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2-14丁亮樊志民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农业

丁亮,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2100)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丁亮1,樊志民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2100)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源远流长,传播形式各异。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存在的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等问题,结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投资多元化、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科技信息传播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记载。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至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秦汉、隋唐、民国、新中国成立,不同社会形态,都存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活动。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也形式各异。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传说(据说后稷“教民稼穑”的地点就在现在的陕西杨凌、武功地区)。“大约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开始有了官办的劝农组织和官员,并且有了初步的分工。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述:周代官制中主管农业的是‘地官司徒’,其职责为‘辩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司徒下还设有‘司稼’,分管谷类农作物;‘遂人’,分管土地分类利用;‘草人’,分管粪种、施肥;‘稻人’,分管水泽地种谷;‘场人’,分管瓜果、园艺,‘山虞’分管林木”[1]。周朝通过有组织的分工和指导,诏令百姓,是最早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行政推广机制。秦汉时期,实行劝农官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专门管理农业的官员,秦代称“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农令”,地方政府也设有称谓不同的农业生产推广官员。此后,劝农官制度在历代得到沿袭,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清末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但清政府颁布了农林推广简章22条并且设置了多个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等,进行农业示范,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推广过程。

民国时期,1912年政府设置农林部,并兴建了多个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29年10月国名党政府制定了有关农业推广的法规《农业推广规程》,同年成立了中央推广委员会,专门管理、检查各省农业推广工作。但由于长期处在战争状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农业推广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巨大转变,农民生产热情高涨,生产力得到解放,给农业生产带来活力。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农业科技工作才真正受到重视,落到实处。1951年,政府在东北设立农业推广站,1953年,政府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关的农业推广部门。1955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明确农业推广的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农业推广的对象和目标。截止,1957年,全国共有农业科技推广站1万多个,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人员9万多名。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设置,保证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人才贮备,形成和规范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积贫积弱的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又有一系列重要的发展农业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开启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进程,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区、乡五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充满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农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多是农业经营者自发兴办,进行技术信息交流等活动。

1993年7月2日,国家正式颁布《农业科技推广法》,此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步入了法制的轨道,农业科技传播进入了一个依法管理的崭新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600个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各级农业科技传播机构20余万个,农业相关学校近600所,还有50多万个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农村专业协会,上百万个科技示范户。这些机构和组织涉及了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都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重要力量。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办法》和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这些,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推广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2]。

二、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特别是以政府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体,实行统一的垂直组织管理。这虽然有利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推动我国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问题重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教育、推广缺乏协作,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农业院校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传播应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效益。三者都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主体,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增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传播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独立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出来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

(二)传统运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和传播范围,都是由政府决定,作为农业经济市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的意志并没有得到体现,自上而下单向式的传播,使农业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农业科技单位的研发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农业市场供求的重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少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量的研发成果缺乏传播推广价值,得不到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研究投资不足,投资途径单一。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所以政府投资是投入的主要途径。“我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而当时农业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已经达到5%[3]。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科研体制进行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经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历史负担较重,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许多研发机构缺乏资金保障,科研人员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应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列前茅,不少农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上千项农业科研成果,但是最终应用在实践生产中的科技成果却很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推广度只有20%,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已达到70%—85%,究其原因,首先,受体制的局限,现行的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市场经济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体系一度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整个农业传播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推广网络遭到破坏。其次,部分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较多,要在较短的科研时间里拿出成果,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差,影响转化效果不好,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不能转化。

(五)基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不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长期深入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一线农村进行科技推广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排头兵,是与广大农户密切联系的最佳媒介。但是由于基层工作艰苦,工作条件差,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低,正常的生活难以维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高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推广人员,基层推广工作者普遍只有中学文化,知识结构老化、单一,又缺少教育培训,缺乏科技创新精神,很难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要求。“有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县以下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还在继续减少,基层人员素质与国家要求标准差距较大,经费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保障水平不高,设施落后[4]。

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支柱之一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制度创新。这里,我们总结、提炼杨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方面的实践,上升到体制与制度建设的高度,提出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产品生产要受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影响,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型”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主体要适应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动态,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要关注农业经济的市场需求动态,从而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产业化。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调动农业企业的资金、人力、市场销售优势的发挥,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各传播主体的联合,推动跨地域、跨行业的农业科技传播主体间的合作,协调各传播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拓宽农业科技传播的市场范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元合作的市场机制。另外,根据市场的要求,对公益型传播组织及主体,实行奖励与竞争机制,规范市场型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经营活动,规范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要用政策和法规手段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的竞争机制,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借鉴国内外新型传播模式的经验,打破中国传统单一的行政推广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科技的传播主体,重视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已经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逐步优化到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发展与市场相结合产教研一体化的传播机制。建设完善健全的政府为主的农业技术传播系统,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中正确引导、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农业科研高校、企业和农业协会等在农业科技中的传播子系统,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由政府出门,支持鼓励发展各种类别、形式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并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使其在发挥自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优势互补,推进其相互之间的合理竞争,与整体协作,形成上下统一,互相联结的综合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网状传播结构,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工作。增强科技传播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围绕生产中的技术咨询像产前和产后进行服务延伸,拓展咨询服务涵盖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全过程。不仅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服务,还提协助农民选择生产项目和技术结构调整,进行市场预测,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对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推社会化,分为公益型、市场型,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技术传播定位。由政府设置的农业科技传播部门承担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普及、试验示范工作,实行免费政策;对于有较高市场效益的农业高新技术,则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进行技术的传播工作;形成国家支持和农业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传播体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实施投资多元化。农业的特殊性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科技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资,除了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靠国家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公益性的人才、技术、资金毕竟有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很难完成所有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还需依靠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投入,利用银行的金融优势,鼓励农业科技由无形转化为有形资产,发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力量,保障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传播服务。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传播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科技传播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要。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传播队伍。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建立严格的培训、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促进人员优化配置,合理流动[5]。促进科技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划拨专项资金,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使其农业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农业协会建立利益风险的共同体。对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推动农业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不断学习并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经验。国外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都具有借鉴价值,只有不断学习他们成功的农业科技传播经验,才能取长补短,使我们创新出更有效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才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传播和应用。例如,丹麦实行的农业协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体制,农业协会是又农户自发组织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主观能动性高,并且可以有效地回避技术风险,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都有组织程度化高农业协会,国内8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相应的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协会在农业技术传播中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而在我国的农业协会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作用发挥,只有极少数农户加入了农业协会。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只是国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经验之一,国外仍有很多农业发展成功思路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N].中国农业信息网,2014-01-23.

[3]汪海洋,等.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J].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2008,(7).

[5]马江涛.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责任编辑刘强)

F303.2

A

1671-0681(2015)03-0115-04

丁亮,女,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樊志民,男,陕西洛川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01-17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