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环境效益评估分析

2015-02-14王丽芳苏建军李永霞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盐池环境容量河东

王丽芳,晋 迪,苏建军,李永霞

(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环境效益评估分析

王丽芳,晋 迪,苏建军,李永霞

(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西 运城 044000)

采用旅游线路容量、旅游面积容量、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法,对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环境效益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盐池水域日容量为4849人/日,年旅游容量为87.28万人/年;生态环境容量为2789.6万人次;旅游环境心理容量为87.28万人/年。为此,从深化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倡导游客加入生态旅游者行列、建立盐池文化旅游分区管理和加大投资力度与提升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盐池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建议。

旅游开发;环境效益;河东盐池

一、引言

旅游业从其诞生之初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从旅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开始。长期以来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掩盖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学术领域关于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因此也相对晚于其他方面。从19世纪80年代旅游业诞生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没有关于旅游环境方面的研究。二战后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旅游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环境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外学者沃尔等(1977)分析了旅游对各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机制[1]。莱佩奇(Lapage)(1963)最早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概念,并未进行深入研究[2];随着旅游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逐渐对旅游环境容量开始进行系统研究,英斯基普(1989)认为应当从环境承受能力和旅游业接待能力两个层面提出旅游区容量含义[3];道林(1982)首先提出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与共生的两种情况,并提出了环境适应性旅游开发的模式[4]。另有一些学术组织尝试给出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但总体来说,主要集中于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国内关于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概念的讨论。刘振礼(1989)认为旅游环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环境,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分别包含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5];卢云亭(1991)提出旅游环境应当包括社会政治、自然生态、旅游气氛和旅游资源环境四个方面[6]。郭来喜等(1985)选取京津地区为案例地,论述了旅游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和破坏[7];王资荣等(1988)选取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探讨了公园内部环境质量变化的动态过程[8]。徐德成(1994)提出了森林旅游开发给环境要素各个方面带来的污染破坏问题[9];谢彦君(1994)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旅游开发的环境评估,并提出它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0];崔凤军(1995)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旅游地的环境对未来没有破坏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11]。董成森(2008)根据“木桶原理”,测算了森林型风景区——武陵源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12]。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消极影响,积极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环境影响的评估虽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但相对定性方法的研究仍然较少。

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盐文化积淀厚重,同时盐池湿地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河东盐池文化旅游的开发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环境效益。因此,结合湿地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特点,研究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强调科学合理的开发与适度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追求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环境效益提高,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生态环境效益对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1. 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王勇红(2014)认为,河东盐文化是中国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晋南地域文化之特色[13]。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是全国盐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集中之地,包括有以池神庙为代表的古代庙宇建筑类旅游资源、以禁墙为代表的古代城池建筑类旅游资源和以护池堤堰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类旅游资源。虽然河东盐池文化的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但多数以遗址遗迹形式存在,在旅游开发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极容易遭受影响和破坏。因此,从河东盐文化的发扬传承及对盐池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角度出发,构建美丽河东——美丽山西——美丽中国,以更加切实的行动实现中国梦。

2.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以全省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实验区的省份,方案明确提出了生态修复和将旅游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的要求。河东盐池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域特色优势突出,旅游开发的价值与潜力巨大。在首届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研讨会中,明确提出了把盐文化作为运城文化旅游产业破题来做。深入挖掘盐文化内涵,科学合理进行盐文化的旅游开发建设,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对山西省综改区的发展号召和运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业,以及全省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和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运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诉求

运城盐湖是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所依托的重点区域之一。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盐酸纳型内陆湖之一,山西省最大的湖泊。运城盐湖紧邻城区,南依中条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面积达到132km2,最深处约6m,符合《国际湿地公约》中对广义湿地的界定。湿地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其有多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向来被誉为“地球之肾”。由于盐湖与运城城区毗邻,除了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之肾,对于调节运城及周边地区的局地小气候具有突出作用。

三、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环境效益的评估

(一)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正效益

1. 保护与传承河东盐池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的河东盐文化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典型代表文化。这里有人为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氏族部落时代,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盐文化,包括有关于盐的生产开发活动及工程建设、历朝历代的盐政制度和措施及风俗习惯等。通过对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盐文化的内涵,充实盐文化的内容,对于盐池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 有效利用盐文化旅游资源。河东盐池经过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积淀了具备丰富内涵的盐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类多样的盐文化旅游资源。河东盐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是全国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主要以人文类旅游资源为主,包括古代盐池城墙建筑遗址(禁墙)、古代盐池水利工程遗址(护池堤堰、滩地及水渠)、古代庙宇建筑(池神庙)、神话传说及故事、古代盐道遗址等。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本身也可实现对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整合,通过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将资源通过产品的形式销售给旅游者,从而发挥旅游资源的功效,促进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而合理利用。

