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澳洲北斗GEO 数据改进Klobuchar模型

2015-02-15吴风波张小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谷值电离层时刻

吴风波 张小红

1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电离层能影响电磁波的传播,严重影响利用电磁波信号的GNSS 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是重要的电离层特征参数之一,可以通过探测与分析TEC 参量研究电离层[1]。随着GNSS技术的应用,通过GNSS观测数据反演TEC成为研究电离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2-5]。

GPS卫星运行较快,利用GPS系统无法直接得到固定穿刺点VTEC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在进行VTEC时空分布特性分析时,必然引入插值或建模误差[6]。地球同步卫星GEO(geostationary satellites)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利用GEO 卫星可以提取出更高精度的VTEC。以此进一步分析VTEC时空变化的特性规律,将为现有的电离层模型精化提供新的条件。如能提高K8 模型(GPS的Klobuchar模型[7]以及北斗的K8模型)对电离层的改正精度,意义将非常重大。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一些努力:一部分研究Klobuchar模型的改进,主要是章红平的14参数法[8],其改进效果不错,但由于增加了广播星历的发播量而未能民用;另一部分则是使用数据精化的方式更新模型参数,如霍星亮[9]等人提出的利用L4观测值更新模型参数,其实质上是利用GPS原始观测数据进行电离层建模改进Klobuchar模型参数。而维持8参数不变来改进Klobuchar算法的方法鲜有研究。

为此,本文利用北斗GEO 卫星双频数据对地方电离层特性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电离层时间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研究维持8参数不变来改进Klobuchar算法的方法,以提高其对地方电离层的模拟精度。

1 电离层VTEC探测方法

由北斗系统单频观测值基本观测方程可以推导双频伪距反演TEC的观测方程:

式中,P1、P2代表两个频点伪距观测值;f1、f2为载波频率;,表示卫星两个频点发射通道时延之差;,表示接收机两频点接收通道时延差;M12为两个频点伪距观测值多路径误差和观测噪声之差;z′为穿刺点处的天顶距。

为了得到更高精度的TEC,目前较常用的办法是利用相位对伪距观测值进行平滑处理:

于是可得:

式中,Φ1、Φ2分别为两个频点的相位观测值,N1、N2分别为两频点整周模糊度,λ1、λ2分别为两频点对应波长。以未发生周跳时段内的ΔLP作为组合模糊度,可以得到相位平滑伪距后的电离层观测量:

VTEC建模方法都是根据式(6)用多项式等模型进行表达,其思路是同时解算VTEC 模型系数以及组合硬件延迟。本文在利用GEO 数据建模时不对VTEC建模,而是先解算出组合硬件延迟,然后直接求解VTEC。由此可得北斗GEO卫星计算VTEC流程,见图1。

图1 北斗GEO 观测数据解算VTEC流程Fig.1 Process of calculating VTEC using Beidou GEO observations

2 硬件延迟解算

GPS的卫星硬件延迟可以从IGS服务获取,较难获得的是接收机硬件延迟算。目前求取接收机硬件延迟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基于最小二乘的算法,主要是通过对VTEC 建立多项式模型,同时求解VTEC和组合硬件延迟;二是基于真值搜索的算法[10-13]。

本文对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定简化来求解硬件延迟。使用Mgex提供的北斗卫星硬件延迟作为卫星硬件延迟已知值,采用IGS格网模型提供的VTEC作为VTEC 参考值,根据式(6)反求接收机硬件延迟,进一步获得接收机和卫星的组合硬件延迟。

3 北斗GEO 卫星地方电离层时间变化特性分析

3.1 电离层日变化

选取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uaa、cuta、cut0、cut2四个站进行分析。取3个季节典型平静天进行展示。图2 是4 站与C04 穿刺点处VTEC 的日变化图,图中横轴为世界时(由穿刺点位置可知与地方时相差8h)。

图2 3个平静天4站与C04卫星穿刺点VTEC的日变化Fig.2 Diurnal variation of VTEC on four ionospheric pierce point by C04during three quiet days

图2可见,VTEC在早晨变大的过程较剧烈;达到峰值后的4h内变化较平缓,而在傍晚时急剧减小,在夜间变化缓慢。4个测站与C04卫星穿刺点上VTEC 值在有太阳照射时段的变化幅度远大于没有阳光的情况;随着阳光减弱,VTEC显著下降。在夜间,TEC 缓慢减小。这表明VTEC日变化主要受太阳与温度的影响,而两者之间,太阳光照因素对VTEC影响更大。在同一天内,每站与C04卫星的穿刺点处VTEC不论是变化幅度还是峰值时刻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这说明VTEC有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3.2 电离层季节变化

