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综述

2015-02-14俞式清,方琦

关键词:美育美的文献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15) 05-0122-03

收稿日期: 2015-07-25

作者简介:俞式清,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审美教育研究。

doi: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5.14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且阐释了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即“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在艰难的探索中日趋成熟,那么它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及效果如何呢?

一、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EBSCO (ERIC)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1996 2015年(截至2015年2月)有关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119篇,其中中文文献28篇,外文文献91篇。从文献的分布年限来看,2012年(5篇)和2006年(3篇)发表的中文文献最多,而在2008年和2014年出现文献数量上的回落。这与外文文献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相异之处在于,20年间,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没有出现断层,而中文文献在1996年、2001年、2003年、2004年这几个年份出现了空白。

从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外文文献不仅研究了审美教育在具体学科中的渗透,还关注到学校建筑、博物馆设计、网络媒介等对中学生审美经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各种与审美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而中文文献研究的领域相对较窄。笔者对这119篇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类,发现艺术类(音体美)所占比例最高,达35.29% (42篇),其次为语言文学类,约占27.73% (33篇)。其中,语言文学类的中文文献有13篇(语文学科12篇,英语学科1 篇) ;外文文献有20篇,涉及小说阅读、写作、诗歌、儿童文学等多个具体研究对象。此外,外文文献所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历史和数学,文献数分别是2篇和3篇,而在中文文献中没有发现。

单从语言文学类的研究内容来看,中文文献(13篇)多数是整体分析该学科可能蕴含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较强,此类文献有7篇,约占54%。剩下的6篇研究的内容分别是阅读(2篇)、古代汉语(1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1篇)、语文美育资源(1篇)和“审丑”教育(1篇)。比较一下外文文献,很容易发现,这20篇文献研究的针对性更强,研究的内容分别是阅读(8篇)、诗歌(4 篇)、小说(3篇)、儿童文学(4篇)和写作(1篇)。当然,严格来说,“诗歌”“小说”和“儿童文学”都应列入“阅读”的范畴。可见,关于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探析,已受到国外不少研究者的青睐。反观国内,尽管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研究铺天盖地,但最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中学审美教育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整理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有关中学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功能”“美育资源”“美育途径”和“美育误区”等四个方面。

1.美育功能

(1)“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什么是审美教育?研究者们在这一问题上基本形成共识: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的过程便是受教育者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过程(赵永嵩,2002;明佳丽,2012;毛爱军,2000;潘耀全,1996),审美能力集中体现为审美感知、体验与表达能力(赵永嵩,2002; Ralph A.Smith,2005)。

(2)审美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教师善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去影响、激励学生,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杨萍,2006;周显宝,1998;明佳丽,2012;李子华,2006;李艳英,2012;靳彤,2010)。可见,审美教育既是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杨萍,2006;李艳英,2012; Easton,1997)。

(3)审美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如果能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多融入一些人文的、审美的情趣,学生自然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伴随精神上的愉悦(杨萍,2006;李艳英,2012; Marsha M.Sprague,Sandra L.Bryan,2001)。

(4)其它。审美素养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而活得更有意义(代志鹏,2008)。只有回归审美,才能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地统一起来(Paul Shaker,2001)。相信审美的价值不止于此,审美教育将是现代教育的出口,是未来教育的归宿(靳彤,2010)。

2.美育资源

(1)自然与科学之美。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跳出教科书,去探索世界,发现奥秘,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美的现象,寻求美的本质。数字世界中优雅的抛物线,化学实验中神奇的反应,生物世界里基因的遗传……这些都可以成为美育的资源,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洞察美的能力(赵永嵩,2002)。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Marsha M. Sprague,Sandra L.Bryan,2001)。

(2)人文与情感之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结构,以及其中蕴藏的情感,都可以让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李子华,2006)。情感的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并指引学生找到情感的共鸣(蔡维祥,1996;安丽辉,陈英,1997;张富青,2009;薛琦,1999; Linda T.Parsons,2013)。