3. 改善与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运城城区以南、中条山北麓盐湖一带,自然生态环境以中条山林地和盐湖水域及湿地为主。运城地处大陆内部,为半干旱气候,中条山土层稀薄且立地条件差,增加了该区造林难度,植被覆盖率较低;近几年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影响严重,湿地面积萎缩,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给旅游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生态智慧城湿地公园的建设等,首先将致力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环境问题的解决,促使该区域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与改善。

4.普及和增强环保意识。河东盐池文化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通过旅游开发和建设,增加旅游收入,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和改善。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保的意识也逐渐深入于旅游开发经营商及当地居民之中,同时也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参与环保工作,例如旅游收入的获益者等。通过开展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生态旅游活动,也促进旅游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知识的普及。

(二)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负效益

1. 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和界定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内涵,国内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赵红红(1983)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时间内某一环境中所能容纳的游客密度的最大值,这一环境可以是风景点(区),也可以是一座风景城市[14]。保继刚(1987)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在满足保护风景区环境质量的要求,并且满足游客心理感应气氛的最低游览要求之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15]。崔凤军(1999)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地的环境的现存状态结构组合不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的强度[16]。结合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实际,本文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旅游地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无害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度。这一概念涉及旅游活动开展多个方面,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因而本文认为,此概念的现实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从时间角度来看,旅游环境容量包含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第二,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环境容量包含资源在空间的合理利用及布局问题;第三,综合旅游环境容量涉及的利益群体来看,旅游环境容量还包含旅游者的心理感知、旅游业经营活动及旅游者与社区居民关系等问题。

2.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涉及旅游活动主体、客体、介体三要素,通过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投资和开发[17]。2003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编写的《旅游规划通则》(附录A)中指出,旅游环境容量包含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社会心理容量四大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主要有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河东盐池文化旅游的开发主要涉及的地域范围集中于城市边缘湿地,考虑到旅游开发的实际,结合上文对旅游环境容量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主要包含旅游业经营活动的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者、旅游者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旅游心理容量三大类。

四、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容量评估

(一)旅游空间容量评估

旅游空间容量是指游客在游览活动过程中对旅游景区有一定的时间及空间上的占有,从而使得在某一时间段内,旅游景区必然有其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的最大值,这一数值反映了旅游地的空间承载力大小。旅游空间容量主要涉及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等方面,具体来看包含以下几个因素:旅游景区(点)面积、游憩用地面积、游客游览平均线路长度、游客游览平均用地面积和游客密度等因素。旅游空间容量取决于旅游景区的建设用地规模,合理的旅游空间容量应当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享受的舒适度低于旅游资源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有三种面积容量法、线路容量法和卡口容量法等。

在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效益评估过程中,考虑到盐池在地形地貌方面对游客的进出没有明显的卡口限制,难以采用合适的卡口容量法进行计算,因此,本文选取线路容量法和面积容量法进行旅游空间容量测算[18]。

1. 旅游线路容量。旅游线路容量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L1表示旅游线路容量,L表示旅游线路长度,A0表示游客间的合理游览距离,D1为人均日周转率,采用景区每日开放时间和游客游览全区所需时间之比判定。

2. 旅游面积容量。旅游面积容量的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S表示旅游面积容量,S表示旅游景区(点)面积,B0表示游客间的合理游览面积,D2为人均日周转率,采用景区每日开放时间和游客游览全区所需时间之比判定。

参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考虑经验标准,并且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旅游线路容量法和旅游面积容量法进行测算,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盐池水域的日容量为4849人/日,年旅游容量为87.28万人/年。

(二)旅游生态容量评估

旅游生态容量是指在不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受退化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所能容纳游客活动量的最大值。这一数值反映了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自净及吸收污染物能力。事实上,游客游览过程中诸如随意采摘、乱扔垃圾等环境破坏行为可以通过管理而加以制止或可杜绝,因此,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考虑此种因素,只考虑旅游地对污染物的吸收与净化能力。

河东盐湖景区的旅游生态容量限制性因素包括大气、植被及水体。游客游览过程中,将自然产生二氧化碳及悬浮颗粒物等,均会对景区的大气环境及水体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结合湿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旅游生态容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包括大气环境容量和水体环境容量。由于盐湖景区内建筑设施比较少,因此,对大气容量的测定暂时不考虑SO2、CO等有害气体,主要以悬浮颗粒物为重点测算因子。常用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公式为:

(3)

式(3)中,G1表示旅游大气环境容量,G表示总悬浮颗粒物容量,C0表示游客平均每天产生的悬浮颗粒物数量。

关于水体生态容量测算的影响因子较多,本研究选取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与氨氮(NH3-N)为主要影响因子。常用的水体环境容量计算公式为:

