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①

2015-02-15水无砥纪永娟

关键词:英汉语料语言学

水无砥,纪永娟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一、研究背景

言据性(又译为可证性)作为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言据性理论是研究人们对所述事实或命题的认识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1]。实据性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通称为实据性成分。国外对于言据性理论研究的成果除了刊登在Chafe和Nichols的论文集[1]和2001年第33卷第3期JournalofPragmatics上外[2],还有一些很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Delancey[2],Lazard[3],Matlock[4],Nutyts[5]和Palmer[6]等 人 的专著。这些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从实据性范畴的概念范围、类型学、语义学、认知语用四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言据性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为四类:言据性概念的引进及研究综述[7-9],汉语中言据性的研究[10-11],言据性概念的运用[12],以及言据性概念的再解析[13-14]。

在言据性研究中,语言学家也关注将言据性与语篇特征研究的结合。Chafe[1]关于学术写作与英语口语言据性的对比研究,为言据性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胡壮麟[10]对新闻和论辩语体中言据性的研究使言据性和语篇分析得以更有效地结合。近年来,语篇言据性特征研究逐步得以完善。李健雪[15]以英语书评为例,探讨了言据性策略对动态构建的作用。张桂攀[16]基于有关言据性的研究和语类分析理论,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手段,对言据性标记在四种语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

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英语语料,不仅很少涉及英汉语篇言据性的对比研究,而且关于语篇中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以新闻语篇为主。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英语言学领域核心期刊《当代语言学》和JournalofPragmatics语篇建立相应的英语语料库和汉语语料库,基于胡壮麟言据性研究中的据素分类法,对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的据素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据素使用频率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2)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据素的分布有何异同?(3)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据素的使用与语篇特点有何关联?

二、分析框架

迄今为止,关于言据性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也正说明相关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但是一般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言据性是指那些表示信息来源的语法成分,广义的言据性是指信息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所持的态度[1]。Chafe对可证性的理解是广义的,他将言据性资源分为信念、归纳、传言、演绎、信度和预期等几类。学者胡壮麟[7]于1994年将言据性理论引入国内,同时结合汉语的言据性研究,就Chafe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模式(见图1)。

图1 言据性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依据胡壮麟的据素分类模式,主要对传闻、归纳、演绎、信度、预期和信念六类据素进行了据素统计分析。

三、语料及研究方法

在语料选取方面,所选语料来自中英语言学领域核心期刊《当代语言学》和JournalofPragmatics。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simple random sampling),即选取2011年的所有文章,分别对文章编号,在已编号文章中各连续随机抽取12 次,得到一个容量为24 的样本,其中,英语语料具体容量为99 331词,中文语料为136 469词。

在数据统计中,通过对数似然比对英汉据素进行差异显著性测试。同时,对英汉语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换成1 000的词频,得出相应的英汉据素频率,然后对据素使用进行具体化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一)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据素差异分析

笔者对英汉语料的据素使用频率进行了相应的数据统计和整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据素频率统计表

表1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据素的总频数及频率对比情况,其中汉语语料中据素的总频数为6.48‰,英语语料中的据素总频数为17.2‰。对两个样本的数据总数进行的显著性检测发现:当LL=593.23(1d.f.),其值远远大于3.84(p<0.05时),这说明英汉据素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了对样本据素总频数进行测试之外,笔者就英汉样本语料中六类据素频数逐一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传闻据素LL=234.56(1d.f.);归纳据素LL=28.09(1d.f.);预期据素LL=27.72(1d.f.);演绎据素LL=209.20(1d.f.);信念据素LL=41.09(1d.f.);信度据素LL=90.15(1d.f.)。测试显示,六类据素在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英汉据素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表1显示英汉言据性特征不仅在据素总体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具体据素使用上也有体现,两个样本语料中英语语料的据素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首先,从具体量值来看,英汉语篇中传闻、演绎、信度据素使用频数差异性最大,是汉语频数的3~4倍。其次,归纳和预期据素LL值(28.09/27.72)趋同,两者在英汉语篇中的使用频率接近。英语语料中出现的总据素是汉语语料的两倍多,这表明在学术语篇信息传递中,英语语言学者较中国学者更为主动、活跃。西方人多为逻辑和线性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喜欢把事物从整体中分离,进行逻辑分析;而东方人却总是呈现辩证思维,也称之为发散式螺旋上升思维方式。汉语学者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解决问题时喜欢用折衷的办法追求和谐,讲求谦虚、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汉语言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据素使用较少,观点陈述和表达更为谨慎、保守。在具体的据素使用中,英汉各个据素的使用频率也存在不同之处。虽然演绎、传闻、归纳等据素在英汉学术语篇据素使用中都占据了较大份额,表明了学术语篇的严谨性,但是英语语篇中演绎、传闻据素远高于汉语,是汉语语篇的两倍多。这是因为国外学者在思索推断中,通过传闻、演绎据素,能更好地体现论述的确定性和逻辑性。而中国学术文化为确保文章的客观性,倾向于避免个人学术推断,因此在表达个人学术观点、开展具体学术推理时,传闻、演绎、归纳等据素使用较少。首先,我们来观察英汉语篇中的传闻据素。这类据素不仅包括对已有信息的直接引用和转述,也包含了体现个人经历的据素。大量的传闻据素为英语学者开展逻辑推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研究在西方发展起步早、成熟度高,在其学术语篇中,作者的观点经常通过实验或直接数据加以证实。因此,英语作者较之汉语作者,更多地采用相应的传闻据素,追求文章的科学客观性。陈颖[17]提到在学术话语中,通过个人经历得到的证据都是第一手直接性证据。这种据素不仅提高了文章信息的可靠性,而且有力地论证了作者观点的客观性,体现了学术文章的科学性;归纳据素是逻辑推理过程不可或缺的据素之一。依据传闻据素提供的可靠信息,学者作出客观的逻辑推理,削弱了作者观点的主观性,保证了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因为英语语篇中传闻据素较多,所以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归纳据素使用频率偏高;演绎据素作为典型的逻辑推理据素,在学术观点推理论证中不容忽视。我们以其中普遍使用的假设据素为例。在学术研究中,学者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逻辑推理,引领读者了解和认同自身的学术分析,这也是作者探讨性提出个人学术观点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和交流。综上所述,英语学者通过大量的传闻、归纳、演绎等据素展示学术逻辑推理论断有别于汉语学者的学术倾向。请看下面的例子:

