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2015-02-14尹继承
□尹继承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钦州 广西 535000)
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尹继承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钦州 广西 535000)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城镇化作出部署,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北部湾经济区各民族人民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大契机 ,而壮、苗、侗、瑶以及人口较少民族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在一个风声水起,多民族的经济区, 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先分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涵义及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建议。
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和世居少数民族成员流向城镇,城镇人口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城镇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舞台,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甚至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挑起民族之间矛盾,破坏广西民族团结模范省的大好局面。因此,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广西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涵义
2010年1月和5月中央分别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由上可知,党中央两届领导人提出的“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是本质。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提倡各民族之间我学习你的,你学习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目的是要各民族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相互认知、相互认同、相互包容。[3]
二、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历程
早在1980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市就被国家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2年6月,凭祥和东兴镇(东兴市)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的开放,使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现了新的高潮。1993年南宁市等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和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会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从2004年起,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宁市每年定期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2008年1月16日,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2009年广西城镇化率为39.2%,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广西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当前,具有广西特色的“四群四带”城镇体系在北部湾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以凭祥市、崇左市为轴心的桂西南走廊城镇带。随着高铁(动车组)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公交化”趋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进程加速,打造“1小时城市经济圈”,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1小时城市经济圈”已建成,北部湾经济区从“地无寸铁”到“高铁密集区”,城市群或城镇带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外来民族群众和世居民族人员、信息、物资、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北部湾经济区各城镇之间快速流动。[5]例如2012年底,南宁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131.9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达53万人,比例超过四成,其中,我国西北地区流入的少数民族,每年高达3000多人,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且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6]这些要素的集聚,使北部湾经济区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三、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规模空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字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在6市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北海占1.94%;钦州市占10.56%;防城港市占44.00%;玉林市占0.77%;南宁市占53.06%;崇左市占88.11%。拥有4.2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2012年底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四市总人口1238.3万人。北部湾经济区过去是单一的壮族和汉族聚集区,现在是各民族成员大杂居、小聚居、共生互补。例如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住有汉、壮、苗、瑶、回、维吾尔等13个民族居民,2012年10月12日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这是北部湾经济区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典范。[7]北部湾经济区各族人民在将其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出海口大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8]
(二)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给予广西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大礼包,加快了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融程度加深,使城市的人口数量与构成、城市建设、行政区划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各民族相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增多,使新问题不断涌现。
1.民族问题城市化和突发事件增多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稳步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同城化的快速形成,民族聚居形态、分布格局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大量的人口走出苗乡侗寨,涌向南钦北防四市,由此引发的问题在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民族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一些刚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会遇到许多在原籍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如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宗教活动场所等实际问题。[9]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很多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了在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往往以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相近为纽带,抱成一团,不管事情大小和是否有理,都声援、支持。上述问题会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影响北部湾经济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因素。
2.民族意识的增强引发的民族问题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大批外省的少数民族群众来此务工、经商,如在北部湾经济区的街头可见新疆维吾尔族人在卖羊肉串、哈密瓜等,而北部湾经济区一些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群众到上海、广东、天津务工,或者在新疆、宁夏卖壮族的绣球;以致原来很少外来少数民族的南宁、北海、钦州等市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这种双向流动,使得在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口分布新格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但一些世居少数民族受个别民族政策研究专家观点误导,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逐渐膨胀起来,要求改变现行的各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和民族关系格局。如一些少数民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自己的经济地位提高后,就渴望能把自己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同时拥有反映本民族意愿或自身社会地位、自身愿望要求、自身利益的诉求渠道。
3.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民族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沿海沿边地区,曾饱受战争创伤,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三场战争,导致该地区的民族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滞后,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低。
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矛盾焦点,这些社会层面的矛盾有可能会深深的埋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心中,有可能会转化为对汉族学生的不满和偏见,影响到北部湾经济区民族团结。[10]
4.城镇民族工作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
城镇民族工作机构人事结构安排不合理。城镇民族工作部门作为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依法管理民族工作事务的主体、维护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但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与其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例如钦州2013年全市人口总数为390多万人,市民族委员会只有6个编制,6人专门负责钦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5多万人。全市管辖4个县区,每个县(区)只配备了1到2个人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实际工作中,民族工作部门的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开展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少数民族专项办公经费紧缺。例如钦州市民族委员会2003年少数民族专项资金5万元,10年过去了,2014年少数民族专项资金为10万元。[11]
