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
2015-02-14赵秀娥
□赵秀娥,冯 霞
(1.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试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
□赵秀娥1,冯 霞2
(1.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分析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两结合”;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统筹”;创新对话、实施、评价和控制“四个”教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实困境;创新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进,从高校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其基本能力、素养如何,决定着中国发展的走向。高校作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鲜明的提出了“三个倡导”,即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灵魂和支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大学生作为价值认知主体,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指导下形成的对于外在的世界及自身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判断。这一价值观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既继承传统文化价值,又借鉴先进文化价值,同时还要得到绝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认同和实践的价值共识。本文在厘清当前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进而积极探索在高校培育和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创新途径。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大学生思想动态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苏剧变,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多极较量的政治集团使意识形态的较量更为复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渗透,加上后现代思潮袭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多种思想、思潮相交错、碰撞,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提出了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的年代的终结论,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己经失败。1988年,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美国前总统(第37任总统),在其《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鼓吹发动“和平攻势”,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尼克松以削弱苏联势力,保护美国和盟友利益为优先考虑,提出以“谈判”代替“冲突”、以“缓和”代替“冷战”的“不战而胜”战略。1989年,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出版了《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诞生和死亡》,这位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认为,共产主义已经陷入危机。1993年,他又发表《大失败与大混乱》,抛出“社会主义失败论”。而美国右翼学者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在其出版的《历史的终结》(1989年)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1993年)中提出,自由民主的理念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他认为,西方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结,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世界将走向大同。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1993年)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指出,意识形态的冲突将终结而文明冲突将开始。同时他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西方文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会存在普世的文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意识形态终结论”“不战而胜论”,到“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1]他们都是在宣扬资本主义的胜利,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最后的统治形式,在鼓吹西方文明的优势。这些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国内的表现就是“淡化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这严重干扰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也影响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如果说西方不正常的思潮干扰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当后现代思潮来袭,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主流的价值观则也被置于后现代框架中考量。后现代语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主流的价值观如所有的现代理论,不再被当作不可质疑的公理,而是被视为反思甚至批判的对象。在解构的维度上,所有的价值观,也包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不再被视作理所当然,而是被一一解构、消解。这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也难逃被抛进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垃圾箱的命运。再加上改革思潮、全球化思潮,大学生们在这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诉求和理想信念的结合点,进而使大学生价值观被社会思潮“裹挟”而表现出极大的盲目和茫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
如果说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非常严重,那么社会经济的运行状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也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整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在理想目标上,当代大学们更实际、更务实,而少了理想化、虚空的成份;在政治思想上,他们不再盲从权威,不再热衷于政治运动,多了份反思和理论思考。然而,市场经济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人对物的依赖日渐明显,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分配不公、诚信缺少、“一夜暴富”……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选择上的多样化、混乱、困惑。这种人的普遍的物化生存状态,使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选择上开始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他们首先讲求的是物质回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则被大学生们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正处于学习科学知识、思想敏锐的大学生来说,影响也是巨大而深刻的。知识经济兴起的正向度引导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更快的适应信息社会。比如,刻苦钻研、崇尚科技、开拓创新等等。但知识经济的负向度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由于工业社会对科技的过份依赖,也形成了在观念领域上过份崇尚科技,即科技至上论。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民强调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工具理性”,而忽视科技发展还应关注“价值理性”。大学生在这种“科技至上”思潮的影响下,容易重智轻德,重科技轻人文,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在现在很多的大学体制中,都是以片面的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而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和理想世界的培养则被弱化。很多大学生只关注工商文化的物质需求,把读大学认为是学谋生技术。这样,知识经济带来的“科技至上”思潮,抛弃了其应有的“价值理性”,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干扰,遮蔽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光芒。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和网络文化既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社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加快了知识传播速度。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能更多地涉猎不同形式与阶段的人类文化,这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游戏的娱乐性,网络交往的虚假性,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使他们陷入虚无,甚至误入歧途。由于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缺少辨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突然面对网络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裸态”时,往往迷惑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而大量的不同来源和性质的信息,必然会不断干扰他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更干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
由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后现代思潮来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和价值信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维度上对大学生确实意义重大,但也混淆和干扰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步履维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多种观念相碰撞、多元文化相交融。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在其著作《狱中札记》中提出了“文化霸权”思想。他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颠覆它的“文化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中,“领导权”是指诉诸意识形态的间接性的“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2]。葛兰西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体制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性。借用他的观点,我们当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权,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尊重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就是说,具备执政优势的中国共产党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借鉴人类先进的文化,在文化冲突中使当代大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然,在高校教育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既弘扬主流又包容差异,既包容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追求又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两结合”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上,以往常常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价值观教育上长期以来互相脱节,甚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遭到专业课的排斥。这种二元分离的状况,必然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只有打破这种格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课教学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价值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内在法则,遵从社会价值观念,并变成他们的理性自觉。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上,以往常常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实际上,参加社会实践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有效的途径。形式多样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服务社会。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体验生命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将课堂学习的爱国、敬业、诚实等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在参与过程中,探寻人生,匡正自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感悟内化。
(三)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统筹”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不是在孤立空间内形成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概莫能外。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学校是他们涉猎知识的主要环境,家庭是他们身心成长的主要环境,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因而,要统筹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教育,使它们交互作用、相互制约,发挥各自的功能。首先,要加强学校教育。在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任务实施以及目标实现主要是依靠各级高校,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在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有专门的实施人员、明确的理论指导、系统的教授方案和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大学生经过明确的、系统的,持续的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要巩固家庭教育。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效果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和实现的。当前,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德育,关注智育,更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4]只有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抓好家庭教育,才能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要突出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社会教育具有内容多样性、形式开放性、功能补偿性和参与群众性等特点。大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可感悟和提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当然,社会环境鱼龙混杂,社会教育对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还具有“颠覆性”。因而,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护航保驾。总之,通过在宏观上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进而增强培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四)创新对话、实施、评价和控制“四个”教育机制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是指高校相关教职人员和社会其它教育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统筹兼顾各方力量,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实现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目标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式。应反思以往高校价值观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创新对话、实施、评价和控制教育机制,进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化。
1.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实行对话机制。传统的培育模式中只注重教师单向教育,而轻师生双向沟通交流。在这种模式中,大学生主体性往往很难发挥出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很不通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商谈伦理”,即强调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关系。借鉴这一理论用以指导我们构建民主、自由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商谈体现着“对话、理解和个性化建构”的基本特征。在自由、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中,教师弱化了职业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
2.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施机制。实施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其中,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反映、选择、内化和外化等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属于内生性途径。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大学生价值需求的变化和实践行为的调整,属于外源性途径。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内驱力”,也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作用,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批评、抵制错误思想观念以及不道德行为,帮助大学生识真伪、辩是非。
3.建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形成思想道德发展的内驱力,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大学生诚信道德档案,提高评价方案的科学性等等都能有效的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
4.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控制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校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需要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要建立常态控制机制,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正常运行的控制机制,包括沟通机制、时间管理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也要建立危机控制机制,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现突发状况时必须掌握的调控手段,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解决三方面内容以及危机管理的相关组织及制度。■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acing when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major cours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coordination of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dialogue,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control.
[1]赵景峰.“终结论”的命运[J].高校理论战线,2004(6).
[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1.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O Xiu-e1,FENG Xia2
(1.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0;2. Guangxi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values; difficulty; innovation path
G641
A
1004-4671(2015)04-0077-05
2015-04-17
本论文系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委托课题(课题编号:DSBDWT13ZD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研究——以高校大学生践行为例阶段性成果。。
赵秀娥(1976~),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究、价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