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与审美嬗变中的电影艺术

2015-02-14周星

艺术广角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代

周星

网络时代与审美嬗变中的电影艺术

周星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等。有《中国电影艺术史》《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等十余部专著。

当今时代,网络与电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有力地助推了电影票房的增长,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但不少人担心互联网资本大鳄的介入将有损电影的艺术价值。我个人也对依存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必然有利于电影生产传播不无疑虑。但时代显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当下电影的认识和思考,已经不能离开网络这一背景。因此,研究网络与电影的审美嬗变关系,乃是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课题。

网络改变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艺术观念

对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而言,打开电视机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电脑不可缺少,手机须臾不可离身。2013年7月22日和2014年10月20日,微信上海突发设备故障问题,导致微信在相当区域内消失,网络上顿时出现一片“世界怎么啦”的惊呼声。互联网占据视觉的时代早已到来。近来,安静的校园变得不再安静,从某某学校的美女外语老师热火传播照片,到北师大女神火爆,再到美女生物实验老师网络走红,学子们因为网络蠢蠢欲动。我们还避得开网络世界的影响吗?显然不能。仅就知识获取与资料查询而言,网络搜寻具有无可比拟的便利性。哪怕只是成为“知道分子”,也不能不通过网络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

影像世界也是如此,互联网成为大大有利于影像艺术产生、发展、传播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传统传播景观,数字技术成为强劲的产业发展驱动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电影文化也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激发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微电影、网络视频、粉丝经济、格瓦拉预订、网上浏览预告及传播影讯、发布权威影评等等,都是以往匪夷所思的现象。如果不看清这种发展趋势,就难免没有做错什么却无奈地铸成大错——就像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其总裁说出的那句伤感的话:“好像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是世界变了。”

新一代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信息传播渠道在变化,疏离了纸质年代逻辑联系的“知识成团”,分散的吸纳和时空跨越式的知识接受,成为碎片化看待世界的极迅捷的认知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80后,尤其是90后、00后,完全通过互联网来认知世界,这就导致移动互联网对人的交际、工作、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人的观念、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也随之改变,而且这一改变会日益加剧。比如说谷歌公司开发了一种“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还可以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而美国军方为军人配备高科技含量的全彩3D可视头盔,功能与谷歌眼镜类似。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一种iBrain头盔装置,它可以直接从大脑阅读信息。史蒂芬·霍金正在测试两枚硬币大小的小装置,这个小装置可以直接从他的大脑中读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让霍金恢复说话能力。虚拟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如此匪夷所思,我们岂能忽视?

网络时代,电影受制影响日渐明显

“前网络时代”或者说”浅网络时代”,电影还在胶片时代,依赖影院放映,注重单一性影院观众需要的电影感觉,尚没有考虑网络时代这种多样化的观影需求。观众虽身份各异,但其观赏趣味,显得单一明确。电影的判断标准虽不尽一致,但内容、故事的要素还是占据主体,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依然还是靠拢审美这一方向。而电影专家、资深评论家的经验对于喜欢电影的大众具有指导意义。如今的网络时代,发生了许多改变。这种种改变是全方位的,包括从创作投融资、策划预测、宣发、创作内容、路演、确定档期与放映的样式、宣传介入跟进步骤、评价和后续走向(续集)等等,都或多或少牵连着互联网这一因素,受众的艺术素养也越来越和互联网密切相关。至于微电影,更直接和互联网相关。“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虽然尚有异议存在,但的确需要正视。周鸿祎为“互联网思维”总结了4个关键词: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这些提法的确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就拿“免费的商业模式”来说吧,就很值得研究: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商业行为必须讲求回报,所以应当存在直接的“付账关系”,但他认为花1000万创造一个在互联网上的免费产品让几千万人免费使用,比用同样的费用投入广告更有价值。这就体现了互联网思维:需要广泛传播就要造就粉丝,表面上似乎没有回报,其实后面隐藏着更大的潜在利益。其关键,是网络可以超越物与物的直接商业交易,用赢得关注和拥戴达到商业目的。这一思维导致的结果,可谓无为而无不为。比如杨幂当年出道的电影《孤岛惊魂》,成本仅几百万,但获得几千万的票房,就因为她的粉丝为影片奉献了70%的票房收益,相比之下,2014年暑期档中青年导演路阳认真创作的《绣春刀》,只有9000万票房,因为没有知晓度。