5.网络的普及,民族问题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
在北部湾经济区某市曾发生过有个别新闻出版媒体因不了解民族习俗、民族政策,缺乏民族常识,做出了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如某市南国早报辱壮漫画事件。[1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互联网上还出现了大量以穆斯林群众禁忌习俗为题材的“笑话”和“手机短信”。众所周知,在我国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是全民信仰宗教和有一定的风俗习惯;一旦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被伤害,就会反应激烈,甚至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很多少数民族成员游行示威、大规模上访,甚至会造成伤人致命的事件。在网络的催化下,一定条件下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上升为民族问题。
6.周边国家政策对北部湾经济区跨境民族产生消极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高平省、广宁省、河江省、谅山省接壤,而北部湾经济区就有6个县(市)与越南接壤,在这6个县(市)分布着壮、瑶、京等跨境民族,民族与宗教往往交织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风俗,有共同习惯。他们通过婚嫁、探亲、访友、经商、教育、就医、劳动力转移、资本的投资、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等方式进行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跨境少数民族的特征,积极与越南边境县开展边境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了中越双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但据《凤凰周刊》2007年第19期报道,越南当年对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给予扶持资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等优惠政策,全面消除茅草房。相比之下,当年我国尽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措施,但由于当年国家的扶持资金是以项目申报或拼盘的方式进行的,对于中越边境的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很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每户,致使与越南边境接壤的北部湾经济区群众仍有很多群众生活贫困,甚至还住茅草房,加上中越战争遗留下来问题很多,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中越双方的扶贫优惠政策一比较,在我国部分边民群众中滋生了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13]
四、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
(一)增强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意识,巩固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展“三个离不开”,增强“四个认同”,使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不能以民族成分而要求特殊的政治权利,更不能以生活在称某一特定的区域而索取民族利益、资源权利和治理权利,绝不允许以世居民族或者人数在10万以下的民族来要求在国家享有或在特定区域内享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矛盾纠纷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少数民族群众普通的刑事案件突出强调民族因素。[14]
(二)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搞好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城镇特色村寨建设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城镇化作出部署,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各族群众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大契机。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常住人口虽然只占广西的23.6%,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但其GDP总量占比重高达32.7%。北部湾经济区在城镇化中要注重保留特色。南宁和崇左两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特色乡镇方面优势明显、北部湾经济区其它4市要以南宁市和崇左市榜样,潜力巨大,希望积极探索,做出表率。[15]
(三)依托边关外贸发展起来的城镇化,促进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与越南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促进北部湾经济区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广西凭祥市浦寨、靖西县的龙邦镇和岳圩镇,那坡的平孟镇,它们具有国家一、二级口岸,边贸经济发达,依托边贸发展起来的城镇化扩张快,商业氛围浓,与边贸交往联系紧,与邻国边民的民族民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当然在边关的民族关系中,还有爱国卫国的民族意识及文化的传扬,形成改革开放时期的边关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16]
(四)建立城镇外来少数民族联系制度
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外来少数民族成员跨区域流动频繁,存在管理难的问题,针对少数民族成员流动相对集中的居委会、街道、民族企业等应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成员联系制度,设立市、区、街道、社区民族工作网络,诸如民族团结协调小组、少数民族联络组、民族团结促进会、少数民族联谊会以及其他团体,以社区民族工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少数民族代表的作用,定期走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17]
(五)先行先试,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为典范,继续推动建立更多相互嵌入式的社区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各民族居住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族发展历史等条件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想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更多的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必须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充分利用房地产市场化混合居住模式,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为典范,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要从法律和政策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让现代化同各民族独特性相交融,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让民族文化凸显时代特征。[18]■
[1]杨须爱. “民族交融”释义辨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55.
[2]王有星.正确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J].理论研究,2012,(06):30.
[3]郝时远. 评“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的理论与实践误区[J].新疆社会科学,2012,(2):50.
[4]杨盛龙,白正梅,孙懿.民族交往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5:152.
[5]武夫,曾还尤,杨晓莉.铁路建设对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1,(2):32.
[6]南宁市民委.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跃上新台阶[EB/OL].http://www.gxmw.gov.cn/index.php?a=show&c=index& catid=20&id=8513&m=content.
[7]南宁市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EB/OL].http://www. xxtq.gov.cn/minzuju/contents/3951/63188.html.
[8]苏庆华.大开发背景下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9]李雅兴,陈建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91.
[10]刘瑜.构建民族高校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2014,(1):177.
[11]黄澍卿.钦州年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08:176. 钦州年鉴[M].2014/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01:150.
[12]陈晓娟.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
[13]李春连. 建国以来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研究——以广西边境八县(市、区)为视域[D].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38.
[14]米广弘.以交往促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4-01-17(5).
[15]王正伟.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在云南民族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J].今日民族,2013,(5):44.
[16]黄启学 赵静. 城镇化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传承发展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36.
[17]国家民委政法司. 中国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之路[J].中国民族(第9期):48.
[18]赵贺怡. 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02.
【责任编辑 谢明俊】
Promoting National Communication, Exchange and Amalgamation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YIN Ji-cheng
(Party School of Qinzhou City committee of the CPC, Qinzhou, Guagnxi 535000)
18th Party Congress has made planning for urbanization. Premier Li Keqiang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to deepen communication. In an ethnic inhabitant area, where ethnic groups like Zhuang, Miao, Dong, Yao and Jing live here, what strategy will Beibu Gulf Economic take to promot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amalgam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amalga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amalgamation in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olicies to promote national exchanges.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urbanizati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exchange and amalgamation
D633
A
1004-4671(2015)04-0044-05
2015-03-22
尹继承(1975~),男,壮族,广西桂林永福人,法学硕士,中共钦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