图3是cut0 与C02卫星穿刺点处2013-04以来VTEC年变化特性。可以看出,VTEC 在夏季(5~8月)全年最低,其中7月最低;在春季(3、4月)高于其他季节,其中3月最高;冬季(11~2月)要普遍高于夏季,表现出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另外,夏季月份VTEC 峰值时刻跨度较大(LT 12:00~LT 16:00),而谷值时刻则非常稳定(LT 6:00)。在秋季,VTEC 相对变化曲线渐渐陡峭;谷值时刻开始向前推移,渐进谷值的过程也逐渐变得剧烈。在冬季,VTEC在11、12月谷值达到最早(LT 5:00),而在1、2月,谷值回落,缓慢向LT 6:00偏移。在春季,VTEC白天和夜间缓慢变化,峰值时刻跨度扩大而谷值时刻达到LT 6:00。在VTEC全年的变化过程中,夏季的日变化幅度最小(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而春季的日变化幅度最大,冬季次之,秋季则略大于夏季。

图3 VTEC每月的日变化Fig.3 Mass plots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VTEC in each month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VTEC日变化随季节的变化特征,表1给出了计算数据每月各天的峰值时刻统计结构(谷值时刻比较稳定不作展示)。可以明显看出,峰值时刻并不固定,在峰值时刻均值附近波动较大。而且不同月份之间,均值不一致,峰值波动幅度相差也较大。其中,冬季月份波动幅度最小,夏季最大,春秋季居中。这一结论与图3所得一致。

3.3 电离层夜间VTEC变化特性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VTEC 夜间变化特性,单独提取图3中夜间时段(LT 19:00~LT 9:00)进行细致分析。图4绘出了12个月VTEC 夜间变化两类均值和标准差曲线,其中虚线表示VTEC月均值而实线表示标准差;细线表示将夜间VTEC固定为常数(时段内月均值),粗线表示VTEC的月均值。由图4可见,VTEC夜间变化随季节变化存在较大差异。4~9月夜间VTEC 变化比较平缓,夜间LT 21:00~LT 7:00基本为常数;而其他月份,夜间VTEC变化剧烈,LT 21:00~LT 7:00存在明显的下降过程。综合分析全年数据可知,夜间VTEC表现出明显的3 段特性,而这一特性又可以细分为两类:4~9月是两个线性时段和一个常数段,其他月份则是3 个线性时段。

另外,时段内月均值是将夜间VTEC 变化视为一个常数时段,其不论是在量值的确定上还是VTEC夜间的复杂变化上都无法进行合理表达。

表1 全年VTEC峰值时刻统计表Tab.1 Statistic of VTEC peak time of the year

图4 VTEC全年的夜间变化Fig.4 Variation of VTEC during night in each month

4 基于电离层的时间变化特性改进K8模型

基于§3对电离层时间变化特性的分析,针对Klobuchar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提出一种改进模型。为验证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对比两种模型计算VTEC 的精度。在精度统计时,以北斗GEO 卫星提取的实测VTEC 值VTECobs作为参考值,则精度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VTECmodel为相应模型计算的VTEC值,即原Klobuchar模型与改进后的UKlobuchar模型。

4.1 K8模型改进算法

根据§3中所得VTEC 时间变化特性,针对Klobuchar模型中固定峰值时刻和固定夜间值,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设置峰值时刻为变化峰值时刻,每月的峰值时刻单独设置;2)夜间值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计算:部分作为固定值处理,另一部分用1阶线性函数求解。而这两种改进具体值的确定则由本文实测数据分析的VTEC 规律确定。其中,峰值时刻按照月均峰值时刻,而夜间VTEC值则分月计算线性参量或常数。

于是可得在原Klobuchar模型基础上的改进算法如下:

其中,k1、k2、k3为夜间3个时段斜率(常数段斜率为0);c1、c2分别为夜间第1个时段和第2个时段谷值;t1、t2分别为夜间第1个和第2个时段谷值时刻;tpeak为峰值时刻。式(13)需分月进行单独处理。

4.2 K8模型改进精度

图5(a)、(b)、(c)、(d)分别对应春、夏、秋、冬4个平静天。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模型在峰值时刻谷值量值及变化与真实情况更为符合,因而在1d中更大时间范围内与真实值符合性更强;Klobuchar模型则与真值存在较大差异。Klobuchar模型在峰值下降的过程中与真值的符合度并不低于改进后的模型;而改进后的模型在曲线的平滑性上明显不如原模型。这与改进模型的设计算法是一致的。

