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选课行进性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2-18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王荣花
◆李翠英 余有本 周天山 王荣花
高校公选课行进性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翠英 余有本 周天山 王荣花
在高校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实践“考勤+作业+表现”的行进性考核模式,课堂上随机考勤并进行随堂作业,课后设置主题作业,鼓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综合评定成绩。这对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纠正学生不端学习态度、改善学习风气具有显著效果。
高校公选课;行进性考核模式;茶文化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118
1 前言
高校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一般是指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设,旨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1]。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扩展横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创新能力[2-3]。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核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反馈课程教学信息,而且具有引导学生学习和激励学习的作用[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考核,怎样进行考核,如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公选课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2 行进性考核模式的提出
笔者自2003年秋季以来,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丰富学生知识,引导学生以茶丰富生活,弘扬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并以茶道思想引导学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锻炼人格。自开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分别来自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足见学生对茶文化学习十分向往和推崇。但是由于公选课的特殊性,该课程也出现诸如课时有限,上课时间与校院活动有冲突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听课,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甚至缺课等问题。
由于高校公选课普遍存在选课学生多且来源广,课程性质决定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专业课,学校缺乏统一的考核制度等特点,很多课程都采用期末提交一篇课程论文或者开卷考试等形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但是,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缺乏具体的评分标准,容易导致教师评分的随意性;其次,因课程性质的差异,部分课程并不适宜采用课程论文或者试卷的形式进行学生考核;再次,这种课程论文或考试的方式过于强调期末结课时的一次性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连续性检查,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5],认真思考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积极进行实践,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力图探索并总结出合理的考核模式,以期对其他公选课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并提出高校公选课“考勤+作业+表现”的行进性考核模式。
3 行进性考核模式的实践
明确要求,端正态度 高校公选课普遍存在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不够、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评教制度不完善、课程考核简单化等实际问题,而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认识不足、选课盲目、上课不认真甚至逃课等现象[6-7]。因此,在茶文化公选课第一节课上介绍本课程基本情况,并郑重提出该课程的要求,即:“态度端正、积极参与、以茶修身”,要求学生出勤,认真听课,并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发言;以茶德精神熏陶自己,在言行举止中彰显个人素养,有礼有节、相互尊重、乐于奉献。明确告知学生该课程考核方式是“考勤+作业+表现”,行进性考核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勤和作业比例分别是40%和60%,平时表现可以作为考勤或作业的适度补偿。课程结束后,将根据考勤记录、作业提交情况、平时参与活动情况三方面做出综合评定,确定最终成绩。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该课程有了整体认识,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并根据课程要求完成各项相关任务,最终获得该课程学分。
随机考勤,杜绝侥幸 公选课通常是学生逃课的“重灾区”,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会抱着混学分的想法,不参加听课,或存着侥幸心理偶尔出勤一次;有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爱睡懒觉、好打游戏等而不想上课,抑或逃课去做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加上公选课通常学生人数多,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授课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考勤,因此,公选课往往能逃则逃[1]。
茶文化公选课也属于大班授课,每个班选课人数都是200人,于是采用随机考勤的办法:一是在总共十次课中不定期考勤;二是在上课过程中,就某一些知识点和常识提问,随机抽点学生回答,作为一次考勤记录。考虑到公选课在周六上课,学生会有必须参加的活动或实习等而难免缺课的实际情况,允许请假,但要有理有据,并事先请假,杜绝先斩后奏。这样的随机考勤实施以后,学生出勤率大大提高,既督促了学生认真听课,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杜绝学生存侥幸心理而逃课。
随堂作业,检查效果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检查学习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挑选一些茶的常识、茶文化基本知识,以小思考题、选择题、判断题或填空题等形式,要求学生随堂简单回答。例如:在讲到茶叶历史时,列出一些关于茶史知识的判断题或填空题;在讲到茶叶分类时,选择一些中国名茶,让学生指出其所属茶类;讲到茶叶冲泡与饮用时,列出关于茶叶冲泡技术和品饮方法的小思考题或判断题。这样一来,随堂作业与课程讲授全程同步,有效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听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而且通过完成随堂小作业,也促进了对茶文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茶文化是以茶叶为主体,包含茶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是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结合,它涉及政治、宗教、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丰富。随着教学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文化公选课课时由原来的30学时缩减为20学时,笔者结合课程实际与学生需求,将课程内容做了大量调整,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类、茶艺泡饮、茶与文化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为拓宽茶文化内容,设置一些小主题,如斗茶文化、茶与宗教、茶叶的贮藏等,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完成相应的专题作业并提交。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拓宽了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内容。
鼓励参与,积极补偿 茶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饮品,茶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如科学饮茶、家乡茶俗等,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简短的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讲解,同学可加以点评。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在讲解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技能等。在品茶会中的“问茶”环节,随机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抢答,答对有奖。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了“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主动发言,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
在这些课堂活动中鼓励参与,每次主动都可以加分或起到补偿作用。于是,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更活跃,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4 小结
这种“考勤+表现+作业”的行进性考核模式体现了合理、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公选课特点和学生实际,将考核分散到每一次课堂中,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既有效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避免了传统的课程论文或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弊端,防止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靠突击的应试现象,纠正了学生侥幸逃课、蒙混过关的思想和不端的学习态度,从而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激励代偿机制体现了考核模式的人性化特点,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鼓舞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表现,弥补不足,同时活跃了课堂,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茶文化公选课实施此考核模式之后,学生出勤率增加,课堂生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作业认真而且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绝大部分学生成绩都合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选课成绩评定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类别)。由此可见,这种行进性考核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习风气、增强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其他类似的高校公选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陈力力,蒋立文,周红丽.多样化考核形式在独立学院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0(5):188-189.
[2]郝艳红,孙楠.高校公选课教学和考核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51-52.
[3]张云霞.浅析高校公选课建设中的几种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07-109.
[4]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5]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等.基于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73-174.
[6]彭晓波,孙连昌,张庆堂.浅谈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158-159.
[7]袁晨华,赵宁.提高高校公选选修课教学质量途径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4):10-13.
G642.474
B
1671-489X(2015)24-0118-02
*项目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茶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1102021)。
作者:李翠英、余有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周天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讲师;王荣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高级实验师(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