(1)Heine 和Kuteva 指出,“频率推动语法化”的观点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频率只不过是语法化的附带现象,因为发生语法化演变的词项,其频率未必高于没有发生语法化的词项。(传闻)

(2)Fig.2shows an attempt at constructionally formalizing classroom discourse,exploiting previously proposed attribute-value pairs.(传闻--个人经历)

(3)所以严格来说,非结构语串虽然不能构成通常意义上的语义单位,但或多或少仍能够提供些微语义信息。(归纳)

(4)Construction Grammar,therefore,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versational”constructions to the extent that these are conventionally linked to recognizable discourse types or genres.(归纳)

(5)若假设一般健听儿童每一年应有一年的语言能力增长,这个结果表明了聋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手语而影响说话的能力。(演绎)

(6)Given that 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 have a stated interest in covering the idiomatic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ore productive patterns,then construction grammar should not ignore any kind of encoding idiomaticity.(演绎)

胡壮麟[10]指出,信念据素是说话人或作者或语篇中有关人物自己的观点、想象或臆测的东西,预期是通过某些词语说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事件的预见,信度是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事件的是否可证所作的判断。在语料数据统计中,这三类据素在英语语料中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这表明,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更乐意于直接表达个人学术观点,而中国学者倾向于隐藏个人观点,这可能是由于中外学者对各自文化环境中的学术交流期望不同。中国学术文化强调客观性和权威性,认为过多使用这种表达个人观点的信念据素会弱化学术文章的严肃性;而国外学术文化强调互动和协商,因此信度据素成为学者们引起读者共鸣、推销个人观点的有利工具。接下来,我们以信度、信念据素为例,对这个问题再进行详细阐述。信度据素:学术语篇中,英语采用“may,might”,汉语用“也许、可能”等表示可能性的信度据素表明作者学术观点的可能性。在学术推理论证过程中,作者通过这类据素缓解自己所持学术观点与前人观点的冲突,以“互动协商”的委婉形式呈现,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纳其学术观点,既顺应了学术领域推陈出新的趋势,也为自身学术推断留有余地。信念据素:在学者的“互动协商”推理中,信念据素虽然主观性强,却明确地传递了学者本人的观点,表明了学者的学术信心。在推理中,英语学者采用较多的信念据素反复强调其学术观点,却不失与读者沟通协商的态度。

同时,据素的使用和学者采用的语用策略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英汉语言学语篇中,由于作者各自采用不同的语用策略来传达和实现其语言意图,因此据素的使用频率不同。在英语语言中,作者更倾向于直接语用策略,较多地使用传闻据素来陈述并提出学术观点,而汉语语言作者更多地选取间接语用策略,以间接委婉的方式实现其表达意图,故据素使用较少。例如英语学者采用传闻据素中的“as,it is said,sb argues/points out/proposes/holds”等词,将信息通过第三方传递给读者,实现的语言目的是转嫁其对信息真实性承担的责任。如:(7)As Mehan further observes,the use of such expressions in classroom discourse may be accompanied by particular intonation patterns.