图5 两种模型C01卫星穿刺点处4个季节VTEC的日变化Fig.5 Diurnal variation of VTEC on ionospheric pierce point by C01in four seasons calculated by two models

图6给出了每月各穿刺点处改进模型与原模型计算电离层VTEC的精度统计图,图中相同点型表示相同穿刺点,深色曲线表示5个穿刺点改进模型计算TEC的精度均值,浅色曲线表示原模型精度均值。由图中可以看出,改进模型在绝大部分月份精度更高,而在少数月份精度稍低或持平。其中,第一类情况的计算精度明显高于第二类,这表明第二类夜间值情况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精化。不过,从整体来看,改进模型是有效的。

图6 两种模型各月计算VTEC的精度对比Fig.6 Precision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in calculating VTEC in each month

5 结 语

本文利用北斗GEO 卫星提取高精度的VTEC,分析地方电离层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夜间变化特性。电离层日变化规律随季节存在一定变化,一天中的峰谷值时刻以及量值在各月有着较大差异;一年中冬季VTEC 要高于其他季节,夏季最低;夜间VTEC表现出明显的3段变化特性,在高精度分析中需要顾及这一特性。

针对Klobuchar模型设计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峰值时刻以及夜间值上进行改进,并利用实测的全年数据对改进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证实改进方案的可行性。然而改进方案虽然对电离层的改进精度有显著提高,但改进模型白天与夜间VTEC值的衔接很不和谐,对第二类夜间情况的改进效果略差。这是改进模型设计上的缺陷,需要继续优化研究。

[1]吴风波,吴仁攀,任晓东.综合多种方法分析中国区域TEC时空变化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34(5):75-81(Wu Fengbo,Wu Renpan,Ren Xiaodong.Analysis on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EC in China with Different Methods[J].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4,34(5):75-81)

[2]Prasad S,Rama Rao P V S,Prasad D,et al.On the Variabilities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over the Indian Low Latitude Sector[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12,49(5):898-913

[3]蔡昌盛,高井祥,李征航.利用GPS 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季节性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

31(5):451-453(Cai Changsheng,Gao Jingxiang,Li Zhenghang.Inversion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Ionospheric TEC Using GPS Measurements[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6,31(5):451-453)

[4]吴晓莉,韩春好,平劲松.GEO 卫星区域电离层监测分析[J].测 绘 学 报,2013,42(1):13-18(Wu Xiaoli,Han Chunhao,Ping Jinsong.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Ionosphere with GEO Satellite Observations[J].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2013,42(1):13-18)

[5]Klobuchar J A.Ionospheric Time-Delay Algorithm for Single-Frequency GPS Us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87(3):325-331

[6]章红平.基于地基GPS的中国区域电离层监测与延迟改正研究[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6(Zhang Hongping.Study on Monitoring Ionosphere and Correcting Ionospheric Delay in China by Ground-Based GPS[D].Shanghai: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CAS,2006)

[7]Yuan Y,Huo X,Ou J,et al.Refining the Klobuchar Ionospheric Coefficients Based on GPS Observ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8,44(4):1 498-1 510

[8]吴晓莉,平劲松,刘利,等.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硬件延迟解算[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10):1 218-1 221(Wu Xiaoli,Ping Jinsong,Liu Li,et al.Hardware Delay Solution of Regional Satellite NavigationSystem[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1,36(10):1 218-1 221)

[9]耿长江,章红平,翟传润.应用Kalman滤波实时求解硬件延迟[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34(11):1 309-1 311(Geng Changjiang,Zhang Hongping,Zhai Chuanrun.Real Time Estimation of DCB Using Kalman Filters[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9,34(11):1 309-1 311)

[10]Arikan F,Nayir H,Sezen U,et al.Estimation of Single Station Interfrequency Receiver Bias Using GPS-TEC[J].Radio Science,2008,43(4)

猜你喜欢

谷值电离层时刻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一种电离层TEC格点预测模型
Kalman滤波估算电离层延迟的一种优化方法
基于改进幂次趋近律的滑模控制H桥逆变器的非线性行为
上证指数运行规律模型
电离层对中高轨SAR影响机理研究
中国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值选择的系统评价
Linux Shell语言在电离层解算中的应用
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频域与时域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