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打好副刊“差异牌”?
——《南方日报》“家庭周刊”改版回顾

2015-02-15文/李

中国记者 2015年5期
关键词:南方日报风物副刊

□ 文/李 贺 郭 珊

如何打好副刊“差异牌”?
——《南方日报》“家庭周刊”改版回顾

□ 文/李 贺 郭 珊

2013年12月28日,《南方日报》第十次改版浓墨重彩地于每周六定期推出八个版的“家庭周刊”。那么,新推出的“家庭周刊”成效如何?它给报纸副刊的发展又能提供哪些启示?

南方日报 家庭周刊 改版 副刊

为满足都市白领、公务员等高端主流读者群体八小时以外的精神生活需求,2013年12月28日,《南方日报》第十次改版浓墨重彩地于每周六定期推出八个版的“家庭周刊”,在珠三角地区定向发行10万份。“家庭周刊”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两大宗旨:1.追求提高报纸的“耐看性”和周末阅读率;2. 提倡重视家庭、“用心生活”的价值理念,追求思想性、人文性,为目标人群提供有品质的生活智慧服务。

报纸副刊应该如何在秉承文化诉求和寻求生存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如何重新让副刊成为一张报纸凝聚人气的“拳头产品”?

“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板块

在报纸内容差异化竞争中,副刊其实是最有优势、最易出彩的板块之一。

广州同城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历来都对副刊相当看重,各擅胜场。《广州日报》副刊如今每周设有36个版,包括“博阅”“博文”“博雅”“国学”等版面;《羊城晚报》副刊每周设有30个版,包括日常的“花地”“晚会”和“家庭”版面,以及周六6个版的“博文周刊”、周日6个版的“人文周刊”。此外,珠三角地区一些兄弟报纸的副刊版面也非常丰裕,如《深圳特区报》每周副刊多达60多个版。

在改版推出“家庭周刊”之前,《南方日报》日常的副刊设置包括“海风”“闲趣”“文化周刊”(含“封面”和“读书”)等, 这些版面为巩固和彰显报纸个性、 担负省委机关报的传统职责——扶持本地文艺创作,同时培养作者队伍、吸纳铁杆粉丝,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家庭周刊”在版面设置上,一是务求涵盖面广、保证信息量充沛;二是要务求实际、“接地气”、强化信息来源与本土化的关联,切实满足人们家庭生活、尤其是周末休闲生活减负排压、修身养心的内在需要;三是务求每个板块的定位、风格、选题、栏目策划具有明确的标识度,同时尽量不与报社已有的版面设置重复,既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又能形成联动效应,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挖掘;四是在稿件质量上务求精编精写,好读、耐读、值得一读,避免零碎小稿“填版面”的情况发生。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将《家庭周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封面”版将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故事,密切关注都市人群生活的新趋势、新变化,展现现代人在事业、家庭、生活等各个层面存在的普遍困惑,从价值重建的角度传递我们对理想生活的诉求,对人间善美的坚持;“艺术”“读书”力求在信息爆炸的汪洋大海中,开辟出一座汇聚艺术精品、倡导优质阅读的精神绿岛;“休闲”“品味”“养生”集纳丰富、实用而独到的生活资讯和技巧,包括美食、时尚、宠物、装修、手工、职场、情感、保健、运动等方面,为提高读者的生活品质提供微观建议;“风物”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让读者的心灵推开另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成长”则致力于打造未来一代的美育阵地和亲子教育良性互动平台。

打造精品栏目奠定自身特色

在明确了各个版面的归属定位之后,“家庭周刊”接下来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在信息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份主张“细嚼慢咽”的纸媒周刊如何做到脱颖而出,树立自身不可替代的品牌形象?特别是责任编辑在约稿、组稿方面,如何克服碎片化、快餐化、甚至段子化、庸俗化等业界常见的弊病?又凭借何种方式让那些为了衣食住行疲惫奔波的读者,愿意为之缓一缓脚步, 让情绪飞一会儿,让灵魂喘一口气?

1.强化策划意识,注重与热点新闻事件挂钩

首先,“家庭周刊”定下了“编辑中心制”的总体思路,即各个版面以强有力、鲜明而又可行的专题策划方案作为主导, 以此带动采访和组稿。在此基础上,打造名版面、名栏目、名人专栏及名记者,实现有趣、有味、有益的目标。

每期的“封面”故事,是“家庭周刊”的门面。针对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如何经营感情、培养子女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不同家庭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等大众关心的话题,我们策划推出了如下几个栏目:

“梦想2014”,讲述普通百姓勇敢追梦、通过不懈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世家”,讲述岭南地区各行各业享有德望与美名的世家故事,他们代代传承的,无论是一门手艺、一桩生意、一个品牌还是一句家训,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理想和传统情怀;“普通人的24小时”,为读者展现那些不可或缺又鲜为人知的职业群体的生存百态。

