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学生习得汉语“把”字句遗漏偏误分析
2015-02-14穆罕默德·法提和,盛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15) 05-0037-04
收稿日期: 2015-03-20
作者简介:穆罕默德·法提和(1990),苏丹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盛丽(1992),女,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doi: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5.123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两种语言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对阿汉语语法教学,特别是特殊句式教学有着诸多困难。为了能进一步地掌握阿拉伯学生习得汉语“把”字句的具体情况,为对外汉语的教学提供些许帮助,笔者对阿拉伯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作了初步调查,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统计和研究,总结了阿拉伯学生“把”字句习得中产生的偏误问题及规律,还进一步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遗漏偏误的类型
遗漏偏误就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而导致的偏误” [1]。“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特有的句式,阿拉伯学生在习得这类句式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出现遗漏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遗漏方位词
遗漏方位词是所有遗漏偏误中最常见的类型。那什么原因导致方位词如此容易被忽略掉呢?笔者分析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受母语的干扰。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经常和介词“捆绑”在一起,彼此配合使用。虽然在别的语言中存在“介词+名词”的形式,但是汉语有时候必须在名词后面加上方位词,即“介词+名词+方位词”。阿拉伯语不同于汉语,不存在汉语的这种形式。其次,遗漏方位词与方位词本身的使用频率有关。主语、谓语、宾语是构成一个完整句子的主要成分,而方位词是次要成分,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要,也就是说句子中往往不需要方位词。另外方位词在语义表达上面相对比较“虚”,所以阿拉伯学生经常会忽视而造成方位词的遗漏。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强调方位词,让学生对方位词有比较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阿拉伯学生最常遗漏的方位词是“里”。以下各例中方括号内表示被遗漏的成分(本文以下举例同此) :
(1)完成家庭作业后,哥哥就把笔放到书包[里]了。
(2)玩游戏的时候,小明说他把玩具放到书桌[里]藏起来了。
(3)奶奶笑着对妹妹说:“你小时候最爱睡在摇篮[里]了。”
2.遗漏谓语中心动词
阿拉伯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经常会遗漏真正的谓语动词,反而容易将动词后面的补语看成是谓语中心词。比如:
(4)她咬牙切齿地丢下了一句:“真想把你这个扫把星[赶]走。”
(5)我们希望把教师队伍[变得]更为壮大,更有影响力。
上面两句中的“走”和“更为壮大,更有影响力”不是由句子主语“她”和“我们”直接发出的,而是通过主语相应的行为而造成的结果。这些结果并不是谓语中心语,而是充当动词后的补语。阿拉伯学生只考虑到了“扫把星”和“走”,“教师队伍”和“更为壮大”之间的联系,却忽略了造成“走”和“更为壮大”这些结果的动作,即遗漏的谓语中心词。
3.遗漏谓语中心词之后的补语
现代汉语“把”字句有其显著特征:动词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动词前后经常会出现其他成分,而且动词通常不是单音节的。一般说来,“把”字句动词后面会加宾语、补语、动态助词等,至少也是动词的重叠形式。这也就是学者常说的“把”字句中动词的非光杆性原则。阿拉伯留学生习得“把”字句过程中经常因为动词的光杆性而发生错误。通过分析阿拉伯学生遗漏谓语中心词后面的成分,不难发现遗漏最多的成分是补语,即表达动作产生的结果。例如:
(6)然后把食用油放在小铁锅里,不一会儿就把饼煎[好了]。
(7)到农忙了,大家都急急忙忙把自家麦子收割[干净]。
宋玉柱先生曾经谈到过说,“把”字句表达的是对作用对象进行处置的一种主动句式,“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对‘把’字介绍的受动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以致往往使得该受动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 [2]。汉语学习者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偏误,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句子结构把握不完整,本质上体现了他们对“把”字句的意义理解还不是很到位。谓语需要动词和表示状态变化或结果的词语一起承担,才能使“把”字句所引用的对象达到某种状态或者导致某种结果。例(6)、(7)就是遗漏了谓语中心词后的补语而造成了偏误。
