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贫困与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之间的关联性实证

2015-02-14吴合显

关键词:武陵山烟叶作物

* [作者简介]吴合显,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吉首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扶贫。

[摘 要] 水稻、玉米和烟叶等外来作物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推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这些外来作物与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差,以及武陵山区没有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历史文化积淀,盲目推广不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灾变,而且还在无意中扩大了贫困的程度。为防止类似的推广失误的重演,在外来作物推广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外来作物的属性与当地生态文化的兼容性,对外来作物做出生态文化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将这样的思路提升为“生态扶贫”的必备内容,因而有必要纳入我国新时期“精准扶贫”的规程里,作为“精准扶贫”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基本步骤。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5)04-0023-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民族学基地开放基金招标项目“腊尔山高寒山区扶贫创新机制研究”(14jdzb001)。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我国已实施扶贫攻坚多年,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扶贫策略,经历了由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由扶贫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的转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加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扶贫任务依然严峻。我国政府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概念。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找准贫困成因并对症下药。本文以武陵山区水稻、玉米和烟叶等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初步探讨我国民族地区贫困与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推动武陵山区“精准扶贫”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一、武陵山区基本概况

武陵山区是2011年我国划分的14个连片特困区之一。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鄂、湘、渝、黔四省市邻近交界的一个自然区域,一般海拔1000米上下,是中国区域经济分水岭,更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与实验基地。包括71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千米。71个县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有34个自治区贫困县、18个自治县。71个县共有1376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22个,占8.9%。截至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片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①

武陵山区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1亩,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区、经济协作区和主体功能区中限制禁止开发区,也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地带。 ②

杨庭硕在《相际经营原理》一书中指出,相际经营中照搬经营主方的文化,不考虑异种文化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兼容,就必然会遭到来自异种文化深层结构的排抗与阻滞,诱发出一系列的非经济制约因素,造成经营效益的下降,终至于遭到彻底失败。 ①武陵山区的贫困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多年来,部分学者依然错误地将武陵山区的致贫因素完全归源于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而没有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去考虑扶贫项目本身与生态环境的兼容程度。导致扶贫攻坚30多年来,武陵山区不仅没能成功摆脱贫困的帽子,还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生态灾变。

笔者认为,武陵山区致贫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外来作物推广的失误。然而,贫困与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之间的关联性正好是学者由于受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干扰而经常忽视的关键问题。

我国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提出,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准确把握贫困成因并对症下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排除和化解致贫的原因,让贫困人口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永久性脱贫。在这一新概念中,致贫原因和对症下药是成功的关键,而“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则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提供了一套可资遵循和便于操作的具体手段。以此推动“精准扶贫”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有力地支撑我国扶贫攻坚使命的最终完成。

二、水稻推广的失误

水稻是一种湿生禾本科植物,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低纬度、低海拔湿地。武陵山区海拔相对较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资源奇缺。受地势等条件的限制,武陵山区无法大范围开辟稻田,水稻因此不适宜在武陵山区推广。关于武陵山区的水稻种植,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苗乡山多……故谷米出产不饶。惟以稻田精耕,较汉区重视。凡田细作,至少三犁三耙,多达五犁五耙……力争多产”然而尽管如此精耕细作,仍然是“凡究产量,米少杂多,然总量莫及消耗……辖县苗区,除永绥、凤凰岁有余售出外,他如保靖、乾城、古丈之谷米,境内产额,均不能自给……保靖盼望龙山、永顺及四川之边区米粮输入……必要时,加由政府公家集资采运,以维民食。” ②从精耕细作,到产量不济,足以说明水稻在武陵山区推广本来就是一个失误。尽管投入多、精耕细作,但还是产量低、收入不佳,而且还容易受灾。可见,水稻在武陵山区推广的失误,前人早已给我们总结了教训。

