的腹泻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即使是感染性腹泻中有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规也不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5]。
小儿腹泻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范畴,发病机制为脾胃失调。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若内外因致脾胃受伤,则胃不降浊,脾不升清,精华之气不能输注,清浊不分,遂成泄泻。小儿形体未充,脾胃虚弱,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治疗上重点要以调理脾胃为主。
楂曲胃苓汤出自重庆名老中医夏斌之手,屡用屡效。本方由《丹溪心法》中的胃苓汤加山楂、神曲而成,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健脾胃,燥湿邪;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温阳气,利水湿;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其实此方由保和丸、五苓散、平胃散化裁而来,针对小儿腹泻之病机,使脾胃健,水湿祛,滞食导,恢复脾胃生理功能,泄泻得止。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儿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楂曲胃苓汤通过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行气助运,祛湿利水,对小儿腹泻有明显疗效。楂曲胃苓汤是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剂,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兼食滞胃肠者[3],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3.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2-301.
[3]朱明刚,唐明春,张安富.夏斌医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98.
[4]柴艳婷,邹海琼.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16.
[5]闫慧敏.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治疗小儿腹泻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1.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