电影的艺术品质与市场票房:正在改变的关系

互联网和电影品质,互联网和票房,这是当下电影艺术不能回避的两大问题。电影依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众的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国家对于电影的支持,已经不是作为简单的文化产品或者产业,而是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人们对兴旺的电影市场开始质疑的时候,电影品质话题凸显。品质是什么?一般人保持着电影的思想内涵决定论,这没有错,但以为品质取决于传统的电影规则和审美范式,难免和当下的电影太过疏远。电影的品质,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其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现代人的精神存在互通关系。为什么《失恋33天》成本859万(加宣发1500万),能获得3.46亿票房?因为黄小仙、王小贱们的情感生活打动了时代男女们。而7亿收入的《后会无期》,在某些专家眼里简直无可忍受,认为它不属于典型的公路片,有不完整、思路怪异等缺陷。这种批评之声有胶柱鼓瑟的嫌疑,更重要的是忽略了互联网时代的观众特点,即要满足电影用户的需要。对,是“用户”而非“客户”或“观众”。互联网上年轻人到处网购大大小小的商品,不合适就退换,不在于“最好”而在于“喜欢”,因此标准就大有差异——这就是祛魅年代无法定于一尊的审美概念,必须加以重视。前不久网络上疯传若干年前酒吧中两个女性因为撞衫而撕扯(旁边不相干的男人也打了起来),这显然体现出一种思维,但你无法判断其对错。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要满足用户自由性和个性感觉的需要。我为此在《艺术评论》上发表了《换代历史中的影像表达观念分析》一文,试图辩证阐释当下电影现象,认为不必严守既有认识,而应当放在时代演进中看待文化审美变化。紧随我文章之后的一篇评论却提出:《一江春水向东流》才是电影典范。似乎不错,却显然时代错位,绝对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认识。

互联网全面影响着社会生活。我从研究、撰写博客到投入微博、参与微信,观察其发展,的确看到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变化,比如你是不是被定为头条决定了你的关注度。学者喻国明最近有文章提及居民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其中中国智能手机下载的APP客户端平均23个,但每周至少点开一次的平均7个,其结论是不能进入人们选择的7个客户端,那就一周被人点开的机会都没有,你的价值影响力就无法实现。他说:“这就是寡头竞争的残酷。”所以他说互联网是一个重新聚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一种结构性力量,呈现出来的是和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面目。“如果我们还是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渠道、通路、手段的话,那我们是在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那么,在这个铺天盖地皆是网络的时代,电影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是资本介入的影响。2014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与电影生产、创作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影视圈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即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和互联网企业资金涌入电影市场。2014年,几乎所有热映的电影都有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的身影。64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近680亿元。比如IDG公司投资的《山楂树之恋》和《雪花秘扇》,“经纬创投”投资的《后会无期》,阿里巴巴娱乐宝联手乐视影业投资的《小时代3》,百度百发有戏、优酷土豆、基石基金打造的《黄金时代》,乐视影业、儒意欣欣、优酷联合投资的《老男孩》等。中国电影市场已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已公开携巨资跨入电影行业,影视圈很可能迈入一个资本运作的新时代。

其次是策划的因素分析。互联网的大数据与电影生产的关系似乎是直线逻辑关系,但其中的人文思考值得注意。比如《黄金时代》曾经依赖大数据研究而计算出乐观的收获预期,但最终结果却大打折扣:票房仅仅5千万。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超过5亿才能计入票房前10名,不上亿元则羞于提及(2014年过亿影片有66部之多),在这一整体状况下,《黄金时代》不仅显得票房惨败,而且连成本都没有收回。《黄金时代》这种低票房引发的反思是:大数据针对的是大市场大众,却未必适合小市场文艺!