1957年以后,政府在武陵山区大面积推广籼稻。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对于武陵山区而言,籼稻属于外来作物,其属性难于与武陵山区的土壤、气候、植被等生态环境相匹配和兼容。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就只有人为地改变本地的生态系统。另外,武陵山区历史上也没有推广水稻种植的传统,缺少水稻种植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储备。但为了确保籼稻在武陵山区推广的成功,历史上的历届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水利、修坝修渠等,不惜毁坏山林,结果使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资料统计,在1957~1987年之间,仅凤凰县腊尔山区就兴修水库11个,修山塘439个,龙溪坝129处。凤凰县修建蓄水工程92处,库容量为8,00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5.6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7.6万亩。与此同时,却毁林开荒15.71万亩(其中丢荒10万余亩),加上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0%下降为现在的16%,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和自然灾害频繁,反过来又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凤凰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2万亩,占整个山区面积的25%。从1958年至1983年26年中,只有4年风调雨顺,干旱30天以上的19年,其中干旱70天以上的5年,1981年干旱106天,粮食总产由1980年的16,133万斤,下降到5,965万斤,减产10,168万斤,下降了63%。 ③

另有资料分析,在古丈县断龙乡,由于当地属于高度溶蚀台地,土层下面的基岩主要是石灰岩,洼地、天坑、漏斗式溶水洞、地下阴河广泛分布,形成地下漏斗,难于储水,造成地表水奇缺。地面也无河流水系,大气降水,几乎全部流入地下阴河。因此不适宜大规模地开垦稻田。然而,由于要推广水稻种植,必须成功解决当地的缺水现状。因此,当地政府先后组织了6次水利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修成了大量的水渠,如接龙渠工程就耗资超过千万,严重地破坏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①如今,大量的水渠被搁置,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但当地政府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维修这些水渠,这显然是外来作物推广失误的一个惨痛教训。

此外,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复杂,需要整地、育苗、插秧、施肥、除草除虫、灌排水等,这些程序缺一不可。在武陵山区推广水稻,施肥和除草除虫就成为一道难于攻破的难关。由于武陵山区没有推广水稻种植的历史文化积淀,当地乡民缺乏应对给大面积水稻施肥与抗病虫害的技术和知识储备,最后只有不断购买化肥施肥和农药消除虫害,而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给武陵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推广失误却在无意中扩大了武陵山区的贫困程度。

据文献记载,武陵山区历史上盛产茶、油、麻、丝、水果、香菇、木耳、药材、猪、牛、山羊、家禽等多种农林牧产品,其中茶油、桐油、苎麻、五倍子、洞蛙、娃娃鱼等, ②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是武陵山区发展商品生产和繁荣民族经济的重大优势。这些农副产品在清康熙年间,辰州知府刘应中的《平苗记》里都有记载。 ③可见这些传统本地农副产品在武陵山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政府盲目推广水稻,并对农副产品和药材实行低价收购统销。这种完全脱离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发展。结果是,由于水稻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兼容性差,容易遭受旱涝灾害,难于实现高产,而且连习以为常的农副产品也由于政府实行低价统购,断送了武陵山区乡民的主要财源,成为武陵山区至今难于脱贫的直接原因。

虽然我国在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和公购粮,有力地激活了武陵山区的传统复合经济,但水稻推广失误给武陵山区留下的副作用,在短时间内仍难于消除。

水稻在武陵山区推广失误的教训告诉我们,从扶贫行动的启动就要立足于贫困地区此前已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去规划和实施扶贫行动,那么文化的适应功能、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社会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才可以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三、烟叶推广的失误

烟草是茄科类烟草属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烟草才被逐渐传播到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国家,其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入侵东方各国,特别是经济入侵,吸烟风俗、烟草种子和栽培技术也随即传入东亚的菲律宾、印尼等国。大约在明朝万历末年,烟草传入我国。 ④但相关历史文献都没记载有烟叶在武陵山区的推广种植。由此可见,武陵山区没有推广烟叶种植的历史积淀。

