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引导模型构建与政策启示
2015-02-18潘卫红
潘卫红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郑州 451464)
0 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从实践看,作为国际金融集聚中心的香港、伦敦、东京、纽约等地,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对其区域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间贸易的交流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区域金融活动愈发频繁。区域金融的持续创新,也促成了金融机构的高度集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资源若要更好地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金融组织间的功能互补才能达成。当下,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集聚不断上演,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的金融集聚,已经使其发展成为我国甚至周边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促进了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与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区域金融集聚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金融集聚的差异是否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大变化,这是有待验证的理论及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学理上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机制,以期为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繁荣提供理论支撑。
1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导引的逻辑框架
充分发挥区域金融集聚导引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就可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金融集聚借助其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化解了金融运行中的信息非对称问题,纠正了金融市场交易的偏差;另外,通过套期保值机制,金融集聚可实时的风险管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导引的逻辑框架可概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区域金融集聚通过两条路径导引区域经济增长:其一,信息传递导引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必须降低区域内金融配置的非对称性信息,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集聚产生的信息筛选机制,为企业选出优质的客户资源,进而反作用于金融集聚市场的区域建构,改善区域内金融资源与要素的配置方式与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效应。其二,通过区域内储蓄动员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区域经济增长需要金融资源,而区域金融资源的来源是区域内的各种优质储户,在健全的区域金融体系下,将各优质储户资金集聚起来集中利用,可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拓展金融质量。
图1 区域金融集聚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金融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以下述方式进行:一方面,金融集聚的货币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金融资本货币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市场交易机制,降低货币资本的交易费用,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金融集聚通过资本存置结构、属性转移等方式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促进区域经济体系内货币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的形成。具体而言,金融集聚服务体系通过如下方式导引区域经济增长:在金融集聚中形成清算与支付结算功能,降低区域经济体系的金融资源交易成本,进而实现资源规模效应;在金融集聚中形成金融资金的风险管理功能,分散各类金融风险;在金融集聚中形成信息提供与激励功能,为各部门提供理性决策依据。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金融集聚服务体系导引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
2 部门设置、经济增长技术假设与消费者偏好设定
为了分析金融集聚引导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事先进行部门设置、经济增长技术假设和消费者偏好设定。
部门设置。考察一个封闭区域经济,整个区域经济体内存在四个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提供部门、研发与发展技术部门、自然资源开采的生产部门。为了便于分析,在区域内不考虑人口变化,并将区域经济中的人口总数L标准化为单位1(L=1)。而区域经济中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为固定,其劳动供给的总数量H是外生给定的,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下:投入到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和从事技术的研发部门,投入的劳动数量分别用uH和(1-u)H来表示。区域经济内只有一种最终产品,其产出水平可以用Y来度量,由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提供产出水平。整个区域经济体系运行机制为:区域内研发部门使用投入的劳动力结合已有的技术知识存量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然后将研究与开发的中间产品注册为经济增长中的永久性专利并出售给其它生产商;其它生产商使用购买来的中间产品与物质资本提供新的中间产品,并将新生产出来的中间产品进行再出售;最终产品生产商购买新的中间产品和资源部门开采的耗竭性资源来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同时雇佣一定量劳动力(uH)提供最终产品(Y)。
区域经济增长技术假设。为了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中把不可再生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区域经济生产函数中,假定区域内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glas的生产函数:
在方程(1)中,0<α<1,0<β<1,1-α-β>0。μy为区域内用于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R为不可再生资源投入数量。B为生产过程中外生给定的常数,且B>0,假设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是必需的生产要素,当不可再生资源R=0时,区域的总产出Y=0;若区域的总产出Y>0时,则必有不可再生资源R>0。区域内物质资本的变化率满足如下条件:
在方程(2)中K为区域内资本的变化速率,C为区域的人均消费,δK为区域内部门中的物质资本折旧比率。在区域内研究与生产部门中,其知识的积累过程如下:
在方程(3)中μA为用于研究与发展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A(t)为t时刻区域内劳动力的知识存量的变化率,φ为区域内技术的外部性效果,其具体变化为:φ<0代表革新随知识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困难;φ>0为革新随知识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容易;φ=0为区域内技术的进步是独立事件。