(3)设施与环境之美。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审美的空间和环境,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美的事物,抵达美的意境。无论是教室的布置还是连廊的设计,抑或是橱窗里的陈列品,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需求,从而充分发挥视觉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薛猛,2011; Lauren Aimonette Liang,Lee Galda,2009)。美不是虚无缥缈之物,它需要合适的载体;房屋需要装潢或翻修,教室和图书馆也一样。如果能将财力和精力“浪费”在完善设施、美化环境上,那么,美育的资源就不会局限于教科书了,孩子们便可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美(Easton,1997; Marsha M.Sprague,Sandra L.Bryan,2001)。

3.美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教师可以针对学习目标和内容,在课前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也可以用视觉形象展示审美意境,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步入美的世界。审美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不可机械照搬(明佳丽,2012;安丽辉,陈英,1997;代志鹏,2008;薛猛,2011)。

(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否感知和体验到教学情境中的美,与学生的想象力紧密相关。想象力在多数时候处于停滞状态,需要在某个教学时机被激发出来。除了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鉴赏美只是美育的开始,创造美才是美育的中心(明佳丽,2012;安丽辉,陈英,1997;李子华,2006;徐发明,2005;代志鹏,2008; Evan Ortlieb,Neva Cramer,Earl Cheek Jr.,2007; Linda T.Parsons,2013; Freda Easton,1997)。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张喜转,2010;杨茹,2006;代志鹏,2008;蒲国敏,2007; Marsha M.Sprague,Sandra L.Bryan,2001; Marina Sotiropoulou -Zormpala,2012)。它体现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蔡维祥,1996;徐发明,2005; Ralph A.Smith,2005)。

(3)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美的印象。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才能对美的形象有全面而深刻的感知。以语文教学为例,要想“品”出美感,就必须借助“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试读,并授以诵读的技巧(安丽辉,陈英,1997;李子华,2006;李艳英,2012;薛猛,2011; Linda T.Parsons,2013)。

(4)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审美能力。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由于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审美的体验,因而在比较中发现美、增强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力,不失为一种审美的策略。审美要和审丑同时进行,即使同为美的事物,也要比较、鉴别出美的不同属性(蔡维祥,1996;田国丽,2013)。

(5)提升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审美活动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审美素养,方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审美世界。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明佳丽,2012; Maria Nikolajeva,2010),教师可以阅读教育专著,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关注生活中一切美的现象,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美育工作者(Ralph A.Smith,2005)。

4.美育误区

不少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尚浅,在美育活动中往往过分强调“美”的体验,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他们在提倡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同时,常常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审美教育若想获得普遍认可和广泛推崇,必须警惕在实践中走入误区,警惕将审美和认知对立起来,二者应该统一于美的对象中(周立群,2005)。

三、反思与展望

20年来,国内外有关审美教育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硕,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美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几点反思与展望。

1.拓宽审美教育的研究领域

从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研究虽然对中学的各个学科都有涉猎,但作为承载了重要美育功能的语文学科,其审美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体验、探究文本之美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学生创造美、表达美的最好的方式。目前国内的美育研究还没有将写作教学与审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零星的表述,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国外的美育研究虽然谈及写作教学,但文献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研究的成果很难直接应用于国内的语文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将研究的对象确定在“中学写作教学”这一领域,旨在弥补当前美育研究的一点缺憾。

2.完善审美教育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的审美教育研究方法多是理论阐释和经验分享,缺少个案的调查追踪,也没有见到对美育工作者的访谈内容。笔者的研究将在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增强审美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美育在具体学科中的渗透和接受情况做出统计分析,问卷设计的条目不仅涉及教师的美育工作情况,更关注到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习成效。此外,通过与中学一线教师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美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如何以审美促认知发展,如何在标准化考试与审美活动之间找到平衡点等问题上,加强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并尝试给出合理的建议。

3.深化审美教育的研究内容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是让一线教师头疼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们的兴趣所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研究都将着眼点放在高分作文的序列化训练上,很少关注写作在锻炼思维、净化情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美育措施。其实,很多学生抱怨作文写不好,或是无话可说,其根源正在于这些学生没有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缺乏思想和情感的积淀,加上对语言的美缺乏敏锐的嗅觉,自己的作文当然也是“相貌平平”,个性化的语言和创造性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笔者认为,美育研究要想从鉴赏层面上升到表达和创新层面,必须重视写作教学,在审美的视野中重新观照学生的读写能力。

〔责任编辑:朱 根〕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文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