我国实施扶贫开发以来,烟叶反而一直被视为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并加以推广。作为一种域外喜温作物,烟叶与武陵山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匹配性和兼容性都很差。另外,武陵山区的乡民也缺少应对推广烟叶所引发的生态隐患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因此,烟叶的盲目推广,只能给武陵山区带来相应的生态灾变。而这样的推广失误却可能在无意中扩大武陵山区的贫困程度。

位于武陵山区的凤凰县千工坪乡千工坪村,该村拥有一片大约1000亩的田地,是喀斯特地貌少有的一块平地。虽然是“雷公田”,但土地相对肥沃,一度成为千工村村民“炫富”的资本。在2000年,凤凰县大力推广烟叶,并将种植指标分配到各乡镇,乡镇则分配到村。千工坪乡政府为了完成任务,只有将这片千亩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全部种植上烟叶。但笔者发现,3年过后,这块土地却成了一片荒地,没人耕种。丧失了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们只有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据当地一些老乡说,由于连续种植烟叶,并使用了大量的化肥,这片土地已经废了,整块地简直是寸草不生,不但烟叶无法继续种植,其他作物也种植不了。直到前几年,笔者发现这块地才开始陆续有人种了些作物。

在武陵山区,烟叶当初是作为扶贫项目来引进和推广的,至今还被视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然而,在武陵山区,烟叶推广帮助当地乡民得到短暂经济效益的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生态隐患。

一是产生化感效应。烟叶是域外作物,具有化感效应,对武陵山区本地传统作物和高大乔木产生毒性,推广种植则会扼杀本地植物的生长。另外,烟叶推广还易出现叶斑病。这种病害出现后,烟叶地无法再继续种植烟叶。

二是引发粮食危机。烟叶推广挤占了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造成作物种植单一化。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严重的病虫害,容易引发武陵山区的粮食危机。

三是致使土壤板结。在原产地中美洲,烟叶有其相匹配的土壤、植被和气候等生态条件。被推广到大气极度潮湿的武陵山区,由于所需化肥量比本地农作物要大,过多地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土壤活性受损,破坏了土地的自然系统。

四是增加旱灾风险。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水资源奇缺,石多土少,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垦种植草本类作物,尤其是像烟叶这样的直立高秆类作物。烟叶推广导致水资源的蒸发量要比高大乔木遮盖的情况下大得多。因此,推广烟叶极易触动武陵山区缺水的生态短板,增加旱灾的风险。

五是造成水土流失。烟叶是旱地作物,遭遇暴雨后烟叶地的水土难于保持,所以在武陵山区盲目推广烟叶只会扩大水土流失的风险性。

不容置疑,烟叶推广对缓解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本地一些农民暂时脱贫致富。然而,烟叶推广的副作用却会给当地乡民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留下隐患。

迪帕·纳拉扬认为,当我们能够真正从穷人视角和经验出发,来提供帮助的时候,世界发展状况就会变得截然不同了。 ①其实,要突破武陵山区目前的扶贫困境也并非难事,只要我们的扶贫策略稍做些改变,将思路转移到武陵山区的传统生计上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与烟叶相比,武陵山区传统经济作物如核桃树、油茶树、桐树、猕猴桃、药材等则更具有优势。

在扶贫开发中,如果我们用油茶树代替烟叶,则原先被烟叶所挤占的土地就会部分空闲出来,这样就可以在油茶林里养鸡、养鸭、养兔、放羊等,除了粪便可以做天然肥料外,鸡鸭可以吃掉林里虫子,减少病虫害,兔和羊则可以吃掉林里的杂草,同时羊还能吃掉油茶树下面老的叶子,有利于油茶树的更新。这种油茶和畜牧业兼容的混合经济与单纯种植烟叶相比,产值要大得多,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武陵山区的乡民早就有多作物物种、多牲畜群种混合种养的文化传统。这样的基础,本来应该成为创新扶贫思路的有利条件。现在在推广烟叶的过程中,这样的思路反而被误判为需要切除的肿瘤。这才是导致失误的思路根源。不管组织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推广失误显然直接关乎扶贫的成效。而今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防止类似的推广失误的重演。