在名家改编、名导执导下,原本以为历史文学名人复杂的人生故事会有良好的票房突破机会,但事与愿违。媒体分析个中原因,或认为其档期不对,或认为当下青年观众不熟悉历史,或认为故事片掺杂纪录片形态造成理解障碍。显然,这里判断电影的标准,完全与票房收益的高下保持一致——难道高票房就是胜利,低票房就是失败?有时我们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难以把握到事情的真谛。实际上,《黄金时代》试图创作出一个影像世界,营造萧红那个时代灾难连绵的历史氛围,复现不可把控的人生命运和特别的人际关系。为了呈现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物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的复杂人性和个体生命,影片又大胆地运用了纪录片的手法。此外,长达3个小时的长度,更加确定了这部影片的非商业性设计,也决定了这是一个更为顾及艺术追求的作品。在大市场走向的趋势中,换一个视野去看电影,未必一定要拿市场获利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一个完善的电影市场中人们应当具备的成熟心态。由此也可以说,低票房既是不幸,也是有幸,它告诉人们:电影创作之路未必只有一条,众说纷纭未必是坏事。

第三是网络粉丝不可思议的影响因素。粉丝是一种对于钟爱对象的群聚现象,其中最典型、最传统的,是明星崇拜。网络产生的粉丝,对于电影市场的消长不可小视,其好恶与取舍的坚定性,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除了上述所说的《孤岛惊魂》中杨幂粉丝的功劳之外,“杜汶泽事件”也从反面相当典型地表现了粉丝的影响。2014年4月,香港影星杜汶泽和内地网民论战,称“内地网民自以为是,没多大本事”,从而激起群愤。他发出“有本事阻止我来内地”的言论,网友遂发起“阻止杜汶泽来内地”的活动。后来,杜汶泽主演的电影《放手爱》在内地公映,遭到网友及观众的抵制和罢看,因此票房欠佳。不少网友在微博留言呼吁:“别不小心买了票贡献了票房!”此后《人间·小团圆》等几部有他参与的电影也受到连累,纷纷取消上映——因发行商明白:杜汶泽在其中就无法保证票房。站在票房角度,已经无法忽视粉丝带来的巨大影响。互联网产生的大V,在电影尚未出现就可能确立影响力。而大V本人的电影,又可以成为万众瞩目的聚点,郭敬明和韩寒显然得益于此:拥有近4000万粉丝的韩寒与3300万粉丝的郭敬明,让《后会无期》《小时代》这两部影片在宣传之初便风光无限。而此前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借助网络影响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宣发,让票房如虎添翼。相比而言,其他电影的宣传,显然“少慢差费”。想想颇受非议的《分手大师》无论怎样被批评,却挡不住超越性的票房斩获,便可知其中道理。

第四是网络售票影响票房走向。互联网带来的效应,还有以往闻所未闻的网络在线团购售票。《后会无期》上映首日即揽获7650万票房收入。UME影城负责人曹咏透露,该片借助多方合作,网络购票占比已超过50%。而美团猫眼、格瓦拉以及网票网、时光网、豆瓣等众多网站,很可能被BAT三巨头提前收购。美团和《心花路放》制片方以“互联网(O2O电商)+电影”的模式探索成为出品方之一。2014年9月22日,电影《心花路放》制片方携手美团猫眼举办了首映仪式,这是电影制片方首次与电商O2O平台合力做宣发。以往有些片方采取“提前预售”的方式做一周左右的前期宣传,此次美团和片方推出15天预售期,创下了预售提前的最长纪录,也为影院提前排片开了先河。此举在一周内实现了4000万票房,也创下了未上映却有收益的影片票房纪录。据猫眼电影公关人士透露,截至2014年10月9日,通过猫眼售出的电影票已达3亿元,接近总票房的50%。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票销售平台,猫眼2014年已覆盖全国70%以上的3000多家影院,交易额达50亿元。一般认为,全国每售出3张电影票,就有1张来自猫眼电影。当然,也有人认为,最后所有的院线,所有的票务网站,所有的影视公司,都会成为BAT三巨头的打工仔。可对于正在娱乐产业布局的BAT来说,现在收购影视公司和视频网站都太贵了,而且它们的业务都离钱太远了,变现能力差。而在线售票网站就是未来电影行业的权力中心,并且离钱还最近——在线售票网站可以直接收取票款,然后每个月给院线结算一次。相比之下,影视公司要靠院线结算完后打给国家规定上交电影基金的专项账户,然后趴几个月后再结算回来,太漫长了。