(4)

式(4)中,H1表示大气生态容量,H表示水体生化需氧量,D0表示游客平均每天生化需氧产生量。

经测算,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水域大气环境日容量和水体环境日容量分别为105221人次,7829人次,景区大气环境年容量为5210.3万人次,水体环境年容量为2789.6万人次。根据木桶原理,河东盐池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2789.6万人次。

(三)旅游心理容量评估

旅游心理容量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满意度及不使得社区居民反感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游客活动量的最大值。游客游览过程中,基于对美好景色的追求和享受,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独自欣赏空间。河东盐池作为城郊湿地公园,游客对景区的基本要求是充分感受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愿受到因游客过多而产生的噪音影响,追求安静的旅游环境。因此,游客对于该景区个人空间的要求相对高于其他类型景区,社区居民能容忍的最大游客量也高于其他类型景区。由于存在游客与社区居民的主体差异,对该容量的计算难以运用统一的测定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旅游心理容量为旅游空间容量。根据木桶原理,本文最终测定河东盐湖景区旅游环境心理容量为87.28万人/年。

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化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

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重点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盐湖景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开发者和导游人员。旅游开发人员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盐池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当注重环境保护,禁止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物进行开发建设,在景区的旅游步道设计中考虑到环境容量的要求,从而进行合理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同时,应当加强对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生态环境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进行科学高效有效的生态旅游决策,培育其成为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引导者。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中,游客最密切接触的是导游人员,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意识培育,有助于促使生态环保意识的积极宣传,将生态旅游的科普知识宣传给游客,使得游客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保护景区环境。

(二)倡导游客加入生态旅游者行列

旅游环境容量是基于旅游者进行测算,旅游环境效益也与旅游者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对进入盐湖景区的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宣传与引导,有助于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通过开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方式,使得旅游者尊重并访问古老而极具内涵的河东盐池文化,有助于盐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保护与传承,提升了河东盐池旅游开发的文化环境;通过引导游客开展围绕盐湖的生态保护,践行生态旅游的积极行动,对于保护景区的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提升河东盐池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

(三)建立河东盐池文化旅游的分区管理

河东盐池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当采取自然环境保护与科学研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参照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模式,将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分为三个部分,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试验区。核心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部位,应当以保护湿地生态为主,进行适当的环境监测与科研活动,缓冲区即围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主要进行科研活动与教学实践考察活动,外围试验区即围绕缓冲区的周围地区,可供多种类型活动的开展,也是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适度安排开展旅游观光游览活动,并且确保旅游活动的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环境容量之内,合理安排旅游线路,进行科学的分流和疏导游客,降低游客的滞留时间,用市场手段调控景区门票价格等,使得旅游活动的展开对环境效益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四)加大投资力度与提升环境承载力

河东盐湖景区的旅游淡旺季比较明显,尤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游客接待量与其他时间差别最为明显,旅游旺季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了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应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游客的食宿设施要充分利用周边现有的基础设施,将旅游开发扩展到周边地区,使得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同时也避免了在景区设置大规模大体量的建筑物;其次,景区内设置无害化的生态公厕,以减少景区内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再次,杜绝周边污水排放至盐池,同时,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景区内部保留的少量的服务设施排放的生活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尽可能做到污水不外排。这一系列措施能不断提高河东盐池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保证在资源保护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最终推进河东盐池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Wall G ,Wright C,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utdoor Recreation, University of Walterloo, 1997.

[2]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4).

[3] Edward, Inskeep.旅游环境计划[J].地理译报,1989(3).

[4] Douglas Pearce, Tourist Development [M].1983.

[5]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试论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J].旅游学刊,1989(4).

[6] 陈安泽,卢云亭.旅游地学概论[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郭来喜.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J].环境科学学报,1985(3).

[8] 王资荣,郝小波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变化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8(4).

[9] 徐德成.“无烟工业”并非“无污染工业”[J].森林与人类,1994(5).

[10] 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J].旅游学刊,1994(1).

[11] 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

[12] 董成森.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研究——以武陵源索溪峪景区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13] 汤波艳.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4] 王勇红.河东盐文化与山西区域发展[M].巴蜀书社,2014.

[15] 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83(3).

[16]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2).

[17] 崔凤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9.

[18] 于航等.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

【责任编辑 咸增强】

2014-11-25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323);旅游项目管理研究平台建设项目(20111029)

王丽芳(1977-),女,山西黎城人,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国民经济学。

F590

A

1008-8008(2015)01-0006-05

猜你喜欢

盐池环境容量河东
不同时空计算尺度对水环境容量评估差异的影响分析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松花江支流梧桐河COD和氨氮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映像畜牧业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调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