四、玉米推广的失误

玉米为一年生禾本科直立高秆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高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被引种到世界各地,而今已成为世界性的主粮之一。 ②

玉米从16世纪传入我国,至19世纪中期,为大规模垦殖活动创造了条件。 ③为了解决西南“改土归流”后军队给养、税赋征收以及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后的粮食自给等诸多问题,清代在西南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玉米在推广到我国山区种植的初期,由于种植时投工少,收获大,又无须掌握特殊的技术,因而推广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前人对玉米有如此评价:“岁潦则望低山之收,岁旱则资高山之熟。”“一株常二三包,上收之岁,一包结实千粒,中岁每包亦五六百粒,种一千,其利甚大。” ①

然而有学者提出,山区中地力贫瘠,种植条件不良……明中叶自外国引种玉米品种以后,中国农业史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点……导致乾、嘉两大朝流民涌进山区……到人迹罕至的无主深山里,以最野蛮的方式,破坏了森林,种植蓝靛及玉米,尤以玉米为主。在高坡度的山区里铲除了天然植被,改植农作物,会立即导致水土流失,几场大雨就可以使岩石裸露。 ②另有学者认为,山区种植的作物中以种玉米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最大,这是因为种玉米之地刨土深,根系入土深,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失最为严重……清代中期后南方山区的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最多……玉米的种植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③其实,玉米在刚开始推广到武陵山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大获其利,但是随着这种外来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期度过之后,两者不相兼容的冲突就开始逐渐暴露,并最终酿成了一场至今仍在延续中的生态悲剧。 ④那就是,玉米大面积推广种植所导致武陵山区水土流失的生态灾变。

关于玉米推广所诱发的水土流失灾变,在(同治)《湖州府志》对此也有如下一段精辟的论述:“山洪暴发,其故有二:一由田,一由人……由人者,山棚也,俗名番薯厂,外来之人租得荒地,即荃尽草根,兴种番薯、苞谷、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草根既净,沙土松浮,每遇大雨,山水挟土而下,与发蛟换黄无异。发蛟乃一方偶有之事,山棚则旁山郡县无处不有,湖郡山洪,无岁不发,溪河逐渐增高,好田低洼如故,以致水患益大。” ⑤

文献中提到的灾变仅是玉米等在低海拔山区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在武陵山区,玉米推广失误所诱发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变则更加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生态灾变就是石漠化。

此外,玉米原产于干旱地带,被引进并推广到武陵山区后,由于武陵山区大气极度潮湿的自然环境,导致玉米易患黑穗病。这种病害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与烟叶的叶斑病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玉米作为一种外来作物,与武陵山区土壤、植被等的匹配性差,本地植物对它也不具有制衡作用,玉米一旦染上黑穗病,病害便所向无敌。武陵山区的乡民不具备对付玉米黑穗病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所以在黑穗病面前,也只能束手无策。

玉米推广失误所诱发的生态灾变,前人已有许多相关论述和记载,然而很多人仍然没有对我国山区玉米推广失误所诱发的生态灾变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凤凰县腊尔山区为例,1957年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政府实施“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人们向荒山要粮食,迫使当地农民不得不放弃世代种植经营的桐树、油茶树、漆树等传统经济林,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坡地的表层被翻犁,完全失去了宿根草类的庇护,一遇暴雨,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难免成灾。