条件假设策略也是英语语言学者较之汉语学者更常用的语用策略之一,主要通过演绎据素,在条件假设的基础上,依据话语双方认可的客观事实或规律,推导出双方易于接受的结论。英语中常见的演绎据素有if,should,would,could,might等。如:(8)“If we adhere to the definition of facework as means we use to keep,threaten,or support face in interaction”,then Richard himself is not doing facework here.He is rejected,cries and disengages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Klas.Klas,on the other hand,could be argued to struggle with facework as he wards off the plate but at first does this only nonverbally by retreating into a corner.

在学术语篇中汉语据素使用频率低于英语,是由于汉语学者较之英语学者倾向于采用面子策略来满足学术语篇保留读者和学者自身面子的需求。传闻据素中,汉语多采用直接转述形式,表明作者对所引论断的态度,模糊了自身学术观点与所转述内容的关系,回避与读者观点的正面冲突,维护了学者的面子。语篇中,汉语学者为了陈述学术观点和维护面子,避免较多使用陈述个人观点的信念据素。面子策略的使用表明汉语言学者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解决问题时喜欢用折衷的办法追求和谐,讲求谦虚、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据素相似性探讨

依据胡壮麟[10]的据素分类修正模式,本文在对据素数频研究基础之上,就传闻、归纳、预期、演绎、信度和信念等六类据素在据素总量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学术语篇中据素种类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英汉语言中,排名最靠前的据素是传闻据素(英语41.19%/汉语42.26%),其次是归纳(英语12.40%/汉语19.10%)和演绎(英语25.28%/汉语19.77%),这三种据素的使用达到了78.87%和81.13%,而预期、信度和信念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前三种据素使用比例占据总据素的四分之三,据素分布不平衡。胡壮麟[7]提出,可证性分析可作为语体分析或文体学分析的一种手段,各种体裁在证素选用上各有侧重。学术性文章强调认真严肃和科学预见性,因此我们将结合学术语篇特点来分析其言据性特点。其中,传闻据素使用频率(英语39.4%/汉语42.26%)远远高于其他五类据素,这是由学术语篇客观性特点决定的。一般说来,严谨负责的学术研究都会出现较多的引证并提供相当完备的参考文献。传闻据素表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通过间接引用方式更好地突显学术语篇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增加文字的说服力。演绎和归纳据素在学术语篇中也不容忽视。演绎据素通过假设形式降低主观性,有力提高了文章论证的可靠性。写作中,作者总是倾向于寻求自己和读者双方可能共有的某种假设基础,使所提出的假设条件能够得到对方认可和接受,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积极认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归纳据素反映了作者论证陈述的客观事实依据,体现了语篇的客观性。学术语篇中归纳据素主要体现为研究中对现象、数据、结果等所作的推断。这种推断通过实验方法获取证据,是研究者亲身感受或体验到的,有效地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除此之外,语料统计显示信念、信度据素使用频率低,这成为作者弱化主观性的工具。信念据素指信息来源于说话人或作者的个人信念或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术语篇中对个人主观意识的抑制,是与学术话语追求科学客观性相一致的。总而言之,通过据素分析,我们发现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言据性特征与该文体存在密切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胡壮麟先生在其研究中提出的观点[10],因此将据素与学术文体结合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驾驭学术语篇的阅读和写作。

表2 英汉语素分布比例

五、结 语

本文以胡壮麟言据性修正模式为理论依据,对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言据性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两者言据性特征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具有相似性。由于英汉作者不同的思维范式,所采用的语用策略不同,致使据素这种语言要素在英汉语篇中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当然,英汉据素分布的相似性也不容忽视。在语言学学术语篇中,可证性作为作者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性的一种认知编码,是作者用以组织文章,开展逻辑推理,弱化主观性的一种手段,反映了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及可靠性。研究表明,作者使用最多的是传闻、演绎和归纳据素,信度、预期据素的使用率较低,而信念据素使用频率最低。这种不同言据性资源取舍情况进一步体现了学术语篇写作的客观性及可靠性原则。

[1] CHAFE W L.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 [M ]//CHAFE W L,NICHOLS J.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ew Jersey:Alblex Publishing House,1986:261-272.

[2] DELANCEY S.The mirative and evidential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69-382.

[3] LAZARD G.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59-367.

[4] MATLOCK T.Metaphor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s[J].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89(15):215-225.

[5] NUYTS J.Subjectivity as an evidential dimension in epistemic modal express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83-400.

[6] PALMER E.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00-104.

[7] 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28.

[8] 牛保义.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5(1):53-6l.

[9]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191-196.

[10] 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3-23.

[11] 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J].现代外语,2006(4):331-337.

[12] 廖巧云.英语实据原因探微[J].外国语,2004(4):46-52.

[1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42-45.

[14] 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4-8.

[15] 李健雪.论实据性策略对英语学术书评动态建构的制约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5):11-16.

[16] 张桂攀.言据性的语类分布特征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28-39.

[17] 陈颖.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0-283.

猜你喜欢

英汉语料语言学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