在区域内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供部门,人力资本的生产同其它投入品一样具有排他的性的,但劳动力所带来的技术与知识的提高也具有非排他的和外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方程可以用如下形式表示:
区域内的消费者偏好设定。在区域内假设代表性居民消费在无限时域上,具有标准的固定弹性系数效用函数形式:
在方程(5)中,ρ代表消费者的主观时间偏好比率,反映了居民消费者对于未来各种消费的非忍耐性。假定区域内市场对企业都是自由进入的,该效用函数就是拉姆齐模型的跨时消费效用函数:
在区域内跨时消费效用最大化Borensztein条件构建就可以用如下方程来表示:
3 金融集聚引导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建构
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最优路径的分析,我们可以转换为分析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动态最优化问题,模型如下:
所以,区域内经济增长需要最大化的现值Hamilton方程为:
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控制变量C、z和HY的最优条件分别为:
区域经济增长的欧拉方程式是:
其最优增长路径的横截性条件为:
由最优条件和欧拉方程知:
在该方程条件下,在区域稳定状态下,区域内的消费增长率可能为正,由于区域的增长方程允许Y K以相同的速率增长,这样只要区域的人力资本H的增长速度快于区域内的有形资本K,就可抵消z的下降,从而有:
即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区域金融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即区域金融集聚过程中金融资源与劳动、技术相互配比关系而确定,在区域金融集聚过程中金融资源丰裕度可以影响区域的劳动率,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所以,应把区域金融资源量化为区域金融体系的丰裕度,然后把区域金融集聚过程中的金融资源变量植入到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的模式。根据假设,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函数可以用方程(6)来表示:
其中,M、L、A分别代表货币、劳动、技术水平,该函数性质如下:
(1)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
(2)古典区域经济增长中,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F(λM,λAL)=λ.F(M,AL) 且任意λ>0 ;
(3)区域经济中的货币与劳动遵守Inada的基本设定规则:。
于是,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假设区域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方程(7)中,0<α<1,0<β<1,1-α-β>0;E> 0为外生变量;μy为生产函数中人力资本比率;R为耗竭性区域金融集聚的金融资源投入数量。对于区域生产函数中的劳动、货币等要素投入的变化可以做出如下假定:
在方程(8)~(9)中,n代表区域经济中的劳动力增长率,δ为区域经济中的折旧率,δ和n为区域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C(t)为区域经济的总消费,s(t)区域经济的储蓄率与g(t)区域经济的技术进步率。以上的经济变量是动态性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集聚产生的资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分析中,可假定区域经济的技术具有内生性特征,且区域的劳动力可累积,即:A(t)=u(t)H(t),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因此在考虑区域经济长期增长为稳态时,最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刻画为如下形式: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构建经济增长的汉密尔顿函数: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汉密尔顿函数具有以下三个性质:
联立方程(11)~(14)的问题,可获得区域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区域金融集聚的金融资源投入数量:
在方程(15)中,区域金融集聚的金融资源投入数量大于零的充分必要条件为:E-ρ>0。该条件证实:沿着最优区域经济增长路径,区域经济的人均产出需不断提升,当且仅当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研究发展部门的产出效率足够大,并且大于区域经济中的主观时间偏好率。
4 结论
本文认为,金融集聚的金融资源投入数量大于零的充分必要条件为:E-ρ>0。该条件表明:沿着最优区域经济增长路径,区域经济的人均产出需不断提升,当且仅当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研究发展部门的产出效率足够大,且大于区域经济中的主观时间偏好率,同时要培育金融集聚的适度发展规模。为此,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在全国金融统一监管框架下,地方政府要做到“有所为”。地方政府应在充分掌握当前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集聚现状的基础上,做好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以协同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金融集聚模式,避免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区域金融集群的形成需完善的区域金融市场,区域的各政府应该在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下,构建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金融政策与制度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进驻区域内,促进区域金融业的聚集发展。
(2)明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培育区域金融集聚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处于起飞阶段,而且不同区域表现出较大的非平衡性,这需要政府干预实施政府主导为主的市场为辅的区域金融集聚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否趋于收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区域内的货币资源、金融资源等要素会由对发达地区有利而对不发达地区不利的反梯度模式流动。所以,在市场主导下,政府应力主推动区域金融集聚。
(3)培育区域经济区位优势,适度发展区域金融集聚规模。研究表明:区位优势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是金融集聚是否能够建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地方政府应必须大力培育地方的区位优势,促进以区域金融业集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一般说来,地方储蓄能够转化为地方投资,加速其产业资本的形成,并以此反过来促进地方金融风险的转移,强化地方金融工具的创新。所以,加强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的集聚,也是强化金融集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
[1]Beck T,Demirguc-Kunt A,and Levine R A.New Database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
[2]Demirguc-Kunt A,Maksimovic V.Institutions,Financial Markets and Firm DebtMatur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1).
[3]Rousseau P,Wachtel P.Equity Markets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iming and Outcomes,1980-1995[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2000,(24).
[4]赵喜仓,诸葛秀山.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