以上三个栏目从个人到家庭、再到行业,由小及大地串联起“封面”版的整体构建和统筹体系。采编人员从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中去寻找报道题材,用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稿写作手法,以理性的思维与柔性文字的糅合笔触,去讲述一个个具体而微、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从受访者人生的忧欢起伏,历经的岁月沧桑中,归纳、提取出合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家庭生活理念。

例如,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和濮存昕在提案中大声疾呼保护濒危剧种、抢救戏剧文化遗产,引起文艺界的热烈反响。3月8日,“家庭周刊”趁热打铁,又及时推出了“世家”系列的《薪火传六代 “人偶”不了情》,讲述广州一个根基深厚、跨越3个世纪从未间断的木偶戏世家,这个家族的成员不仅包揽了木偶戏生、旦、老、丑各个行当,而且表演、舞美、编剧、作曲、导演等各个环节无不精通,有四代人曾先后供职于广东省木偶剧院,这在全国戏剧界都堪称罕见。

2.以人文性、体系化取胜,与同类产品拉开距离

随着都市人群尤其是白领高端群体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非专业类的平面媒体也纷纷开设旅游板块。《南方日报》每周三都会推出“商旅周刊”,探讨游客限流、错峰降价等措施能否缓解景区拥堵等话题。既然“商旅周刊”已珠玉在前,那么“家庭周刊”新开辟的“风物”版,又如何在选题、写作及版面呈现上别开生面呢?

“风物”版有意识地借鉴了《南方周末》“地理”版和《南方人物周刊》的《穿越》杂志的经验,不与行业动态挂钩,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人文”之上,以内心的行走、个性的表达、文化的纵览和思考的积淀为立足点,致力于打造成“慢阅读”“深阅读”“优质阅读”的重要阵地。

在具体采编实践中,“风物”版同样始终贯彻“编辑中心制”的指导原则。以约稿为主、向各类旅行达人征集个性化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这是同类产品的常规操作方式,但“风物”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系统化、体系化的操作流程:责任编辑并非被动地等待外部投稿,而是通盘统筹、积极策划,主动邀请到一批以散文、摄影见长的作者群体加盟(大部分为留学海外的硕士、博士生及拥有丰富旅行经验的媒体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每次约稿时由双方共同商议定下选题,由特约作者供稿、供图,由编辑对不同作者的写作计划进行协调,对文章结构、体例、风格进行整体把握,如每期字数统一为4500-5000字,版面设置划分为核心提示、正文稿件、风物辞典等小栏目,从而避免了稿源过于随机、难以预测,文风差异太大,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浓郁的“文艺色彩”成为“风物”最显著的个性——这不仅指旅行地点(尽量避免商业开发痕迹过重的地点)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指刊发的图文内容普遍具备的一种“文艺化”气质。值得一提的是,“风物”版的选题在也在编辑的提前介入和撰稿人的默契配合之下,兼顾了新闻时效性,例如2014年4月推出的“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特别策划《莎翁故里话莎翁》,还有2014世界杯期间推出的特别策划《啤酒:舌尖上的“德式”狂欢》和《巴西足球:桑巴热力无处不在》,都深受欢迎。加上在版式设计等配套编辑工作上力求视觉冲击力,“风物”版力争做到可读、可赏、可收藏,三个系列累积到一定程度将考虑独立成书,通过产业链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3.亲和力、服务性——推崇新生活、传播正能量

对话的平等性、沟通的亲和力也是今时今日大众传播的必备功课。成长版除密切支持集团项目“天空城”各种亲子活动及小学生诗歌节、小学生走读广东等低龄话题,还集中推出了“毕业生故事”系列策划,将关注焦点聚焦在大中学生身上,《火箭小子,一飞冲天》《飘着咖啡香气的创业之路》《他们的天才从何而来》等等多次挤入本报电子版点击排行榜前列。

休闲版则戳中现代人收紧的神经,推崇“登山”“跑步”“单车”等等多种休闲生活方式,传播正能量;这些专题文字热辣、视觉冲击力强,不仅报纸读者关注,而且获得微信大量转载……

艺术版约请国家博物馆专家朱万章开设欣赏古画的专栏,也关注本地高雅艺术演出、聚焦各种主题画展,《如何欣赏现代舞》等专题结合新近演出,结合服务性,引导广大读者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深受好评。

除了“风物版”有结集出版的计划之外,“成长”“休闲”“艺术”等版面还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289艺术园区”密切配合,意图共建一个打通艺术传播、艺术展示、艺术交易、艺术教育、艺术投资等领域界别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提供更多样的服务,满足人们正在增长的艺术欣赏和艺术消费需求。

(作者是《南方日报》 “家庭周刊”主要负责人)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南方日报风物副刊
兴化风物
江南风物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南方日报》新闻评论的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顺应新趋势 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