有资料记载,为了帮助腊尔山人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1990年春在腊尔山区柳薄乡和米良乡开始了推广杂交玉米的工作,说杂交玉米能耐旱,产量高,亩产比本地玉米高2至3倍,是中央在贫困地区实施的“温饱工程”项目之一。杂交玉米下种时,每亩需尿素30斤,磷肥50斤,粪肥20担,杂交玉米种5斤,共计人民币42元。由于这种投入大大多于本地玉米的投入,所以即使投入全由贷款包下也没人敢种,怕秋后无收还不了贷款。为了使农户脱贫,当时州委社教工作队的同志和乡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给农民算细账:杂交玉米就是种得差一点,秋后亩产600斤也是有保证的,这个产量比本地玉米产量高一倍,100斤玉米国家牌价42元,600斤中减去一百斤补偿投入的42元成本,还将比本地玉米多200斤的产量。他们不仅做工作,而且还在各村亲自办实验示范地,给农户上课,手把手教他们怎样下肥、如何播种、如何用地膜覆盖。在他们耐心细致的工作下,绝大多数农户种了一亩左右的杂交玉米,如米良乡高果村共种了280多亩杂交玉米,秋后一般亩产都在800斤以上,个别坵块亩产高达1200斤,看到这样的高产,当地苗族群众都兴奋地说:明年一定再多种几亩杂交玉米。 ①

1990年腊尔山区大面积推广玉米到底给农民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忽视本地生态文化,盲目推广的失误,也引起了腊尔山水土流失灾变的频繁发生。至今,腊尔山区农民依然没有实现稳定脱贫,仍然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不容置疑,玉米在我国西南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极大的作用,成功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难题。但玉米毕竟是外来作物,推广种植难于有效规避武陵山区的生态薄弱环节,推广的结果只会是诱发了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等生态灾变。另外,由于推广玉米种植,一遇到洪涝灾害,玉米减产反而诱发粮食危机,并酿成临时性贫困。如今,腊尔山区柳薄乡和米良乡由于石漠化严重,当地政府又不得不反过来救治石漠化灾变问题,还把这项举措作为凤凰县扶贫攻坚的一大民生工程。

当然,本文的重点不是去责备我们政府在外来作物推广上所犯下的种种失误,而是向政府和社会呼吁,在扶贫开发中,要有外来作物推广失误的生态危机意识,要积极能动地找出应对此种生态危机发生的有效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的最终目标。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贫困在某些情况下与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性。而“精准扶贫”就在于找准贫困成因,然后对症下药。因此,在扶贫开发中,对任何外来作物的推广,要综合考虑外来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匹配和兼容程度,要对外来作物做出生态文化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同时,将这样的思路提升为“生态扶贫”的必备内容之一,因而有必要纳入我国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的规程里面,作为“精准扶贫”实施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基本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支撑我国扶贫攻坚使命的最终完成。

A study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poverty and the wrong promotion of exotic crop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U He-xian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exotic crops like rice,corn,and tobacco are the major ones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However,the nature of these exotic crops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eco-culture of Wuling Mountain Region and there is no history and experi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se crops.Thus,the blind promotion of such crops not only causes ecological catastrophes to different extents,but also results in a worsening poverty rate.Thus,to avoid such consequences,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introduced crops and the local eco-culture before any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are carried out.In addition,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exotic crop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culture.This thinking mode should be an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and should be specifi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Key words: exotic crops;Wuling Mountain Reg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责任编辑: 王德明]

国家民委研究室科研管理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J].民族论坛,2012,(15).

国家民委研究室科研管理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J].民族论坛,2012,(15).

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235.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85.

杨荆楚.坚持改革,发挥优势——凤凰县经济问题调查[J].民族论坛,1985,(3).

陈少玉.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患[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4).

杨荆楚.坚持改革,发挥优势——凤凰县经济问题调查[J].民族论坛,1985,(3).

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65.

梁四新.明清时期曲沃烟草的生产与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

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付岩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5.

张振兴.论清代在西南山区推广玉米种植的生态后果[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3).

佟平亚.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J].古今农业,2001,(2).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二·策略)[M].清道光二年木刻本,1822:157.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7.

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农史,1998,(2).

张振兴.论清代在西南山区推广玉米种植的生态后果[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3).

宗源翰,郭式昌.湖州府志(卷43)[M].上海:上海书店,1993:576.

陈玫君,谭明华.湘西腊尔山苗区农业经济调查报告[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猜你喜欢

武陵山烟叶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诗二首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