第五是网络营销时代的电影宣传效果凸显。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于2014年7月24日全国公映,“国民岳父”再度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拥有近4千万微博粉丝的韩寒深知互联网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力,在电影制作阶段,韩寒团队就携手优酷、土豆展开合作。随着电影进入宣传期,韩导将互联网营销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会无期》上映首日,“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全国女婿祝电影《后会无期》票房横扫”的巨幅广告出现在《新京报》的整幅版面上,为韩寒的电影做了一次相当搞怪的宣传。“国名岳父”这一“美誉”本身,也是2013年光棍节韩寒在微博上发布女儿小野照片而“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无独有偶,神曲《小苹果》在网络上的爆红,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小众电影带入大众视野。而成为2014年第一票房电影(11亿)的《心花路放》,也造就了国庆档的奇观:相比2013年电影国庆档的冷清,2014年整个大盘在长假七天共收获10.8亿元票房,而功劳第一的就是《心花路放》,该片在国庆前一天公映,至长假最后一天,共收获票房7.57亿元。2014年国庆档前四天便已破了去年整个国庆档的票房纪录,由此也使得2013年内地市场全年217亿元的票房数字,在2014年国庆档期间被提前打破。《心花路放》一系列纪录,包括了成为华语片首周票房第一名,华语片总票房第五名,华语片中最快破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票房纪录。就市场对路和受众欢迎而言,影片十分成功,策划从演员阵容已经可见:名导演宁浩集结了黄渤和徐铮两大笑匠,三人的名字已是票房保障,加上周冬雨等人气演员,电影的档期需要轻松搞笑,而公路片的类型比较地道,喜剧样式投合时代趣味等。尤其是适应网络时代电影受众的知晓、观赏和接受而采取的定位、广告植入和营销策略,保证了节节攀升的票房。大家可能不会忘记此前具有影响效力的几个事件:宁浩录播2014年8月30日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反复提及《心花路放》,靠口碑营销就已经让该片渗透到大批90后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此外宁浩和演员徐铮、黄渤一同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录制,黄渤献唱一首《爱与愁》,录像被节目组剪辑到了9月19日的齐秦专场,黄渤那场的回访量,腾讯视频显示为1.5亿。至于“O2O”营销,即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更是适应时代特性,改变了电影发行和院线经营的传统模式。在9月16日,《心花路放》提早两周超前点映,全国总计350场,共有5.7万人观影,为这部国庆档才正式上映的电影,提前贡献了245万人民币票房。在这一背景下,猫眼等一些网络售票平台推出了最低“9.3元手机客户端专享优惠购票”的促销活动,片方和电商网站互利互惠。这个促销既为《心花路放》引爆预售热潮,也为“猫眼电影”的手机客户端做了推广。总之,从创作到营销,影片都落实在当下市场和文化需求上,由此有人认为《心花路放》堪称一部众筹营销电影的典范。

网络时代中电影艺术观念的嬗变

从影视角度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1970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了《文化与承诺》一书,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个概念。所谓的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胜过他们的前辈。以高科技、互联网为特征的当今时代,无疑地,就是所谓的后喻文化时代:老一辈的权威观点遭到挑战,周围充斥着老年人向年轻人请教的大量现象。年轻人使用新语词,他们自身的语言系统颠覆了传统审美,影视作品不使用新语词就不会被年轻人接受,从而失去年轻受众。当代艺术中很多影像的审美感知令老一辈电影人匪夷所思,他们认为不像电影的电影受到年轻人追捧,而新一代人在“匪夷所思的审美感知”中反而觉得满足。我认为,总体而言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因还在,但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大量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审美变化。例如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移动互联网上观看需要的影像,微电影随之兴起,它“短快平”的表现方式远比十年前的丑星、选秀带来的颠覆变化更大。

