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浓浓综合之味悟知识融合之理明能力培养之要2014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5-02-15◎
◎
品浓浓综合之味悟知识融合之理明能力培养之要2014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分析与启示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林巧渝
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凸显了浓浓的综合味。一线教师应品味其综合性的各种表现,探明试题特点,明确知识融合道理。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延伸,加强模块内部不同单元之间以及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福建高考;文综政治;综合性;跨学科
顾名思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色在于它的“综合性”,目前各地的高考文综试卷综合程度不断深化,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上都渐趋成熟。2014福建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就是一份重视学科综合,彰显浓浓综合味的试卷。
一、品浓浓综合之味,探试题特点明方向
1.跨学科情境融合,彰显大综合特色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往往是依托一定的情境来设计的,考查不同学科知识,实现不同知识的有机融合。在选择题部分,常常把数学函数知识、文学艺术史知识、自然科学,心理学知识等多次运用到试题中去。西方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刘易斯拐点”“拉弗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等经济学道理依托一定生活现象频频亮相于高考试题。多方面、宽领域的取材视野,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宽广度,有利于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福建文综政治卷第33题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的水乳交融。该题以考生熟悉的大米、汽油、商品房为情境,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的原理推测这些商品需求曲线变化的可能趋势。考生既要运用函数知识理解需求曲线向右下角倾斜的总特征和内涵——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也要理解需求曲线左右移动的经济学道理,并根据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不同知识融合的另一个趋势是,以历史或地理的学科素材为主观题背景材料,设计考查政治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点在福建省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表现尤其突出。2009年的“萧规曹随”“文景之治”;2010年的孟子、唐太宗、谭嗣同、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认识;2011年郑和下西洋,林则徐冷眼看世界,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2012年的孔子、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义利观的演变历史;2014年“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福建近年来第39题多以历史素材设置情境,追求呈现形式优美,文化味道浓厚,具有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特色,很好实现了政治科和历史科的综合,有效考查了考生收集处理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及理解、判断、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学科内模块间的综合,彰显小综合特色
近年来福建文综政治试卷加强了对四个模块知识的归纳、迁移、整合,重构能力的考查。
首先,在选择题方面,把同一模块不同单元知识,不同模块知识综合运用的题目日益增多。如2014福建卷第26题,以“舌尖上的浪费”“苍蝇、老虎一起打”为背景,四个选项中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党的作风建设、党的执政方式、公民权利、群众观点、价值观,知识跨度从必修2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到第三单元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修4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学生必须在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种命题趋势不仅体现在选择题,而且突出表现在福建卷主观题。在选修部分,必修2与选修3的整合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命题成熟度日益提高。2013年39题第(2)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观点一:经济发展史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首次将《经济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模块的知识综合考查,要求学生从方法论的高度审视、分析和评价问题。2014年稳中求新,在39题第(3)问:“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材料二中一些西方人士的担忧(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影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进行评析”。将《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有机融会贯通。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高考重要考核目标,要求考生在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的归纳、迁移、整合,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014年39题第(3)问,这种运用两个模块的知识诠释同一个问题的能力,渗透综合探究性学习理念,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考生具体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明确中美关系即国际关系,对西方人士的担忧进行判断,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基本知识,肯定观点中的合理部分,指出其不合理的部分,并能运用“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知识进行理论阐释。在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要求考生坚持辩证的观点,避免绝对化和片面性。
3.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融合,彰显隐性综合特色
情境的交融和知识诠释的综合,都属于显性的综合,学科综合的最高境界是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方式的渗透的隐性综合——即在解答高考试题时,需要考生凭借其他学科素养来解读试题。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融合已是高考政治命题的一个趋势,也是高考选拔考生水平的一个重要区分点。
2014福建卷第28题,采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作为试题背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有较强的语感,就刘盛兰的品质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从四个选项“A.甘于清苦的作风;B.崇仁厚德的品质;C.坚守职业的信念;D.永不言败的精神”中做出比较鉴别,确定“崇仁厚德”才能全面体现刘盛兰的品质,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第31题是一道失误率较高的题目。该道题虽然考查的是投资收益的知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单从收益绝对值来判断收益最大化,就会做出错误判断。收益最大化要看收益与投资之间的比率即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年平均(预期)利润总额/投资总额× 100%。经简单的数学运算,投资股票4万元,预期收益0.3万元,收益率为7.5%,投资债券6万元,预期收益为0.35万元,收益率为5.83%,投资基金2万元,预期收益为0.2万元,收益率为10%,投资保险8万元,预期收益为0.25万元,收益率为3.1%,因此,从收益最大化角度应选择的理财产品是基金。
第35题也是本卷中一道失误率较高的题目。推导型题目要求考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视野中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轨迹,考生要明确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逻辑关系,确定“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逻辑推理的起点,就能水到渠成选择出正确答案。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以及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严谨性、批判性,注重对考生进行思维活动过程、思维方法及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悟知识融合之理,明综合能力培养之要
对于跨学科的综合,启示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延伸,以本学科知识为主线并向其他学科延伸,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扩宽视野,增强人文底蕴。如《经济生活》中的曲线图类知识,需要适当向数学知识扩展;《生活与哲学》也可穿插介绍一些哲学史的知识。
对于学科内的综合,启示教师要着力加强不同单元之间,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目录、知识结构图等方法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加强对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找出两个模块的知识交叉点。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哲学与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一一对应,找出其间的联系点。比如《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就有较多的交集。例举如下:①文化的社会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③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否定;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⑥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对于学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融合,教师加强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辩证评价问题的能力培养。适时适量做一定的开放性、推理性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引导学生总结其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改善思维品质。
历年高考题都具有规范和发展导向功能,只要教师肯下功夫,对经典试题多做研究,从试题中悟出道理,生成解题技能和教学策略,教学教研一定更有成效。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