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措施*

2015-02-18范超任丽平王柳行郑锴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职业

◆范超 任丽平 王柳行 郑锴

浅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措施*

◆范超 任丽平 王柳行 郑锴

通过大量的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和研究应对的方法。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031

1 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就会逐步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病症,即“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这是一种主要由工作原因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职业倦怠使得高校教师无法有效释放和应对工作压力,具体表现为消极的态度、悲观的情绪、衰退的行为。如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出现抑郁症、人格分裂等严重精神问题。

2 教师职业倦怠负面影响

行为影响 工作压力会导致部分抗压能力较差且自信心不足的高校教师消极行为增多,主要表现为做事易冲动、脾气暴躁或食欲不振等,更严重的情况还有旷工、改行、提前退休等。根据2006年香港“城市智库”对14所学校的近4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在不断增大,25%承认曾因压力过大而损伤过身体。香港教统局的数字显示,2003年9月—2005年9月间,因职业倦怠,教师流失率增加1.2%。

心理影响 2014年,通过对吉林医药学院2011级管理学专业学生和教师共计149人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调查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0%;有明显心理症状的占6%,其中2%较为严重,部分人员还存在轻度的心理症状。数据分析显示,教师的工作压力情况依次表现为职称评定、学历层次、业绩考核等。

生理影响 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在对省内19所高校共计8417名教师进行健康状况调查时发现,随着教师年龄的提高,健康状况逐步下降,患病率不断攀升:50岁以上的患病率达到50%;30~40岁的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接近80%;而30岁以下年龄组的亚健康发生率也达到70%。2004—2005年,北京慈济健康体检中心在为新东方等17所学校共7000多名教师做健康体检发现,仅有42人合格,占体检总人数的0.6%。影响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这个行业存在特殊的职业压力也是客观事实。这些调查数据间接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普遍存在,因职业倦怠形成的长期亚健康状态对其身心健康还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

3 职业倦怠原因探究

社会环境因素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社会各界对于高校教师普遍期望较高,高校教师的压力也就日益增大。“为人师表”“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溢美之词将教师这个职业推向道德层面的制高点,这就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标准努力,造成一些教师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2]。为了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良好的教师形象,把自己的压力和焦虑隐藏起来,长期的抑制自然导致心理衰竭,出现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一旦超过教师个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就毋庸置疑地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竞争压力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类高校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生源、高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校内教师的职务聘任、职称评定、评优晋级、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制度,使教师之间相互抵制和戒备,引发严重的心理焦虑。教学改革带来的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均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势必要经历一系列新旧矛盾的冲突以及由于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带来的焦虑和无助,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3]。

职业对象因素 教师面对的职业对象比较特殊,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使得教师所负责任重大,并在客观上成为“保护人”的角色。同时受社会拜金风气影响,现在有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对事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一旦学生出现事故纠纷,又会问责教师,使得教师落得身心疲惫,工作没有成就感。教师的心态变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 应对职业倦怠对策

为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社会、学校、学生四方面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校教师去积极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给予他们充分的经济支持与社会地位,使其能够体验到高教工作的成就感,保持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自身教学工作的重大意义,从思想上加强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保持身心愉悦,充分肯定自我[4];从生理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通过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有效驾驭压力,善于调节情绪。

其次,学校作为教师群体的组织系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使其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多重奖励模式,充分肯定高校教师的工作业绩,努力培养其所从事专业的兴趣,帮助他们正视教学和科研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多变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

再次,社会各界应充分理解和关注高校教师行业所承受的压力。有研究表明,社会的支持和成功的压力处理能够创造一种积极的效应,这种积极的效应使得教师对同样“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这说明外界的理解和关注能在无形中帮助高校教师有效地释放部分压力[5]。与此同时,提高高校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等做法,都对缓解其职业压力有所帮助并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6]。

最后,作为教学对象的大学生也应从尊师重教的角度关爱高校教师,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学生与教师、家长间应友好交往,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都对防治职业倦怠具有重大意义。■

[1]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1).

[2]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10).

[3]Rice P L.压力与健康[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陈德云.教师压力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雷纪丽,张静,李雷.教职工170名健康生命质量评价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5,21(3):327-328.

[6]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3-142.

G645

B

1671-489X(2015)24-0031-02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535)。

作者:范超,吉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任丽平,吉林医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卫生管理;王柳行,吉林医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卫生管理;郑锴,吉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13201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