这个时代电子媒体取代纸质媒体,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媒体若不联动多媒体进行全媒体传播,必将受极大的削弱。现在电视媒体明显式微,被看作老年事业、客厅文化,就连代表主流媒体的央视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大学生就业更愿意选择网络媒体,地方电视台用人则朝不保夕,就业趋势在七八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群体在新媒体上游弋,行业结构、媒体人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就必需积极寻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现代新词“大数据”就是互联网产物,也只有互联网能够瞬间、精确地统计线上线下的数据。互联网不仅带来技术的变革,还带来新的行业判断。传统媒体的发展引入用户为先的理念,产品生产也要满足用户需求。

最近兴起的弹幕电影就迎合了移动媒体时代的青年人。在观看这种电影时,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在大屏幕上交流互动,在他们看来,这些远比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更为重要。但我认为电影发展到这种地步是一种堕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不应这样发展,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产物的出现超出以往人们的想象。

文化审美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雅俗之别。某一群体对某一文化现象有自己的独立态度,消除对错的判断,是很正常的,也是社会宽容、进步的表现。而且,越是和平繁荣、物质发达、文化兴盛的年代,越没有文化上的绝对对错之分。移动媒体时代多元、开放,艺术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同时,艺术需要哪些新鲜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迁?

首先要正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世界景观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脚步,不能拿传统的审美标准整齐划一地要求这个世界。艺术要坚定一条原则,无论前喻、并喻还是后喻年代,人类要传承的文化,始终要有一个值得强化的核心价值。这个思想丰富的时代生成了新的语态和传播机制,人作为高级动物,一定会在丰富的多样性里寻找一个艺术文化标准。艺术文化中的正能量,对人类本性的、善良的、诚实的创作激励作用应当居于核心地位,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既能接纳多元又能凸显自身的特质。要逐步发现一个适应传播媒介的审美规律,而旧的审美规律也应进行一些调整变化。某些传统的理论家、电影人,处于一种焦灼状态,以某种“在过去是对的”观点来判断现在的电影,不免落伍于时代。

现在传统电影人和年轻粉丝在电影观念上失衡不谐,但我认为会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人类的智慧会感知更优质的文化,寻求新的审美机制和规律,它可能是宽泛的,但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正能量中那些崇高、伟大、真挚相结合,这种新的文化审美体制就能够建立,它还可以拯救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危机。文化审美需要有一个向上、向善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群体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不能唯利是图。虽然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必然要在市场中生成价值,但它毕竟不是纯粹的物质产品,它还要承载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种种神圣使命。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慢慢可以达到有规则的趋利,或者说,追求物质回报和精神高度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去除唯利是图,是市场环境下建设良好的文化秩序特别重要的原则。

2014年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元年,如何坚持艺术与传播比翼齐飞?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视觉观感发生变化,我们持守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新媒体不可转移、无可替代,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影响。电视媒体仅仅依靠单屏失去了受众,所以必须和新媒体结合,向多屏变化寻找出路,这是趋势使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大趋势下,艺术同样会受到影响。从《喜羊羊与灰太狼》在电视、书籍、电影等传播领域中大获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跨媒介的影响力。“酒香也怕巷子深”,电影上映需要在互联网上投入巨资,做相关宣传活动以吸引观众,赢得预期利益,这就是利用新媒体迅速传播、善于抓住受众眼球的优势。实践证明,观看影片的粉丝量不是电影本身的粉丝量,而是演员、角色个人微博、微信上的粉丝量,这就是电影粉丝经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电影已经注定无法离开新媒体的力量。而在网络时代里,电影艺术会不断发生审美嬗变,走向颠覆想象、无限幻化的未来。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