4.遗漏语气词“了”
在现代汉语“把”字句中,动作已经完成,后面又无分句,而且没有指明动作已完成的成分,动补结构后面通常要加语气词“了”。因为语气词“了”在表达时,让人感到有些“虚”,阿拉伯学生也会产生遗漏偏误。
(8)在公交车上,我在看书,站起来时才发现有人落东西[了]。
(9)我们在篮球场打了四五个小时的篮球,运动过度[了]。
(8)、(9)两句句尾都遗漏了语气词“了”。除此之外,汉语中“了”的语法意义相对比较复杂,可以是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语气助词。汉语学习者没有真正掌握它们的用法,所以没有贸然使用。
二、遗漏偏误发生的语法分析
1.误用了光杆动词
语言学界都赞成,“把”字句成立的条件之一是谓语动词的非光杆性,也就是动词不能是单音节动词,动词的前面和后面常常要有状语、补语、宾语、动态助词等成分,至少也是动词使用重叠式结构。看下面的例句:
(1) *请小明把椅子擦。
(2) *我把水喝。
(3) *救生员把落水群众从海里救。
(4) *赶紧把书桌整理。
(5) *医生把病情控制。
(6) *老师把王同学表扬。
以上几个“把”字句的谓语都是光杆动词,也就是动词的简单形式。而且前三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单音节的,后三句是双音节动词。通过对阿拉伯学生填写的有关“把”字句习得情况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不难发现误用光杆动词造成谓语动词的偏误是最多的。这类偏误表面上好像是留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把”字句完整的结构形式造成的,但是本质上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区分“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动词的类别。
在“把”字句中,谓语动词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处置性,即对宾语产生“处置”意义。很早王力先生就提出,把运用“把”字的格式称作为“处置式”。李大忠先生在《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书中指出,“外国人对‘把’字句的‘处置’概念本身很难理解,因为它太概括” [3]。在“把”字句中,一般并不是只由一个谓语动词来发挥“处置”作用。比如拿句(1)来分析:
(1) *请小明把椅子擦。
(1 a)请小明把椅子擦了。
(1 b)请小明把椅子擦干净。
这三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是“擦”,但是第一句是错的,后面两句是对的。因为第一句的谓语动词“擦”不具有处置性,没有发挥其处置作用,即没有让宾语“椅子”发生时空、性质或状态等变化。然而在(1 a)和(1 b)中,“擦”具有处置义,使得“椅子”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汉语“把”字句的谓语部分通常不使用光杆形式的动词,而以上各例都违背了“把”字句这一特点而产生偏误。有学者表示,“光杆动词往往表示无界行为,无变化性可言;动词后面带上表示结果意义的词语,才能表达事件所带来的状态变化” [4]。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处置”:“把”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对象施加某种影响,因而使得该对象处于某种状态,发生某种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把”字句强调的成分是动词或其连带成分,因为“把”字强调动作对受动成分的处置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其说“把”字句谓语动词具有处置义,不如说谓语动词结构具有处置作用。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在汉语“把”字句中,谓语必须有其他成分或是重叠式结构的动词,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
当然,光杆动词也不是绝对无法进入汉语“把”字句的。它需要受到三个条件的制约: a.动词本身在结构和语义上就具备相对独立性的特征。b.“把”字前面要有状语进行修饰。c.在句类、语用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其中,第一个条件是最关键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后面两个条件是辅助性的,只要具备当中的一个就可以了。若三个条件能同时具备,句子的可接受度也就会更高。
2.误用了可能补语
“把”字句的“把”后不能带可能补语,因为可能补语一般都是尚未完成的。下面是学生的偏误:
(1) *他把大门打也打不开。
(2) *他把电影票买不到。
从上面例子和分析可以发现,“把”字句中的补语要求是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果的。那些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状态或将来完成状态的补语都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之后。
(3) *小杨把计算题做得完。
(4) *贝儿把这首歌曲唱不好。
(5) *助理把老板的吩咐不会忘的。
句(3) (5)都是错误的,这三句“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都带有可能补语,句(3)是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句(4)、句(5)是可能补语的否定式。可能补语和“把”字句是不可能在一句话中共现的,也就是说可能补语并不属于“把”字句补语的范围内,它不可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表示客观或者主观条件允许受事对象发生某种变化或导致某种结果,可能补语的否定式是主客观条件不允许产生某种变化或结果。无论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其语义都表示一种可能性、不确定性,这与“把”字句通过动作对“把”字引出对象施加确定的影响,使对象发生某种确定的变化或结果的语义表达是相矛盾的。所以“把”字句中加上可能补语导致偏误。
下面我们对“把”字句中可能存在的补语类型进行了总结:
a.着:他把书包背着。
b.了:我把火灭了。
c.空间:警察把犯人带进拘留所。
d.结果:小明把玻璃擦干净了。
e.动量:我打算把这篇文章抄一遍。
f.状态:她把我吓得直哆嗦。
g.对象:你把作业交给老师。
阿拉伯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有很大差别。比如阿拉伯语中不存在可能补语句,所以阿拉伯学生对可能补语的语义、句法的理解比较困难,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汉语“把”字句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在运用“把”字句时可能会直接将可能补语套用上去而不进行分析,所以产生了诸如“小杨把计算题做得完”这样的偏误。
总之,“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是不能加可能补语的。“把”字句的一个基本语义要求就是表示某一行为对受事对象产生确定的影响或结果,而可能补语并不能表示动作的结果,只是表明一种可能性。如果“把”字句非要表达可能的含义,那么可以将“可以”或者“能”等助动词放在“把”字的前面,如:
(3 a)小杨可以把计算题做完。
(3 b)小杨能把计算题做完。
3.误用了否定副词“没/不”
一方面,就语法结构而言,“把”字句中应该是存在否定副词“没”和“不”(包括“没有”、“不要”等)的,那么它该在“把”字的前面而不应当在“把”字的后面。另一方面,就语义表达而言,“把”字句在语用中要受到语义规范的制约。王力先生曾指出,“把”字后面不能使用否定动词,因为“处置式”只为积极的处置服务。但是这种解释却不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因为“积极处置”、非“积极处置”的概念不容易区分,更别说是初次接触汉语的阿拉伯学生了,要想让他们理解并掌握并不容易。“把”字句中谓语动词描述的是某种特定动作对“把”字后的受事宾语施加特定影响,使得宾语产生某种结果或特定状态,如果我们泛泛地说宾语不处于某种结果或状态,那么就表明某一特定动作使得宾语处于不定的结果或状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只能对宾语的结果或状态做明确的说明,否定词必须放在“把”字前面。例如:
(1) *她把那本《水浒传》没看完。
(2) *我把这份讲义没有利用充分。
(3) *小明把笔不还给同桌。
(4) *你把球不要乱抛。
上面(1) (4)句在动词前面加上了否定副词“没”、“没有”、“不”、“不要”,“行为动作被否定了,就不能作用于受事对象,就破坏了‘把’字句的语义逻辑关系,失去了用‘把’字句表达的最初用意” [5],所以是错误的。因此否定副词不能放在动词前而应当放在“把”字前,这样才能与“把”字句中谓语必须使得受事对象产生某种特定空间、状态等变化的语义逻辑相吻合。
4.残缺了谓语动词
正确使用“把”字句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能准确判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汉语较之其他语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形态,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也不大用形态,没有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显著特征,而且绝大多数汉语词典也不会就这方面作出说明。因此,阿拉伯学生很难区分这些动词,常常将“把”字句中表示行为动作产生结果的补语当作施事主语所进行的动作本身,从而引起偏误。例如:
(1) *孩子把作业本没了。
(2) *妹妹把鼓响了。
(3) *我把杯子破了。
(4) *洪水把墙塌了。
上面四个“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没”、“响”、“破”、“塌”不是直接由前面的主语“孩子”、“妹妹”、“我”、“洪水”发出的行为动作,而是动作对宾语产生影响导致的结果,因此“没”、“响”、“破”、“塌”充当的是谓语动词后面的补语,而句子中遗漏了真正的谓语动词。上面四例应当在结果补语前加上及物动词,可改为:
(1 a)孩子把作业本弄没了。
(2 a)妹妹把鼓打响了。
(3 a)我把杯子摔破了。
(4 a)洪水把墙冲塌了。
总之,阿拉伯学生习得汉语“把”字句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汉语特殊句式的了解不够深入。汉语作为非标志性语言,诸多语言特性需要细致的分析与频繁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